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最高的养生与烦恼的关系


   日期:2015/9/14 14: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烦恼是怎样产生的呢?正如前面提到:所有的名法(心理现象)都有个目标,而且总是在执行认知目标的作用。

  我们平时所说的生活,就是心不断地认知不同目标的过程,或者是心跟外在世界不断发生互动关系的过程。

  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外在世界产生互动关系呢?通过感官,亦即佛教所说的根门。有六个根门: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和意门。

  依靠这六个根门所产生的心称为六识,它们分别识知相对应的目标:

  1.眼识看的是颜色;

  2.耳识听的是声音;

  3.鼻识嗅的是气味;

  4.舌识尝的是味道;

  5.身识触的是触觉;

  6.意识思维的是法所缘(各种现象)。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信息,进行各种不同的身心活动,其实都不外乎是这六种主客互动的关系。

  离开了眼、耳、鼻、舌、身、意,离开了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以及所想的东西,就无所谓的身心,无所谓的外境,也无所谓的世界。

  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动。当我们的眼睛看到适意的对象时,例如俊美的人、漂亮的衣服等,会产生愉悦的感受(乐受),认为对象是好的、是美的,接着会喜欢、爱着。

  若这种喜欢的心理进一步加强,会产生想要得到、拥有对象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贪。

  同样的,当我们听到悦耳的音乐、别人的赞美,闻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触摸到异性细滑的皮肤等等时,贪欲很容易生起。

  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不喜欢的对象时,例如丑陋的人、讨厌的人等,会产生厌恶的感受(苦受),认为对方是不好的、是坏的,接着内心会排斥、反感。

  若这种排斥的心理进一步加强,就会生气、恼怒,甚至会想要以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对方。这种心理就是嗔。

  同样的,当我们听到别人的批评、嗅到腥臭的气味、吃到难吃的食物、天气酷热难耐等等时,嗔恚很容易生起。

  然而,无论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有痴。痴就是无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间的真相。因为有痴,贪、嗔才会产生。

  因此,所谓的烦恼,都是基于内心和外境这两方面的关系产生的。光有心而无外境,烦恼不会产生;光有外境而无心,烦恼仍然不会产生。这是一对的关系——内心与外境的关系。贪嗔痴三种烦恼简单来说都是这一对的关系:

  当心黏着外境,喜欢对象,想拥有、占有对象时,叫做贪。

  当心不喜欢外境、排斥对象时,叫做嗔。

  因为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认为对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乐的,是可以满足自己的,叫做痴。

  通过根门接触目标,通过不正确的思维(不如理作意),烦恼就这样产生。(摘自中国佛教网显密文库)

  从养生角度谈心

  以养生而言,色迷于眼乱心,声迷于耳烦脑,香迷于鼻邪气,味迷于舌伤胃,细滑迷于身堕情,乐境迷于意丧志。过于声色犬马,以至神伤身伤,病邪易侵入,危及健康。只有尽可能的做到六根清净,才能病邪难存,健康长寿。

  菩提心语:

  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没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静。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养生       烦恼)(五明学佛网:养生       烦恼)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我有烦恼么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观心偈 断烦恼偈 

 普献法师:烦恼像婴儿 

 圣轮法师:─师徒吃茶去─ 意境高妙,养生助道的「茶禅」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3.烦恼与菩提 

 杨云唐居士:如梦如幻的烦恼 

 杨云唐居士:勇敢面对烦恼 

 杨云唐居士:让烦恼打开天窗 

 许士群居士:烦恼的根源分析--集谛 

 陈兵教授:烦恼的辨认及对治转化 

 惟觉法师:习气的困扰及化解烦恼之道 

 惟觉法师:如何跳脱烦恼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