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


   日期:2015/7/30 7: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中国,几乎在每一座寺院或佛教徒自家的佛龛中,都可以看到世音菩萨的身影。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不一定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但说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就实在太少了。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观世音菩萨就与老百姓结下了很深的因缘,以至曾出现家家供观音、人人念观音的情形。尽管如此,若要问观世音菩萨身世如何?是男是女?住于何处?修持什么法门?观音信仰在我国何以长盛不衰?其影响如何?似乎谁也说不清。的确,观世音菩萨作为外来神祗移植到中国,进而形成长盛不衰的观音信仰,应该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实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笔者最近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作了一些探讨,不敢自专,兹笔之成文,尚祈方家指正。

  一、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观世音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svara),而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东汉的竺法护译为“光世音”,姚秦的鸠摩罗什译为“观世音”,唐代的玄奘译为“观自在”。此外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圣观音”等。其中以“观世音”译名最为流行。这主要是因为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素被尊为经中之王,其中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尤为盛行的缘故。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由于须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观世音”一变而为“观音”,这正符合了中国人好简略的习惯,于是“观音”之名沿用至今。那么,“观世音”或“观音”的意思是什么呢?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从自修法门而言,说明观世音菩萨是通过观察世间音声的虚妄不实而明心见性的,即《楞严经》所谓“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一是从度化众生的途径而言,说明观世音菩萨是通过观察世间的音声而循声救苦的。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如《悲华经》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至于“观自在”,是指通过观照人生宇宙的缘生性空,获大解脱,而得自由自在的意思,这主要见于汉传佛教中最流行的玄奘法师所译《心经》。

  总之,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及有关介绍,在大乘经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如显教中的《法华经》、《成具光明定意经》、《维摩诘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宝积经》第82卷及100卷、《楞严经》第6卷、旧译《华严经》第51卷、新译《华严经》第68卷、《悲华经》、《地藏经》、《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以及《观无量寿经》等;密教的《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陀罗尼集经》、《一切功德庄严王经》、《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大方广曼殊室利经》、《大日经》、《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理趣经》、《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阿●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不空索神变真言经》等,都提到观世音菩萨,甚至有专章的介绍。

  二、观世音菩萨的身世

  据学者们考证,观世音菩萨最初的原形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孪生小马驹,它神通广大,能使盲人复明,不孕者生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象征着慈悲与善,被尊奉为双马童神。佛教创立后,尤其是大乘佛教兴起后,神马驹逐渐成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萨,称为“马头观世音”,密宗至今仍供奉马头观音,又叫马头明王。造型愤怒威猛,头有四面,分别为菩萨面、大嗔怒黑色面、大笑颜面,顶上是碧马头。

  不过在汉语系大乘经典中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几种说法。一是《大悲咒经》说,观世音菩萨“过去无量劫中,已成佛竟,号正法明如来。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也就是说,观世音菩萨原本是一尊古佛,只是为了更方便地度化众生,示现为菩萨,来此娑婆世界辅佐释迦牟尼佛弘扬佛化。第二种说法见于《悲华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一身补处法身大士,是即将继承阿弥陀佛佛位的大菩萨。他在阿弥陀佛因地之时,做转轮圣王之际,是佛千子中第一太子,名叫不瞬,出家后号观世音。他将在阿弥陀佛入灭后成佛,名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他的国土叫做“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此外,密宗也有说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的。

  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看过《西游记》的人往往会被书中描写的观世音菩萨居住的宝山仙境所吸引。例如孙悟空参见观世音菩萨的情形:“急急离了瀛洲,径转东洋大海,早望见洛伽山不远,遂落下云头,直到普陀岩上。见观音菩萨在紫竹林中与诸天大神、木叉、龙女,讲经说法。”“但见那,汪洋海远,水势连天。祥光笼宇宙,瑞气照山川。千层雪浪吼青霄,万迭烟波滔白昼……水飞四野振轰雷,浪滚周遭鸣霹雳……山峰高耸,顶透虚空。中间有千样奇花,百般瑞草。风摇宝树,日映金莲。观音殿瓦盖琉璃,潮音洞门铺玳瑁。绿杨影里语鹦歌,紫竹林中啼孔雀。”这描写的正是中国的四大佛山之一、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

