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慧法师: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日期:2010/5/1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各位法师、各位营员: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题目还是开营式的题目,就是"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我自己学习《华严经•净行品》的一点体会。

在介绍我的体会之前,想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华严经》。在中国的佛经当中,最大部头的经是《般若经》,有600卷。从经典来说,除了《般若经》以外就是《华严经》卷数最多,有80卷。当然在论里面一百卷的论还有好几部。《华严经》分作上、中、下三种本子,所谓广本,略本,再略本。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所看到的《华严经》80卷,是《华严经》里边的下本,就是文字数量最少的一本,而且在这个文字数量最少的本子当中,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己。在中国,《华严经》应该是翻译过三次,有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其它《华严经》单品独译,就有好多次。比如说翻译《华严经》里边的某一品,单独作一本经,叫《十地经》,《十地经》实际就是《华严经》的十地品,它翻译得比较早,《华严经》的十地品后来也曾经产生过一个学派,叫"地论师"。现在的"华严宗"实际上是从南北朝时候的"地论师"发展而来的。"华严宗"作为一个宗派是在唐朝时期形成的,有时候又叫"贤首宗"。《华严经》的思想特点非常有意思,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十",以"十"为单位。我们读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望,其中所有的名词、法相、修行的法门和修行的功德都跟"十"分不开。比如说我们修行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十,一共五十个阶次,五个大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又有十个小的阶段。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都和"十"分不开?这其中有它很深的哲理,这种哲理和我们人类的生命又分不开。我们修数息观,从一数到十,而且这个法门上说了,绝对不能数到十一,数到十一你就乱了,数到十一你定不下来,这个很有意思。就是说我们人类的生命和这个数有密切的联系,讲到我们这个生命的趣向,一心具足十法界,它不是十一法界,也不是十二法界。十法界里边分为四圣六凡,六凡里边分为三善道,三恶道,刚好凑齐十。实际上在十法界当中这个阿修罗道,它只具备这一道的一些特征,它并不是另外的一种生命现象,因为它介乎人、天之间,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天,它的特征是嗔恨心最重、好斗,尽管是这样,它一定要凑成这个十法界,我们这个生命有十个趣向。这都和我们人类生命的本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就从这个《华严经》的每一个法门、每一种功德来体会这个"十"的数字,就可以是一篇大文章,就可以是一门大学问,就可以是一个大法门。

日本有一位学者,应当说在佛学界是一个顶尖的学者,他也是一位僧人,叫镰田茂雄,他是专门研究《华严经》的,有很多著作。他曾经有一段话,因为他写过一本《华严经的故事》,或者我们中国的台湾把它翻译成为《华严经讲话》。他说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问题最多、最突出的一个时代,那么我们现代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说超越了国界,属于世界的问题甚至是属于地球性的问题,比如说臭氧层的破坏、沙漠化的扩大、地球的温室化、酸性雨的伤害、热带林的破坏、石油流出引起的海洋污染、以及饥饿、贫困、难民等问题,像这样多的问题几乎都牵涉到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像这样的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单独可以处理的,都是要放在一个世界范围内来总体地处理这些问题。那么用什么思想来指导我们处理这些问题?就像昨天晚上,网上有一个人提问,在我们今天日益全球化的局势下,如何来修学佛法?如何用佛法来影响这个时代?镰田先生他说,要解决这些具有全球性的问题,只有大乘佛法能够担当这样的任务,而且他特别具体地指出了只有《华严经》的思想能够担当这个角色,《华严经》的重要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一即是多、多是一,那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局部不妨碍整体,整体能够包容局部,大家都在整体当中,每一个局部又能够完整地保存他的全面性。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第十一届生活禅夏令营",就是我们临时的一个整体,我们每一位营员来自五湖四海,来自不同的方面,年龄的差距、性别的差距、性格的差距、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可以说是千差万别,这是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个体在现在是个什么状况呢?都集合在"第十一届生活禅夏令营"这样一个集体理念之下,大家就像一个人一样在这里生活。我们在集体生活的同时又不妨碍我们的每个人个性的存在、爱好的存在、乃至每个人的性格、文化、修养,各不相同,而且又能够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和谐共处。这就是局部不妨碍整体,整体又能够圆融局部,处在一种和谐共存的气氛之下。那么把这样一个团体如果推而广之,可以是一个社区,再推而广之可以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再推而广之就是我们人类。那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追求能够使我们这些人在一起和谐共处呢?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都想能够净化自己的身心,净化自己的心灵,并进而以自己净化的结果来影响周围的人,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或者说再把它缩小一点,就像我们本届夏令营的目标是"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能够和谐地在一块生活,如果把我们"生活禅"的宗旨来提出,那就是大家为了"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样一种理念到一块来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可以在一个共性当中求得和谐共存。在这个共存当中,每一个人的个性还是可以发展的,还可以完全保存你自己的一切特征,所以这就叫"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每一个具体的事物之间互不妨碍;"理事无碍"就是每一个具体的事情、具体的事件和整体保持一致,互不相妨。所以《华严经》这种融合的思想、和谐的思想、奉献的思想可说是佛教里表现得最为集中的一部经典。

