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煮熟的鸭子为何会飞掉?


   日期:2015/11/7 9: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煮熟的鸭子飞掉了”这句老话背后因果是什么,本文有详细分析,大家要仔细看完!

  当您在路上、地铁上遇到乞丐,您会布施给他吗?——进一步问自己,如果是假乞丐呢

  当我们在路上,地铁上遇到乞丐,你会布施给他吗?你会作何意乐?看完下文

  南先生著

  (一)何为布施

  任何宗教都教人布施,平时将财物施舍给别人,将来就能升天得福报。毗耶娑他们之所以修苦行,就是为了求升天道,图神仙的享受。一般人为什么修道,吃斋啊,念佛啊,无非是现在苦一点,将来可以超升生天上做神仙。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功利的做生意心理,投下少量的金钱,而图一本万利的结果。我常笑有些人信教,花几毛钱买三支香,拎上一盒蛋糕,到庙里去拜拜,求发财、求长寿、股票要好、马票要中,求这求那,拜完了那个蛋糕拿回去还能给儿子吃。如果菩萨凭这就保佑他,那还算菩萨吗?下等的贪污,只要人家三根香。

  毗耶娑问什么叫布施,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佛对布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既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

  布施必须是把自己的并且自己也需要的东西施于他人,才会有布施的果报。拿衣服、钱财、医药送给人家,是外布施;把自己的烦恼完全清净掉,是内布施;给人以精神上的,乃至生命上的安慰和支持,是无畏布施。布施的信心一生起,就必须马上实行。比如今年大陆发水灾,我觉得应该布施灾民,就马上做了。用不着等号召大家起来再做,那已经是来不及了。

  按我的观点,真肯布施者,在别人眼中就像疯子一样,把钱也不当东西,只要人家需要就送出去了。台湾、香港有些叫化子,家中有百多万的财产,可他既然肯丢这个脸在大街上乞讨,说明他有需求,那你只管你的布施,不必考虑人家是否有钱、是否在行骗。所以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布施。

  我看见一段关于供养的开释呢

  问:供养之后后悔,便没有了功德,那么是要忏悔或继续供养?

  答:这就像你身上穿了干净的衣服,忽然掉入了泥泞之中,那么你到底是要赶快把身上的泥土洗干净?还是就把它这样穿著?所以我们要是犯了错,就要忏悔,这样才能够把污染洗干净。把污染清净以后,我们便要非常小心,不要掉到泥泞里去了。

  问:如果以同样清净的心来帮助甲、乙两人,甲欣然接受,而乙则因为某种原因而心生嗔恨心。请问仁波切,这两种情况其功德相比如何?

  答:由于我们是凡夫,没有办法去分辨所供养的对象是清净或不净,所以在做布施的时候,只要我们的发心是纯净的,不管供养的对象如何,所得的功德便是一样的。以刚才的问题来说,对甲而言,他感到非常高兴,由于你对他的帮助或布施,你会得到的功德;甲也会因为发了欢喜心及感恩心,而同样积聚了功德。乙虽然对你的帮助感到生气,但只要你自己对他并不产生恨心,也同样能够积聚功德,这是因为你发心纯净的缘故;但乙本人由于生了嗔恨心,所以没有办法积聚任何功德。

  问:我们现在一般所做的供养,可以算是三轮体空吗?

  答: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当然一开始并不是三轮体空的,因为供养者(你自己)是有的;所供养出来的香、花、灯财物等等,也是实际有的;而供养的对象如:佛菩萨、善知识,也是有的,所以并不能算是三轮体空。

  问:如果发心的动机只是为了自己,或自己家人的利益,这样是不是功德的积聚就不大?

