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8集


   日期:2015/8/3 21: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将「勿弃字纸」这一句讲完了,今天开始我们来看第五十二句:

  【勿谋人之财产。】

  在安士先生的注解里面他说到,「各人之财产,由乎各人之福力,并非设谋之可得者」。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这一生有多少的财富、多少地位、多少功名、多少受用,乃至我们一餐吃多少饭,这都是由於前生所做的善恶业力决定的,如果前生没有修福,这一生怎么会有福报?所以每个人他的财产之多少,都跟他在前生所修的福报相关联,这个没有办法去夺取别人的。如果是要设计谋夺他人财产,那是一种愚痴人所做的。因为什么?他真的能够设计谋夺来的财产,也是他自己命中该有的,他如果不用这些卑鄙的手段去谋取,照样可以得到这些财富,他现在用这种卑鄙手段,只会减损他命中的福报。譬如说他本来命中应该有一千万的财产,但是他机关算尽,谋夺别人的财富,把他命中的一千万的财富打了折扣,变成五百万,所以当他谋夺来五百万的财富,他觉得很欢喜,他以为自己还很有能力、很有计谋,没想到这统统都是冤枉做了小人。

  所以你看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也说过类似的话,孔子曰:「富而可求,执鞭亦为。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老夫子,世间圣人,他对於因果的道理也能够明了。他说到,富而可求,这说什么?如果富贵可以求得的话,那么即使是为人做执鞭之士,执鞭就是拿马鞭,做听差马弁,他也会去做。如果求不到这种富贵,我就不必在那里攀缘,我自己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吾所好,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孔子喜欢读书、喜欢礼乐,仰慕周公圣人,这是他的所好。所以你看看,明白这个因果道理之后,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就冤枉作小人。小人是不明了这个道理的,他以为富贵是靠他用计谋、靠他用损人利己的手段可以谋夺来的,那真的是冤枉造业。

  这里讲到的,可求和不可求,这个富贵不管可求还是不可求,都要什么?以道为标准,求之以道,如果求之不以道,孔子也绝对不做。道这是最高标准,除了道以外,还有德、还有仁、还有义、还有礼,道、德、仁、义、礼,这个是求的标准。如果是符合道的、符合德的、符合仁、义、礼,那可以去求,如果所求不符合道德、不符合仁义,连礼法都不符合,那绝对不能去求,因为求了反而是造重罪业,求到的还是自己本有的,根本没有新得到什么,但是得到的是罪业。所以这里讲,「求且不可,况於谋乎」?有求的心都不可以,为什么?因为人一生的富贵,不是说你想求就求得来,这是过去生中善恶业力决定的。当然要求可以,圣贤人也教导我们,但是要求之以道,这样子才能够求到自己命中还没有的。就像袁了凡先生,他命中无子,没有功名,短命,他想求这些,求子、求功名,可是他不知道方法,后来遇到了云谷禅师开导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於是他就明了了,原来求真正是要从断恶修善那里下手,福是从善那里生的。所以要求之於道,要如理如法的求,这才能有求必应,如果是妄求、攀求,不如理、不如法,这个只会造罪业。

  求都不可以,更何况去谋取?谋取这是卑鄙小人才做的事情。求,君子还有所求,但是求之以道。那圣人呢?圣人无求了,因为圣人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像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之人绝对不会要求什么,一切随缘。佛家讲的就更具体,告诉我们要放下我执,把小我放下,回归大我,大我是自性,自性里面万法具足。你看六祖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整个宇宙都是自性变现的,换句话说,整个宇宙就是我,统统是我,还求什么?你都有了。只有执著我,小我,他才会有求的心。所以圣人教化,对不同的层次的人有不同的教诲,随著众生根性来施教,最终极的就是无求。你看看弥勒菩萨他现在在兜率天内院,将要下生成佛,他是贤劫第五尊佛。所有的补处菩萨,就是后补佛,都会在兜率天内院等待下生成佛。为什么在兜率天,不在其他天?因为兜率天叫做知足天,补处菩萨真正知足,真的是一无所求,这才能成佛,还有所求,这个位置就下降了。那菩萨,菩萨也有所求,菩萨求度众生。那佛,佛连度众生的求都没有了。你看《金刚经》里讲的,「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在佛眼里面看,他有没有度众生?没有度众生,众生本来是佛,哪有什么度众生。所以如来连度众生的求都没有了,这真正得大自在,所以示现在知足天等待下生成佛。所以圣人是无所求。世间君子呢?有所求,求之以道。小人呢?小人有所求,求之不以道,叫谋求、谋夺,那就是造作罪业,将来必定堕三恶道。

  下面安士先生为我们说明人为什么会起谋求的心?这是小人之计。他说「谋人财产,大抵为室家之计,欲以传诸子孙耳」。一般人,这是小心量,把自己一身、一家执著为自己,所以生起严重的分别、自私这种心理。凡是有利於自己身家的,他就尽量的谋求,不利於自己身家,他可能不闻不问,甚至会做出损害别人满足自己这样的行径,这就谋人财产。这个发心都是为了自己家庭著想,为了自己子孙后代著想,希望留下一些家业传给子孙,让家里人过得幸福一点、美满一点,这是一般人都会有这种观念。有这种观念心量是窄小的,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儒家讲这种人叫小人,小人倒不是骂人的话,小人就是心量窄小的人就叫小人。君子心量广大,想到自己也想到别人。「至於为妻孥而作走狗,所弗计矣」。还有比这个小人更差的,这是什么?甘心情愿为自己的妻子儿女做走狗,我们说做牛做马去造业。这种人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不计其数。做走狗,走狗就不是人,小人还算是人,走狗就不是人,那是畜生。为了自己的身家,做出伤天害理之事,这种人就叫衣冠禽兽。