《华严经》不仅是在哲学思想上有它深邃的思想内涵。所谓十法界这些名词听起来好像很玄,但是它同时又有很多具体的修行的法门和修行的次第,当然有很多的经论都涉及到。那么很明确、很具体、很有步骤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就是《华严经》提出的整个修行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的五十二个阶段,提得最具体。而这五十二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的修行都不是空洞的,都不是脱离实际的,都是同如何净化我们的三业分不开的。

所以镰田先生说《华严经》不仅是一部有深远哲学思想的一部经典,而且《华严经》里的净行品有佛弟子每日必称诵的三皈依的文字,有清净生活和修行者所必须实践的德目,在《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中,详细叙说了善财童子求道的历程,所以《华严经》是实践生活上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他把净行品定位为生活中的佛教,大家可以来思考我们人类每天每时每刻的活动,都表现为一定的生活行为,即使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活动,好像也是把它定位成为精神生活。所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各有特征、各有内容,但都是生活。而生活所赖以表现的,具体到我们人的器官或者叫做根部,佛教是讲根,现在生理科学叫器官。佛教里把整个人身上最重要的部位归纳为三个部分,两只手、两只脚、再加上我们命根的那一部分,这属于身。然后我们要表达我们的这些行为,或者表达我们思想活动的这个器官,这个根部是什么呢?就是口。本来口也在身体上,但是因为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口在我们整个身体中,它的作用不一般。再就是意,意就是思维活动。也就是说把我们人体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用三个部分来表达叫身、口、意,这是一个很特殊的表达方式,佛教在其它地方对人体的身体和精神的分类往往不是这样一个方法,比如昨天冯老师讲我们这个人身是什么呢?人身由五蕴组成,五蕴就包括色、受、想、行、识。物质就是一个"色"字,在精神方面分得比较细致,叫受、想、行、识,分四个部分,这是一种分法。再详细的分法就是六根、六识,六根六识也是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或者色和心的方面,来分析我们人的生命的构成。那唯独是这个三业,这样的一种分类方法,它完全是从作用以及作用以后的后果出发,来分析我们的生命现象,叫作身口意三业。我们生活的一切表现,就是身、口、意三业的行为,那么净行品是什么呢?净行品就是希望净化我们身口意三业的行为,叫净行。

