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谁第一个让美国人过上了禅生活?


   日期:2015/10/14 11: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铃木大拙与铃木俊隆,都是日本人,说起美国人的禅生活,怎么扯到两位日本人身上了?只是因为,这两位铃木对美国人禅生活的影响可谓首屈一指。如果说中国的法师把佛教带到美国,只是让旅美的华人有了礼佛的去处的话,那么,两位铃木在美国的作为,是让真正的美国人进入了禅生活,他们是直接影响西方社会的禅师。铃木俊隆称自己是 “小铃木” ,而称铃木大拙是“大铃木”。

  铃木大拙(1870-1966)是与鲁迅(1981-1936)同时代的人,而且两人曾经有过一面之交。铃木大拙,本名贞太郎,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中,18岁时他进入第四高等学校本科一年级学习,但因家庭原因而退学。凭着较好的英语水平,在19岁时到石川县一所小学校高等科担任英语教师,次年获得英语科教员的临时执照,而正是凭着这一点,让他有了与英语相伴一生的不凡经历。这一年,铃木大拙开始对源自中国的禅宗产生了深厚兴趣,业余时间就跑到富山县国泰寺跟随雪门禅师参禅。

  21岁时,铃木大拙辞去在小学校的任职,进入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前身)学习,有机会到不远处的镰仓圆觉寺,相随今北洪川参禅,正式开启了他的禅修生活。在今北洪川圆寂后,铃木大拙又随宗演禅师继续参禅。宗演禅师赐铃木法名“大拙”,源于中国老子的“大巧若拙”。从此,铃木贞太郎便改名为铃木大拙。修禅期间的铃木大拙“烟酒不碰,言行不失检,没发生过很风趣的逸事,也不曾有过闪失,仅仅是常去自家门前的点心铺买包子,狼吞虎咽地吃着。他沉默寡言,言行潇洒,带有十足的仙风道骨。”此时的他已经“朦胧地具备了一种迥异凡人的风度”。

  铃木大拙潜心阅读了大量佛教经典、禅宗著作和西方哲学著作,让他第一次在头脑中有了东方禅学与西方哲学的激荡。可以说,在他的思想影响西方之前,西方的思想已经影响过他一次。1892年,22岁的铃木大拙想对西方哲学有更多的了解 ,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选科,但让他念念不忘的还是禅学,于是,在1894年就又离开了东京帝国大学。从法脉传承来看,铃木大拙师承明治一代名僧今北洪川与释宗演,属日本临济宗圆觉寺派,其源头可回溯至宋元之际来日弘法的汉僧无学祖元,以弘临济禅为宗。

  1893年,万国宗教会议在美国芝加哥举行,宗演禅师作为日本代表出席会议,铃木大拙将宗演禅师的文稿翻译成英文,并同时担任随行翻译一职。经过铃木大拙翻译的禅学文稿,第一次出现在了美国。23年的铃木大拙在美国的首秀,就以对佛学的深刻理解与对英文的娴熟把握,折服了美国学者,他首次将因果、涅槃等名词,用英语精准地介绍给了对此几乎闻所未闻的西方人。在会议期间,铃木大拙结识了美国的著名佛学学者保罗·凯拉斯。回国以后,他把保罗·凯拉斯的名著《佛陀的福音》译成日文出版。由于铃木大拙对佛学的深刻理解和译文能准确表达原著风格,使保罗·凯拉斯非常欣赏。

  四年之后的1897年,铃木大拙再次踏上美国国士,他进入伊利诺斯州的一家出版社,协助保罗·凯拉斯从事有关东洋学的论说、批评、校正工作,并将中国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及其他道教典籍翻译成英文,同时从事一部分的杂志编辑工作。这一去,铃木大拙在伊利诺斯州的拉萨尔就住了11年,直到1908年2月,他从此变成了一位美国通。1900年,铃木大拙在美国出版了《大乘起信论》英译本,引起学界再度注目。1905年,宗演禅师访美,铃木大拙全程担任宗演的讲演翻译,在美国各地巡游,产生很大影响。1907年,37岁的铃木大拙英文著作《大乘佛教概论》在伦敦出版,并在美国缅因州第一次举行关于佛教的公开讲演。

  从此以后,铃木大拙与美国,以及欧洲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著书、讲学、演说、会议让他一去进入西方国家。1909年,39岁的铃木大拙,返回阔别12年的日本,先后担任学习院讲师、教授和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讲师。1910年在日本创办《禅道》杂志,1914年开始在英国的《新东方》杂志上连载禅学论文,形成了一次对西方学术界强有力的禅冲击波。41岁时,铃木大拙与美国人比亚特尼斯·伦结婚,英语已不仅仅存在于他的学术世界,更深入到了他的家庭生活。

  1927年,铃木大拙出版《禅佛教论集》,这被视为禅宗思想传到西方之始。“伟大的智者铃木大拙。他的富有魅力、充满了生活力的作品,应当是西方人的新的福音书。”(《禅的精神:一种生活方式》)还有的人干脆赞叹“铃木博士是个圣人”,并认为:“铃木博士那种绝不妥协、满含诗意,而且深度、宗教性的解释,在他的追随者看来,实在是灵与智慧的双重挑战。”(《禅与心理分析》卷首附《铃木大拙博士访问记》)