  下面引《毗婆沙论》,这佛经,里面说到,「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唯增贪求,无有厌足。若识得子女是索债之人,室家是怨业之薮,则大梦顿觉,沉疴忽疗矣。岂为其多结怨仇,广行众恶乎」?佛经上讲都是宇宙人生真相,家里的父母兄弟、妻子眷属都是什么?自己的冤亲债主。他们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育,难免都是念念贪求,没有满足的时候。世间人真的,他如果没有能够学习到圣贤的教育,自私自利的心就很重,贪得无厌,这是难免的。所以我们觉悟了,要把这个事情看透,家中的眷属都要能够让他们觉悟,不要念念增长贪心,这样子他们不造业,我们自己也不会为他们造业。家亲眷属里面的,可以说最大的债主应该说是儿女,如果识得子女是索债之人,他们来索债的,认识清楚这个家其实是什么?怨业之处。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更加明显,你看新闻里面报导中说到,父母儿女互相残杀的,兄弟之间成为冤家的,比比皆是,所以都是怨业之薮,薮就是这种山林之地。真正看破了这些家亲眷属、家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大梦顿觉,这是一个觉悟的人。

  沉疴忽疗,这个疴就是重病,沉重的疾病忽然之间就治好了。什么是沉重的疾病?迷惑颠倒、情执、自私,这个是重病。六道众生里面的,不管是在哪一道,多多少少都有自私心;六道里面的天道、人道比较轻一点,三恶道的最重。因为得了这个病,就受这个煎熬。所以私心重就往下堕落。我们现在的病又比古人要多、要重,私心又比古人重,所以现在堕三恶道的人就比古人多。佛告诉我们真相,让我们明了家亲眷属都是不外乎四种缘分,所谓是讨债的、还债的、报恩的、报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外乎这四种。在人间里面看似有父母、兄弟、朋友这些伦理关系,实质上都是互相在酬业而已,我们怎么能够为家亲眷属去造业?所以岂为其多结怨仇,广行众恶乎?怎么能够为著他们跟别人结怨仇,为著他们去造作很多的恶业?造作这些恶业自己肯定堕落,你为他们造的他们也有责任,所以为他们好他们真得好了吗?他们反而会堕落,这都是愚痴颠倒。所以我们看到世间很多人,为子孙计、为妻儿计,做官的贪赃枉法,经商的唯利是图,我们看到都觉得可怜,前途都是自己现世会造成破家亡身,来世必定是三恶道受报,所以总得要看得破。

  下面安士先生引用了四则故事为我们说明谋人财产有什么样的果报。第一个是讲「怨鬼诉母」,出自於《怨魂志》。这是在历史上,南朝,南北时代的南朝,在刘宋元嘉年间,有一位叫诸葛护这个官员,他是一位太守,因为在任上病死了,他的家眷就护送他的灵柩回乡,护送的人是他十九岁的儿子。这个时候诸葛护他的一个门人,叫何法僧,纠集了一个同伙,因为贪取这家主人的钱财,所以把他的儿子推到水里面淹死,然后把他的财产瓜分逃走了。就在那天晚上,这个儿子的母亲陈氏,忽然就梦到自己的儿子给她诉说父亲死了以后的这种情况,以及自己被何法僧淹死的经过。当时这个儿子非常的悲痛,而且说自己要急急的赶路,也非常的疲倦,所以想暂时睡在窗前床上,他的头靠著窗子那边。他母亲梦到非常的清晰,等她醒来以后她自己忍不住痛哭。结果拿灯去照一下床上,果然有个像人一样这么大小的湿印子。这是大概这个儿子他是满头大汗,又太累了,就倒在床上睡觉,汗浸湿了床的床单。他母亲知道这个不是梦,真的是儿子的鬼魂回来了,於是全家大哭起来。结果陈氏她有一个表弟叫徐道立,是做交州长史,还有另外一个表弟徐森之,是做交州太守,两个人就去调查这个案情,结果果然如梦中所说,抓到了这两个凶手,绳之以法。所以真的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愚人以为造作了恶事,谋人财产,杀人夺财,天不知鬼不觉,没想到天地鬼神在监察著我们,把我们的一举一动看得是清清楚楚,哪里能够逃得过天地鬼神的制裁?

