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英国哲学家柏克森博士遇迦叶尊者之详情


   日期:2015/9/21 8: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英国哲学家柏克森博士遇迦叶尊者之详情--引起博士界大辩论

  柏克森简介

  英国哲学家柏克森,他研究唯物哲学性,1956他专著《唯物哲学之研究》连续印了十七版,均销售一空,并翻译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国文字。后来他旅游至 印度,在灵鹫山见到了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带他到寂静处,整整给他传授了一年的佛法,还把他剃度出了家。一年后他回到伦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众多专 家、学者邀请他作了一次演讲。演讲时,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绍了佛法,指出他以前论著中唯物哲学的错误之处,并作了忏悔,还一一回答了大家关于佛法与哲学 等的各类问题。当时就有96位博士在他面前皈依了佛法,其中有生物博士米克恩,神学博士甄克费勒、化学博士罗斯哈德,天文学博士哀泼思等等。

  故人相见

  一日,伦敦学术中心正在举行大集会,世界各地的著名哲学家、神学家、科学家们聚集一堂,准备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此时,门外一位身披南传佛教僧衣的比丘,在徐步安行。比丘的服饰仪态很特别,惹人注意。又因比丘身后随行者众,故此途人围观。

  有一位博士,正要进入中心,见大群人围着奇形异服的和尚,颇觉诈异。突然间觉得很面熟,便上前仔细打量,一时失声叫道:“你不是柏克森博士吗?五年 前,你发表了《唯物哲学之研究》之后,跑去游历东方。为甚么现在做了和尚?你是游戏人间还是想引人笑?”比丘态度严肃地说:“老友麦迪逊博士,我是柏克 森。我的出家,有大因缘,也就是我游历东方所获得的大利。但是,我的心得,你不容易明了。”麦愣了一下,“怎么你说话怪怪的,性格完全变了。不管怎么样, 今天正好是学术研究的周年例会,你以前曾多次参加,公布你震动世界的研究心得。你的许多老朋友都在里面,他们都很想念你,进去一叙多年阔别之情吧。”柏克 森仅 40 出头,麦迪逊 50 多岁了,亚赛多特和尊默德则皆是白发苍苍。五年前,他们时相切磋,亦师亦友。当柏克森进入会场,顿时成为焦点。百几位大博士们,都被吸引了过去。

  柏克森所着《唯物哲学之研究》一书,是排斥神教,破除迷信的专着,在哲学科学上很有价值,久为学术界所尊崇。相隔五年,尽然 180 度转变,彻底改变了思想,更出了家。大家惊喜交集而又无法接受。柏克森则雍容自若,熙怡微笑,向大众合十作礼。大众坐定,亚赛多特宣布:“柏博士久游方归,却变成了和尚。不如请他谈谈游历所得,好吗?”大众热烈鼓掌。

  亚赛多特继续说:“柏博士自你东游,我们对你一无所知。你的《唯物哲学之研究》,初版风靡一时,再版十七次,真是洛阳纸贵。后又翻译成法文、德文,你 声誉日隆。我们正冀望你成为我国的达尔文第二,为国增光。如今你却成了印度乞儿的比丘。你是发神经吗?我们是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的。”柏道:“感谢老博士厚 爱。你说我在发神经,是因为我的言行、举动、思想,像是发神经呢?抑是我的服饰仪容像是神经佬?”亚博士道:“你镇定冷静,精神和平而统一,讲话条理分 明,显然是大智能者,绝不像发神经。但为甚么要扮乞儿呢?”柏克森说:“我绝对不像神经病患者。我一生追求事实,追求真理,我绝不虚伪,不弄虚作假,不哗 众取宠,不标奇立异;亦绝不以博士的虚名衔头或学术上的成就去吓人,去吹嘘自己。你们都可以为我作证。我亦自信是有志气的人,诸位就曾一致称誉,说我能在 学术界独树一帜。而我却在事业如日方中时,为甚么舍弃一切去出家呢?告诉诸位,我曾花多年时间,深入研究佛法,深思熟虑,才毅然出家的。不是一时冲动,实 际是求自己心之所安。我今日所修所证,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心有主宰,确有自得之乐。修学佛法,是彻底解决人生问题的唯一出路。学术界的向物追 逐,与时推移的学说,绝对不能动摇呃的信心,丝毫也动摇不了。我为甚么如此死心塌地呢?诸君子请稍为想一下,便知道其中必有深理。”

