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祥法师:谦逊者常生尊贵


   日期:2015/11/15 16: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字来源:溯源佛教网--法宝阅读--上妙下祥法师讲述的《吉祥经讲记》

  上妙下祥法师讲述:经书说:“谦逊不自大,是则为智本。”谦逊不自大是为智本,就是智慧的根本。什么叫谦逊?不是假客气,而是从内心感谢众生,感谢佛菩萨,知道一切因缘都是众生给的。比如说我们这个屋需要打扫卫生,大家都不打扫卫生,而且都在外面坐着,就那一个人去打扫卫生,那这人会怎么想?如果你要想:你看,大家都不打扫卫生,就我一个人打扫卫生,这就是欺负我,或是熊我,或是大家没瞧得起我,或是我没有地位等等。如果你这么想就不叫谦逊,虽然表面做了,但不叫谦逊。要怎么想呢?如果你想:打扫卫生,人人有手,人人都能干,这么点活,为什么大家不干了呢?他们把这机会留给我了。不是他不能干,几下就干完了。一个人不能干,这么多人都不能干吗?不可能,谁都能干。为什么他们不干?他们只是把机会留给我。

  你要这么想,这就叫谦逊不自大。有时候事情来了,往往我们想的和事实不一样。那我讲的是不是事实呢?应该是事实。事实是不是这样?真是这么样。为什么这么多人的功德你一个人去干了?就是因为大家为了成全你一个人,把它给你,你应该对大家生起一种欢喜想,这样才行。这样的话,才叫谦逊不自大,这为智慧之本。

  原先我在五台山做饭的时候,每天早晨我都冲着大殿的方向,就是大家都上殿的时候我流泪——那个流泪并没有真正地流出来,眼含着泪吧,感谢大家把斋堂的活儿给我了。我也常思惟:为什么他们不上斋堂?因为人人都会做饭,甚至比我做得好,为什么把机会给我了?上百人的饭,就那么三个人做,算烧火的才四个人,我是专门管炒菜的。所以每天都冲着大殿方向去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像这活儿在出家人来讲都抢着干,为什么大家不跟我抢?就是成全我。一个人得到大家的成全那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所以我那时候从来不知道疲劳和辛苦。所以我体会到,这就叫谦逊不自大,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并不是自己作一种想法来调伏自己的心,并不是。因为我从这儿看出了真理,也看出了事物的本质。

  《大智度论》:“又此骄慢,在人心中,则覆没功德,人所不爱,恶声流布。”在骄慢中,骄慢就是骄傲、慢心,在心中它能覆没功德。人所不爱,恶声流布。“后身常生弊恶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贱,知是骄慢,有如是无量过罪。”所以人骄慢会起到什么作用?会覆没所有的功德。你看骄慢不算啥,有时候自我骄慢一下,那功德就没了。不是发脾气就可以把功德林烧了,就你骄傲一下,那功德就会没了。所以人不能骄傲,一旦骄傲了,人所不爱。他的名声会很坏的。后身就是来生,常生弊恶畜生中,就是投生在不好的畜生中,不是好的畜生中。若生人中,如果再生到人中,就卑鄙下贱。所以说,骄慢有无量的过罪。

  “破是骄慢,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破骄慢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求佛法。“如人求财”,就像什么呢?就像世间人求财,“犹尚谦逊下意”,为了求财跟人说小话,恭敬人家啊,倒茶倒水啊,生怕人家生气不买你的货,都非常谦逊,这样的话才能做生意。“何况求无上道?以破骄慢故,常生尊贵,终不在下贱家生。”就是说世间求财尚须谦逊,何况求无上道?以破骄慢,如果我们破骄慢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常生尊贵,生生都会得到一种尊贵,今生和来生都会得到尊贵,别人对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来生终不生下贱家中。在印度像屠宰的人等等,都属于下贱人;还有杀人的刽子手,也是下贱人中。

  《法华经》中所说的常不轻菩萨——这个故事大家比较熟。因为菩萨一见到人就叩头顶礼,因此,有些比丘、比丘尼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常不轻”。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时,见人就五体投地的礼拜,见人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故名为“常不轻”,常不轻慢一切人。为什么常不轻菩萨能常不轻一切人?其原因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个。因为他心地柔软,已经无相了。因为无相了,他就不会有轻视心,他知道一切众生皆堪作佛,所以说菩萨常行菩萨道。