  第二则故事是讲「执枪自刃」,这是出自於《绣虎轩次集》。这是在清朝发生的事情,有一位叫梁石柱的富户,家里很富有,他有个儿子他很疼爱,在顺治末年,儿子十九岁那年就得了重病,结果梁石柱非常的悲痛。正在悲痛的时候,就听到儿子突然直呼他父亲的名字,就告诉他,说我前世就是徐州的某某人,有三百金,跟你在一起做生意,有一次我得了痢疾,中途上厕所的时候,你就趁机用利刀刺进我的胸膛,我因此就死了。为了掩盖罪状,你当时还自己把自己的手割破,出了血,然后向我的家属证明说我们是遇到强盗而被杀死的,这样你就逃脱了罪名。但是我是怀恨在心,我死了以后就投胎到睢陵,就是当时梁石柱的地方,投胎到一个姓王的人家,你还记得二十年前的王某,那就是我。你比我迟三年死,也在睢陵这地方投胎,那就是现在的你。所以他们已经是第三世投胎。我这一生就来做你的儿子。怎么样子找到你的?他说有一次到县里面去缴纳银钱,在柜台上面就看到你,当时,就是这个王某,看到了这个梁石柱,马上不知不觉不知为什么怒火填膺,就握起拳头就去打他。当时因为他说我跟你是素不相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做,但是因为你当时没有介意,反而我觉得闷闷不乐,所以我几天就死了。死了之后,就是我当时是王某,这王某死了以后投胎到你家里就做你儿子,所以我这是第三世,到今天已经十九年,我是来向你讨债的。

  我出痘的时候花了你的一些钱,另外你帮我聘请老师,我也花了你一些钱,你还帮我娶个媳妇,我也花了你的一些钱,后来考试拜门生也花了一些钱,还有一些零星的花费,合起来差不多跟我前世被你夺走的三百金差不多,所以我现在这个钱的债务就算了了,但是你还欠我一条命债。但是因为你现在对我特别好,又是我的父亲,我实在不忍心杀你,所以打算就离开你到别的地方去。不过你前生造作的谋财害命这个业,阴间地府还是不会宽恕你的。你看这儿子就说了这番话,说完就断气了。结果梁石柱因为非常疼爱这个儿子,日夜痛哭,他也不相信儿子讲这番话,他对别人说,这只是儿子很孝顺、很聪明,他怕我悲痛,所以编出这一通谎话来安慰我的,天下哪有这样的好儿子!

  结果没有多久,他有一天在家里磨一支长枪。有人问他,你为什么磨这个枪?他就对人说,今年是灾荒年,我们这穷乡僻壤,恐怕会出盗贼,所以准备一支枪做为自卫。结果有一天他把枪磨好了,把这个枪柄就插在墙里头,那枪锋就对著自己的胸膛,然后大喊一声说,儿啊,你让我自己撞上去吧!然后就用尽全身力气向这个枪锋上撞过去,这枪尖就刺进了胸膛,一直刺到了脊椎骨,就这样死了。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因为前生谋财害命,你看这个冤亲债主一直跟著他,跟到第三世。所以欠债、欠命没有不还的。

  安士先生在这一段的评论当中如是说,「阳间有负恩之人,冥府无不偿之债」。在人世间有忘恩负义的人还能得逞,可是在阴间阴律不可能原谅他,欠债必须还债,欠命必须还命。「人知今生之债重,不知来生之债尤重。索现世之债者,居於门首,不敢入内,主人犹恶之嫉之。独至索宿生之逋,则债主直入内房,安然高卧,使欠债者夫妇两人,百般珍惜,乳哺怀抱。迨至年既长大,立将家舍田园,尽行盘折,不留一针一草。回思半世营营,无非借本求息,枉为他人作马牛,岂不愚而可哀哉」!这段评论真的是道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人只知道今生欠债,欠的债务这是重的,很重的,不知道欠来生的债就更重。所以以为债主死了之后就没事了,没想到日后还起来要连本带息的还,时间隔得愈久还得要愈多。世间人看到索债的人,你看索现世之债者都是非常的讨厌,因为他不想还,所以见到索债人来了都会厌恶他,都甚至忌恨,索债的人也因此不敢入内,所以只是在门口,有所忌讳。可是如果索来生债的、宿生债的,那这个欠债的人就看不出来了。所以到索宿生之逋,这是过去的债务,这个债主变成一个什么?你家里的人,直入内房做你家的儿子,安然高卧,他成为一家最珍爱的宝贝,天天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自在,在床上高卧,使这个欠债者夫妇两人,这父母两个人来还债,而且还得服服贴贴,百般的珍惜他,乳哺怀抱他,把他视为掌上明珠,怀中珍宝。等到他长大了,立即就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房产、财富统统都交给他,不留一针一草。你看做父母的不都是这样吗?一辈子辛辛苦苦,这里讲回思半世营营,半生操劳,做什么?就是为了还债,还这个债主的债。所做的无非是借本求息,枉为他人做马牛,枉是冤枉,为著别人去做牛做马,辛苦得腰也弯、眼也花、耳也聋,头发斑白,做得做不动了,然后把自己全部的所得双手奉献给自己的债主,岂不愚而可哀哉!这真的是愚痴颠倒,令人哀痛。所以宋朝的司马光先生说到,积财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为子孙计。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念念积累财富给子孙,而是什么?真正为子孙积阴德,多做布施,广行善事,子孙才有福,自己也有福,自利利他,何乐不为?

