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净土法门之心要,念佛往生愿


   日期:2015/11/12 7: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注释〗

  劝导断疑生信,为契弥陀之本愿力故,除众生之自力心故;勉励精勤念佛,为示弥陀之大行故,治众生之懈怠故。法然上人开示:“信者取一念往生,行者励一形专念。”最为精妙。信者,信法藏菩萨十劫前,已为我完成往生净土之德号,故一念往生;行者,行报谢弥陀如来不可思议愿行深恩之称名,故一形专念。若以信一声之念佛往生决定,而疏略多念之念佛者,即是信妨碍行;又以为念佛是一生中应当多念,仅一声之念佛不能往生,即是行妨碍信。以信碍行或以行碍信,皆不符第十八愿之愿事,非弥陀佛心,非净宗本义。故良忠法师言:“若无安心,非本愿,念佛何生报土?”故知,缺少信或行,皆不能圆满彰显本愿。

  莲如上人《一代记闻书》云:“即使再怎样地不信,若系心听闻,因慈悲故,终可获信。”

  问:此愿以三心为要,为何善导大师《观念法门》、《往生礼赞》,除“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二句,而加“称我名号”,其意云何?

  答:此乃表示三心即是称名之义,三心本于名号。此之深意,略解为三:

  一者举行相示信体:今所言“称我名号”,则示本愿三心之意,所以然者?至心等者,称佛名号,得往生益,是佛本愿,如是信知,是名至心、信乐、欲生。故称我名号,即是三心之义,为显此意,除彼三心,加此称名。

  二者以《观经》彰《无量寿经》:善导大师之意,乃以《观经》注释《无量寿经》。《观经》下品下生说:“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故知,本愿十念,乃是称名十念,非观想之念。中国净土法门,自庐山慧远大师以来,大多以观想念佛为殊胜之行,未知本愿深意在于称名一行。更有甚者,以《弥勒菩萨所问经》所说十念行法,解释本愿十念。善导大师为摧邪显正,故以下品下生之称名十声,显明本愿十念之深意。

  三者显易行之至极:《观经》下品下生之人,平生具造五逆十恶,临终苦逼,由善友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转教口称,其声幽闻,为其所引,十声相续,拔救如是急苦之机,唯有弥陀本愿一法,故就易行之至极言“称我名号”。

  若是如此,因愿文为何言“至心信乐”?盖《无量寿经》乃就平生而言,故开说三心;《观经》乃就临终而言,故就称示信。

  有人问法然上人曰:“善导大师释本愿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上人答曰:“唯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为显此理,略而不释也。”(选自《无量寿经要解》)。

  故知,听闻本愿妙法,能开发信心。信生疑灭,如明来暗去,似水来火灭,一体成就。

  《无量寿经》本愿成就偈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付嘱弥勒文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本愿成就文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大阿弥陀经》云:“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第二十愿文言:“十方众生,闻我名号。”

  《无量寿如来会》云:“闻无量寿如来名号,能发一念净信。”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云:“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

  《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云:“闻信其名号功德,即时入正定位。”

  上列经文,皆用“闻”,不用“称”、“念”,即表示对本愿名号必须生信,不可起疑。盖“闻”字,梵文具有二义,即听闻、信受,此二缺一,则非闻也,意即闻已信心发起、信受佛愿之意。从梵文细致的文法言,闻、信是有其次第的,即先耳闻心听,闻已而后信心发起。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云:“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是为闻信。法然上人之:“高声念佛,感悦彻髓,落泪千行。”是其一例。莲池大师谓:“喜悲交集,感极呼号,声震三千大千世界。”是其二例。

  凡心如浊水,佛心如净珠,净珠入浊水,水变为清;佛心入凡心,心变为信。佛心起佛愿,佛愿成佛号,佛号具佛力,众生称念,佛力自然运作,法体起用,光明遍照,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即名号之功能。如火烧物,自然毁坏,此即火焰之功能。本愿名号,在心为信,发声为行,既具信心,则必有行,如火必有烟。

  成就文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信心欢喜亦是讲信心。

  付嘱弥勒文云:“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欢喜踊跃乃是得闻彼佛名号后之心情,当然讲信心。

  四者从同部异经证明:《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云:“是故十方世界一切有情,闻信其名号功德,即时入正定位,生清净安乐佛国。”此文与愿成就文之意相同,“闻信其名号功德”,即是听闻名号功德后,生起信心。

  五者从同部异经证明:《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净佛土者;一切皆应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

  破疑生信,相应报土

  问:念佛人如何破疑生信,相应报土?