大家这几天都在念诵净行品,净行品一开头有一段文字,那一段文字在佛经文体的分类上叫做长行,那段文字的长行一共提出了十个问题,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讲三业的问题,由这样的一种安排,我们可以看出后面的问题是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深入,一直到成佛。他所具备的一切胜妙功德,都是以清净三业为基础的,所以第一个问题提出来是如何获得十种三业: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这刚好是十种,大家数过没有,叫十种三业。后面还有九类问题,都是以十种三业作为前提作为基础的,只有做到了这十种三业,后面的问题才有可能展开;没有前面这十种三业作基础,后面的一切胜妙功德都无从谈起。这十种三业应该说有一个深浅次第,从文字内容来看,大家可以比较浅白地去了解它,肯定是在第一的就是比较浅的层次,在最后的那就是高层次的,层次高到了什么境界呢?"智为先导",那就可以说是到了完全不迷惑的阶段了。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时时刻刻都在智慧的指引下来有所作为、有所思考,那就是"智为先导"。"智为先导"到了什么境界呢?最高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因为前面有不退转身语意业,不可动身语意业,那都是菩萨的境界,不可动身语意业那起码是八地菩萨才有可能达到的,因为八地菩萨是不动地;殊胜身语意业,就是可以起变化,可以现神通。所以第一是十种三业;第二是十种具足;第三是十种慧;第四是十种力;第五是十种善巧;第六是七觉支和三定,也是十;第七是六度四范,六波罗蜜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第八是十智力;第九是十王护持;第十是十度生,十超众。一共提出了十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里又有十个方面,最后文殊菩萨用一句话回答了,用哪一句话来回答呢?文殊菩萨回答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善用其心"。这叫十问一答,十问里每一个问里又有十,是一百个问题,乃至一千个问题一万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善用其心"这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所以《华严经》的中心思想,"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主宰,心是出发点,心是我们人的中枢枢纽,所以一切唯心。一切唯心并不是说其他的东西就不重要,其他的东西同样重要,唯有心是作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唯心"。这个"唯心"并不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那个唯心,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心可以指导一切,"为善为恶,在乎一心"。在十问一答中,文殊菩萨说,"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于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在"善用其心"这四个字的提示下,文殊菩萨怎么要求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善用其心",文殊菩萨说要"住去来今三世诸佛",要使我们的心安住在三世诸佛之道,使我们的心随众生住,恒不舍离。这里如果把它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讲,就是我们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不离诸佛的教化,下不离度众生的愿力,那我们就可能做到时时处处"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这两句话说来简单,做起来绝对不简单,我想我们能够时时刻刻接近它就可以了,最后真正要做到善用其心,那已经是到了菩萨的境界了。但是我们一定不要灰心,这么难,我们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不要这么去想,时时刻刻走近它靠拢它就可以了,那就是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步,每时每刻都在菩提路上不断前进,"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以净化三业作为我们修行的基础,作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出发点,我们的三业究竟包括一些什么内容?三业是和十善十恶相联系的,我们如果有清净的三业,那一定是和十善相联系,是行十善的结果;如果我们有一个染污的三业,那一定是行十恶的结果。十善十恶都离不开身、口、意,比如说,从十善的角度来讲,我们身体的部分占三条:"杀、盗、YIN",一般叫身三;口有四个方面,它在十种善业和十种恶业中占了四条,所以口很重要:"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占了四条;然后意也有三条,叫:"贪、嗔、痴",是一种思想活动。所以三业与这个十善十恶联系起来讲,一般叫做身三口四意三,也可以叫做身不做杀盗YIN;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就做到了十善,反之呢?就是十恶。有许多学佛时间长的朋友一定能够记得下来,我们才接触佛教的人不妨把它反复背几遍,把它记住。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想到"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是从三业出发。我们先问问这边的女营员,身三是什么?(营员答:杀盗YIN)

我们这边的男营员,口四是什么?(营员答: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把这十善十恶时时刻刻铭记在心,我们就能逐步地做到三业清净,逐步地在时时处处"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佛教在讲到这些修行的德目时都讲得很具体,讲得具体有什么好处呢?可以操作,现在就是叫作具有可操作性。因为道德是一个很空洞的词,只有把它具体化,具体到与我们的身心相联系的德目上才具有可操作性。佛教讲十善,可以操作,五戒,同样可以操作。在所有这些修行德目上,比如说把"杀盗YIN妄酒"这五个方面以戒律的形式把它规定下来,这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慎重的事情。因为戒是佛制定的,我们每个人受了戒就等于在佛前发了愿,对佛有所承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遵守对佛的承诺,那就是一个最大的诚信问题。如果对佛都不能忠诚,对佛都不能遵守信用,那还说其他的什么呢?所以把它用戒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就是要严格地约束我们每个人的身和口。五戒只管身和口,没有管到意,只有说十善才管到我们的心理活动,才管到意。当然守戒和犯戒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身口的问题,还是意为先导。但是我们的意念你没办法规定他,一个初学佛的人你没办法规定他,说你不要贪、不要嗔、不要痴,他不是很具体的。如果用五戒的形式规定下来之后,噢!这个杀盗YIN都和贪嗔痴有关,只有从思想上自守才能够不犯五戒,所以他是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推到前台,然后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个心,作为修行的中心。因为你只有把戒持好了,心灵才能净化;反之,你只有心灵逐步地得到净化,你持戒才能清净,这些是互相影响、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居士的五戒、沙弥的十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每一条戒都是可以操作的,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件事不可以做,那件事不可以做,他是很具体的。如果是现代人看比丘戒二百五十条,他觉得有些事情非常的琐碎,但是从一个僧人的要求来说,他只有那样一些具体的约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具体的规定,操作性强,守起来才容易,才真正能够知道时时刻刻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叫清净,什么叫不清净。所以那二百五十条戒是佛的大慈大悲的心一种彻底的流露,那是真正培养僧才,真正铸造龙象的一些具体的法则,那非常的重要。在这三类戒品当中,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它都没有直接牵涉到我们的意业,看起来都是在身口二业上做文章,实际上呢,有一个叫做七佛通诫,叫"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那就是把三业都包括在内,自净自意嘛。只有能够做到自净其意,才能够真正严格地遵守戒律,所以我们修行一切的法门都要把它落实在具体的生活当中、落实在具体的言行当中、落实在具体的德目当中,不能只是抽象的。