  所以我们看到宋朝的范仲淹先生就是这样,这是宋朝的著名的宰相,你看一生广行布施,真是倾尽所有的去布施。他布施的方面很多,譬如说周济贫穷,帮助家族培养年轻人读书,为国家培养人才,推广传统儒释道的教育,也兴建寺庙,到最后他走的时候,家里统统都布施光了,所以连买一口棺材的钱都没有,但是他的子孙贤孝。你看他的儿子范纯仁,也做了宰相,世世代代的子孙都是有道德、有学问的贤士,一直到民国,八百年不衰,这都是有智慧的人。财产不一定是好事情,要懂得用财产去真正为世间苦难的众生去做点好事,否则那真的就是苦心积虑,最后全都是还债用的,真的是像《红楼梦》里面讲的,「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分文带不走。而且这些财富给子孙,子孙大多都是成为纨裤子弟,把你一生所积累下来的财富短时间就败光了,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多得不胜枚举。

  好,我们来看安士先生第三个故事,也是从《绣虎轩次集》里面选出来的,叫「三次投胎」。这个是讲到清朝在康熙年间桐城县,就是我们安徽省桐城,离这不远,那里有个儒生叫姚东朗,他有一个儿子,十岁了,病得快要死了,父母当然非常悲痛,就说你难道真的没有缘分做我们的儿子吗?结果这儿子忽然就用北方人的话,安徽这边还是属於南方,他用北方人的话就说,我原来是山东的一个僧人,积存了有三十金,被师兄偷偷看到,於是把我推落到水里,我当时大呼观世音菩萨求救,结果看见观世音菩萨,对我说,说你的命数到了,现在是你前生的业报,於是我当时就溺死了。地方上就有人告官,当时你就是县令,这儿子对他的父亲说当时你就是县令,我的师兄於是就用这三十金贿赂你,於是这事情就算是停息了。因为我沉冤未雪,心里有怨恨,所以首先投胎做了你的弟弟,就是你前不久死的弟弟,十年前死的,这个弟弟叫姚嵩绍,就是他们家的,这个弟弟一直到二十多岁一直都追著你想要讨债,可是没讨到,於是死了。死了之后还不甘心,又来做你的儿子,到今年已经十年了,这儿子十岁了,这十年来算是讨回了三十金。我现在要走了,当然现在还有一点留恋,就是很想我们家里一个拄杖,一个拐杖,希望你能够烧了之后送给我,这样子正好满足当时你欠的三十金的数目。我这个师兄也是讨债来的,现在他是做你的大女儿,已经嫁出去了,嫁到姓潘的人家,现在怀孕快生产了,他说我现在死了之后将要去做她的儿子向她讨命,这儿子说完之后就断气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听了之后毛骨悚然,你看来这里做儿子的,原来都是过去欠他的债,他已经投胎做过自己的弟弟,做了二十年没讨债,讨不成,死了之后又来做儿子,终於讨债讨完了。那边那个债务还没了,他过去那个师兄把他杀害了,他又去那边投胎做他的儿子。这个师兄已经变成一个女的,就是他父亲的女儿,就是自己的姐姐,现在他投胎做她的儿子,将来就要杀她。你看儿子杀母亲原来都是过去有这个因缘。所以《楞严经》上面讲,「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做人不能够欠债,欠的钱必须要还,欠了命更要还,就是这样讨债还债,而在六道里面不断的生死轮回,佛把真相告诉我们。

  安士先生在这一段的评论里面说到,「可见六亲眷属无非怨对,方其未说破时,则眼前膝下,皆我骨肉,若被明眼人点破,乃知前后左右,无非索逋之人」。这是讲到我们的六亲眷属,父母、兄弟、夫妻,都是什么?怨家、债主。没有债务、怨仇的关系,很难感应到一起来,他要有缘。尤其是现代社会,来讨债、来报怨的多,来报恩的少。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常常施恩於人,常常施恩於人,这个缘自然会感得报恩的人来到身边。如果常常跟人结怨,有意无意树敌,有意无意冒犯了别人,这是什么?结怨,那周围都是怨家债主。所以没有说破的时候,看到眼前这些家亲眷属,眼前膝下都好像是我的骨肉。这是什么?表面上的关系是这样的,实际上?你从因果里头看,明眼人就能看破,看破了之后,告诉你,前后左右都是来索债的人。所以真正明了了之后,心生畏惧,不可以再跟人家结怨,跟人结怨这个怨恨辗转增重,那真的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对於六亲眷属我们都要以柔声和气以待,如果他来讨债,我们也欢欢喜喜的还,绝对不要再心生怨恨,知道这一切都是因果注定的。那么自己呢?自己要好好修行,断恶修善,争取这一生了脱生死,往生净土,不要再回到世间来搞这些还债、报怨这些事情。安士先生说,「世人必欲为索逋者积财敛怨,诚属何心」?这世间人都是糊涂人,念念只是为了给来索债的人来积财,谋人财产,敛怨,跟人家积这个怨恨,这是属於什么心理?这个心太愚痴了!

