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学佛三疑三答


   日期:2015/10/23 19: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疑惑一:众等皆知,十方佛菩萨慈悲,以种种方便普渡众生。而多数凡夫无智少慧,执我执相,不信佛言,不信祖语,不信因果,如谈其佛菩萨如何,便谓这乃迷信或谓时下科学如何如何未见有佛.....。后学愚下便生一疑,为什么诸佛菩萨不示大神通,行种种方便,或在虚空.或在庙堂.或在众多之处,而不为此众多凡夫显示相好金身?也好使诸众生断迷生信,广渡众生。

  疑惑二:众等皆知,万事皆有因有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恶因得恶果善因得善果。而普门品中说,有人在极苦恶难之时,称观世音菩萨圣号,即可解脱于极苦恶难之中,得以安乐。后学愚下便有一问,比如有人因宿世种著恶业,本应得其恶报,但因此人在恶报之时称念菩萨圣号,此人不但未受恶报,却得安乐。虽可谓此人今能称念圣号也是宿世种了善根,但善根确得了善报,但恶业毕竟未得恶报。难道不成了杀人不用尝命,欠债不需还钱了吗?

  疑惑三:众等皆知,时下佛法经典,皆是阿难尊者与诸菩萨众,于世尊涅盘后集于成经的,而传于后世的...经中所记皆是吾本师,释迦如来亲口所言,此是不可非议的。而后学愚下,诵众经典常生有一疑。比如金刚经云:"...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等等。即是世尊涅盘后方有可供人诵之经典,而世尊在世时,便有经名,说了如何读诵,如何受持,如何供养。但当时无经又如何诵,如何书写,如何供养?虽可谓世尊知十方三世一切事,但当时阿难尊者在场亲闻了经名,亲闻了佛言。为何不马上集经成册?

  师兄有此三疑,说明您还在以"知见"类比"现象",您此刻还为"理""法"所束缚,错认色受阴境为实相,在想蕴和识蕴中打转转;不识佛法真谛。

  请注意:修学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解脱生死烦恼"。达到这一目的方法虽形式上千差万别,而本质是相同的,就是说,各种方便法门最终是要修行之人,放下一切执著、贪求,才能彻底解脱。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下面我仍要依"佛法"来圆通您的疑问。

  一、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佛菩萨应世,为一大因缘而来,就是为痴迷的众生指出解脱的方法。从古自今,佛菩萨乃至众多善知识,皆有借助示现神通,来启发大众之举。比如:六祖肉身不朽、西藏的大宝法王留言预知转世、四川五明佛学院天降舍利雨、众多的大德往生净土时所现瑞相及留下舍利子、等等不胜枚举。

  至于,"为什么诸佛菩萨不示大神通,行种种方便,或在虚空.或在庙堂.或在众多之处,而不为此众多凡夫示显相好金身?"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

  1、所谓神通,一般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此五通仍属五阴境界,即五阴通,并非究竟解脱。达此五通者,由于其心未净,被无常的境相所迷,仍会有烦恼。执著于此,可造五十阴魔境界,认贼作子,亡失正见,成大妄语,堕无间地狱。可见,以"五阴通"引诱没有出离心,又欠奉献精神的贪求之人,修学佛法,往往会事与愿违。非但不能令其离苦得乐,反倒,把他引进了火坑。李洪志及其弟子就是现前的佐证。正因为如此,密宗修行要有"上师"护法,实时指点,才能避免"走火入魔"。

  显然,佛菩萨示现大神通,是要看众生机缘的,不是无的放矢。佛陀也只是在极重要的法会上,才示现稀有瑞相。所以称之慈悲示现。据佛经记载,诸佛菩萨也是历经数劫的行愿,才成就如此圆满妙行,岂能随便作"无用功"?

