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39】


   日期:2015/8/31 8: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381、什么是“敦伦”?

  孝亲敬长,善教儿女,即为敦伦。尤其善教儿女,实为敦伦之大者。以儿女既皆贤善,则兄弟、姊妹、妯娌、儿孙,皆相观而善。从兹贤贤相继,则贤人多而坏人少,坏人亦可化为贤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之基,皆于教儿女中含之。

  所言敦伦,恐汝不会其意,今为略释。世人多多不知敦伦之义,包括得广,但以能孝亲敬长,遂谓敦伦。是亦甚是,然是小焉者。善教儿女,俾彼悉皆为贤人为淑媛,实为敦伦之大者。以儿女既皆贤善,则兄弟、姊妹、妯娌、儿孙,皆相观而善。从兹贤贤相继,则贤人多而坏人少,坏人亦可化为贤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之基,皆于教儿女中含之。能孝亲敬长及外面一切都善,而不能善教儿女,此人亦未可直名为能敦伦之君子。如能孝亲敬长与一切通皆如法,又能善教儿女,其人即居家无所作为,其培植国家社会也大矣。今世乱已极,究其本原,皆为父母者不善教儿女之过。使人各善教儿女,何得有此种恶剧?以极力扮演而促行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27页 复神晓园居士书)

  382、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算是敦伦尽分吗?

  果能如是,又能以此自行,复以化他。则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诸凡顺遂。家纵贫不至有祸,亦不至冻饿。可谓真佛弟子矣。

  又修净业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真信愿持佛名号,决定求生极乐世界。自行如是,化他亦然。果能如是,则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诸凡顺遂。家纵贫不至有祸,亦不至冻饿。以真实修持,必蒙三宝加被,不令过为困苦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07页 复罗省吾居士书二)

  佛法虽为出世间法,实在世间法中做出。凡莲友必须劝其力敦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果如是,则可谓真佛弟子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88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二)

  学佛之人,务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以此自行,复以化他,则生为圣贤之徒,没入如来封疆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96页 复隆智居士书)

  383、吾人学佛为何要从伦常上讲究、起心动念处体察?欲了生死一定要注意伦常吗?

  克尽伦常之道,即为世间贤人善人。贤善之人念佛,易于感佛,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带业往生也。故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伦常也。

  欲皈依佛法,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要克尽伦常之道。倘不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根本欠缺,与佛不相应,何由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带业往生也。是故必须要孝亲敬长,兄弟姊妹,夫妇主仆,一一各须尽自己之职分。能于各宗,尽其职分,即为世间贤人善人。贤善之人念佛,易于感佛。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伦常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80页 复金益平居士书一)

  吾人学佛,若不认真从伦常居心动念处讲究,则自己工夫亦难得益。他人见闻,或生闲议。是以须要从伦常上讲究,从起心动念处体察,则本立而道生。世人见闻,不知不觉相随而学,譬如风行草偃,水到渠成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16页 复朱石僧居士书一)

  384、学佛人为什么要首先打好做人的基础?基础含义是什么?

  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学佛者亦复如是。故克尽人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可趣向。否则虽终日奉佛,佛岂佑之哉?

  至于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佛岂佑之哉?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语云,选忠臣孝子之门,学佛者亦复如是。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29页 与丁福保居士书)

  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5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385、念佛人尽谊尽分的要求是什么?如何落实到行为上?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然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YIN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2页 一涵遍复)

  然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32页 复宁波某居士书)

  386、为什么说不尽己分,妄说大话,皆自欺欺人之邪恶败类?

  修行之人不尽己分,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讥毁。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

  凡对在家人说法,必须先要令彼各尽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能如是则为世间善人。再加以戒杀放生吃素念佛,方可不愧为佛弟子。每见修行之人多于伦理有愧,不但不易感佛,而且易招讥毁。在家人如是,出家人亦然。凡一切人,不尽己分,妄说大话,皆自欺欺人之邪恶败类,尚不得名之为好人,况可以冀其了生死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26页 答超一师书)

  387、什么是净业三福?修净业三福对往生有何重要意义?

