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澄澈到底,做一个自然人


   日期:2015/9/22 10: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语录:我们上古老祖宗的那个时候,人都自然,不用修道,个个有道,在道的境界。他在睡觉时“徐徐”,“徐徐”是怎么个睡法?就是睡觉很悠然,舒服得很。难道现在的人睡觉不悠然?现在的人睡觉是很不悠然,很紧张。尤其是在外国文化生活影响之下,每一分每一秒都紧张得很,所以睡觉睡得很不好,加上闹钟也闹不醒,很可怜。

  南怀瑾先生为人处事,喜欢随顺自然,不事做作。即使某些不甚圆满的事,他也以自然之心对待,而不勉强为之。例如,他人到中年时,头上渐渐添了许多华发,他却不以为意。55岁那年,他去理发店理发时,理发师建议他染发,可以显得年轻许多。他没有接受这个好心的建议,还写了一首《理发师劝染发戏作》的诗:“世人多畏发初白,却喜头颅白似银。免去风流无罪过,何须装扮费精神。渐除烦恼三千丈,接近仙灵一性真。对镜莞尔还自笑,依然故我我非新。”虽是游戏之作,内中包含了体悟人生的智慧和洞透自然的禅意。

  老子对人生的看法,不像其他宗教的态度,认为全是苦的;人生也有快乐的一面,但是这快乐的一面,却暗藏隐忧,并不那么单纯。因此,老子提醒修道者,别于众人,应该‘我独泊兮其未兆”,要如一潭清水,微波不兴,澄澈到底。

  南大师认为,“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著,人生只凭自然”。他说:“古人有言:‘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东西方表达的方式不同。佛学未进入中国,‘无学’的观念尚未在中国宏扬,老子就有‘绝学’这个观念了。后来佛家的‘无学’,来诠释老子的‘绝学’,颇有相得益彰之效。

  “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这种心情,一般人很难感觉得到。尤其我们这一些喜欢寻章摘句、舞文弄墨的人,看到老子这一句话,也算是吃了一服药。爱看书、爱写作,常常搞到三更半夜,弄得自己头昏脑胀,才想到老子真高明,要我们‘绝学’,丢开书本,不要钻牛角尖,那的确很痛快。可是一认为自己是知识分于,这就难了,‘绝学’做不到,‘无忧’更免谈。‘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有时看到历史上许多事情,硬是会生气,硬是伤心落下泪来,这是读书人的痛苦毛病。其实,‘绝学无忧’真做到了,反能以一种清明客观的态度,深刻独到的见解,服务社会,利益社会。”

  “绝学”二字,并不是放弃学习的意思,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学习,怎么可能放弃呢?南大师的解释倒是比较贴切,更进一步说,就是放弃世间那些分辨好坏、美丑、荣辱、尊卑、贫富、善恶等等观念,做一个自然人,用一颗自由的心去感受世界,亲近自然,享受本真的快乐。这有点类似于佛家的去妄念、去我执。

  如佛家云,世间一切如梦幻泡影,好坏美丑等等都虚无不实。南大师说“真理只有一个”,实际上连一个都没有,或者说个个都是真理,就是我们那颗抛掉好坏美丑等世俗观念之后的本心。但是这些观念很难抛掉,它们原是寄居在心上的杂草,却像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一样,几乎把我们的心都控制了。修道的目的,就是要铲除这些杂草,驱逐这些乱民,使自己重新成为心灵的主人。这就是“绝学无忧”。

  如何修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章传授了修道的方法。后来的道士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修炼气功的方法,也是修炼之一法。但他们需要躲到深山老林,躲到道观静室中去修,甚至还要“闭关”修炼,境界就不高了。如果他们还抱着修炼成仙的念头,境界更低,跟世俗之人追求功名富贵没有两样。如果他们还运用“采补”、“炼丹”等等方法,这就走上了邪路,跟世俗之人偷盗抢劫没有差别。

  老子的修道方法,无处不可以修。就像一颗生命力极强的种子,找到任何一个有水土的地方,都能萌发嫩芽,开出小花。通过对后世学术思想的观察,老子的道实际上刚问世就已经失传。因为自庄子之后的所谓道家学派,早已偏离了老子的道。