我们年轻人学佛,看了许多社会上流行的佛教入门的读物。我觉得有许多书也讲得非常的好,但往往也有一些不健康的倾向,好像说学佛是以心为主,这个行为是否检点不必过于介意,这种倾向不健康。因为学佛就是要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被烦恼污染的生活变成清净的生活,变成无染的生活。只有生活得到了改变,才能够自利利他。生活得不到改变,要说去自利利他,那不可能。因为我们每一件善事也好,每一件恶事也好,往往总是有对象的,不是孤立的。比如说我对朋友讲了一句不诚实的话,当你反省起来的时候,你固然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责备,而对于你的朋友来讲呢,可能对他造成一种误导,由误导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消极的后果,我们就不说罪恶了,就说消极的后果,那个是不是对他人有影响啊。更不要说杀盗YIN,那都是直接损害他人利益的。我们的思想在进步,你说你的思想如何的清净,但是如果你做出来的都是杀盗YIN妄酒,言和行脱节,言行脱节以后,不要说你自己所谓的清净的心是空洞的,而且还会给自己给他人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许多不良的后果。所以不要完全说我们以心为主,社会上流行的两句话是"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有时候这两句话好像是对我们学佛人的一种讽刺,有时候呢,又是这些人的自我解嘲,说本来你是佛教徒嘛,怎么今天也大吃大喝了,他就拿出这两句话来,"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像这样一种不严肃的学佛的心态和表现,对佛门固然有影响,但是最有影响、直接受害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净行品文殊菩萨十问一答,中心理念就是要我们善用其心,这可以说是修习一切善法的一个总纲,核心思想。那么具体到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所以在十问一答最后那一段里就讲到,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用心才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然后文殊菩萨就从一百四十一个方面给我们提出了如何面对我们每时每刻所经历的一切境界,如何用心,如何善用其心,这是非常具体的。这一百四十一首偈子,可以分为九大类,究竟把它分成多少类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按照这些要求去落实它。像这样地用心究竟对自己对周围的人有什么好处呢?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了仇恨的社会,充满了嫉妒心的社会,充满了人我是非斗争的社会。不但人与人之间表现为关系紧张,利害冲突时时刻刻都会发生,人与大自然也是如此,整个大自然可以说包括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有生命的,一切有生命的生存环境;器世间呢,就是一切没有生命的生存环境。我们人类总是提一些只顾自己,不顾客观环境的口号。比如说,我们要大力地发展生产,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这个口号听起来应该说非常非常有力度、有诱惑力,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大力发展生产"的背后隐藏着多少隐患,有多少大自然会被破坏,有多少动植物会遭到灾难,有多少山林会被破坏,有多少河流会被污染,有多少物种会灭绝,所以说"大力发展生产"的背后,就是整个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大力发展生产,不断提高我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这一代人要吃掉我们以后许多代人的粮食,会花掉以后许多代人的消费品,那么进一步就可以想象,就是说你发展的太快,其结果是什么呢?其结果是我们人类整个地球村的毁灭就提前了。我想这个话在今天来讲已经不是耸人听闻的话了,各种各样的灾难、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那就是说我们人类处在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地满足我们人类的欲望,那就一定会造成大自然的一切物质条件过度的消耗、过度的损失、过度的浪费。我们农村一家人吃一天消耗多少钱、消耗多少粮食呢?大概一家人一天的消耗,如果是一个五口之家的话,我保准不需要十块钱,一切都算在内,不需要十块钱。那么我们城里人的某些消费,不见得所有的人都消费得起,十块钱能吃什么东西呀?不够喝一杯茶。要知道你的那个消费,你喝的那一杯茶,就等于农村一个五口之家一天的生活费。而且我听说现在喝茶喝得很贵,有五百块钱一壶茶,二百块钱一壶茶,七八十块钱一壶茶那就是低档的了。不就是拿几片树叶,加一点水嘛,为什么要那么贵呀,你说。(众笑,掌声)

到了南方的山里面,野茶叶多得是,你随便去采几片来足够喝了。但是成为商业操作以后,就会把人引向生活的另外一面。不顾客观条件的有限,不顾整个生物界的生态平衡,片面地来追求发展,没有想到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生存到现在已经有两百万年了,这些物质资源之所以还能够维持人类的生命,那是古人给我们省下来的,古人要是像我们一样提前消费了,我们今天可能已经没有今天了。我们今天像这样提前消费,再过若干年以后,人类的子孙后代就没有可以消费的资源了,所以在今天讲"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有它特殊的意义。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人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要善待一切,人对其他的生命其他的存在也要知道善待一切。不善待,最后是我们人类自己给自己挖下陷阱,就在我们前面的一步路之遥就有一个陷阱,一步路之遥并不是很遥远,再往前迈一步就到了那个陷阱里边了。"非典"就是一个很现实的教训,餐桌上的野味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下了餐桌就是陷阱。这个不是耸人听闻啊,那个陷阱不是别人制造的,完全是我们自己制造的。你们接触社会的面比我们出家人广泛得多,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各种各样的数据统计,各种各样的危险信号的传来,可能你们比我们关在寺院里的人了解更多。所以在此时此刻提出来"善待一切",是为了我们人类,也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为了人类的未来,这个生存环境不至于过度地被破坏,因为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了,已经被破坏得不适于人类的生存了,一天一天地不适于人类的生存了。如果再像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创造出来的财富不能满足我们治理环境的需要,我们会拿出几百亿来治理某一条河流,那么我们就要问一问自己了,我们以污染那条河流为代价,所取得的生产成果,生产价值,有没有现在治理所花费的大呢?要好好算算这个帐。