  下面安士先生又举了一例,叫「以客作子」,都是清朝年间,这是在江苏太仓镇有一位姜君弼,他开了一个米铺,卖米的,有一位客人叫马淳溪,把一百金托付给他。两年过去了,到了第三年,姜君弼他就起了歹心,这个钱在手上久了,让他还他就舍不得了。所以他就说米有拖欠,现在钱很紧张,明显的就不想还这个钱给马淳溪。结果马淳溪明白了这个朋友他这种歹心,又没有办法,所以心里恨恨的,就得了病,不久就死了。这个姜君弼一直来都没有儿子,马淳溪死了以后不久他的太太就怀了孕,到生产的时候,邻居忽然就见到马淳溪走进了姜家,然后就过来询问,怎么那个人死了,我明明看到他进了你家?这一看,有个儿子刚刚出生。这个是在清朝发生的真实的故事。所以可见得,谋人财物,以为得了便宜,这就是《太上感应篇》所讲的,「负他货财,愿他身死」,他死了之后就可以不还了。真的不用还吗?这个债主变成你自己的儿子,让你还得心服口服,这种儿子就是来讨债、来报怨的。所以我们想要杜绝这种冤亲债主找上门的这个机会,我们不想身边是冤亲债主,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不要谋人财产,做事要循著天理,要顺著人心,要多布施、多施恩惠,这样子来到你身边的都是报恩人。

  好,下面我们来学第五十三句:

  【勿妒人之技能。】

  就是不要妒忌别人的技能。安士先生在注解当中说到,「财产是夺得去之物,故用谋,技能则无所用其谋,唯有妒而已矣」。所以财产跟技能,一个是身外之物,一个是自己身上自带的技能,身外之物可以夺得去,所以这里讲谋人财产,它是可以谋夺得去的。实际再讲,谋夺也谋夺不去,前面讲的很多的例子,这一生暂时给你夺来的,来生还得还,一分一毫都没有差错。这里的技能更不能够夺取了,所以没有办法去谋的,别人学到的技艺,那真的是别人的,自己不懂就是不懂,自己不如人就是不如人。本来天生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古人也讲「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如果在这世间无有所用,无有福禄,没有福报,也不可能生到这个世间来。所以既然来到世间,我肯定有我立足之地,那我何必要去妒忌别人?妒忌别人的,以为可以把人家压下去,其实根本不可能的,反而是什么?增加自己的烦恼。

  所以这里讲,「究之妒人技能,於己何益?徒自增其烦恼耳」。究之就是我们仔细想一想,我妒忌别人技能,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妒忌人的才能自己也不能增加才能,反而损伤的是自己的道德,减损了自己的福报,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加重了自己的恶业,这也是愚痴人。所以佛你看在《华严经》上面告诉我们,要去三重障,三种重大的障碍,这三种大重障会让我们堕恶道。第一种是傲慢,第二种是嫉妒,第三种是贪欲,这三种都要放下,它是毒,贪瞋痴三毒。嫉妒、傲慢属於瞋。这统统都是什么?不知道宇宙本来一体,而深深的形成了一种人我的错误观念,把人和我对立起来,这对立之中还加上了恶念,一定要把人压下去,自己要超过别人,这就是妒忌。别人比我好,我心里就不高兴,别人有好事、有喜事,我心里就不自在,这都是妒忌,当我比别人好又生傲慢。所以傲慢和妒忌都是同根的,烦恼的源头都是一样的,就是深深的我见,这个很麻烦。所以儒家圣人教导我们,纵然不能够完全消除我见,也要做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不要有人我的这种执著,要把人我看成一体,至少要把人人看成自己的同胞、骨肉、手足,希望别人都能好,别人好就是我好。这就是佛家普贤菩萨讲的随喜功德,我随喜别人的好处。《太上感应篇》上讲的,「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这个是什么?慢慢的形成人我一体的这种爱心,真正把人我对立放下,我见没有了,那就是转凡成圣了。所以佛家的圣人,你看阿罗汉就没有这个观念,没有人我的观念,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放下了。不要说阿罗汉,连须陀洹,初果的圣人,都没有这些相。所以放下妒忌心,这也是修道入门要把这个障碍消除。

  这里不妒人家的技能,「技能有二:有有益於世者,有无益於世者」,人的技能有这两类。「有益之技能,当敬而法之」。我们存什么心态?如果有益於世的技能,真的对百姓有帮助、有利益,那我们应该生起恭敬心,应该去效法、去学习,希望我也能够掌握这个技能为大众服务,这是善心,怎么还可能嫉妒他?自己不能够为大众服务,还不让别人为大众服务,这种心太恶。所以大凡嫉妒别人的人,下场都很悲惨,不是自己得那种见不得人的重病,就是导致自己家破人亡。为什么?因为嫉妒是心灵的肿瘤,心坏了,所以他的身、他的家自然会招致恶报。对於无益之技能?这个技能对世间没有什么好处的,没有什么利益的,我们「当怜而戒之」,要可怜他,并且要引起警戒,不要学习他,这是无益之技能,学来没有用,浪费时间。如果是有害的技能,那就要禁止,这是对社会带来危害的。这样子,「非唯不当妒,并亦无所用其妒也」。你看你把心摆平了,因为你道理明白了,理得心安,你想通了,有什么可以嫉妒?不仅不应当嫉妒,实在讲,没什么好嫉妒的。

