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省常大师生平与思想


   日期:2015/10/30 8: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生平

  省常大师(公元959—1020年),字造微,俗姓颜,钱塘人。七岁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大师的德业主要体现在自利成就与启建结社念佛。宋淳化年中(公元990—994年),大师在杭州昭庆院专修净业,以栴檀木刻阿弥陀佛像。佛像刻成而焚香发誓愿云:“我与一千大众,八十比丘,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国。”仿庐山遗风结净行社,有一百二十位公卿显贵参加,宰相王文正公(王旦)为社首。翰林苏易简作文写道:“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可见,大师道隆德盛,感格人心之力甚大。

  大师严持戒律,具无碍辩才,刺血书写《 华严•净行品 》。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数十年如一日。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于寺中端坐念佛,有顷,厉声唱:“佛来了!”随之而化。当时在场的信众见到地面呈金色,良久方退。享年六十二岁。弟子奉全身建塔于鸟窠禅师之侧,号圆净法师。

  2.思想

  省常大师亦无著述问世,故其净土思想无从详考。大师在念佛实践中,注重引进《 华严•净行品 》来规范、净化念佛人的身心言动,使净业成就更加上一份保证。莲社易名净行社,持戒念佛,止观并运,深寓大师弘扬净宗之善巧与深旨。

  八、莲池大师生平与思想

  1.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袾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为何天天念佛?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无病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闻语感动,遂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于案头以自警策。或长坐不卧,夜以继日。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亦永诀,大师决志出家修行,与妻子汤氏诀别:“恩爱不常,生死莫代,我得出家,你自己保重。”汤氏洒泪说:“君先走一步,我自会打算。”大师作《 七笔勾词 》弃家,投西山性天和尚落发,其妻随后也削发为尼。

  大师受具足戒后,行脚遍参知识。六载崎岖坎壈,行头陀行。参学遍融禅师,老禅师教喻:“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缘,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大师拳拳服膺。后参笑岩宝祖,辞别向东昌的归途上,闻樵楼之鼓声,忽然大悟。乃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憨山大师推允此为莲师开悟偈。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孤锡南还,爱云栖山水幽胜,临流趺坐,遂结茅卜居修念佛三昧。山中老虎时常伤害村民,大师慈悲为放瑜伽焰口,老虎不再患害百姓。亢旱年,村民恳请大师祈雨。大师手击木鱼,循田埂念佛,一时,雨下如注。村民及信众们自发地为大师建造禅堂寺院。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一大丛林。

  大师明因慎果,重真修实干,以戒律为基本,以净业为指归。整饬清规,精严律制,令众僧半月诵比丘戒与菩萨戒,并亲自著述,阐发戒律精义。秉降魔之慧剑,乘渡海之慈航,悲智弘深,得未曾有。极力戒杀生、崇放生。寺前建有放生池,山中设有放生所,救赎潜游蜎飞诸生物。大师《 戒杀放生文 》盛传于世。

  大师朴实简淡,虚怀应物,貌相温和,声若洪钟,胸无崖岸。自奉俭朴,自有道场以来,未曾妄用一钱,凡有香俸盈余,便施散给其他寺庙的僧众。施衣药,救贫病,常行不倦。大师生平惜福,年老还是自己洗衣,净溺器,不劳烦侍者。终身一袭布衣,一顶麻布蚊帐用了几十年。大师愿海洪深,义天高朗,四心无量,六度齐修。荷担一代时教以摄受群迷。顾退然以身居学地。虽童稚沙弥未尝受其一拜,至耄年不能起伏,犹必跏趺合掌,稽首于席,致不安之意,足见大师之谦德。

  文殊菩萨曾化现为童子来参大师。大师问童子:“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童子说:“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大师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童子说:“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二人对答,妙义隽永,大师道行境界于斯可见一斑。

  大师一生精修净业,广弘念佛法门,临终前半月预知往生的时间,到城中告别诸弟子及故旧道友,只说:“我将到其他地方去。”回寺用茶汤供养众僧,告诉大家明日将行。是时,大师示微疾,瞑目无语。城中诸弟子赶到,哀请留嘱,大师睁眼开示:“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说完,向西称佛名而逝。面作黄金色,顶中暖气如生,逾时不散。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入塔于五云山麓。