  答:信与疑,如明与暗不能并在,似水与火无法共存,故破疑必生信。净宗修学之要领在于破疑生信,故世尊于《无量寿经》再三劝信。经文云:“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又云:“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又云:“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毋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世尊殷劝我们之苦口婆心,溢于字里行间,真是令人感动万千。此愿成就文言:“闻其名号,信心欢喜。”

  《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以听法故,则具信根。”

  注重信心,经典明证

  问:此愿注重信心,未知有何经证?

  答:佛诫依法不依人,法有经证,即应奉行,信心之经证,如下分明:

  一者从摄生三愿证明:第十八愿言:“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第十九愿言:“至心发愿,欲生我国”,第二十愿言:“至心回向,欲生我国”,由此可知,第十八愿注重信乐,第十九愿注重发愿,第二十愿注重回向。法藏菩萨五劫思惟之愿心,本来如此。

  二者从愿成就文证明:《无量寿经》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明信心欢喜,乃从闻其名号产生,故信从闻生,闻从名号生,甚为明白。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云:“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除五无间、诽谤正法及谤圣者。”此明能发一念净信,乃从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产生;而欢喜爱乐,正是一念净信之心情。

  三者从付嘱弥勒证明:《无量寿经》有三段经文具一致性,即此愿之因愿文、成就文与付嘱弥勒文。

  (一)愿成就文

  《无量寿经》云: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云:

  他方佛国所有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除五无间,诽谤正法、及谤圣者。

  (二)同部异译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唐译):

  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剎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汉译):

  诸佛称扬愿、念佛往生愿等二愿合说:

  我作佛时,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诸佛各于弟子众中,叹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蠕动之类,闻我名字,皆悉踊跃,来生我国,不尔者,我不作佛。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译):

  诸佛称扬愿、念佛往生愿等二愿合说:

  使某作佛时,令我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皆令诸佛,各于比丘僧大坐中,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译):

  念佛往生愿、系念定生愿等二愿合说: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闻吾名号,发菩提心,种诸善根,随意求生诸佛剎土,无不得生,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同类异经

  《悲华经》第四十一愿:

  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量无边阿僧祇余佛世界,所有众生,闻我名者,修诸善本,欲生我界,愿其舍命之后,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诽谤圣人、废坏正法。

  《大悲分陀利经》第四十四愿:

  令我成菩提时,余无数阿僧祇佛土中,有众生,闻我名者,所作善根,回向我国,命终之后,得生我国;除无间罪、谤毁贤圣、非正法者。

  (四)诸师解释

  道绰禅师《安乐集》: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法然上人《净土宗略钞》: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印光大师《文钞正编》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印光大师《文钞正编》卷四,岳步云为亲所设佛堂说:

  若有众生,称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元贤大师《净慈要语》:

  若有众生,欲生我国,称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妙空子《莲邦消息》:

  若有众生,至心称念,我之名号,乃至十念,欲生我国,若不生者,我不作佛。

  (五)显明愿意

  此愿乃是净土法门之心要,他力信心之愿,与吾人永恒的生命、真正的快乐、绝对的幸福、圆满的解脱,息息相关。实为法藏菩萨,五劫思惟之菁华,选择摄取之正意;亦为凡夫众生,生死出离之行因,往生净土之强缘。所以名此愿为四十八愿中的本愿王,是根本愿,是真实愿;余四十七愿为枝末愿,为方便愿。

  欲言第十八愿之意,必先了解其精神。此愿乃弥陀为摄尽一切有情同入报土成佛之本怀,故其精神是主动而来的、平等无差的、毫无条件的、绝对救度的、万无漏一的、平生业成的、竖穷三际的、横遍十方的、诸佛同赞的、往生成佛的。

  法藏菩萨何故立发此愿?盖法藏菩萨见一切群生,自无始来以至今日,秽恶污染无清净心,虚假谄伪无真实心。一切时中,贪爱之心常污染善心,瞋憎之心常燃烧法财。是故,三学六度难行,诸行万善难成。孝养父母等世善尚难,况出世善乎?散善尚难,况定善乎?由是,无始以来,流转烦恼海,漂没生死海,无有出离之缘。法藏菩萨见此受苦众生,如箭入心,如破眼目,心极悲苦,遍体雨血,欲拔其苦;遂以平等大悲心,普为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而发此愿,舍六度诸行,取念佛一行为往生因。此乃经五劫以佛智所选择,欲以简易、直截、稳当之法,令一切众生绝对、毕竟、圆满得救。

