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寂静法师:未来,孩子们的职业世界竟然是这样


   日期:2015/9/30 9: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现在我们的所有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我要问的是,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未来的时候在追求怎么样的生活?有没有可能其实每一个小孩都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或者未来其实是一场游泳比赛呢?我们努力让他拼命往一个起跑线上奔跑,但是其实未来就不需要跑步,可能出现一个全新的规则。

  2040年的职业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例如,四年前富士康痛定思痛,决定把整个富士康机器人化,这些机器人24小时不眠不休也不会跳槽又不会抱怨,还不会要求涨薪。在过去20年间中,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地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趋之若鹜的银行柜员,五年、十年之后,这个职位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你没有别的技能,会非常尴尬。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概念时代是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举个例子,有几个公司最近很火。一个是苹果,苹果靠什么?靠程序员,靠工程师吗?不是。苹果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胜的呢?第二个是小米,小米靠什么?小米背后没有很雄厚的产品工厂,但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丝营销和参与感,是不是靠感知来运作的呢?

  再比如海底捞的服务。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越来越贬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做起来。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一辈子会换五到七份工作,而且换两到三个行业。如果我们还教他在大学期间,一心学好一个专业,你觉得是不是有可能是对他的诅咒,是害他呢?

  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的生涯

  2008年中国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3年是6470美金。预计到2016年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GDP会到8000美金。但是很遗憾,从上个世纪1994年开始,我们的平均幸福感就没什么明显上升。

  8000美金是经济学上公认的一个拐点,在这个点之后,幸福感和经济收益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再过一两年我们不管怎么挣钱,都不会过得更加幸福。我们的幸福感不会随着我们的收入开始上升了。

  所以我想下一代人,一定不会像我们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赚钱,他们追求什么呢?他们会真正地代替我们开始追求幸福,是我们这一辈子觉得有点小奢侈的话题。

  60后主要是什么需求?他们的童年经历了自然灾害,经历了文革的前期,所以这拨人最核心的就是生存需求和尊重需求。70后不太一样,70后前半段的人存在着理想主义,因为那时候谁都穷,但后半段的人就开始下海了,开始追求成功,所以70后是中国最纠结的一代人。他一会儿像诗人,特别浪漫主义,一会儿又挣钱,是最纠结的。

  90后就完全不一样了。早就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人天团天天关注的90后,认同感已经爆棚了。所以90后就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虽然这很困扰我们,但是从好的方面来看,如果把整个家族作为一个人,其实90后是实现了整个家族从开始对安全感的需求走向自我实现、被认同的需求。虽然有一点稚嫩,但他们去追求个人成长和存在感的现象是历史趋势,与外界的环境完全符合。

  讲到现在,你觉得你的教育符合这个年代吗?就你对于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够让他们胜任这么一个年代吗?胜任这么一个理性减退、概念增加,专业、行业、职业都迅速变化,真正追求幸福、而不是追求成功的年代。你的教育胜任吗?

  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教育

  那么接下来我谈谈如何能胜任的方法。未来主人翁需要什么?

  一、从理性到感性

  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需要会玩、需要找到意义感。简单说,2040年当我们和美国的人均GDP平等的时候,活得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如果在90年代,可能家长会建议儿女选择公务员、银行柜员和土木工程师。因为在一个组织或者单位,有一个技能藏身最安全。可能近些年家长会鼓励孩子们去读国际贸易、金融和计算机工程。但是在2040年,社会中最核心、最优秀的一群人,在我看来一定干着像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这种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职业,这种职业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二、从规划到创造

  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案例。在1953年的时候,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于人生的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期,3%的人目标清晰且长远。在过去了25年后,发现目标越长的那群人,活得越好,3%的人成为了顶层,而27%的人活得很糟糕。但经过调查证实,这完全是一个从头到尾编出来的故事。编出来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流传盛广?因为符合我们对于错误的判断,我们总是希望未来被计划、规划、设定,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很早就定下来,不要动。

  在我看来,未来你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做,媳妇不让他挑,房子不让他选,工作帮他找好。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选择都没有做过。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就足够了,然后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三、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

