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讲解


   日期:2007/4/2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澳门佛教总会每月定期之共修法会,为该月生日之会员,举办延生普佛法事,已经差不多有四年多,但大家是否知道?又或者对普佛法事认识有多少呢?在每一次的生日会后,都有法师为大家开示,或是一起研究佛法,探讨大家学佛上的疑问等。大家应该认识到,在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中,很多都是显示世间的无常,认识自己本有的觉性、自性,免被自我所蒙蔽,与及物欲所牵引,起惑作业,流转生死。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可贪恋世间物质的享受,应该放弃个人名利财富的追求,收摄身心,远离五欲,然后以“寡欲知足,安贫乐道”的态度来修学佛法,解脱种种烦恼的束缚。还要在不断提升的同时,推己及人,自觉觉他,利乐有情,希望“我与众生,共成佛道”。

  大家做晚课的时候,或者参加念佛法会,知道有净土法门,有西方极乐世界,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在每月共修法会延生普佛中,我们知道有药师法门,有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我们念诸佛、菩萨的福德、智慧、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导,要闻、思、修。因为修行是必须经过真修实证,不是空谈。因我们凡夫内心有贪欲、嗔恨、妄想等意念存在,它扰乱我们的心灵,招致罪恶的行为,令人作业,妄生烦恼。佛陀把身心烦扰恼乱的情况,叫做烦恼。烦恼有两大种类:一种是根本烦恼,一种是随烦恼。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恶见。

  一、贪:对于物质,想占有它,过份的追求;对于情感,痴恋不舍;或者吝惜已有的东西,不肯布施。

  二、嗔:嗔怒。不如意的事,不能忍受,大起嗔恨,脾气暴躁,任何逆意之事,迁怒于人,或斥骂,甚至动粗等。

  三、痴:愚痴蒙眛,不明白真理,不辨善恶,不分正伪,不知是非,内心只有欲望和嗔恨,因而引发罪恶的行为。

  四、慢:骄傲怠慢,瞧不起别人,以为自己的一切都比大家优胜,不肯虚心学习。

  五、疑:怀疑,犹豫不决的人,没有判断力,于佛法中所说之善恶,都犹豫不定,结果舍正路而不由。

  六、恶见:见解荒谬,不信佛法,泼无因果,肆无忌惮,做一切恶行之事。这些根本烦恼在我们内心盘据,就会不知不觉间产生很多较多的烦恼,叫做随烦恼。例如:无惭、忿恨、覆盖、妒忌、谄媚、懒惰、放逸、散乱、悭吝等等不良心理。他们有时单独扰乱心灵,有时几种同时出现,使人心神不宁,忧伤、痛苦。

  思想可以操纵行为,善良的思想产生良好的行为;相反,罪恶的思想产生错误的行为。所以佛陀教人注意心灵健康,不让烦恼存在。

  可惜,我们的思想是时刻不停的,前念未灭,后念已起。既要杜绝烦恼,思想就得用善法来取代恶法之出现。

  我们若有崇高纯洁的理想,做人生的目标,那就最好念佛,如果天天念,时时念,我们的习气、性情会受到陶冶,潜移默化,影响到心思纯洁、清净,行为端正,烦恼逐渐减少。念佛、念法、念僧、念布施、念宽恕、容忍、持戒、精进等等,一切生活上的美德,时时念,常常念,意识被善念薰陶日久,恶念自然消灭,烦恼逐渐清除,恶业跟著减少。依照佛陀所说之法而行,以佛陀做模范,达到佛陀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地步,勇猛精进,我们就能生活在善良光明的大道上,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


药师如来德号

  药师,音译作“鞞杀社窭噜”。义译作药师。又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药有治病之功;师有教导之义,故此凡能知药性,用药、配药,能教人用药治病的人,皆可名为医师或药师。药有良药,亦有毒药,也有世间无上的灵丹妙药、无上的法药。能解除病患,有益身心的是良药;损人健康,危害精神生命的软性毒品等等是毒药;不止治标,还能治本,令人身体上、心理上都得到健康的是法药。身体上的病苦,能药到病除是良医;若能知病知药,标本俱治,身心兼顾,令人身心都健康的,就世间无上的大医王。

  药师如来,不仅知法知机,知病知药,而且能对症下药,既可医治众生生理上的种种疾病,还可根治众生心理上无明烦恼的顽痴疾病。换句话说:无苦不拔,无乐不与;无病不医,无疾不治。令人身心健康,慧命增长,法身康复,故依其慈悲救护众生之德行立名为“药师”。

  梵音“薜琉璃,钵拉婆喝啰阇也”,略称“琉璃”,是七宝之一。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又作流璃、琉璃、吠努璃野、吠琉璃耶、鞞稠利夜、吠琉璃、毗琉璃、茷琉璃、毗头梨、鞞头梨。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相传虚空之颜色(青色)即是由须弥山南方之琉璃宝所映现者。“琉璃光”其色如蔚蓝的天空,又如澄清的海水,内外明彻,光能照物,因名琉璃光;用以譬喻佛由般若智光,扫除无明惑染的黑暗,照彻真如法界,体证诸法实相理,理智合一,光明遍照。此理智合一的心光,又名无分别智,佛依此无分别智,能出生分别一切差别相的分别智,故此心光,又名根本智。药师佛以根本智证实相理,得成佛果菩提;用后得智入俗利生,分别众生不同的种种个性与病情,而施与种种不同的法药,能够彻底拔除众生身心的重病,故名“药师琉璃光”。