  温特色利民博士道:“我们极力主张思想自由,而柏克森博士一向酷爱自由,酷爱真理。他毅然出家,必定有他的道理。或者这就是追求自由的最高境界。我倒 非常愿意听听,他这五年的情况;以及他出家的原因求法的经过,以至他所修所证的真理。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想了解的,也将是我们闻所未闻的。”不知不觉地, 大家都已经被柏克森的道气所征服,被他的禅风摄服,潜移默化。大家都鼓掌赞成。

  亲见圣迹

  柏克森道:“好一个温博士,真是先得我心,我今次回国,就曾发愿,要以我东游所得之无上妙法,传给国人,展转流布世界,使世人都得闻佛法,共享此无上 真正之道。你要我讲,也正是我想讲的啊!" "出发东游之前,我曾稍为学习印度梵文和巴利文。到了印度,又专心学习了一年。埋首于印度古今典籍中,尽窥婆罗门教之四吠陀典,及数论、离系胜论、顺世吠 檀陀等诸哲学学派的书,最后进入佛教法藏。初时,我拿佛法跟物质、哲学、科学,依比较研究,感到格格不入。因为固有的学理思想与佛法一比较,顿时相形见 拙。我渐渐失去了自信。甚至,我的唯物论的基本思想破灭。顿时成了无主孤魂,不知所措,茫然而惆怅。希望立刻另外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于是,把所有古 今、东西方宗教、哲学思想,罗列出来,精审抉择,最后断然选择了佛教,作为我的归依处。”"我到印度之初,思想态度是:我是文明人,他们是野蛮人;我是主 人,他们是奴隶。而且觉得,印度人不论在工作能力、思想能力都不如我白种人,觉得他们事事相形见拙。于是蔑视他们,鄙视他们,把他们看成只是一群蚂蚁。虽 然在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字,实际内心不屑与之为伍。相处日久,渐渐发现,印度民族,民性慈和,容易相处,沉毅宽宏,而没有侵略性。是我们白种人远远比不上 的。之后,向往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乐与印度人交往。后来,游于山林旷野,每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行僧,其思想深邃,神意闲适,精力充沛。比之欧美学 者,深受外界环境的浊扰,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又曾亲自见过一位长老,瞑目安坐、不衣不食、不入不出、不起不卧达数月之久。而追随他的弟子,达数百人之 多。我闻讯后,带足干粮,好奇地仔细观察了一个月。于是,我从欧洲带来的傲慢无礼而又无知的粗浊习气消除掉。”“又曾于灵鹫山深处,得遇一位老者。他说: 欧洲学者,心量狭窄,不肯将其学术思想研究所得,传授给印度人,以为可以使印度灵思智能僵化,而灭我印度文化,灭我印度人种。他们那里知道,印度人的智能 宝藏,远比欧洲学术思想丰富,丰富千万倍。你不传授我,我亦不传授给你。我们自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自有不可思议的效果。是你们所望尘莫及的。' 老者又说:'我今日让你增广眼界,开启信心,带你到一个常人所不能到的处所,你想去吗?'我欣然同意。于是,随老者直入山中最高深处。至一悬崖峭壁之前, 老者用掌击崖三下,崖石应声裂开,成了一道大门。洞内一片漆黑。老者步入,我冒险跟进。行了几步,但觉光明清凉,沁人心肺,快乐适悦,得未曾有。我四处张 望间,一声巨响,崖石大门关闭。门虽已闭,但洞内光明依然。行一里许,到了一座广博严净,似乎无边无际的豪华巨宅。阶墙陈柱,门窗几榻,都是七宝彩石所 成,富丽堂皇。建筑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美轮美奂。宅中藏书极多,有论天像类、地体类、有论天地人物、有论神识灵性、有论修证方法……。都是博大精深,玄 微奥妙。拿欧美学术思想之大成就者与之相比,简直黯然无光。