  普陀山之得名,实系受了《华严经》所说的补怛洛迦的影响而出现。据该经记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第28位善知识便是观世音菩萨,说是印度的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那里住着一位大菩萨,就是观自在。此山位于海上,为众宝所成,极其清净,遍山都长满了花果树林,泉流及池沼,也极巧妙。观世音菩萨在那里结跏趺坐,无量菩萨恭敬围绕,聆听观世音菩萨说大慈悲法。按说观音道场应在南印度海中,为何中国南方的海中又出现一普陀山呢?原来该山本名梅岭,古时我国与日本、高丽、新罗等邻国往来,多取此岛为中转站,以候风信扬帆。到了五代的后梁贞明二年(916),有一位日本僧人名叫慧锷,来华求法,从五台山请到一尊观音像,想带到日本供养,谁知他的坐船经过舟山群岛,却被狂风恶浪阻住了行程,传说当时的海面伸出了许多铁莲花,使船不能前航,遂被迫将圣像请上了一个小岛,筑了一个茅蓬来供养。也是观音与此岛有缘,附近百姓及过往商旅均望山礼敬,日子久了,便被更名为普陀山,兴建成为专门的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又在西藏,相传藏民族是由观音化现所生,在藏史上的名王及高僧也多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如历史上著名的松赞干布和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达赖喇嘛等,均被认为是观音的权现。他们相信世界为一朵莲花,西藏的拉萨即是莲花的中心,为观音的净土,故将达赖的居所命名为布达拉宫,布达拉之得名与浙江普陀山之得名一样,是由梵文的补怛洛迦而来。那么观音的道场到底是在哪里呢?可以认为,观音菩萨既为阿弥陀佛的胁侍,自然其道场在极乐世界,但因大慈悲愿力和与此娑婆世界特别有缘,于是而有种种示现。南印度海上、中国的南海以及拉萨的布达拉可以说都是他无数道场中的三个著名之地而已。从广义来说,观世音菩萨大悲度生,随缘示现,何处不是观音道场?若就众生心性来说皆可为观音,这正如太虚大师所说:“清净为心皆补怛,慈悲济物即观音。”

  四、观世音菩萨的修持法门

  大家知道,观音是得大自在者,具有不可思议的慈心悲愿和神通妙用,那么他因地中是如何修行,通过修什么法门而得以如此的呢?

  谈到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主要有两部流传最广的经典,一部是不足三百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部是《楞严经》。《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精髓,诸佛之心要。观世音菩萨在修行甚深般若时,照见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皆空,由此智光显现,人法双忘,超脱一切如幻的世间苦厄。《心经》实质上是以观世音菩萨的修证为例,说明般若是一切诸佛菩萨的不二法门。而在《楞严经》第六卷中,则比较具体地介绍了观音菩萨修持般若正观的途径及功用。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观音菩萨是师承于观世音佛的,而且久远劫来即开始修此观世音菩萨法门。此法门的特点是遵循修行的三个步骤:闻、思、修。即先听闻佛法,然后研究经典,思维其理,再依法修行,由此进入修行观世音菩萨法门的功夫境界。

  佛教中的修行法门很多,《楞严经》中即由二十五位菩萨、大阿罗汉一一介绍各自所修的圆通法门。文殊菩萨在比较各圆通法门时最为推崇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苦修学。”《楞严经》和《心经》是汉传佛教最为流行的几部经典之一,其中所指示的观世音菩萨法门,对我们的修行实在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观世音菩萨的形貌

  如果我们去参观一些著名石窟、寺院,观赏种种形态迥异的观音雕塑、绘画,实在难于说清观世音菩萨形貌一定如何如何,因为呈现在你面前的观音像有男相,英武伟岸,蓄有胡须;有女相,清秀高雅,留有发髻;有慈悲相,笑容可掬,见于显教;有愤怒相,横眉怒目,见于密宗;有佛相,号正法明如来;有菩萨相,缨络庄严;有贵妇相,雍容华贵;有村妇相,朴实端庄。其实何止这些,据《楞严经》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介绍,观世音菩萨有大神力,能变现佛身、菩萨身、罗汉身、天王身、大将军身、人王身、宰官身、比丘身、比丘尼身、童男童女身、婆罗门身、男女居士身乃至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共三十二种或三十三种应身,随众生根性而予度化。可见观世音菩萨本身无一定形象,只是随众生因缘示现有别。观世音菩萨的这种特性的确为艺术家们的创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根据佛经和民间传说,分别塑造了圣观音、自在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滴水观音、水月观音、读经观音、乘龙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等等几十上百种形象,使观世音菩萨成为一位形象最为丰富多彩的大菩萨。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初传入我国,观世音菩萨形象纯粹是伟丈夫相,以后随着观音信仰的深入发展,从南北朝开始逐渐被塑造为女性形象,使他完全中国化,这实在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创造。这种创造绝非偶然,我想其原因主要是:1缘于经典介绍和民间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经常化身妇女广度众生;2缘于与中国传统的女神信仰相结合,用以弥补佛像中缺乏女性形象的不足;3缘于与人类伟大的母爱相结合,充分地体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以增强其感召力;4缘于与度化现实中超过教徒半数的女性教徒的需要相结合,并对封建社会女性倍受歧视、苦难深重的境况予以同情;5缘于艺术家对中华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实现艺术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应该说观世音菩萨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示了东方女性的神韵,难怪艺术界有“西方有维纳斯,东方有观世音”之说。