所以说"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我觉得不是一个小题目,是一个大题目,不是一篇小文章,是一篇大文章,这篇大文章离不开我们每个人做自己的小文章,只有每个人把小文章做好了,大文章才能够做得好。因为佛教处理一切问题是从个人出发,不是从整体出发,是从每一个人都来改变自己,每一个人又能影响他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能够把每一个人都改变了,我们人类的整体素质就可以不断地得到提高。所以这一百四十一个偈子有一些是完全属于个人生活方面的事情,有一些是直接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见到流水应当怎么发愿,见到高山应该怎么发愿,见到树木应该怎么发愿,这些都是关系到人与自然、人与环保的重要理念。如果我们能够把这样一些重要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至少我们自己这个家庭会成为一个清净的家庭,我们个人会过一种清净的生活,有一个清净的生活环境,这个清净的生活环境要靠清净的心态去创造。

那么我刚才说不要讲"大力发展生产",我觉得应该这样讲:不断地创造条件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个改善,不见得吃得好就是改善,吃得多就是改善,吃得高档花的钱多就是改善,比如说饮食结构,饮食健康,饮食环境的提高,这些都是改善,改善了这些就有利于我们人民的身心健康。比如说房屋是不是住高楼大厦就算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见得,现在也有许多人想住到农村去,觉得城市里太喧嚣了,城市里的空气太污浊,每天看到楼房、砖头、洋灰、电线杆,看不到绿色,看不到山,看不到水,觉得生活素质不高。所以人类生存的理念时时刻刻在起变化。为了满足城里人也能过上有山有水的生活的需要,有些房地产商就挖空心思,要在城里的居民小区做假山假水,为了使小区的居民也看得到绿色,就不惜高价到农村去把树挖到城里来,那就叫拆东墙补西墙,西墙补起来东墙垮掉了,还是一样,我们湖北人叫治好了一只眼睛又戳瞎了一只眼睛,最后还只有一个眼睛。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全局的观念,城里要不要树呢?要树。要从小去培养,从树苗开始培养,使我们每个人能从自然环境的变化中体会到,一切的事情要靠辛勤劳动,另外也可以看到一切事情都是无常,从小到大,从老到死,人们可以提高他的精神情操。现在是城里要树,到农村去挖树,偷树成了一个灾难。乡下的大树都被这些花木公司的人用高价买来,那么乡下的人就偷着挖树,上山去挖。我也知道我们想买几棵松树,那边修了个"听松楼",想买几棵松树种到那里,就找了一个花木公司。这个花木公司说我们有树,树在哪里?他说在山上,然后他说树只能晚上拉来。(众笑)

