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妇人之仁是真正慈悲的表露


   日期:2015/11/15 8: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实际上妇人之仁,也正是真正慈悲的表露。正如齐宣王看见一头牛发抖不忍宰杀,扩而充之,就是大慈大悲,大仁大爱。只可惜没有扩而充之而已。一般的妇人之仁,如果扩而充之,就是仁之爱,那就非常伟大了。

  妇人之仁也不是妇人所特有,男人也同样会有。南怀瑾大师说:"当我幼年读书的时候,读到这一段,觉得一位圣人和一位皇帝谈话,不谈天下国家大事,却谈拿小羊换大牛的事,似乎孟老夫子未免小题大作。可是经过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读书、作人,累积起来,才知道凡是人,都离不开这种心理行为的范围。不但是齐宣王,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在心理行为上,即使一个最坏的人,都有善意,但并不一定表达在同一件事情上。有时候在另一些事上,这种善意会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既不是真正的仁爱,也不是伪善,只是妇人之仁而已。"

  古人说"妇人之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人们的慈悲,不要走小路线,要发大慈悲,具大仁大爱,所以才用妇人之仁--看见一滴血就尖声惊叫的"仁"来作反面的衬托。实际上妇人之仁,也正是真正慈悲的表露。正如齐宣王看见一头牛发抖不忍宰杀,扩而充之,就是大慈大悲,大仁大爱。只可惜没有扩而充之而已。一般的妇人之仁,如果扩而充之,就是仁之爱,那就非常伟大了。

  鲁迅先生的诗说得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先生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1929年9月,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生育一男孩,取名海婴。

  海婴生性活泼,经常缠着父亲。鲁迅喜欢饭后靠在藤躺椅上,把零食放在桌边,一边慢慢地吃,一边悠闲地看书。海婴经常从藤躺椅下钻出来,毫不客气地抢父亲的糖果、饼干。鲁迅只是微笑地看看儿子,从不呵斥。海婴也从来不怕父亲,有时还会跑到他的身边,轻轻揪他的胡子玩,更喜欢的是骑马一般坐在他的身上。由于鲁迅对自己幼年受的束缚人性的封建教育十分不满,所以他不愿让海婴重蹈覆辙,因而他喜欢孩子"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天性,愿他做一个活泼而真诚的人。

  一次,鲁迅告诉来访的朋友说:"这小孩淘气,有时弄得我头昏,他竞问我:'爸爸可不可以吃?'我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为好。"友人听了发笑,说孩子正处于幻想旺盛时期,所以会闹出这样的笑话,鲁迅点头称是。后来,他作了一首《答客俏》的诗,写出了他对孩子的一片爱怜之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楚人称虎为於菟。鲁迅爱怜其子,意在期望他成为虎虎有生气的栋梁之材。不料海婴刚满7岁,鲁迅便撒手人寰,鲁迅在去世前嘱咐家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学家。"

  鲁迅一生,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对人的奴役与压迫。他的语言锋利如剑,入木三分,即使受到攻击与迫害,也绝不妥协,绝不饶恕。他真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真豪杰。但是他却是侠骨柔肠,如此怜爱自己的孩子,让人难以置信。但事实如此,先生的这一番怜子情怀并没有损害他的硬汉形象,相反却使其更加可敬可爱。

  佛教讲慈悲,慈悲是什么?说到底,慈悲是一种关怀,是无条件地爱一切生命。弘一法师就是一位十分懂得去关怀生命的人,即使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在他的眼里也是值得去尊重和关怀的。

  有一次,弘一法师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他藤椅里就座。他先把藤椅轻轻摇了摇,然后才慢慢地坐下去。他每次都如此,丰子恺很疑惑,就问他原因。弘一法师回答说:"这椅子里,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逃走。"

  的确,无论生命有多么卑微,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其自己的一席之地。

  滴水和尚19岁时来到曹源寺,拜仪山和尚为师,开始时,他的差使是替和尚们烧水洗澡。

  有一次,师父洗澡嫌水太热,便让他去提一桶冷水来兑一下。他便去提凉水,然后他先把部分热水泼在地上,又把多余的冷水也泼在地上。

  师父便骂他:"你这么冒冒失失的,地下有无数蝼蚁、草根等生命,这么烫的水下去,会坏掉多少性命。而剩下的凉水,浇花多好。你若无慈悲之心,出家却又为何!"

  滴水无语,心有所悟。

  将一颗爱心、慈悲心惠及到蝼蚁,可说是仁慈的极致。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为人处世,强调心存善意、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力是善良。

  播种爱心,不仅能够得到内心的安静祥和,达到美好的境界,而且能够让别人获益,记取你的那份善良与美好。

  上善若水,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播撒爱心,幸福触手可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封建教育       慈悲)(五明学佛网:封建教育       慈悲)  

 其它: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二、忍辱慈悲菩萨心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慈悲心喜舍行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四、戒杀素食慈悲根 

 净因法师: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 

 济群法师:造就慈悲品质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杨曾文教授: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董群教授: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