  答:只要我们发心是好的,一定能够积聚功德。譬如说,如果我们的家人有了麻烦,或是我们的亲人朋友生病,我们去帮助他们,都绝对是能积聚功德的。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我们的家人朋友,我的意思是,我们刚才谈过的积聚功德的对象有三种,而最高的就是佛菩萨。我们帮助家人、亲友还是能够积聚功德的,只不过由于不是积聚功德的最高对象,也就不能积聚最大的功德。

  问:如果做每件事时,心里都想着是不是有功德才去做,那么这种发心是不是错误的?

  答:今天的开示,我已经非常详细的解释了什么是至高的供养对象、什么是积聚功德的正确发心、什么是善行、什么是不善的……这些都是要让我们的种种迷惑能够去除。所以当我们在供养诸佛时,心里就不会产生「这是不是有功德」的疑问了。我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听闻佛法,就能够去除无明,好像灯光去除黑暗一样;所以我们在做种种供养时,我们的心里就不会有任何「这是不是有功德」的疑问了。另一方面,功德的积聚取决于我们的发心所以做事前应想「这事是否能利益他人」而非「这事是否有功德」。清净利他的发心本身就是功德。

  (ZT)善心的增长与培养

  我常常会给街头遇见和种种乞讨者一些小小的布施,有时也很慷慨大方,多时仅仅能布施三两个烧饼钱。有次我和一位居士去五台山礼佛,在门口遇见很多求施的残疾人,口念佛号,我悄悄对那居土说:“他们都是菩萨啊,教我们善心常存。”

  我并不富有,衣食住行的困扰比他们好一点,我是个苦行居士。

  我乐于布施的原因在于:培养一种善心。一次布施一二元或十几元,是培养善心,不忘慈悲的良机。有次我给一位白发老妇人做了布施,远远超过她开口所求的布施量,老人连说“谢谢”,我也连说“谢谢”。看着老妇人笑展慈颜,我内心很感动。我也经常惭愧;有时当布施而未布施,有时也为自己不能尽布施——象那些高僧大德一样,尽己所有施于他人,我做不到。因为我常常考虑到自己生存的艰辛,所以,假如我身上全部的生活费用只剩下三十元时,我会把十元布施给一个残疾人,二十元留给自己。类似的事发生过几回,有次,我全部的“财产”只有十元钱,而将伍元布施给了一个家中有重病人,无钱疗治而求助于社会的女孩。女孩的项上挂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乞助的原因,我不忍心看,默默布施了我财产的一半,就走了;还有一次,也遇上类似之事,我愿布施给她二元钱,便将一张十元钱拿出,在旧书摊上买了本旧书,钱换成了零钱。我拿出二元,倒折回去寻找那个女孩,也不忍心看乞求的缘起,回来后我突然有点后悔,应该看一看,要是求治病,也许我还能帮助她,我治过一些疑难杂症,在素常研究医道,随缘诊治是我的生活之一。

  我在去邮局的路上,看见一个女人领着个可怜的小孩乞讨,她向一个人乞钱,而没有向我乞钱,一瞬间,我已走开了,突然又觉得自己象犯了罪似的,是逃避了自己的义务和良知,我的口袋里是有零钱的,我想追上去给她一些布施,可她也走开了。为此,我很惭愧。我信仰佛陀的教育,但我不敢以佛陀子弟而居,我没有很彻底的布施精神。佛陀说:诸法行中,布施第一。

  许多人常常怀疑那些乞讨都是一种职业生活,带有许多欺骗性。我承认这样的事的确有,报上也时不时地登一些,但我认为:当我看到一个白发妇人,有如我的白发老母一样的年龄,在向我乞讨时,我能拒绝吗?报上不是也登过:一个退休老妇人,因工厂效益不好,长期领不到退休金,八十高龄,仍乞讨街头,后来经记者发现、采访,引起了政府的关注,才得以解决老人的困难。当我看到一个少女,在众目睽睽之下站了一天,低着头,闭着眼,等候别人的布施,不论你布施多少,她都用低低的声音说声“谢谢”时,你能怀疑她是个骗子,是“故伎重演”罢了?!