因为我们原来不了解情况,钱也给了,只能让他晚上拉来,他从山上偷着挖过来,挖过来都没带土,就是光光的树根,弄来长不到20天就死掉了,种不活。不但是山上的树被破坏了,移植过来的树也没有种活,那棵松树有这么粗,起码在我们北方环境下生长了20年,生长了20年的东西给挖了,太可惜了。所以我们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在不断地破坏生态环境。尽管国家有种种的法律,森林有森林法,水资源有水资源法,绿化有绿化法,什么法都有,但是什么法都敢犯,这就没有办法了。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提高了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再来说改善生活,才可以做到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良性循环这个词非常好,但是往往我们是良性循环的反面--恶性循环。所以善待一切极其重要,我们要大声疾呼,因为这个不带有宗教性,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这是我们每个人要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所必须提倡的一个理念。人类如果还这样继续下去,不知道善用其心,不知道善待一切,人类的危机,人类下一步的陷阱会加剧。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它应该包括方方面面的每件事,每一项工作,都要有此用心,才能够自利利他,否则就是自害害他。不是要"不害身语意业"吗?我们能够做到清净的身语意业,就能得到十王护持,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这十王是什么?也是生命现象,有的生活在空间,有的生活在水间,有的生活在山林,有的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能善用其心,这十王他们就欢喜赞叹,因为他们看到人类在做好事,人类在行善,人类在修善法,修善法就会得到善神拥护。反之,如果我们修恶法,那魔王就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了朋友了,有了子孙了,所谓魔子魔孙。所以本届夏令营尽管我们请的老师、法师不多,但是我觉得我们的主题思想非常明确。我们做每一件事,每一个活动都紧扣主题,我们会在七天的生活当中得到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
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按照《净行品》所指导的这些原则来生活,来用心,来对待一切。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如果要把它更加深化地来理解,"善用其心"就是大智慧,"善待一切"就是大慈悲,你没有慈悲心怎么能善待一切呢?你没有智慧怎么知道善用其心呢?这就是把这个话深化,把它归到佛教的整个教义体系、教义思想里面,那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再把它推展,把它的外延放开点,"善用其心"就是要不断地来优化我们的自身素质,"善待一切"就是我们要不断地和谐自他关系。我们人类不过就是这两件事,一是要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二是要不断和谐自他关系,这两件事情做好了,一切事情都做好了。这两件事情集中一下,就是我说的那两句话"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它是一环扣一环,法法圆融,法法无碍。不断和谐自他关系就要能善待一切,你不善待一切关系怎么能和谐得了?你总是想别人要无条件地对我好,而忽略了对自己的要求,那是不可能和谐的。一定要和谐自他关系,自他关系的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我们人类以外的一切生命的关系都要和谐,都要和谐相处,只有我们人类以外的世界是一个和谐的环境,是一个有利于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我们人类自身才能够发展,才能够进步,才能够健康长寿。如果我自己有很多的钱,我现在是亿万富翁,但是我希望周围的人都是穷光蛋,你说好不好呢?第一点,这个富人他一定非常孤独;第二点,他一定感到非常不安全;第三,他的钱可能就是死的了,再也不会多一分钱,为什么呢?因为周围的人都没有钱,你没有办法钱生钱啊!只有你有钱,大家都有钱,这个生意才做得起来。有很多的老板他想不通这个道理,总想一切的好事都自己遇上,一切的坏事都和自己无关,所有赚钱的买卖他都有份,所有折本的生意都与他无关。我说你想错了,你要挣钱首先要希望别人也挣钱,别人不挣钱你到哪里去挣钱呢?商业是要互惠互利的,互惠互利也是我们整个生命,整个人类,整个地球的一个大原则,我们人类太不知道互惠互利的原则了,所以造成我们人类很被动,每年要花掉许多钱来治理这个问题,治理那个问题,叫"扶得东来西又倒",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可过,非常的紧张。我想这都是因为我们人类不能够在一种良性互动的思想指导下,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处理一切大大小小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军事问题,民族问题,科技发展问题。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目前都是在以邻为壑。朝鲜那么小,他说他要成为核大国,那是叫自不量力,即使你有几个核弹头,你又能吓倒谁呢?所以我看到这个事心里就觉得,哎呀,怎么这么苦啊。朝鲜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还要把大量的钱用来发展核武器,太可悲了。他无非是要用来对待中国日本韩国,对待它周边的国家。我们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不是非常好的事情吗?何必要把那用粮食变成的钱再变成杀人的武器呢?人生难得,有多少人就白白死在那枪林弹雨之中了?何必呢?究竟为的什么?我看谁也说不清楚这个道理,就是这个谁也说不清楚的问题就争论不休。人类失去了厚道,失去了互惠互利这些传统的美德,失去了相互的关爱,人类只在追求利润,追求金钱,追求霸权,我们人类的灾难一天天地多起来。我不晓得我今天的话被网上的朋友听见,他们会有什么反应,也许说这个和尚在这里胡说八道。(众笑,掌声)

我是出于一个佛教徒,一个和尚对人类的关爱,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关注,才讲了这样一些推心置腹的话。我想把这些话讲给我们年轻人听,年轻人也许在某个时候,处理某个问题的时候,想起当时老和尚说过一些什么样的话,如果还能在某时某地,处理某个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今天的现场,我想我的愿望也就满足了。(长时间掌声)感谢各位网上的朋友在浪费时间。(众笑)

