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与商:当商人遇上佛法


   日期:2015/11/6 8: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题记:商场如战场,不乏刀光剑影。商战有规则,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领导人的才智往往决定着商战的成败。对商人来说,成功需要机遇、勇气,更需要智慧和仁心。于是,当他们在激烈的商战中遭遇佛法时,就出现了“商海英雄皆学佛”的时代景观。那么,佛法与商业社会是相斥还是相容,学佛对企业家的经营有哪些实际的帮助?决战商海,佛法管用吗?】

  【商界巨子学佛为哪般?】

  双星:没有文化和理论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

  在青岛双星总部,意想不到的是迎面矗立着一尊大弥勒佛像。面对各界非议,双星集团总裁汪海是这样解释的: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能为双星所吸纳。双星的员工大多来自于落后地区,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到工厂就是打工赚钱,还不太容易接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之类的教育。所以汪海就提出“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一下子把企业领导与员工的心愿统一起来了,双星产品合格率达到99.99%以上。他还说:“佛教里蕴藏着优秀的思想文化,如它提倡的道德、觉悟、敬业等精神就很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佛教宣扬的‘普度众生’与我们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有共通之处。”

  “精神的东西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文化和理论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文化和理论的创新是创新中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动力中的核动力。双星之所以发展到今天,不断发展壮大,就是用思想、用文化、靠理念,以企业文化这个软武器,贴近员工的思想,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对他人有益,是基本前提

  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是新一代私营企业的创业先锋,他所推广的将居住与工作合二为一的SOHO模式(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小型办公,居家办公)深入人心。此外,他对待生活与事业的乐观、机变与坦率,也使他成为一个公众典范,是拥有最多微博粉丝的房地产界人士。虽不是佛教徒,但酷爱宗教书籍的他有很多理念与佛法教义不谋而合。

  他认为,服务于他人的精神,是当今社会任何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要为他人提供服务,必须了解对方需求,形成供应形式。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爱他人,对他人有益,这是一个基本前提。

  “有两个品质我觉得很重要,一个是超脱,我一直喜欢看宗教的书,各个宗教的书我都看,宗教为了让人提高,让人进步,对超脱都是特别地注重,无论是佛教也好,道教也好,只有超脱的心态,才能让人把问题看清楚。

  “另外一个是要有牺牲精神,如果一个人有了牺牲精神,实际上牺牲带给我们的是快乐;如果一个人特别自私,没有任何的牺牲精神,实际上他是不愉快的。而在我们这样一个团结的时代,如果没有牺牲精神,可能处理问题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曹德旺:尽我所能,为社会进步做一些事情

  曹德旺1987年成立的福耀玻璃有限公司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厂商,世界第六大汽车玻璃生产商。

  “我的信仰就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没什么本事,不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但是我坚决不做社会的蛀虫,我尽我所能,能够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一些事情”。

  李嘉诚:我是学佛的人

  李嘉诚,身居华人首富的位置,他总是非常坦然地告诉别人:我是学佛的人。

  李先生的座右铭:“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李嘉诚所关心的,并不是自己能挣多少钱,而是关心他手下的员工每一个家庭能生活得好。

  李先生的富豪佛教家庭,在港台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深信三世因果,深信布施和富贵的内在必然联系,深知慈悲喜舍的精神和举止是佛菩萨的特色。事实也证明,唯有如此,才能得天时、地利、人和;唯有如此,事业才能兴旺,社会才会祥和。

  【佛法到底给了商人什么启迪?】

  商人信佛学佛,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为数不少的企业家有着宗教信仰或者对宗教文化感兴趣,他们或虔诚信仰,或以之修身,或用之企业经营,且大多成绩斐然。

  在商业经营和佛教理念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一种需求和关联?

  如开篇所说,以商场如战场的心态来经商,不论客观上是赚钱还是亏本,都绝不能算作赢家。因为他已把人生本应享有的自在、喜悦、安祥输了进去。而这个成本,是我们赚回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的。可怜有多少人已在不经意间做了人生最大的输家!像明珠弹雀,在得到麻雀后,才知道自己失去的远甚于所得。学佛就是要找回自己身上的无价宝。

  【佛法理念可与企业经营巧妙结合】

  辽宁大学永惺佛学研究中心郭延成博士最近在《世界佛教论坛》(第38、39期)发表他的论文《佛教的“布施度”理念与企业家经营效绩》中指出: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企业都想赢利,都想在竞争中取胜,然而据报道,只有20%的企业经营寿命能达到五年以上,换句话说,80%的企业的寿命都过不了五年。原因何在?我们说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经营不合“道”──单纯以营利为目的,过度追求盈利,不愿为社会提供应有的服务和价值,不顾企业员工生活的改善等等──这些正是企业败绩的根本原因。

  与此相反,以上列举的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等实例,看到人间佛教布施理念的正确性,看到佛教慈善精神给世人带来切实受用,我们不得不赞叹佛法的博大精深,他们之所以达到事业成功的人生境界,达到乐善好施的道德境界,正源于他们以菩萨的布施度贯彻于企业经营与生活实践之全部过程使然。

  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追求财富的增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贪欲,而是为了要得到一种行善的工具。”只有将财富当作“行善的工具”去追求,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佛陀在经典中教导我们,财富应分作四份。第一份用以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份用以投资增值,否则财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份用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一方面回馈社会大众,一方面为自己耕耘福田。其实这也是一种投资,是对于未来幸福的投资,而我们能从中收获的,绝不是有限的财富所能比拟。

  佛经中,处处强调“法财”较之世俗财富的重要性。法财即布施佛法真理为自己和他人带来解决人生困惑,开发生命中无尽宝藏,成就智慧的利益。其意义绝不是物质财富所能取代的。通过商人自己对财富的态度,影响周围的员工和家属,将自己的企业变成学修的课堂,让更多人得到真理光明的照耀,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贡献。

  “法财”,虽无形,但它不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失,不会随着生命形式的转换而失去价值。不仅如此,这善的种子还会不断为我们带来丰厚的馈赠。

  综上可知,佛与商,绝非简单“出世”与“入世”的对立。“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法华经》)。大乘佛教中著名的居士领袖维摩诘,就是 “佛商”的最好榜样。一位真正的佛商,能够自始至终把社会的需求放在首位,把众生的疾苦放在心间,始终保持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一致性,不以世间的事业为最终目的,在工作和生活中,行无言之教,说无声之法,践行“人间佛教”的理念,真正将自己的事业作为利益大众和传播真理的平台。事实上,也唯有切合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企业才有不断生长的空间和土壤。这种需求越长久、越稳定,企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商人       佛法)(五明学佛网:商人       佛法)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佛法在社会上有什么用处(讲演 

 普献法师:佛法是唯心论吗? 

 傅味琴居士:佛法给了我们殊胜的缘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七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六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五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四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三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二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一 

 圣轮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息诸生死门─ 当下解脱说「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