  我最感奇怪的是岩门关闭,洞内无火,光明从何处来的呢?且这光明使人不可言喻地轻安自在。老者知我心中所想,曰:‘你怀疑甚么?这是我的净土,光明是 我所发。你我宿世有师徒之缘。知你缘熟,今生当证圣果,特地来度你,启你信心。好了,你可以回去了!’岩石门自动开启,随之出洞。我至诚恭敬启问老者是 谁。曰:‘你至仰光大金塔前,自誓出家,着袈裟、依沙门,做佛弟子,久后自知,将来且更能相会。’说毕隐身不见。

  ‘这个时候,我在印度已住了三年,遵老者所嘱,赴缅甸仰光大金塔,绕行礼拜,自誓唱言: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归依佛陀,永不归依天神鬼物。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归依佛法,永不归依外道典籍。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归依佛僧,永不归依外道门徒,恶友邪党。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尽形寿不杀生;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尽形寿不偷盗;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尽形寿不YIN欲;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尽形寿不妄语;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尽形寿不饮酒;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尽形寿日不二食,长坐不卧,不蓄须发,不积财宝。 ’

  遥礼灵鹫山老者为师,净除须发,圆顶赤足,披袈裟,持僧钵,村市乞食,山林宴坐。深信因果,护持戒行,勤行三十七道品。博士先生们,我已于禅定中证得 初果阿罗汉,并蒙吾师授记认证。并说不久我当证四果阿罗汉。我现在已经知道,我的老师就是释尊十大弟子的大迦叶尊者。欧美人只知追求享受,被事变物变之所 左右,虽有外露智能,而无观照之明,深可怜悯。所以我才回来,就是希望诸位智能仁勇之士,能得闻佛法,共游无上真正之道。不久,我将返回吾师之净矣,请各 位珍惜此难得之人身,勿使空过。本人已出家为僧,请勿再称我博士,叫我柏克森比丘好了。”

  舌战众学者

  众博士听后,有马上表示接受的;有怀疑沉思的;也有面呈不悦,欲予强辩的。萨蒂尔博士说:“柏克森比丘,你似乎意犹未尽,可否将你自己的信、解、行、 证,最简单扼要地介绍一下,特别是你所证得的真理。”柏道:“善哉!萨博士,汝问甚佳,我如实答。”“我之所修所证,是独到寂灭,究竟圆满的。所谓心行处 灭,语言道断,无法用语言文字去形容表达。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令你听后,犹如大旱遇甘霖;如漂溺大海中之遇舟揖;如黑暗中重见光明;如森林迷路中获救; 如垂死病人之遇救命特效药。佛法发明人人皆有佛性。人,皆有从生至死,从死至生,生生不生,死死不死,而永恒存在的性身灵命。人,又是随着各自所造不同的 业,得到不同的报。造不杀、不盗、不YIN、不妄语的业,得生人天;造杀生、偷盗、YIN欲、妄语等恶业,而堕为畜牲、饿鬼、地狱。善恶因果,报应不爽,丝毫不 差。业果相续,业果不昧,无始无终。因此造业受报而三世流转,在六道生生死死,轮回不息。宇宙间世界无量,众生无尽,这就是人生亦是宇宙真理。”

  天文学家欧拔说:“不对!我说没有其它世界,亦没有天仙鬼神。人死了就是死了,没有转生,没有轮回,也没有转世苦乐罪福报应。你说人生有永恒存在的身 命,我不信!”柏克森说:“你是研究天文学的,太空中的日、月、星辰及地球,你说是人世呢?还是天界?”欧拔说:“地球是人世,虚空诸星球是别一世界。” 柏道:“宇宙是浩翰无穷的,人类的智能对宇宙所知极为有限。其它合理,不合科学的。按照佛法,没有无缘无故的,一切事与物,必定有它的因,有它的缘。一切 事物都是因缘所生的。如是因,如是果,善恶苦乐之报,绝对不虚。死后断灭,一切归于虚无,这种论调佛法斥为‘断灭空’,是恶见邪见。万万不能有这样邪知邪 见,绝对要放弃这样的思想,否则对自己有大害。不能得见真理。”