问:这里有一个问题,观世音菩萨出生在哪个朝代,哪个地方,原名叫什么?地方上的老母,三皇姑,南海老母,是指一个人吗?在实际生活中了解佛教信仰佛教的人少,信鬼神的人却很多,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净慧老和尚:在这个地方我想我们应该对信仰有一个基本的评价,我的观点也许是不对的,我觉得不管是信鬼神也好,信南海老母也好,信三皇姑也好,总比那些什么都不信的人好。(掌声)对于这些没有具足正信的人,我们不要去反对他,只可以引导他,而且这种引导要慢慢地做工作,一方面要尊重他的信仰,一方面要告诉他还有更高层次的信仰,还有更美好的信仰,我们是不是再往前走一步,这样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对那些信鬼信神的人都嗤之以鼻,我想那不是我们善待一切的思想,不是我们和谐自他的思想。至于说三皇姑啊,南海老母啊,是不是与观世音菩萨有关,应该说有关,因为观世音菩萨说,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现南海老母也有可能啊。佛教要包容一切,不要去排斥一切,这样才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稳定,但是我们要积极引导,引导他正信正行,这是我们的责任。

主持人:阿弥陀佛,现在网上的在线网友一共四十位,对法师的讲法非常的赞叹欢喜,纷纷顶礼上净下慧法师。

净慧老和尚:没有吧,没有那个事,都是你编出来的。(众笑,掌声)

主持人:网友们跟着说,老和尚非常幽默。(掌声)这里是网友们提出的问题:顶礼法师,请问何为佛法本意。

净慧老和尚:所谓佛法本意,它也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诠释和说明。如果说从纯粹的佛法来讲,那就是所谓"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那就是佛法的本意。"性空"是什么呢?"性空"是大智慧;"缘起"是什么呢?"缘起"是大慈悲。"性空"是什么呢?觉悟人生;"缘起"是什么呢?奉献人生。

主持人:这个问题也是网友提出的:请问觉知心乃十八界法,是无常生灭之法,修之令明了,有何益处。

净慧老和尚:如果是到了家的人,他最后就是说这句话。"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晓得原来走的路都是枉费心机,归来原来如是。但是你没有到家的时候,那一步都不能少,草鞋钱一分也不能少。主持人:下一个问题也是网友提出的:请法师开示一下南北朝时期傅大士的偈子"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请问作何解释。

净慧老和尚:我不会解释,因为这是扯葛藤。

主持人:下面现场的营员们有什么问题,请举手。

某营员:尊敬的净慧大师,您好。我想问的是《心经》的那几句著名的话,来到禅宗的祖庭,智慧的最究竟处,我想请您解释一下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直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谢谢。

净慧老和尚:因为《心经》的话,你要从前面开始读下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不要离开这个前提,"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然后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都空了,所以就"色不异空",也可以说"受不异空""想不异空"……,"色即是空",受也是空,想也是空……,因为色也好受也好,都是缘起法,一切缘起之法无自性,故空。无自性是什么呢?就是说它的位置可以交换,你看世间有哪一件事位置是不可以交换的;它是有条件的存在,你可以想一想世间有哪一件事是无条件存在的。条件是什么呢?条件是缘,一切缘起的东西,缘生的东西,其性本空。所以色法也好,心法也好,都是空,"色不异空",这是从空的方面来说。另外"空不异色",这是从有的方面来说。"色不异空",是缘生性空;"空不异色",是性空而又能缘起。"性空"是指的理,“缘起”是指的事,事不碍理,理不碍事。"空"不等于是没有了,"空"不是把这个茶杯打破了,茶杯打破了它也不"空",还有瓦片啊。世界上每天万事万物在出生,佛说从来没有出生过一件事;万事万物都在消失,佛说没有一件事消失了,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说到物质不灭,佛教是最彻底的,世间从来没有增加一法,也从来没有减少一法,只是在运动变化而已,这个是最究竟最彻底的唯物辨证法。主

主持人:这位网友的提问是:请问有为法到无为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和方法是什么?

净慧老和尚:它只有方法,没有环节。方法是什么呢?就是用缘起观来观察一切的事事物物。

某营员:谢谢净慧法师,我觉得我这次参加夏令营非常有收获。今天听了您的开示之后,改变了我的一个想法。我以前以为生活禅只是禅的一个低级阶段,是为了适应普通大众的水平。我今天觉得,在现在的世界中,只有生活禅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才能解决这个世界由于生产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佛教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和平的一种宗教,现在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为了维护他们的教理,发动了一些战争,可是没有一个佛教徒会由于这个原因而诉诸武力。可是我又想,如果真的发生了战争,我们在战争中是被动挨打的,比如说抗日战争,我们怎么办。我曾经听说,那时候日本人在占领区特别欢迎两种人,一种是抽大烟的,还有一种就是念佛的,这两种人他不反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如果在那种情况下,按照佛的慈悲心,我们应该怎么作呢?谢谢。