  更重要的是,佛陀已通达真理、实相,了知众生皆俱如来德相,只是被无明愚昧遮盖了本心罢了,所以,佛陀所说法,三藏十二部无非是指示我们自性即是佛性,只要将染污之心,还以本色,就能见性成佛,三明六通,理事无碍。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中如是说:"深达实相,得甚深理。即知身心佛身法心。所以能知即是智慧眼,常见种种无尽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实亦空,即是妙色身如来。耳常闻种种无尽声,声即是空,空即是声,即是妙音声如来。鼻常嗅种种无尽香,香即是空,空即是香,即是香积如來。舌常了种种无尽味,味即是空,空即是味,即是法喜如來。身常觉种种无尽触,触即是空,空即是触,即是智明如来。意常思想能分别种种无尽法,法即是空,空即是法,即是法明如来。"

  佛在此经中还说:"明了分别八识根源,空无所有。即知两眼是光明天。八识光明天中,即现日月光明如来。两耳是声闻天,声闻天中,即现无量声如来。两鼻是佛香天,佛香天中,即现香积如来。舌是法味天,法味天中,即现法喜如来。身是卢舍那天,卢舍那天中,即现成就卢舍那佛,卢舍那镜像佛,卢舍那光明佛。意是无分别天,无分别天中,即现不动如来、大光明佛。心是法界天,法界天中,即现空王如来。含藏识天,演出阿那含经、大般涅磐经。阿赖耶识天,演出大智度论经、瑜伽论经。善男子,佛即是法、法即是佛,合为一相,即现大通智胜如来。"

  2、漏尽通,是诸佛菩萨及大阿罗汉所证之神通,能总摄五阴通的一切妙行。所谓"漏尽",是指断除见、思惑后而达到一切烦恼尽。五阴通是有漏的,不圆满究竟。这里的"漏"是指有缺憾。比如:只有天眼通,能见一切世间种种色,却不能听其声,或不能知其前因后果,或不能为己所用。既使,同时已俱有五阴通,也难免功高我慢,执著知见,而不能达到"正遍知",还是漏下了自己所"执着"的对象之外的实相。比如:我们凡夫俗子,叫他看一个人的头,看能否看到环绕人头的一个气蒙蒙的"光"环。那么,这人必定是执著于那人头上,很集中眼力地去搜寻,结果,除了人头后面的景物,他什么也没看到。这时,他便断言:人头上根本没有什么气蒙蒙的"光"环 ! 但当有人告诉他,将双眼平行开来,似看非看,不要执著于一切景象,只是将那人的头部连带所有能入眼的景物、虚空,一并收入眼中,不一会儿,他便可以看到,那人的头部周围环绕着约一公分左右厚的很亮,或略带黄色的气蒙蒙的"光"环 。这时,他又会断言:真是有光环的!同时,一系列的疑惑也由此生起了。如果,这些疑获得不到正确的解释,烦恼乃至悲剧就会因为他的愚昧而发生了。

  由此可见,既使诸佛菩萨,在当机之时,以示现神通的方便之法,来达到使学人坚固修行信念的目的。而在场的人也会因自身的执著不同,所看到的瑞相、感受也是因人而异的。大部分业障深重,执著贪求的人,恐怕视而不见。

  综上所述,我们便有了"为什么诸佛菩萨不示大神通,行种种方便,或在虚空.或在庙堂.或在众多之处,而不为此众多凡夫示显相好金身?"这一问题的答案了。佛菩萨不是不示现,而是众生自昧心眼,视而不见。佛菩萨更注重,指示真谛,启发众生实证本心,自见实相,而彻底解脱,永离苦海