  所以这是安士先生几句话给我们开解,让我们放下嫉妒心。道理明白了,还要懂得因果的道理,这个事实。所以后面安士先生引徵了《迁善录》里面的一个故事,为我们说明嫉妒招致什么样的果报,让我们引以为戒。这是讲到「十子异疾」。宋朝有一位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结果这十个儿子没有一个是好的,第一个儿子驼背,第二个儿子是瘸子,第三个儿子四肢萎缩,第四个儿子双足残疾,第五个儿子是疯疯颠颠,神经病,第六个儿子是痴呆症,第七个儿子是聋子,第八个儿子是瞎子,第九个儿子是哑巴,第十个儿子犯了罪,后来死在狱中。结果当时同朝的有一位朋友公明子皋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就问蒋瑗,就问他,说您平时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导致有这样的奇祸?你看十个儿子没一个好。蒋瑗自己反省说,平时我也没做什么恶事,只是喜欢嫉妒别人,胜过自己的人就嫉恨他,奉承自己的人就喜欢他,听到别人的善行就会生怀疑,听到别人的过恶就很相信,还很高兴,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好像自己有所失,看见别人有所失就好像自己有所得。你看他倒过来了,不是「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他是见人之得如己之失,见人之失如己之得。所以蒋瑗自己反省,我就是做了这些事而已。结果子皋听了之后很感叹说,大夫,你有这样的心态,那不得了,马上会有灭门之灾,你怎么竟然还无所谓,好像还没觉察到什么似的,你这十个儿子得的这些奇怪的病和灾祸,恐怕还不止这些。你看古人都懂得因果报应,知道嫉妒心这是最大的恶念,是会遭天谴。蒋瑗听到之后就大惊失色。子皋又说,天虽高远,却明察秋毫,如果你能够痛改前非,就一定能够转祸为福,现在改还不算晚。蒋瑗听了之后,很难得,真正改恶修善,从内心里面转变自己的恶念,对自己的嫉妒念头提高警惕,没有过几年工夫,他这些嫉妒的念头统统都改正过来,结果他的儿子的病一个一个的都好了。这就是佛家讲的正报可以转依报,依报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我们的这些亲戚眷属,也包括我们自身的身体,都算是依报。正报?正报是自己的心,当自己的心转善了,这个依报环境自然也就善。最怕自己的心坏了,把本来有的福报全部一个个的都减损了。

  安士先生在注解里面用春秋时期卫国人石祁的一席话说,转凶为吉。这一席话是什么话?这是当时,这也是个典故,在春秋时代,宋国有一个作乱的人,叫孟获,就逃到了卫国,结果宋国人就请卫国把孟获归还。卫国当时不太想归还,於是这个臣子石祁就说,不行,说普天下的邪恶都是一样的恶,在宋国作恶的人如果在卫国得到保护,这会导致国家的灾难,保护他有什么好处?我们不能够为了一个人失去一个国家,交结邪恶的人而丢掉了友好的国家。结果石祁这一席话,卫国的国君就决定把孟获归还给宋国,这样子也就使到卫国得到了安全,转凶为吉。蒋瑗听到了他朋友的一席话也转凶为吉。所以一言能够改变人的命运,所以善言多么的重要。因此我们在平时待人接物当中要常存著一个度化人的心,启发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有可能对方因为你这一句话,从此改造了他的命运,那你这句话就功德无量。

  下面又说到,宋景公三言火星转移的故事。宋景公是春秋时候宋国的国君,有一年有一个火星,大概是天上的陨石,掉下来了,刚好落到宋国这个地方。宋景公就很担忧,请了会看星相的臣子子韦来看。结果子韦就说这是个灾星,最好把这个灾祸转移到宰相身上。宋景公就说,宰相好比我的胳膊、大腿,我怎么能够转移给他?子韦又说,那可以转移给百姓。景公又说,国君所依靠的就是百姓,怎么能够嫁祸给他们?结果子韦又说,那可以转移到年成上,一年的丰收与否,转移到这上面来。景公又说,年成歉收,百姓会困苦,我这当国君的怎么能够坐得安稳?所以也不愿意转移到年成上。结果子韦后来说,上天他很高明,能够觉察人的心理,你这三句话可以说堪称明君,这个火星我看不需要转移它自己就会走了,结果过了没多久果然见到这个火星就转移了。这都是说明什么?依报随著正报转,人心从恶转为善的时候,这个境界马上就转善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真肯转。要转先从最重的烦恼转,最重的烦恼就是刚才讲的,傲慢、嫉妒、贪欲,贪欲就是前面讲的,谋人之财产,这属於贪欲,妒人之技能属於嫉妒,从这里去检点内心,看看有没有这些心态。如果有,立即改过来,因为不改过来,它会让我们命运产生很多坎坷。正如《太上感应篇》所讲的,「或心起於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你要改了,一改的话,那就是「心起於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从古到今历史上嫉妒产生的果报那都是惨烈的。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这是孙膑与庞涓的相争,这个故事脍炙人口。孙膑跟庞涓都是同一个师门出来的,他们的老师鬼谷子深通兵法,教给他们这些学问。结果庞涓他的才华、能力比孙膑要差,心里就暗暗生起嫉妒心,但是这个人他是非常的狡猾,内心的阴暗面从来没有让自己的同门师兄知道,表面上都是非常的恭敬,非常友好,好像是患难兄弟一样。孙膑人心是比较善良,也没有觉察庞涓的嫉妒心理,所以两个人关系非常好。结果后来两个人学成了,就准备要为天下做一番事业。正好这个时候魏国正在广纳贤士,庞涓是魏国人,所以他就先下山,告别老师,告别孙膑,并且临走的时候还挥泪说,我此行如果真正得到魏王的重用,我一定向魏王推荐你,让你也来跟我一起做一番大事业,於是下山了。庞涓确实有一定的才华,所以很快就得到魏王的重用,聘为大将军。当他成为大将军之后,他就想到自己对师兄孙膑有过承诺,可是孙膑确实才华出众,比我要高,如果我把他请来了,将来他骑到我头上怎么办?你看妒人之技能。如果不请他,将来孙膑被别的国君请了来对付我们国家,那我们不就更惨了。所以思前想后,最后决定向魏王做个介绍,但是他没有很好的介绍,他就把孙膑请来了,请来之后,孙膑当然以为,同门师弟,信守诺言,就很高兴的就来了。结果在庞涓家里住下,住了一个多月都没有任何说要去见魏王的机会,孙膑有点纳闷。结果没几天突然他就被一群兵士绑起来,然后送到一个官员那里,这个官员就判他,给他安了一个罪名,就把他的两个膝盖骨给挖掉,而且还在他脸上刺了罪人的印记,这个印记表明他这一生都要蒙羞,而且他膝盖骨给挖掉了,成为了残废,不能走路。孙膑这才醒悟,是他这个师弟妒忌他,来害他。