净慧老和尚:她提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我想佛教是讲慈悲,讲智慧,是希望这个世界人人都能遵守五戒十善,不要发生战争。这是佛教的前提。那么万一有战争发生怎么办?按照佛教的精神,首先我们是要调和,希望双方都放下武器,懂得战争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不管你是什么性质的战争,死人总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一点来说,用佛法的观点,希望双方放下武器,坐下来谈和。如果说这种战争就是强敌入侵,那么佛教徒他虽然是一个教徒,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这个时候,服从佛教的教义和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佛教告诉我们一个处理的方法:当佛的戒律和国家的法律发生抵触时,我们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因为只有国家能够保护我们,我们都生存在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所以我们在报四恩的时候,是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王恩,报三宝恩。把国王恩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强敌入侵,我们作为佛弟子的人,国家不会让我们拿着枪杆子上前线杀敌,国家不会。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救死扶伤,做一些后勤服务的工作还是应该的。所以我们要站在国家民族利益一边,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国土,保护我们的人民。主持人:请问法师,基督教和佛教的关系能不能理解成,基督教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门。

净慧老和尚:这个网友的想法呢,还是蛮好。(众笑)但是实际去做起来,不大可能。因为首先是基督教它不会同意,(众笑)我是我,你是你,我怎么成了你底下的一个分支了,那不行。所以我觉得不要这样去理解,对各种不同的信仰,我们都尊重它的完整性,尊重它的体系性,相互尊重。不管信什么教,有信就好,有信比不信好。因为基督教提倡"因信得救",有信仰的人一定可以得到救济。

主持人:这个网友的问题说,"善用其心"就是大智慧,请问这个大智慧是在修学中得到的吗?

净慧老和尚:这个大智慧是在不断地修学中来获得,来充实。我们获得智慧有三个途径:闻、思、修。每一个人要获得智慧,首先是从听闻佛法开始,然后是思维佛法,然后是修学佛法。所以,获得大智慧的途径,不能片面地去理解,要从佛经当中全面地去把握它。这样我们的心胸才会开阔,我们获得智慧的途径才是多个方面的。所谓"闻思修","闻"就是文字般若,"思"就是观照般若,"修"就是实相般若。三种慧,三种般若。这就是我们获得大智慧的三个途径。
某营员:首先顶礼上净下慧老和尚。从您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看出,您对人类和青年发自内心深处的关心。我觉得收获非常大,向您表示感谢。我想谈一下关于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就是抗日战争来了我们怎么办。我以前也思考过这种问题,但是也不一定正确,我向大家汇报我的想法。我记得以前在一本书上看到古代有一个大禅师,当时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一个起义军的将领非常地残暴,入城之后要把城里的人全部杀光。这个禅师就找到他,请求他不要这样做。这个将领就哈哈大笑,让士兵拿出一块肉来,说:你把这块肉吃了,我就不杀全城的百姓。禅师当时毫不犹豫就把肉吃了,这个将领只好履行诺言。后来有人问禅师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如果我一个人破戒,但是能救这么多的百姓,我为此受再大的苦也是愿意的。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佛教青年,如果赶上抗日战争的年代,那我毫不犹豫地要去上战场,而且我比谁都要勇敢,多杀敌人。而且我觉得如果我不去造这种杀业,还会有别人造这种杀业的。

净慧老和尚:刚才这位营员讲的故事,就是破山祖师和明清之际打到四川去的张献忠的故事。确实,佛教里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再说一个事情就是,我们受了五戒的人也好,受了比丘戒的人也好,如果真正国家需要我们抗起枪杆子上前线杀敌,是不是就是犯戒呢?就是你明明开枪打死了几个人,你是不是就犯戒了呢?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具体分析。首先你上战场这件事,不是你的个人意志,这是国家的意志,是全民的意志,所以你上到前线去,你不能消极对待这件事,你不能把枪朝空中打,那你就亵渎了作为军人的职责,你对你的职责没有诚实地去履行。打死了人,责任是不是在你个人呢?这个不是,因为你个人不要背任何责任,这个责任由全民来背,由国家来背。如果前方的军人杀死了一个人,我们虽然没有亲手去杀,但是这个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分担。因为军人为了我们的安全,他在杀敌,保卫我们国土的安全,所以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分担许多许多这样的责任。所以刚才他讲到,如果碰到外敌入侵,他会勇敢地到前线去,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菩萨发心。(掌声)为了保护大众的生命安全,不顾自身的安危,像这样一种行为,在菩萨精神中是可以得到解答的。所以大家不要把佛教完全看成一种消极的,看成是敌人来了我们就俯首就擒,不是那样的。(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慧法师       华严经)(五明学佛网:净慧法师       华严经)  

 会性法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 

 普献法师:读华严经的方法 

 惟觉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三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二讲 

 梦参法师: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第一讲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有人心就有禅宗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延续慧命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