  如果你时常有这种疑心,以此为借口而拒绝布施,我要说:你的善心和良知会渐渐丧失的。

  我怕这种作为人的可悲结局,所以我乐于布施,不求功德福报,仅仅为了善心常存,慈悲不泯。

  爱情佛性

  我在梦中听到一段美妙的问答。

  一对青年男女来找佛陀:“圣人,我信仰您的教导,布施是一切菩萨的第一法行。我可以布施掉我所拥有的一切,甚至于我的生命。但是,圣人啊,我不能布施爱情。爱情是男女间最动人的奥秘,两颗心儿必须相融相印”。

  佛陀微笑说:“善男子,善女人,伟大的爱属于一切生灵。在爱的神圣家族中,唯有爱情,属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爱与爱妙契默应。我祝愿你们幸福美满,止于至善,在爱情的召唤中走向自在之境。用你们爱护爱人的心爱及万类,你们的爱情会因慈悲而善德香馨,除了拥有爱情,你们也体验着至真的佛性。善男子,善女人,祝福你们,心心相印”。

  童心无相

  夕阳浸在晚霞之中,象一幅彩墨画,我正在读国画技法方面的书,已累了,半醒半睡地坐在靠背椅上看夕阳,感觉一种意境,感悟一种笔法。

  “小陈叔叔,给你一个桃子吃,我已吃了好多了,我妈买的”。小龙龙把一个熟透发软的桃子塞到我手中,我慢慢地剥桃皮,“不用剥,我洗过了”,他说。“是用家里的水洗的?”我看见他老是在门口弄脏水。“当然啦,快吃,很香的”。

  我有点惭愧,两口就吃完了,他看得吃惊,说自己要吃好几口,“大人口大口快”,他听后便走开了,我又闭上眼,想沉沉安睡。这时我听见龙龙快活的声音,他向小伙伴自豪地宣布:“我给小陈叔叔一颗桃子,洗得干干净净,他两口就吃下了”。小伙伴问:“真的?”“那还能有假”。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晚霞中飞动。

  于此瞬间,我睡意全消,孩子们的快乐感染了我,我重新拿起书,夕阳和云霞依然绚丽如画。我想:如果我们以小龙龙的这种愉快的心情去布施,一定没有功利心,只有心灵的欢愉;如果常以这种善心去修持,那一定会自然而然地走进精神的至善之域。

  碧眼胡僧

  在古老的河畔森林,有一个高僧修行。安祥地进入甚深禅定,形如枯木,心如死灰。光在他脸上轻抚,象钟情于郎君的美慧女人。

  天上飞来一只小鸟,想寻找一个安家的地方,它飞行得很累很累,仿佛飞翔之力已尽。猛然间它看到静静不动的禅者,便落在他的头顶。禅者游心于梵天妙境,在鸟的眼中,他象岩石象古松。

  小鸟在禅者头上筑好了巢,又和它的爱妻产下儿女一群,禅者依然无觉,真心融汇万物合一的光明。有一天他终于出定,啊,头顶上已有一个生命之家;哦,生命,生命,众生平等的生命。

  禅者知道巢中的小鸟儿尚不能鼓翼凌空。善哉,善哉,他默然自悟,终于不忍心搬去头顶的鸟巢。让他们成长吧,哦,我还可以给它们一家讲经。禅者再入禅定,静观此鸟的因缘,一切生灵,皆有佛性。

  幼鸟都能自在飞翔了,在林中快乐歌吟。鸟儿从远方采来雪山的灵芝作为供养,慈悲的禅师呀,你一定是至真的圣人。百鸟翔集于禅者的身旁,象弟子围绕师尊。禅师缓缓地舒展筋骨,时节因缘到了,他要下山了,身心轻如春风。后来,有人叫他达磨老祖,有人称他碧眼胡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乞丐       功德)(五明学佛网:乞丐       功德)  

 傅味琴居士:赞师大乘道功德(2006年能海上师圣诞开示)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