  又法藏菩萨睹见诸佛剎中,或有以布施等六度作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发菩提心、六念、诵经、持咒,乃至起塔、造像、供僧、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各为往生行之土。然如是诸行之中,或以一行作为往生因,或以二行作为往生因,或以众行作为往生因。

  或有佛土,以专称佛名作为往生行。若以造像、起塔而为本愿,则贫穷困乏者,定绝往生之希望,因为富贵者少,贫贱者多;若以智慧、高才而为本愿,则愚钝下智者,定绝往生之希望,因为智慧者少,愚痴者多;若以多闻、持戒而为本愿,则少闻破戒者,定绝往生之希望,因为多闻持戒者少,少闻破戒者多。然而法藏菩萨,选舍六度诸行,择取称名一行者,其意要以念佛一法,普摄万机,镕化自力机情,齐入他力大信心海,巧出机感之方便化土,直入愿成之真实报土。是故法藏菩萨,愍诸众生,难植善根福德,无漏行愿不成,乃自修诸善万行真实功德,回与众生,而发此愿言:“我成佛时,十方众生,不论是谁,称念我名,毫无条件,必定救度。”

  六)释疑通妨

  念佛往生愿,立名缘由

  问:此愿之愿名,净影大师立十念往生愿,善导大师立念佛往生愿,有何不同?

  答:诸师立四十八愿名,各有所宗,各取其旨,其法不一,或依愿文,或依愿意,或依因行,或依果益。净影大师立十念往生愿,其意不周,所以然者?若不满十,即不得生,上舍一形之称念,下舍一念之称念。善导大师立此愿名,不言一念往生,亦不言十念往生,唯言念佛往生,其意广周。所以然者?上取一形之称念,下取一念之称念,不限遍数,称念皆生,故《观经四帖疏》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第十七愿虽成名号普闻十方,诸佛称赞,众生称念,然未明称念之法,故此愿明示称名往生之法,必须信行具足,若缺其一,往生报土不成。故闻佛名号,发起归命一念时,三心自具,蒙受摄取心光,决定往生。从此一念,自然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不拘称名遍数多寡,悉得往生,信行具足故。

  取念佛作为往生本愿之由

  问:法藏菩萨何故舍诸行,取念佛作为往生本愿?

  答:佛意幽深,凡愚难测。依法然上人之意,解有二义:一者胜劣,二者难易。

  一者胜劣:诸行是劣,念佛是胜。所以者何?佛之名号乃是万德之所归,以弥陀如来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内证功德;以及相好、光明、说法、神通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摄在果地嘉号之中,是故名号功德为胜;余行不然,各守一隅,是故为劣。

  二者难易:念佛易修,诸行难修。故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云:“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源信大师《往生要集》云:“问:一切善业,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劝念佛一门?答:今劝念佛,非是遮余种种妙行,只是男女贵贱,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乃至临终,愿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故知,念佛易故,通于一切;诸行难故,不通诸机。法藏菩萨为令一切众生,平等往生,舍难取易以为本愿。

  法然上人《逆修说法》云:“若以布施为本愿者,贫穷困乏辈,断往生希望;若以持戒为本愿者,破戒无戒徒,断往生希望;若以禅定为本愿者,散乱粗动人,不可得往生;若以智慧为本愿者,愚痴无智者,不可得往生。自余诸行,准此应知。然堪布施、持戒等诸行者极少,贫穷、破戒、散乱、愚痴者甚多,若以如上诸行用为本愿,得往生者甚少,不得往生者甚多矣!法藏菩萨大悲,遍摄一切欲得往生,是故唯以称名一行立为本愿也。”法有广略不同,机有堪不堪行,时有通塞之异,果有真假之别,然弥陀无上大慈,平等大悲,欲普被有情,念佛往生。凡有心者,易念易生,如一轮月光浮于万水,无嫌浅深;如一个太阳照诸世界,不选高下。摄万机于一愿,纳千品于念佛,不舍任何一人,易行疾至净土,是为法藏菩萨选择之正意。

  3、注重第十八愿之由

  问:四十八愿皆是弥陀悲心所发,何故特重第十八愿?