  二、《心经》第一句话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是说,色、受、想、行、识五蕴是苦厄之因。用智慧觉照五蕴本空,放下一切执著、贪求,当下转识成智,妙用无碍。苦厄之因即灭,苦厄之果顿消。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有人在极苦恶难之时,称观世音菩萨圣号,即可解脱于极苦恶难之中,得以安乐。就是使用的这个原理,让修学之人,因读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而在八识心中,储存下"极苦恶难之时,称观世音菩萨圣号,即可解脱于极苦恶难"这一程序。真到了危难之时,全身心的高声称念:"观世音菩萨",刹那,此念遍满身心即尽虚空。当下顿空五蕴,入无我之境,与观世音菩萨心心相印,同体大悲,圣智现前。五蕴阴界中,原有苦厄的因果链当下断灭。"奇迹"在这时便发生了。

  然而,那些一边称念"观世音菩萨",一边又心存疑念"这管用吗?"的人,由于,想阴未空,识阴作用,我执不断,恐惧障碍了本有的圣智,"我完蛋了!"一念定生死。菩萨愿心无法在他心中起用,因果链不断,轮回是必然的。

  可见,改变宿业因果,根本在自心自度。佛菩萨的愿心只是助缘。自心五蕴不空,苦厄难免。

  至于您问"难道不成了杀人不用尝命,欠债不需还钱了吗?"正是您识蕴中建立的"因果链",善恶是非等伦理观念是社会的必然产物,它深深的烙在人们的心识中。以至于许多行者在"宿命通"后,仍然为前世的业行所造成的愧疚心而障道,因此,在忏悔也不能抹去"因果不爽"的阴影的情况下,他们宁可主动去送死,用偿还的办法来完结因果。

  智慧的佛陀,用很多的方法,来解决大家的"愧疚心",比如:忏拜法,当您全身心的履行此法时,当下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再比如:超度亡灵法,也是如此。以新的"因灭果灭"的意识,覆盖了,改变了原有的因果意识。因此,来除灭大家的"愧疚心"。

  总之,五蕴皆空之人,心无染污,连"难道不成了杀人不用尝命,欠债不需还钱了吗?"这一念也不立,因果之链,无有可依之体,便不能作用,自然度一切苦厄。

  因果报应,受与不受,非是外与,全由我们自心。只要是智慧生起,于一切而不昧,转因即转果,完全能自己作主。六祖说的好: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三、"经"有"径"的意义。又"经纬"是定义方位的名词。因佛陀将离苦得乐的境界比喻作"涅槃城",而把佛法比喻作通向"涅槃城"的大道。故我国的古德在翻译佛法文本时,使用"经"这个字,来表示佛法是通向真理、实现解脱之"径"。也可理解为"方法"。

  因此,《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用智慧到达彼岸的方法。《维摩诘所说经》则可以理解为:维摩诘所说的方法。

  金刚经云:"...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等等。这里的"经"也应理解为"方法"而不是经本。况且,这种方法在另外的佛国世界,可能早已结成经本。比如:《阿弥陀经》就是释迦佛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之法,介绍给我们。

  所以,单纯地将"经"理解为经本,便会造成与事实矛盾的误会。下面,我就将《金刚经》关于"经"的某些语句,作"方法"之义来解释,以除您的疑惑。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佛告诉须菩提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我说的这种方法,哪怕是四句诗,加以理解并如法修持,为别人解说,他所得到的利益,远远大于只是布施财物的人。]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当时,须菩提对佛说"尊者,应该给这个方法取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应该怎样来修持这个方法呢?"佛告诉须菩提说:"这个方法的名字叫:使用智慧到达彼岸,就象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破一切邪见。以这个名字的含义,你就应该知道怎样修持了……]

  佛陀主张不立文字,以戒为师,就是指示我们:文字不能全现真理,修道要身体力行。如果我们不能,将修行落实到当下,只在佛理上打转转,向外求真理,论是非。自心不净,五蕴不空,这样,怎么能解脱生死烦恼呢?怎么能度一切苦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善报       阿弥陀经)(五明学佛网:善报       阿弥陀经)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6 下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6 上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5 下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5 上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4 下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4 上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3 下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3 上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2 下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2 上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1 下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经 佛说阿弥陀经 6-1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