  六、观世音菩萨的应化事迹

  由于观世音菩萨的悲愿宏深,感应广大,所以从历代以来有关佛教的史传之中,涉及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灵感事迹的,可谓俯拾即是。例如《法苑珠林》、《比丘尼传》、《名僧传抄》、《历代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弘明集》、《观音义疏》、《法华义疏》、《弘赞法华传》、《法华经传纪》、《三宝感通要略录》、《往生集》、《佛祖统纪》、《说郛》、《五朝小说》、《旧小说》、《太平御览》、《金石续篇》等等。随着观音信仰的深入,便有人发心将各种观音的灵感事迹汇编成书,初有谢敦、陆澄合撰的《观音灵验记》,随后有陆杲撰《续观音灵验传》、王琰撰《冥祥记》、宋代刘义庆的《宣验义记》、清代周克复的《观音经持验记》、弘赞的《观音慈林集》等。据这些书籍介绍,观世音菩萨或主动显灵度化百姓,如马郎妇的故事;或有人虔诚祈祷,一心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求子得子、求财得财、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真可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此外,一些法师和民间文人还将一些观音经典及灵感故事整理改编为变文、宝卷、小说等文学形式,丰富了祖国的文学宝库。著名的《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传奇小说描述中国古代有一位妙庄王(楚庄王),生了三位公主,其中三公主妙善即是观音,她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舍己为人,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这一传说,将观音进一步中国化,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七、观音信仰在我国盛行的原因

  在南传佛教国家,如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等以及在近代的印度,人们对观世音菩萨少有所闻,而在北传?教国家中,尤其是在我国近二千年来,观音信仰可说是长盛不衰,至今老百姓家中供奉最多的依然是观世音菩萨,寺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成道、出家纪念日依然是香火最盛的日子之一。究其原因,我想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世音菩萨以内在的慈悲和外在的神力教化著称,较能体现大乘佛教的精神特色,而中华民族受儒家仁义存心的教化影响,济世利人的大乘根性较多,而且彼岸观念稍淡,习惯于实用理性思维,因而从心理上比较容易形成观音崇拜。

  2介绍观世音菩萨本生故事、修行方法、灵感事迹的经典不仅数量多,而且十分流行,例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华严经》(善财童子参礼观世音菩萨)、《般若经》(心经等)、《楞严经》(卷六:观音耳根圆通)、《维摩诘经》、《大宝积经》、《成具光明定意经》、《悲华经》、《地藏经》、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等,表明观音理论系统完备,对于信教群众的修行观世音菩萨法门和一心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观世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的胁侍,西方三圣之一,随着净土宗的深入发展,而受到特别的崇敬。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观音信仰的发展。

  3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遍布各地的观音寺、观音洞、观音殿的兴建,以及每年定期在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成道、出家纪念日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使观音信仰深入民间,进一步中国化、世俗化。

  4大量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变文、宝卷、小说一类的文学作品以及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的问世,繁荣了我国观音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观音信仰的发展。

  八、观音信仰盛行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我国的任何一尊圣像都没有象观世音菩萨那样给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如此广泛、深刻的影响。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音形象的中国化、艺术化,使她成为了中印文化结合的象征,成为佛教慈悲精神与儒家仁义之教相结合的典范。因而观音信仰的发展对于化导、抚慰人心、稳定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观音信仰的发展,拓展、丰富了我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意境、内容和成就。例如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观音的影响随处可见。又如雕塑和绘画艺术,我国的观音像作品不仅数量、种类异常丰富,而且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以致我国艺术家可以自豪地说:“西方有维纳斯,东方有观世音”。

  3观音信仰增进了中华民族与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以及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相互理解、文化传播和友好交往。在中国历史上,观音像常被作为友好的“使者”和尊贵的礼物穿梭于各国、各民族之间,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4观音信仰的过度发展,给社会正常的政治、经济生活带来一定的冲击,各地大量兴建观音殿堂及观音雕塑等,往往失控,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借观音信仰骗钱敛财、搞封建迷信乃至燃指、跳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实在有违观世音菩萨入世度生、循声救苦的慈心悲愿,有违古圣先贤弘扬观音文化之初衷。

  总之,观世音菩萨身上,凝聚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寓含了佛教深刻的哲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崇尚和平的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因此观世音菩萨是神圣的、是不容亵渎的。我们一方面要继承观音文化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或克服其负面的影响,使观音信仰在现代社会仍然得以健康、顺利地发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观世音菩萨       中国)(五明学佛网:观世音菩萨       中国)  

 大寂尼师:解答初学之人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疑问 

 傅味琴居士:学习观世音菩萨,修悲心与智慧就是提高觉悟(观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一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圣轮法师:闻声救苦靡不应 人间处处有观音── 做个闻声救 

 陈兵教授: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其它:简述中国佛教的涅槃思想(方立天) 

 王雷泉教授: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 

 吴立民居士:中国佛教文化的“三世”与二十一世纪的十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