  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能力,所谓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爱因斯坦成功地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的,但一定是很幸福的,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是老师,有一天他在一个小吃店吃饭,走进了一个中年人,提着一个小提琴,旁边跟着一个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刚参加过一个小演出,但这个小姑娘嘟着嘴不开心。原来这个小姑娘刚刚参加过小提琴的三级考试,没考过。

  她父亲就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帮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我那位朋友听完后很不争气地哭了。所以我想,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未来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你一定要帮你的孩子拿到这个能力。

  最后总结,我觉得未来主人翁有这么几个技能。第一个有感性的思考力,而不仅仅是理性思考力;第二个应该有生涯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多于规划能力;第三个应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让自己无论是成功的还是不成功的时候也能幸福,从强到美是未来孩子培养的方向,我们要培养很多美的人。

  对未来世界的信念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

  最后我要讲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故事,它让我开始决定做生涯规划的工作。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爱因斯坦,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他是校报记者。一天,他接到一个任务去采访爱因斯坦。而恰巧这个家伙是物理系的学生,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物理系的学生能够采访到爱因斯坦,他该是多么激动。

  他看完了爱因斯坦所有的访谈,发现没有一个问题是真真正正懂得科学的人问出来的,他发誓一定要作为物理系的学生问爱因斯坦一个真正智慧的问题,挖出爱因斯坦真正的智慧。他在图书馆苦思冥想该问什么问题,一直到晚上两三点,突然一个灵感打动了他的脑袋,想出了一个绝妙的问题。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个问题写下来,对折再对折,放在自己前面左边的兜里,捂着回家睡觉了。

  第二天下午两点半的时候,他就去找到爱因斯坦,跑到爱因斯坦的小楼敲门,门打开了,爱因斯坦就站在他面前,跟照片一样:爱因斯坦有一个爆炸头,穿着一身睡衣,下面踩着羊毛拖鞋,踩在卡其色的地毯上。爱因斯坦冲他点点头,示意他进去,左手拿着个烟斗。

  这个年轻人就跟他一起走过走廊,进入客厅。客厅大概是十多平米,有一个沙发,沙发旁边有一个咖啡壶,正在煮咖啡,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整个房间弥漫着神奇的咖啡和烟草混合的味道。很多年以后,年轻人回想起那天下午,他就想起那个神奇的烟草和咖啡的混合味。

  爱因斯坦坐定,这个年轻人就问: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你觉得什么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我不要你有答案,我只想知道什么是这个年代最重要的科学问题。爱因斯坦说,嗯,这是个好问题。这个年轻人很高兴,心想自己难倒爱因斯坦了,于是等着爱因斯坦回答。爱因斯坦闭着眼睛,时间过得很慢很慢,灰尘在光线里面飞,房间弥漫着咖啡豆和烟草的味道。

  大概过了15分钟,爱因斯坦看着年轻人,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年轻人知道他有答案了,他问答案是什么。爱因斯坦说,年轻人,如果真有什么关于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我想就是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这个年轻人说,爱因斯坦先生,这难道不是一个宗教问题吗?

  爱因斯坦说不是,因为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邪恶的,他将终其一生去发明武器、创造壁垒、创造伤害人的东西,他会创造墙壁,把人隔得越来越远;但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发明联系、创造链接,把人连得越来越紧密。

  说完这一切,爱因斯坦闭上眼睛,这个年轻人知道他拿到了答案,他轻轻起身,穿过那个长廊,把门带上,这个答案第二天在报纸上登了出来,也影响了很多人,而这个年轻人后来就是互联网的创始人之一。

  所以我想说在生涯方面,如果有什么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不是技术,也不是未来需要什么能力,也不是我们有什么技术方法,而是你对于未来的信心是什么样子。如果一个家长、一个老师相信未来是善良的,那么他就教孩子们去打开可能性、去创造可能、去尝试更多,去体验精彩;但如果一个家长和老师相信未来是灰暗的,就会教孩子保护自己,开始死读书,熬过那些考试,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做一个老老实实又平庸的人。

  一切都是面向未来的,所以你对于未来世界的信念就是最重要的教育信念;你对于这个未来世界的判断其实是关于生涯教育最重要的话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