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诚罗珠堪布:借佛法拥有幸福人生


   日期:2015/7/26 10: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幸福,是人类有史以来,大家一直在追求的东西。近两年,幸福已经成为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反而失去了想象中的幸福。全球幸福指数的急剧下滑,让大家不得不去重新思考与审视:到底什么是幸福?该怎样去寻找幸福?

  佛教认为,幸福的本质并不是稳定的收入,和睦的家庭,也不是旅游或一杯水。虽然通过这些途径,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幸福感,但幸福的本质并不是这些。

  幸福的本质,实际上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特殊感受。这种感受有时候和物质有关系,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物质,只是给我们创造幸福感的一种因素或条件。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安全感或满足感,通过这种安全感或满足感,就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我们可以把稳定的收入等作为幸福的来源或渠道,但这些都不是幸福。

  我们都是普通人,佛教称为凡夫,也即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灵训练的人,无论再有钱有地位,世俗的学问再高,从心理的角度来讲,因为没有受过良好的训练,所以只能是凡夫。凡夫不是贬义词,而是指没有受过心灵训练的人。

  凡夫的心灵状况,有一个自然规律。它变化的方向都是一样的:首先,物质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感。这个幸福感,建立在满足感的基础之上;凡是物质带来的满足感,又都建立于对物质的新鲜感之上。我们可以回过头去认真思考一下:任何一个物质,在新鲜感消失以后,无非就是审美疲劳。没有审美疲劳时,新鲜感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

  在满足感的基础上,就能感觉到幸福。凡是新鲜感,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消失,任何新鲜感都不可能保持到永久,只是新鲜感停留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新鲜感消失的时候,满足感一定会消失,因为它的基础已经没有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幸福感的不辞而别。

  然而,人类在一生当中,都会认为自己在追求物质。而实际上我们在追求的,只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感受而已。这都是我们自己始终没有发现,而被佛陀一针见血地指出的。

  佛告诉我们:你们可以追求幸福,这是人类的权利,也是生命的权利,但物质所带来的幸福,是非常靠不住的。

  所以,在追求吃喝玩乐等物质幸福的同时,我们应该追求更崇高、更高端的幸福——来自于心灵,甚至来自于更伟大、更有意义的工作的幸福。

  也许我们在佛学当中,能够找到一些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适合于每个人,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各人的根基、意乐千差万别。用一种方法,肯定不可能适宜于所有人。但对根基相应的人来说,这些方法却可以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或者在工作当中找到幸福,让日子过得更充实、更幸福、更有意义。

  归纳而言,寻找幸福的方法,包含了三个“不要”,两个“应该”:

  不要攀比

  越是喜欢攀比的人,越得不到幸福。攀比不是生活的必需,而很多的痛苦,却会从攀比当中产生。

  不要虚荣

  越是喜欢虚荣的人,越是心灵空虚。只能以这种虚荣,来弥补心灵的空虚。心灵空虚,是非常大的痛苦。

  很多人认为:有钱就会很幸福。但真正发财以后,却常常感觉不到想象中的幸福。金钱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础上,也可以产生一种幸福感。跨越了这个界限以后,金钱和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这时候再有钱,也不一定会有幸福感。

  不要过度贪婪

  绝大多数人对佛教有个误解,认为佛教否定了所有的欲望与肉体的享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佛也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欲望也是一种动力。比如,非常狂热地想学佛,想成佛,想利益众生,这都是欲望。如果没有这些欲望,就失去了学佛的动力。所以整体而言,佛没有反对欲望,但佛告诉我们:虽然凡夫不可能没有欲望,口渴了想喝水,肚子饿了想吃饭,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是人的本能,不可能没有。但如果欲望超标、过度,就会带来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痛苦、失望、沮丧等。

  应该正视人生

  不要把现实生活太过理想化,以为一切都很美好,没有任何危机意识,这样在面临生老病死和各种痛苦的时候,就会感到极大的失望。当无法面对的时候,就会走极端的路。所以,适当的危机感是战胜困难的必要装备。

  应该调节心灵

  调节心灵的最佳方法,就是修禅定。佛教给我们推荐了很多心灵的训练方法,无论现代人信不信佛,但心灵的训练却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心灵训练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吸纳并为我所用。在本书的第六章我专门讲到了修禅定的具体方法,可以以此练习。

  早在数千年前,佛陀通过观察世间苦楚,思考痛苦的根源,最终经过生命的实践,洞彻了幸福的秘密,就显现于佛教的幸福观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想要收获幸福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和裨益,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借佛法拥有幸福人生       慈诚罗珠堪布)(五明学佛网:借佛法拥有幸福人生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天人能看​到你,你却看不到天人 

 慈诚罗珠堪布:放生是大功德 

 慈诚罗珠堪布:如果能发造作的菩提心,竟然都有这么大功&# 

 慈诚罗珠堪布:吃了“尝解脱”甘露丸,躺着就能成佛吗? 

 慈诚罗珠堪布:在某个瞬间,我突然从生老病死中解̴ 

 慈诚罗珠堪布:诸布施中,放生第一 

 慈诚罗珠堪布:功德、福德、福报有什么区别 

 慈诚罗珠堪布:释迦牟尼佛为你揭示流转轮回的真正原因 

 慈诚罗珠堪布:如何供护法才能获得帮助? 

 慈诚罗珠堪布:没有永远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痛苦 

 慈诚罗珠堪布:学佛的功课很多,完不成​怎么办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