  因为变成残废,以后就不是庞涓的对手了。所以这个时候孙膑就想了个法子要逃跑,怎么办?他就装疯,然后在一个猪圈里面,庞涓命人把他关到猪圈里面,他就在里面一天到晚就在猪粪里面打滚,人来了之后,还把猪粪往口里塞,装得是疯疯颠颠的样子。庞涓看到这个情况,知道孙膑确实是疯了,他心也安了,知道天下没有人再跟他成为对手。结果后来有一次齐国的一个使节来了,孙膑他知道了,他就抓紧机会,表达了自己受屈辱的这个状况,而且愿意到齐国效力。刚好孙膑也是齐国人,於是齐国的使节就把孙膑偷偷的就运走了,带到了齐国。到齐国之后他投奔大将军田忌,刚开始因为他是残废人,大家对他也不是很重视,结果孙膑有一次帮助田忌赛马。这什么?田忌他很喜欢跟齐王赛马,但是他的马不如齐王的好,每次都赛输,一连三场都赛输。结果孙膑就给他一个建议,说你这样子,这三场是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来比赛,你第一场用你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你输一场,然后你再用你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结果果然田忌将军,赢了两场,输了一场,就获胜了。齐王就觉得很奇怪,你每次都是输给我的,这次居然赢了,就问,你用什么计策?田忌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他,说是孙膑的主意,於是乘机就向齐王推荐孙膑。

  这个时候正好魏国的庞涓率兵攻打赵国,因为赵国来向齐国求救,齐王就问孙膑的建议。孙膑就说了,现在最好是什么?直接出兵去攻打魏国首都,因为重兵现在都被带去打赵国,魏国里面国力它的兵力空虚,我们不要直接去救赵国,而应该去打魏国,这样子就迫使他们侵犯赵国的军队要赶快回来,而且是奔波劳顿,这个时候我们以逸待劳,必然能打胜,出了这个主意。结果齐王听了就很欢喜,於是就这么做。这就是有名的叫「围魏救赵」这种兵法。结果果然一攻打魏国,朝廷马上班师回朝,命令庞涓立即回来救护。结果庞涓带著兵日夜奔赴回到首都,结果回来之后,正好遇到齐军伏兵,打得个落花流水。所以那场战役齐国是大胜,而且把庞涓都捉住了。孙膑他心还是很好的,他就没有杀庞涓,没有报仇,反而把庞涓给放了。后来十年之后又有一次战役,这是魏国攻打韩国,齐国还是围魏救韩,结果在这个战役当中,庞涓的兵最后也是被打得落花流水,庞涓就自刎而死。所以从这个历史的故事我们看到,庞涓以小人之心妒忌孙膑的才华,结果自己也是落得个不得好死,这是很可怜。所以真正君子要大心量,绝对不能够妒忌别人的技能,而应该善用别人的技能帮助社会、帮助国家。别人有一技之长,他去做这个好事,不等於我做一样吗?为什么一定要我自己去做?这是勿妒人之技能。

  在妒忌里面一般来讲多数都是同门之间会产生妒忌,或者师生之间会有妒忌,如果没有这样的缘分他也无所妒忌,你看不同门的,他就不犯这个比肩。所以在同学当中我们一定要懂得随喜人家的善事,随喜人的功德。譬如说见到别人修行进步,我们要由衷的欢喜,看见别人得到名闻利养,我们也不能够生嫉妒,而应该随喜他,而且祝愿他在名闻利养当中不要堕落。你看这是善心。刚才讲的庞涓妒忌孙膑的历史故事,妒忌人最后自取灭亡。