  “常不轻”分为四种解说:一、包含着不轻慢的念头。二、自具足不轻易得来的智慧。三、身外行一切恭敬修行行门。四、对一切境界毕恭毕敬,无心放逸。这里包括不轻慢的念头,有一个念头都是不允许的,我们凡夫能没有念头吗?是吧,有念头。但为什么我们常常有一些不好的念头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持戒严谨到什么程度呢?无相的程度。也就是得到菩提心的程度。如果你得到菩提心的程度,就不会轻视任何人,一切外事外物,甚至一个小虫子他也不会轻视的。他更不会有这种念头生起的,所以说不轻慢的念头得从这儿来。

  第二个,自具足,自己具足不轻易得来的智慧。他不会对自己所得到的智慧轻视,不能轻视。而且也不是到此为止。

  第三个,身外行一切恭敬修行的行(注:读hèng)门。他恭敬什么呢?就是恭敬修行的行(hèng)门,他不会轻视任何一个门。我们现在有禅、净、密、律、教,他不会说我修净土的,你禅宗不对;或是我修密的,你净土不对,他不会有这种想法,他半点也不会有。因为他知道法门只是一个入门的方式,修行的结果都是一个,不存在两个。

  有的人曾经就说:我修净土的,对其他法门不感兴趣;或是末法时期唯有净土得度生死。这种说法都是断章取义,这都是什么呢?不恭敬法门。我简单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这个屋有十来个灯,当我们这十来个灯亮着的时候,虽然灯和灯的位置不同,但它产生的光明混在一起的时候,大家说是同还是不同啊?谁能说出这光里这个光是这个灯的光,那个光是那个灯的光吗?它产生的光明是一样的,所以说法门皆是平等。

  因为佛法是真理,法门就像灯,产生的光明绝对是平等的,没有分别。当我们有分别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远离了佛法,这是不正确的。我们要恭敬一切行法,也就是恭敬一切佛法,所有的法门我们都应该恭敬。就像一个人似的,你有右手,右手能干活,但你不能因为右手能干活,就把左手给砍掉吧,是不是?要把左手砍掉,这个人肯定是精神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人才说自己的左手不是自己的。这种人是愚痴的人。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恭敬所有的法门,才是真正地恭敬佛法。

  第四个,对一切境界都毕恭毕敬,无放逸心。对一切境界都毕恭毕敬,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我们看到土地神也去拜,看到什么歪脖老母也去拜,看到一个什么仙也去拜——那都会失去戒体的。对一切境界都毕恭毕敬,就是说一切境界对我们都是考验,没有放逸心,没有随便的心,都能正确地选择。

  像宣化上人说的,一切境界都是对你的考验,不行就得从头来,这才对。所以说毕恭毕敬就是要尽心尽力地去做,一定要做到最好,一定要提起正念,不可以有丝毫的放逸。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到哪个寺院去了,或是到哪个念佛堂去了,一看供的是大仙儿。“大仙儿到底是不是佛法?算了吧,管它是不是佛法呢,反正他们供了,供了我就拜。”完了,当你一拜的时候,你的三皈依戒体就破了。

  所以说在外境上,我们毕恭毕敬,无放逸心,就是说我们必须把正念保持到最高的程度,绝不允许自己放逸。对佛法尊重,没有半点轻视的心,不能随着自己的想法走,一定要按照佛的戒律走,所以对境界要毕恭毕敬,无放逸心。对外来的事物没有破坏心,一草一木都没有破坏心。比如说树我不去破坏,一根草我也不去破坏。因为没有草显不出大树来,没有大树显不出草来,互相都是衬托的。如果需要的话,我挪一下、动一下是为了更好,这可以。如果是故意破坏它,我去踩两脚,没事儿给它破坏了,这都是不允许的,这都是自己产生破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谦逊       恭敬)(五明学佛网:谦逊       恭敬)  

 傅味琴居士:佛七谈恭敬 

 净界法师:正确听闻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 

 蔡惠明居士: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九 恭敬心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六章 乐见 

 药师山·紫虚居士:关于恭敬心 

 蔡礼旭老师:礼仪的本质是恭敬 

 蔡礼旭老师:孝顺恭敬父母 

 蔡礼旭老师:父母的教诲要恭恭敬敬领受 

 慧光法师:佛法恭敬中求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7、威仪寂静不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