  大师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有《 阿弥陀经疏钞 》、《 云栖法汇 》、《 竹窗随笔 》、《 往生集 》、《 净土疑辩 》等流行于世。

  2.思想

  莲池大师生于法道式微的明代末年,以自己的真修实学,重振莲风,其净土思想别成一格,三百余年,流韵犹在,兹概述有三:

  (1)单提净土,融汇各宗

  大师是自永明延寿以来,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集大成者,主倡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痛念末法众生,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教下讲师,依文解义,说食不饱。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 弥陀疏钞 》十余万言,钩三藏十二部之玄赜,以庄严六字心佛。作者如酿众芳,都成一味;读者如浴大海,已用百川。如来一代时教,尽在里许。性相双融,事理无碍,指归一心,单持名号。莲池大师诠释“一心不乱”云:一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一心不乱,有事有理。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如前体究,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非有非无,离于四句,观力成就,获自本心,名理一心,属慧门摄,诸妄消亡,故兼得定。此一心即实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萨念佛三昧,即达摩直指之禅,即是一心三观,即是转识成智,故知念佛总摄一切佛法。大师以楷定古今之气概,将《 阿弥陀经 》判释为与《 华严经 》相类的圆顿之教,驳正时人贬抑念佛为愚夫愚妇所行之道的瞽论。

  有人诘难大师: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赞说净土,将无执著事相,不明理性?大师回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作住止否?还肯就犬豕牛马同槽而饮啖否……还肯洗摩饲哺……脓血屎尿诸恶疾人,积年累月否?于斯数者,欢喜安稳,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仍分,憎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三果斯陀含犹一往一来,况凡夫乎?此土众生,多是先往生西方,然后了悟自性。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苦口婆心,于斯可见。大师以正法眼藏与净业功行,破斥邪见,开导迷惘,发人深省,于净宗的弘扬,厥功甚伟。

  (2)念佛含摄一切功德

  大师以《 华严 》一即一切的圆融理念诠释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大总持法门,含摄菩萨六度万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义。由是,大师不主张阅藏,应一心念佛。《 示阅藏要语 》云:“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大师对机而施教,意在行人真实办道,了生脱死,不以穷研经文,徒博一大通家为尚。

  大师道隆德盛,当时李太后遣内侍赍紫袈裟白金问法要,大师书偈答曰:“修福不修慧,终非解脱因。福慧二俱修,世出世第一。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言简义周,字字珠玑。

  (3)注重戒律,普劝念佛

  大师深悲末法众生,业深垢重,教纲衰坏,戒律松弛,此时修行,应以戒律为根本。因而,大师整饬清规,在南北戒坛久禁不行的情况下,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大师为证明。已受戒者,半月诵《 梵网经戒 》及比丘诸戒品。其住持的道场,规条甚严,出《 僧约十条 》、《 修身十事 》等示众。各堂执事职责详明,夜必巡警,击板唱佛名,声传山谷。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丝毫无错。大师策厉清规,严明梵行,以救末世疲弊之习,由此遂成大师净土思想一大特色。

  大师深感净宗念佛法门乃至简至易,普摄诸根,仰赖佛力,圆证菩提的无上大法,故殷殷普劝念佛往生净土。兹录一段法语为例:

  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以上法语由大师的悲心与智慧心中流出,精辟地点示各色人等诸种境遇,均是念佛求生的好时机。大师言传身教,自行化他,不愧一代祖师的风范。憨山大师曾盛赞大师云:惟莲池大师的才具,足以经邦济世;悟性,足以传承心印;教理,足以契合根机;戒律,足以护持正法;操守,足以警励世人;规约,足以疗救时弊。又赞云:“观师之行事,潜神密用,安忍精进之力,岂非地涌(《 法华经 》所示——注)之一乎?抑自净土而来乎?不然,从凡夫地,求自利尚不足,安能广行利他,护持正法,始终无缺者乎?”意谓若不是法身大士来开朗末世重重昏暗,何能做到广度众生之佛事呢?大师之本迹隐显,吾辈凡夫不得而知,诸多记载透显大师乃菩萨应化之消息。然就大师示现的德学风范,堪称净宗第八祖的称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宗       省常大师)(五明学佛网:净土宗       省常大师)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 

 贾题韬居士:密宗与净土宗——学佛的思悟 

 贾题韬居士: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明奘法师:禅宗、净土宗、律宗……宗派各不相同,我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