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法强调随处可修行


   日期:2015/8/9 8: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强调随处可修行,事事可练心,

  因此婚姻中的种种顺、逆境界,都是修行的材料;

  家庭中陪我们携手同行、互勉成长的家人,

  更是助道的资粮、欢喜结缘的“同修伴侣”。

  “同修”,说的是在学佛路上共同相勉修行的人,也是佛教徒对配偶的称呼,这可以说是一种期许,也是一个寓意深远的目标。

  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便说,佛化的婚姻中,夫妇是共同修行菩萨道的终身伴侣,所以也互称对方为“同修”。

  菩提姻缘,法喜播十方

  为什么姻缘道上,佛教会赋予修行的使命?圣严法师阐析指出,因为婚姻是家庭责任、义务的肯定与开始,也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更是绝佳的人生历练,也是用来体证佛法最好的道路之一。

  选择以法鼓山举办的第五届佛化婚礼完成终身大事的毕静,因为历经佛化婚礼的洗礼,对于婚姻,便有了截然不同的体认。在决定选择婚姻生活,但尚未踏入结婚礼堂前,毕静也与现在很多即将踏入婚姻的人一样,陷入一种婚姻恐惧症,担忧著「王子公主婚后能否快乐到老?”的问题。

  而参加佛化婚礼后,她指出,由于圣严法师以婚礼祝福人的身分为新人开示,说到夫妻在婚姻生活中,应当修学菩萨,效法祂的慈悲与智慧,以慈悲照顾对方,以智慧照顾自己;而佛化的婚姻、家庭,更是共同修行菩萨行的道场,要用柔软语、感激、奉献和报答的态度,尽心尽力成就菩提姻缘。这些话对毕静而言,仿佛醍醐灌顶,使她对未来不再惧怕。

  不过,还有一些学佛一段时日的人,面对是否成家的课题,所困扰的,与毕静又有差别。他们因为顾虑“成家与修行是否相抵触?”而难以坦然面对从恋爱到婚姻的路程。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学佛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出离,很多人甚至认为亲近佛教道场最终不免是要选择出家的。

  针对这样的疑虑,圣严法师指出,行菩萨道不一定要出家,但是他也提醒所有学佛的在家居士,必须具有出离心,才能产生清净的智慧,并从而涵养出无执着的大慈与大悲。因此如果选择了在家的因缘,就应该以佛法对在家生活的指导,经营出菩提姻缘。

  五戒也能守护姻缘

  而这些从佛法思量而出的观点,对许多处于紊乱、难以理清头绪的纷杂婚姻生活中的人而言,不啻是提供了许多转换思绪的清凉观点。

  法鼓山农禅寺监院果广法师便指出,虽然很多人认为佛法深奥难解,想在生活当中实践,更是难上加难。但其实佛法中的许多观念、想法或修行方法,都可亲切地运用在生活当中,婚姻生活当然也不例外。例如“五戒”便是很好的指标:不杀生,是长养慈悲心,久了,心自然会更柔软、更能体贴配偶;而不偷盗、不邪YIN,一方面可以去除自己对贪爱的偏执,同时能杜绝婚外情的发生,使配偶有免于恐惧、受伤的危机。

  至于常见的婆媳纠纷或夫妻恶言相向,果广法师强调,有时起因都很单纯,却因一时失控而造成,此时,五戒要我们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就是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提醒。此外,不饮酒戒,对避免酒后乱性、引起冲突,也有利益,更能因而提升生活品质。

  除了五戒,佛法中用以经营婚姻生活的“良方”其实不少,佛陀教育中心社长HT法师便指出,佛法中的“四摄法”也可以是让姻缘更圆满的润滑剂。

  例如一般人都认为爱具独占性,因此婚姻生活中若发生外遇、婚外情的状况时,常常让当事者痛不欲生;有些人甚至采取种种可悲的报复方式,或玉石俱焚的激烈手段,使原本美好的姻缘以悲剧收场。

  以布施心化解爱的痛苦

  面对这一类的问题,HT法师指出,如果能以“布施”的心看待配偶,为配偶奉献,而不要只想回报、回收,这样的爱就可以跳开是否能独占的痛苦。法师强调,其实不管布施出去的是爱、财、时间或青春,能够布施的一方才是有福的人。此外,如果能时时刻刻以关怀、体贴的“爱语”代替指责、埋怨,也能逐渐开发彼此更宽容对待的因缘;至于设身处地为配偶着想的“利行”与“同事”,则能增进彼此的亲密与和谐。

  HT法师也举出多部对婚姻生活的经营有所指导、助益的佛经,以为现代人参考,例如《六方礼经》、《善生经》、《玉耶经》、《维摩诘所说经》等。

  虽然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婚姻、家庭是佛教徒选择在家生活的极佳修行道场,但在“恐婚症”频生的现代人心中,婚姻被视为爱情坟墓,或是缠缚捆绑的炼锁,甚至就如“围城”,里面的人想挣扎而出,外边的人却挖空心思想挤进去,都表现了种种不肯定与又爱又怕受伤害的犹豫矛盾。

  针对这些恐婚症患者,东吴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刘惠琴分析,如果想要在走入婚姻生活后,过得自在喜悦,则试着与配偶培养一种共同的婚姻价值是很重要的,此外,在婚姻中将另一半视为“生命共同体”,也有助于调整这样的心态。

  是共同体不是依附与牺牲

  刘惠琴进一步说明,有了生命共同体的认知,彼此才会以奉献心交流情感,培养荣辱与共的分享关系。不过,刘惠琴特别提醒,生命共同体并不是指依附的关系,因为依附会造成一种牺牲的假象,而牺牲是不会长久的。

  这种共同体的培养,强调的是一种彼此互相尊重的心态,HT法师也从佛法的思维指出,如果能以慈悲心看待配偶,一方面欣赏对方的优点,一方面也正视,并包容对方的不完美,同时提醒自己与配偶是互为一体的,这样就能真正听到彼此的声音。

  此外,常构成婚姻危机的一大因素,是来自彼此对“爱”的差异认知,有的人因为爱变淡了而悲伤,有的人因为失去爱的感觉而想逃走,有的人因为对爱有独占欲,而感到痛苦,其实若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能体认“爱”的真义,受苦的状况就会减低。

  在十二因缘法中,爱的产生是由于与对方有了接触后,因为体会到美好的觉受,而累积成爱。有了爱,就会想要得到更多,想要执取,想要拥有,于是生出强烈的执着。

  因此面对这种执着的爱,果广法师指出佛法便是以慈悲为基础,引导众生学习将这种执着提升到无我的慈悲,以清净的智慧灭除对一己的爱的执着。

  无条件无我的爱

  法师进一步分析,一般人谈爱谈感情,可以分为有条件、无条件,或“有我”、“无我”之别。以这些标准来看,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则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就可能是有条件的。而如何学习佛菩萨无我而无条件的爱,以化解执着带来的苦果,就是我们可以从佛法学习而来的智慧了。

  虽然现代社会充斥着高离婚率的现象,但是只要以真心珍惜的心看待婚姻,并在碰到婚姻瓶颈时,愿意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则这样用心经营的态度,是有助于化解危机的。

  就像有心学佛修持的人,能够视人生处处为道场,那么面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家人,当然更值得自己深心去耕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随处可修行       家庭责任)(五明学佛网:随处可修行       家庭责任)  

 净土法门法师:你既然是有了家庭,家庭责任要能尽到 

 居士的家庭责任--[释了幻]婚姻与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