  答:净土一法,以弥陀誓愿为根本,以第十八愿为愿王,因四十八愿之心要,即在此愿,如人之心脏,似树之树根。善导大师《法事赞》云:“弘誓多门四十八,遍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法藏菩萨发大誓愿,建立极乐之因由,无非欲令众生往生,此正是第十八愿之义,余四十七愿为令欣慕入此愿。若无此愿,则余愿不成,无往生因故;若无往生因,则余愿徒设,故余愿摄于此愿。

  法然上人《无量寿经释》云:“其四十八愿中,或立无三恶趣愿,或说不更恶趣愿,或言悉皆金色愿,此皆为第十八愿也。其第十八愿者: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十八愿中,此愿特胜,何以故?若无众生往生彼国者,则悉皆金色愿、无有好丑愿,依何成就乎?亦唯有众生之往生,方有身之金色、无有好丑、具足五通、证悟宿命。因此,善导和尚于《观经疏·玄义分》释言: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十八愿,一一皆此意也。”

  此即善导大师将四十八愿,一一解释为第十八愿,一一指归于此愿,以显专念名号之义。《观经四帖疏》云:“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故知,第十八愿如纲,四十八愿如目,纲举则目张也。法藏菩萨成佛十劫,果成佛意不忘因愿,必来摄取念佛众生,以本誓重愿不虚故,故特重之。

  信行一体,共为往生因

  问:此愿以信行共为报土生因,未知信行有何关系?

  答:信与行,本是一体,不可分割,同为此愿之愿事故。“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是信,“乃至十念”是行,听闻第十七愿诸佛赞叹名号之理,在行者之机,领受之相,就是第十八愿之三信十念。即名号欲救度信者之佛意,显现于行者,就是至心、信乐、欲生之三信;又名号对欲救度称念者之佛意,显现于行者,就是乃至十念之称名,二者皆是佛力回向。名号摄受众生,万无漏一,信名号者,无一不度;称名号者,必来迎之。故无信之行,非为大行;无行之信,非为真信。信即是受持佛之本愿,行即是称念佛之名号,信行不离,内外一如。本愿名号,二者一体,本愿为因,名号为果,皆是弥陀救度十方众生之功德力,此力即是凡夫往生报土之增上缘。

  本愿、名号、信心、称名,乃是同体异位之名称。本愿是正觉位,名号是所信位,信心是领受位,称名是相续位。本愿、名号是能摄位,属于法;信心、称名是所摄位,属于机,此是弥陀所成就之机法一体。

  故知,净宗以信心为本,又以念佛为本。领受佛力曰信心,执持佛名曰念佛。佛力是用,佛名是体,体用一如,不一不二。是故言信心须不离念佛,言念佛须不离信心。以信心为本者,显示机受之要领;以念佛为本者,彰显愿力之起用。

  此愿成就文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乃是彰显信,以信摄行。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乃是彰显行,以行摄信。

  “信心欢喜”,是闻其名号之后的意业心情,是生信的自然流露。

  “称我名号”,是破疑生信之后的口业起行,亦是生信的自然流露。

  因愿文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至心信乐乃是讲信心。

  智圆大师《涅槃经疏三德指归》云:“由有信故听法,听法必生信。”

  三心本于名号

  问:此愿以三心为要,为何善导大师《观念法门》、《往生礼赞》,除“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二句,而加“称我名号”,其意云何?

  答:此乃表示三心即是称名之义,三心本于名号。此之深意,略解为三:

  一者举行相示信体:今所言“称我名号”,则示本愿三心之意,所以然者?至心等者,称佛名号,得往生益,是佛本愿,如是信知,是名至心、信乐、欲生。故称我名号,即是三心之义,为显此意,除彼三心,加此称名。

  二者以《观经》彰《无量寿经》:善导大师之意,乃以《观经》注释《无量寿经》。《观经》下品下生说:“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故知,本愿十念,乃是称名十念,非观想之念。中国净土法门,自庐山慧远大师以来,大多以观想念佛为殊胜之行,未知本愿深意在于称名一行。更有甚者,以《弥勒菩萨所问经》所说十念行法,解释本愿十念。善导大师为摧邪显正,故以下品下生之称名十声,显明本愿十念之深意。

  三者显易行之至极:《观经》下品下生之人,平生具造五逆十恶,临终苦逼,由善友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转教口称,其声幽闻,为其所引,十声相续,拔救如是急苦之机,唯有弥陀本愿一法,故就易行之至极言“称我名号”。

  若是如此,因愿文为何言“至心信乐”?盖《无量寿经》乃就平生而言,故开说三心;《观经》乃就临终而言,故就称示信。

  有人问法然上人曰:“善导大师释本愿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上人答曰:“唯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为显此理,略而不释也。”(选自《无量寿经要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念佛往生)(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念佛往生)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