  法学博士亨利史诺说:“柏克森比丘,你说有前生后世,有转生罪福应,我还是不能相信。我 有堂弟,自少与我最投契,他病危时,我曾嘱咐他:'你无恶不依,必堕地狱无疑。你我至亲,我信任你,你若堕了地狱,一定要回来告诉我。'堂弟满口应承,不 久命终。但至今三年了,却毫无消息。而且亦从未有死后堕地狱而回来报信的。因此,这种理论不足信。”柏克森笑道:“你是法学博士,甚有法律知识。譬如有 人,在他国严重犯罪,被判重刑。犯人向法官求情,要求放他回国,告别亲友,再来受刑。博士,狱官会放他回来吗?不放他走,他又怎能回来报告呢?同样道理, 你堂弟落地狱,地狱的阎皇鬼卒,又怎会无故放他回来报信呢?”

  伦理学博士艾格士发言:“比丘,我也有一至亲,一生笃善乐行,道德纯良,克己助人。他命危时,我嘱他若若得生天上,要回来向我报告好消息。他也死多年 了,也是毫无音讯。”柏答道:“譬如有人,处粪坑中,身首浸溺在粪尿里,长时日久,极厌臭秽,好不容易逃粪坑,沐浴再三熏以香水。他那肯再自动跳入粪坑? 得生天界的人亦如是,人间五浊恶世臭秽充满,想起都会厌恶,他怎会肯来呢?若来了,回不去怎么办?”

  化学博士罗斯说:“人是没有神识的。有人曾以学术研究为由,法庭给他一个死囚。他把死囚捆在一个密封的化验器内,亲自用火煮犯人至死,以便观察人死 时,神识从那里出去。但是科学家们都不见神识的来去处。把化验器打开,犯人已死,已没有神识存在。那么密封的化验器里,神识从哪里跑掉的呢?既然没有神 识,后世的理论便不能成立!”柏道:“罗斯博士,我今问你,你如实答。你今早是否曾做梦,梦游巴黎?”罗斯愕然:“你怎么知道的?我今早梦游巴黎,从未向 人提过。”柏续道:“你做梦时,你夫人及家属、仆人,都已起床。他们能见到你的神识入出否?”对曰:“不能。”柏说:“生时作梦,神识入出不能得见。死时 也不得见。神识不是物质,不是可见的。”罗斯反驳说:“你不能否定别人了事,这不够说服力。你应该积极的证明,人们的魂神是可以了了明见的,才能使人信 服。”柏比丘云:“善哉!善哉!我告诉你,从佛出家的比丘们,一日之中,精勤不懈地去修道,昼夜六时,消除散动与昏睡,与自己与生俱来烦恼习气作斗争,克 服自己种种缺点,专修觉分(三十七道品)。以定慧力,净修天眼。以天眼力观诸众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悉知悉见。一般凡夫不知不见,便武断地说没有报 应,没有轮回,这是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科学的求真态度。你没有此种能力,不能否定事实。有人有这种能力的。任何人都本来有这样的能力,只要他肯依照佛法 去修才会有。你想想看,如果没有神识,我又怎会知道你曾做梦呢?”罗斯点头。

  解剖学博士威廉说:“又有人,亦曾请准法庭给他一个死囚,他用解剖法,将死囚割肉剥皮,支解其身体,寻找神识在哪里。结果也是一无所获。所以,我也不 相信人死后有灵性的存在。”柏克森说:“我刚才说过,识性是不可见的,如果你还是执迷不悟,我且再用一个有趣的故事给你说明:古时,在人迹不至深山旷野, 有一拜火教徒,在那里燃火,奉事无间。他收养的一个孤儿,但非常愚蠢。拜火教徒欲出外游历,吩咐小儿,小心守护火种,一定不要熄灭。他外游后,小儿一味贪 玩,不事守护,火便熄灭。小儿懊恼不已,不知如何是好。他事急乱投医,对住已熄灭多时的死灰,死命去吹,以为可以求火。当然是火不可得。他又试着用斧头去 劈柴求火。火也不可得。他又把碎柴放入臼中,以木杵捣之求火。火仍不可得。拜火教徒回来,小儿对他伤心大哭。拜火教徒安慰他说:‘不要哭;看我怎样取 火!’于是用钻,钻木取火。柴又重新燃烧起来。拜火教徒告诉小儿:‘要求火,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方法不正确是无法得到火的。’诸博士用煮人解剖人的方法, 是不能知道神识的存在的。应该用比丘们的方法,依照佛的教导,依法勤修,直致证果。那时,用你的天眼,自身他身,皆了了分明。甚至六趣一切众生,所有心识 随压受报的相,无不了知。用不正确的方法,妄求无效,便否定灵性的存在,否定轮回业报学说,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