  1936年11月,66岁的铃木大拙再次赴美,先后在美国中部和东部诸大学讲演,并在洛山矶的西本愿寺说法,直至翌年1月归国。1949年6月,79岁的铃木大拙赴夏威夷,出席在夏威夷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从9月到翌年2月,在夏威夷大学讲学。1952年2月,82岁的铃木大拙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先后讲授《华严哲学》《禅的哲学与宗教》等课程。1957年1月,87岁的铃木大拙在纽约成立禅研究会,并担任会长一职,9月还与当时正在访美的久松真一共同在哈佛等大学讲授禅学。1959年6月,89岁的铃木大拙出席在夏威夷大学举行的第三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8月,被夏威夷大学授予法学博士的名誉学位,同时被授予名誉学位的还有印度的拉达克里希南和中国的胡适。

  作为现代日本禅学的开拓者,铃木大拙毕生所信服的,是六祖慧能以来的中国顿悟禅。他手不释卷、百读不厌的是《碧岩录》《临济录》等中国禅学论著。1916年46岁时,他带了一批日本学生第一次来中国“朝圣”,先后到泰山、曲阜、北京等处参观名胜古迹。由于铃木大拙对中国的真诚挚爱,在出发之前,他告诫学生说:“你们将到另一个国家参观。到了那里,你们对于当地人民所尊重崇敬的东西,也要同样表示十分的敬意才行。”其时,鲁迅先生无法“驱除”自己的痛苦、悲哀和寂寞,只能在北京的绍兴会馆中抄古碑、读佛经、刻印《百喻经》、缮写《法显传》……,生命在暗暗地消磨。

  1934年5月初至6月下底,64岁的岁铃木大拙第二次赴中国和朝鲜进行佛教实地考察。铃木一行由南向北,先后参访了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阿育王寺、佑圣道观、雪窦寺、瑞光寺、戒幢律寺、报国寺、清凉禅寺、金山寺、白云观、雍和宫、观音寺、北京大学等,与大批中国僧人、居士及知名人士相见,其中包括:有王一亭、鲁迅、常惺、太虚、圆瑛、印光、胡适、汤用彤等。

  在1934年5月10日的《日记》上,鲁迅写道:“上午,内山夫人来邀晤铃木大拙师,见赠《六祖坛经·神会禅师语录》合刻一帙四本,并见:眉山、草宣、戒仙三和尚,斋藤贞一君。”会晤以后还合影留念。鲁迅当时应眉山之请,特地以《金刚经》中的经句题赠眉山:“如露复如电 书奉 高畠眉山师 鲁迅” 。铃木大拙对与鲁迅的晤谈非常满意,他知道鲁迅能饮酒后,还要秘书斋藤贞一送去一箱麒麟牌啤酒,赠给鲁迅。直到晚年回忆,铃木大拙还说:此行“获益良多”。回到日本,铃木大拙撰写出版了《支那佛教印象记》,专函寄给鲁迅。鲁迅在1934年10月28日《日记》中记道:“得铃木大拙师所赠《支那佛教印象记》一本。”关于二人的会见,铃木在《支那佛教印象记》“写真细说”中作了如下附记: “因内山书店主人的帮助而会见鲁迅先生。与短躯伟貌的鲁迅先生的会面尽管时间很短,但完全可谓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感觉,是那一问一答的心中美好思念。”

  1966年7月12日,铃木大拙在东京圣路加医院逝世,终年96岁。铃木大拙一生著述宏富,除日文著作外,并用英文写作了大量有关禅宗的著作,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早年曾在日本担任英文教师,后来又在美、英等国工作和生活累计长达二十多年,具有极好的英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自如运用英语思考问题和感受事物,使得铃木能够用英语向西方人传授禅的思想,这大大降低了沟通的难度。对于铃木大拙来说,则是通过英语将世界其他文明吸入自己的思想: 27岁时译《老子》为英文;38岁时又憧憬瑞典波鲁戈的神秘思想,将其《天界与地狱》译成日文。不过铃木大拙在欧美世界以弘“禅”闻名,非以出家人身份,而是以居士与学者的身份闻名于世。相比其师宗演禅师,铃木最为成功之处,便是他成功将禅宗精神转换为西方人所习惯的话语,进而让他们能够理解乃至修持深奥玄妙之“禅”。

  铃木大拙的研究内容除禅宗思想外,还包括华严、净土等佛教思想。1970年在其百年诞辰时,日本编辑出版了共有32卷《铃木大拙全集》。由于他对禅学的宣扬,使得西方世界开始对东方佛教产生兴趣,也刺激了东方人对佛教的再度关注。他对于禅学最大的贡献在于编辑与翻译禅宗著作,并在自己论禅的作品中把禅学与科学、神秘主义相联系,从而激起西方世界对禅学的普遍兴趣。他本人因介绍东方的禅学和文化而闻名于西方的人文学界,比之同时代的其他日本佛教学者更具有世界性,所以在日本被誉为“世界的禅者”。理查德·贝克评述称:“铃木大拙只手将禅带到了西方,这个移植的历史重要性,可媲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