  在外国也有相同的故事,这是一个老师妒忌学生的故事。这是在欧洲丹麦,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当时欧洲的科学发展得很迅速,发明电、电动机那都是在一八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事情。丹麦的皇家科学学会,当时会长叫大卫,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这方面的贡献都很大。他有个学生叫法拉第,法拉第就是著名的发明电动机的科学家。当时大卫看到自己这个学生法拉第很快就表现出在物理学上的天赋,却没有去扶植他,反而嫉妒他。法拉第当时已经可以独立的去做电的实验,但是大卫却处处去阻碍他,总是把他摁在一个只是助手的这么个位置,不让他独立的工作,限制他的才华。后来法拉第就靠自己努力,终於发现了通电的线圈在磁场里面可以自己转动这个实验成果,然后他发表了论文,这是电动机的原理。结果大卫心里就很不高兴,而且还发表一篇论文说,这个实验其实是他另外一个同事早就已经看到的,换句话说,法拉第他这个实验是一种剽窃,就给法拉第戴上黑帽子。当时也引起了一些科学家们的不平,就纷纷联名要推选法拉第做为皇家科学学会的成员,他当时还不是成员,只是大卫的助手。结果大家都很赏识法拉第,结果投票选举,只有一票反对,这一票就是他的老师大卫投的。法拉第后来真正做了成员以后,也受到他老师处处的限制,一直等到大卫去世以后,法拉第才能够真正全身心投入发电机的研制实验。所以这使整个科学的发现进展晚了十年之多。

  所以你看老师嫉妒学生,虽然嫉妒他,对於这个学生来讲,确实给他心理上有打击,实在讲,损害他事小,损害人类事大。这个大卫他由於这样嫉妒,他五十岁就去世了,短命。本来五十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可以干一番事业的,但是他福享完了,这个福被他的嫉妒心给破掉了,所以他变成短命,他的成就就没有那么高,所以他的名声倒不如他自己学生法拉第那么高。这是科学技术,你看嫉妒都会产生这样的果报,如果是正法,如果是嫉妒去障碍正法的流通,那个果报那种惨烈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得到的。佛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就讲到这个故事,这是在很久以前,释迦牟尼佛没出世之前,有两位说法比丘,两位出家人,法师,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结果有一群持戒比丘,这些比丘他们是持戒很精严,但是心里烦恼放不下,见到了这两个说法比丘法缘殊胜,大家供养得多,名闻利养很充足,那群持戒比丘心里就不平,生起嫉妒心,於是就编造了一种谣言,说这两个说法比丘破戒,这样子听法的人对法师失去了信心,结果因此断掉了法身慧命。那持戒比丘最后,他们这一群,总共五百人,一起干的这个恶业,那一生结束以后就堕到阿鼻地狱。从阿鼻地狱出来又到等活地狱,然后黑绳地狱等等,在不同的地狱里面辗转受生,受尽苦报,总共按人间的年头数算,一千八百万年,罪才受满。然后从地狱里出来,投胎做人,也是什么?身盲无目,六根不具,残疾,残疾人。还有余报,一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他们又回到人间来,这才遇到佛法,而且还有一些余报,当生不能成就。到了末法时期又来到人间,这个罪报算是都受满了。受满了之后遇到净土法门,这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时期,末法时代,说不定我们就是其中一个,就在这里面学佛、念佛,发心求生净土,最后佛预言统统也能往生,到极乐世界。

  但是这个罪报那真的是漫长,你看就是当时因为嫉妒心,嫉妒说法的法师,编造谣言毁谤,对这两个法师来讲没有什么损害,因为法师不求名闻利养,有缘就做,就为众生说法,没缘,没缘就走了。所以对法师而言对他们损失不大,这个结罪是对那些听法的众生来结罪的,本来听法的众生可能就在那一世统统都能够觉悟,甚至能够了脱生死,可是这么一障碍,法缘断了,慧命也跟著中断,所以这些众生不能够在那一生得度。断人身命罪小,断人慧命罪就大了,所以果报都在阿鼻地狱。这些比丘当时听到佛跟他们讲这宿世的因缘,痛哭流涕,知道自己嫉妒心,太不对了。嫉妒心,以为能伤害别人,其实根本不能伤害别人,只是最后伤害自己,伤害不了那两位说法的法师,只能伤害那些信众,而自己要承受这个果报。所以他是在这个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的会上向世尊忏悔,发愿改过,永远不看人过失,永远敬重说法的人,永远不能够以自己修行有一技之长生傲慢,永远不能够看到别人比我在哪一方面要好就生嫉妒。所以佛听到他们的忏悔,赞叹他们,给他们授记,将来必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言之,如果心里面有嫉妒烦恼、有傲慢心,傲慢和嫉妒是连在一起的,有这些烦恼的话,往生就成了大障碍。所以佛反覆强调放下三重障,贪欲、傲慢、嫉妒,这三者也是连在一起。你看这群比丘为什么毁谤?根本在於贪欲,贪图名闻利养、贪图别人恭敬,自己得不到,看到别人得到他就生嫉妒,自己持戒精严生傲慢,毁谤别人不持戒,这三者都是连在一起。所以文昌帝君在此地为我们讲,「勿妒人之技能」。确实这个虽然是语言很简练,可是这里面的道理、因果、事实真相那是极深极广,我们要认真的依教奉行。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十八集)  2008/12/16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38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