  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人天福)。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二乘福)。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大乘福)。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

  世间事事,皆须以身为本。修此净业之人,乃为国家社会之宝,令彼见者闻者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所以,历观古来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学佛得力而来。

  又须令念佛者,各各尽己之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此自行,复以此化他。则无知之人,不敢妄生讥毁。倘不能尽己之分,纵有修持,亦难与佛相应。而且招彼无知者,妄谓佛法无益于伦常世道也。历观古来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是以《观经》三种净业正因,第一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师长即有德之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能孝能弟能慈,能令身三(身三业杀盗YIN),口四(口四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意三业贪嗔痴),通皆是善。如是之人,乃为国家社会之宝,令彼见者闻者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间事事,皆须以身为本。(《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15页 复朱石僧居士书一)

  然修此念佛法门欲生西方,须于身口意三业之间,修善断恶,方可与佛合德,命终自然感佛来迎,故曰净业。业净则心净,心净则感通自易。十六观经,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为净业正因。何以故,乃造屋固基之法也。基若不固,屋虽造高,不免倾颓。(《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20页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余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62页 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

  388、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相反的后果是什么?

  念佛之人,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若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相反,断难获永离众苦常受诸乐之果矣。修净业者,尚鉴之哉。

  既有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之因,决感仗佛慈力往生净土之果。彼世之不尽己分,以敦孝慈,妄欲冀附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例,虽佛力法力不可思议,由自己心地不正,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相反,断难获永离众苦常受诸乐之果矣。修净业者,尚鉴之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32页 马母姚夫人往生事实发隐)

  又念佛之人,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7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389、念佛人如何尽孝?

  念佛人尽孝莫过于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父母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

  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己,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6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出世间之孝,其迹亦同世间服劳奉养,以迄立身扬名。而其本则以如来大法,令亲熏修。亲在,则委曲劝谕,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则不造杀业,兼灭宿殃。念佛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愿,求生西方,必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托质九莲也。从兹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娑婆之众苦,常享极乐之诸乐。亲没,则代亲笃修净业,至诚为亲回向。心果真切,亲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莲品。既能如是发心,则与四宏誓愿相应,菩提觉道相契,岂独亲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莲台品第,当更高超殊胜矣。而况以身说法,普令同伦发起孝思乎?此其孝方为究竟实义。非若世间只期有益于色身及现世,竟遗弃其心性与未来而不论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68页循陔小筑发隐记)

  390、为什么说以肉食奉养父母不但不为孝,而实为扳亲堕落?

  劝父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为究竟有益之孝。世间习俗为亲谋者,属皮毛上事,尚有加亲之罪。如以肉食奉养为孝,实为扳亲堕落。

  汝书与四十元,俱收到。汝之为母之诚,可谓至诚无加。然当以此诚,劝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之为究竟有益之孝。世间习俗为亲谋者,属皮毛上事,尚有加亲之罪(如以肉食奉养为孝),扳亲堕落(如临终预为揩身换衣。闲谈安慰及哭泣,并丧祭用酒肉、及待客等)。此种整理,在俗人不知,固不足责。若佛弟子,犹狃于习俗,则是借此以博孝亲之名,实则破坏亲之出苦之路,成就亲之堕落之方。其为孝也,与罗刹女之爱,无有少异(罗刹女攫人将食之,曰我爱汝,故食汝。世间此种孝子,则万有九千九百多。或有一二不如此者同,亦未可知)。今为汝寄《饬终津梁》并《丧祭须知》。另寄书三包,以答汝五元之敬。阅之,自不至以孝累亲堕落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47页 复李德明居士书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法师       念佛)(五明学佛网:印光法师       念佛)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杨云唐居士:观音耳根法门与运心念佛 

 妙莲法师:灵岩甘露第二集 壹、念佛法义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壹、念佛法义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心地功夫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的功德 

 净界法师:念佛之前所要具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