  生物学家米高发问:“人死后转生为人,应该能够知道前生的事。果能知前生事,知造恶有恶报;造善有善报。就可以警惕今生,不敢作恶。否则,转生之后对 前生一无所知,好象成了另一个人。今生的受苦受乐,似乎与前世无关。便会觉得不必去恶修善。做个去恶修善的人,是要事事吃亏的阿!何况从来就未曾见过,能 确知自己前生的。所以,我不能信。”柏克森耐心解释道:“人转世后;今生所造的业,引发无明(烦恼)。人被无明所障蔽,便不能知前世事。这叫做隔阴之迷。 一般人都不知前世事。但亦有极少数的例外,生来就知道前生事的能力。而出家比丘们,通过勤修道品,得宿命通,就会知道自己一生、二生、三生乃至百千万生的 事;亦会知道他人一生、二生、三生,乃至百千万生的事。这是修得的,是恢复他本有的能力。所以,我师父知道我前生事;我亦知道我师父是大迦叶尊者。这种能 力,不限于佛教徒,其它外道的灵性修炼者亦可获得。又譬如,人的内脏或消化过程,人不自见。用 X-光透视,就可以清楚照见;有天眼的人,也能清楚照见。不能因为你见不到,便加以否定。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应从未知,如法去求知。”

  老博士尊默德道:“比丘,你的理论与基督教相似。人有灵魂,死后灵魂不灭。或生天国, 或堕地狱。或成游魂,受末日的审判。你为甚么标奇立异,说成只有佛教才有呢?”柏克森说:“老博士质问得好,我分别说之。基督教说灵魂不是从转生而来,而 是上帝造的。既然灵魂与肉体同生,应该亦同时而死。肉体坏灭时,灵魂亦应同时坏灭。那就不会有灵魂永存。另一方面,佛教理论比较合理,人的升天或堕地狱, 是由人在世的善恶业去决定的。而基督教说永生天界或永堕地狱,永不轮回。还是不如佛教说得合情合理。佛教说:在天界,天福会享尽;在地狱也有报尽之时,即 使是多少万劫之后,也终有报尽的一日。佛教的主论是:一切苦乐罪福,都是自作自受的。基督教的理论,不合理,犯驳的地方太多,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佛 教理论则更合理,不容辩驳,亦辩不倒。基督教说:人都是上帝造的,人的作善作恶的本能也是上帝赋予的。那么,一切都应该造人的上帝负责任,人的本身不应该 以善恶而要受到升天或地狱的报应。还有,人是上帝做的,上帝又是谁造的呢?” “只要能够依照佛教的方法,依法修行,功力够了,心清净了,自己可以亲证本身真性,这是开悟。进而得到天眼通、神足通、宿命通等如意神通。可以解脱忧苦喜 乐,解脱烦恼,得大智能,得大自在。基督教灵魂理论,即无法给人满意的解释,犯驳之处又多,更无法亲证。连印度外道也比不上,更何况博大精深的佛教 呢!?”尊默德越听越入神,正在沉思,细味其言。

  慈悲劝导

  柏克森悲心切切,继续劝导:“诸位博士,佛法的道理,非常殊胜,最真最美,最实最善,教义圆满而彻底,无可反驳。除非你不接触,只要稍为进入,其无懈 可击的教义,必定使你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今日回来与诸君同聚,绝非偶然,是有大因缘的。希望诸位捐除己见,以开放而客观的态度,相信佛法,接受佛法,修证 佛法,以达无上真正之道。固执己见,固执所学,图自增烦恼。”