  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这跟中国人做学问的习惯有关,学者们往往有一个牢固的观念: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只能如此,不能如彼。学者们之间多的是争论,少的是交流,很难彼此之间互取所长。但自然的渗透还是有的,却没有主动的融合。而这种习惯的养成,又跟政治经济制度有关。中国古代的学者比较难以靠学术本身维生,除非他依附某种政治势力。庄子不愿意依附,所以他一辈子这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学者们为了“竞争上岗”,当然会自觉不自觉地批评其他学说而维护本门学说。在老子、孔子时代,这种竞争应该说还是比较有绅士风度的,到了后世,学者们的某些竞争手段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西方的学术发展之路应该说优于东方。例如古希腊时期,智者叶文诺开讲座,收费五个银币,他凭这项收入来源,即可过上富裕的生活。而孔子授徒,收费不过十条干肉而已。一辈子教了三千多个徒弟,生活还很拮据。西方学者无须依赖政治势力即可生存,所以其学说始终独立于政治之外。在学术交流方面心态也平和多了。因为这种差别,中国儒家、法家、墨家、纵横家等等,几乎都是针对统治者设计的产品,而西方学说却较多地关注平民生活。

  老子的道学也以关注平民生活为主,他想把每一个人都变成自然人,自由自在地生活,而把统治者变成一个不要多管闲事的圣人,像木头人一样坐在那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不过心里明白而已。偶尔也会发发言,依从民意,点到为止而已。这种设计肯定不对统治者的口味,无人订购是肯定的。其中某些附件也曾被后世帝王使用,但老子的本意肯定不愿这样拆零出售。

  对于普通人来说,修学老子的道学,把自己变成一个自然人,或者说“真人”,倒是摆脱烦恼的绝好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大家都是“假人”,脑袋里装着一些虚假的观念,用虚假的面目走到世人面前,采用一些虚假的手段,追求一些虚假的目标,享受某些虚假的快乐。修道的目的就是去假存真,使自己不受虚假的世俗观念困挠,“人之所畏”,我独不畏。别人都说吃海鲜好,我要看看它对不对我的口味和肠胃;别人都说当官发财好,我要看看它对不对我的性格和脾气;别人都说清茶淡饭太寒酸,我喜欢就天天品尝;别人都争先恐后发表高见,我默默无语独悟真如;别人都聪明伶利自逞其能,我少一点杂念,留一份闲情,看花开花落;别人都欲波翻滚苦求俗乐,我一心清净,与道同体,如千古深潭,清澈明亮而微波不兴……

  到了这种“去假存真”的境界,那么,即使静居独处,也不会感到孤独;即使身处闹市,也不会被红尘扰乱了视线;即使在众说纷纭的场合,也不会被他人左右自己的思想。就像一滴净水,到哪里都不会失去水的本性。即使偶为杂质所侵,也可以随时蒸发,复归于一滴净水。老子说,“上善若水”,能如水一样无为无不为,无可无不可,无求无不求,无往无不往,又能保持自身的纯净本性,也就近乎道了!

  一日一心得

  人,来不知从何处来,去不知向何处去,来非自愿,去更非本意,几十年光景,稍纵即逝,因而,还是卸下面具,放下包袱,像毕希纳所言:人啊,活得自然一点吧!我们应该像一朵云,具有云的飘逸,是否下雨总是那样飘逸。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自然人       贫富)(五明学佛网:自然人       贫富)  

 仁焕法师:贫富差别的原因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贵贱和美丑 

 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鼻的生相,可以显示出贫富贵贱的命运(宣化上人) 

 净土法门法师:人有贫富贵贱,怎么来的? 

 佛说众生平等为何贫富差距这么大? 

 梦参老和尚:为什么社会上贫富这么不平等? 

 净土法门法师:我们的贫富与贵贱是怎么来的? 

 黄柏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贵贱和美丑?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都是人,为什么每个人的命运、际遇、贫富 

 净土法门法师:人生为什么有贫富贵贱,有贤愚不肖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