  有些博士表示:“我们决不能放弃所学,改而跟你学。多少年来,我们所修所学,已成定见,已成习性,如何能舍?”柏克森比丘云:“今有一喻,去你此执: 一智一愚两人,由荒地各担一担麻骨回家。中途,又见一堆麻绳。智者弃麻骨,取一担麻绳。愚者却说:‘这麻骨我担了这么远,又扎得牢固,我不能舍弃。’还是 担着他的麻骨,继续前行。智者又以麻绳换成麻布;再以麻布换为毛毡;用毛毡换成白银;又换成黄金;最后换成红宝石。愚人始终固执不换。智者担着一担红宝石 回到家乡,亲族欢喜奉迎,终身安乐。无智愚人的一担麻骨,相形见拙,真是天渊之别。家乡亲族不悦不迎,且讥讽责骂,愚者徒增苦恼。”柏克森比丘顿了一下, 续道:“博士们,不应执着下劣的见解,坚牢不舍,自甘下愚。一生勤劳,到头来不免增加烦恼忧苦。”又有些博士说:“我们已是生徒遍天下的,而且世人都知道 我们向来反对鬼神迷信,破除鬼神迷信的。我们都是唯物论者,正在享着大名誉,大利养,不允许我们去改变阿!”柏克森比丘正色道:“朋友们,为人师表,应该 以真理善法授人,使他们得到真实的利益。不应追求虚幻不实,对人生没有实质意义的东西,不应轻信不合真理,站不住脚的理论。更不应以此去误人子弟,自误误 人。”

  此时,有人愤然大叫:“柏克森,你不近人情,我们自有识见,绝不改变。你强行相谏,只会造成对你不满!”说完,有些人跟着他一哄而散,离开学术中心。 柏克森叹曰:“可怜悯的人呀!为甚么这么冲动呢?真是众生难度阿!博士们,不要像他这般狂妄愚蠢,请你们自作深思熟虑,自作抉择,何者为善,何者为恶,舍 恶从善,才是道理。”

  这时座中还有 96 位博士,见柏克森侃侃而谈,谆谆善诱,言词巧妙,意义深长。遭到顶撞时,仍然一本初衷,心平气和。不禁倾倒,纷纷礼拜,诚心皈依。柏克森为授皈依毕,说: “诸位发此胜心,皆因宿世有大善根,难得难得。但须知道,不是皈依我,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亦不须学我出家,还是如常工作,如常生活。但依佛理,深信因 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用其心,毋令放逸。这样便是一个很好的在家佛弟子了。”众博士踊跃欢喜,信受奉行,并商请柏克森长住伦敦,广度群迷。柏克森 说:“如果你们能够将我所说的佛法,身体力行去做,又能展转流布,劝人信受,那就佛法常在你心。又须发长远心,自己深信不退,又能劝人深信不退。我即使不 住伦敦,也会用我的禅定神通,鉴察你们的心行。”是时,诸博士又争相邀请柏克森拄在自己家里,以便亲近请益。次日,伦敦各大报章,详载发生在学术中心的 事,轰动一时。各界人士闻风蜂涌而来,车马盈门,拥挤得很。但柏克森早有预知,已经遍寻不获,不知去向了!

  (注:柏克森比丘在仰光出家,他的落发、乞食、宴坐、礼塔的照片,散见于东南亚、台湾、日本。又曾制成明信片流通。台湾基隆的善慧法师,就曾亲见过柏克森比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哲学家柏克森       迦叶尊者)(五明学佛网:哲学家柏克森       迦叶尊者)  

 道坚法师:禅宗公案:迦叶尊者的微笑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L 1143经:本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K 1142经:摩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E 1136经:在 

 《百业经》:(76)迦叶尊者——功德无量世尊亲赞 

 佛陀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涅槃前所做的几件事 

 信愿法师:迦叶尊者前来迎接结手印而往生的宋朝孙氏女 

 净土法门法师:旅行团朝拜鸡足山迷路,迦叶尊者显圣指路 

 昌义法师:像大迦叶尊者那样,断绝YIN欲一心修行 

 迦叶尊者 

 佛祖有四大弟子仍住世人间,英国博士见到其中之一的迦叶尊者 

 净界法师:是迦叶尊者,把佛陀一生所说的经典跟律典加以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