  “如来”是佛十种通号之一;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十方三世一切佛共证之真如理,佛佛道同,谓之“如”;诸佛无不倒驾慈航,来人间说法度生,示现有生灭去来,谓之“来”。在药师佛而言:“如”是指“琉璃光”,譬喻佛智证理,如同十方诸佛;“来”是指药师,表示佛本慈悲心,来入娑婆世界,救护众生,施与种种法药,普令众生,离苦得乐;故此“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正是显示佛无上的智慧,与广大的慈悲。

  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三者。 (一)法身系指一切存在本来具足之真如,或指以功德法完成之身。(二)解脱即脱离烦恼束缚之谓。(三)般若则指悟之智慧。此三者,三即一,一即三;而在因位时,称为三佛性;在果位时,称为三德。又药师是解脱德,琉璃光是般若德,如来是法身德;法身是体大,般若是相大,解脱是用大。药师如来成菩提时,圆证三德,具足三大,但三大不离一心,一心具足三大,三一圆融,不可思议,因此佛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云:称念佛名的人,可以消灾障,增福慧,故又名“消灾延寿药师佛”。

  在《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开始,就是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

  东方是方位、群动之首,日出之方,意味著朝气与光明。“殑伽”是印度三大河流之一,旧译名恒河,恒河沙粒至细如面粉,其量无法计算。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释迦牟尼佛说法之时,常在此一带说法,每当喜欢引用恒河之沙,以譬喻极多之数量。......“佛土”指一佛所教化的国土,亦即三千大千世界,今以一沙一世界而言,从此娑婆世界的东方去此,要经过十个恒河沙数之多的佛世界,然后有一世界名净琉璃。可知此世界是距离此土何等之遥远!国土是十法界众生依止之处所,可分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等四种,净琉璃世界是属于实报庄严土。

  其世界名“净琉璃”,顾名思义,可知此世界是极为清净,特别庄严。因为净琉璃世界,不止是以琉璃为地,金绳界道,一切皆为七宝所严饰,其国中之众生,皆纯大丈夫相,无有男女的差别现象,无有恶趣类的众生,连不如意的音声亦不可得闻。所以净琉璃世界是属于东方的净土。

  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净琉璃世界是依报,琉璃光如来是正报。佛以琉璃光的般若智,照实相理,智理一体,心境一如,光明遍照,清净无染;依所证境言,名净琉璃世界;约能证智言,名琉璃光如来。

  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支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苏生续命。此种药师佛之信仰自古即盛行。

  药师佛之形像,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著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祐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此二胁侍在药师佛之净土为无量众中之上首,是一生补处之菩萨。亦有以观音、势至二菩萨为其胁侍者。此外,或以文殊师利、观音、势至、宝坛华、无尽意、药王、药上、弥勒等八菩萨为其侍者。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


  指药师佛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所发利导众生之十二大愿。又作十二大愿、十二上愿。即:(一)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二)愿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垢,光明过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三)愿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受用无尽。(四)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五)于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戒不缺减。(六)诸根不具、白癞颠狂,乃至种种病苦者,闻我名皆诸根具足,无诸疾苦。(七)众病逼切,无护无依者,闻我名,众患悉除。(八)若有女人愿舍女形者,闻我名,成丈夫相。(九)令众生皆脱魔网,置于正见,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十)若为王法所缚,身心受无量灾难煎迫之苦,此等众生若闻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忧苦。(十一)为饥渴所恼而造诸恶业者,若闻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十二)贫无衣服者,闻我名,我当施彼随用衣服,乃至庄严之具,皆令满足。

(一) 生佛平等正报庄严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阿耨多罗”,翻译为无上,“叁藐叁菩提”,译为正等正觉,是佛果菩提的通称。正等是平等的真理,正觉是无分别智;菩萨修行,功圆果满之时候,以无分别的般若智,证平等不二的真理。此平等的真理,虽然生佛平等,圣凡无二,但因凡夫众生迷而不觉,外道修行者觉而不正,二乘人正而不等,菩萨之觉,虽正又等,但非无上;唯佛以如如智,证如如理,既正且等,九界众生,无能过之,故言:“无上正等正觉”。当佛由最初之始觉智,证得本觉理,究竟觉悟之时,名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即亲证法身。

  “自身光明,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是指佛的自受用报身。佛的自受用报身,是由无量功德智慧所生,属于佛果无漏不可思议的境界,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唯佛以佛能知。但诸佛为教化地上菩萨,往往现出他受用报身,光明炽然,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照,故此云:“自身光明,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

   “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是指佛的应身。不但是诸佛具足叁十二大丈夫相,释尊的亲弟阿难,以及转轮圣王、梵王、帝释,都具有此大丈夫之相。至于八十种随形好,则是诸佛在因地中经过“叁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所得的果报,唯佛具足,非一般凡夫或叁乘圣众可能拥有。

  现在药师琉璃光如来,因中行菩萨道时,发第一个大愿,就是希望自己将来成佛,叁觉圆明,叁身具足,证得佛果无上正等正觉时,亦令一切有情众生,共成佛道,同证叁身,与自己一样,无有差别。因此,得生其净琉璃世界的众生,虽然未尽断烦恼,未证佛道,但由于药师如来原本愿力功德的加持,皆于杂色宝华中化生,都具足叁十二大丈夫相,正报庄严,与佛无异无别。


(二)身光破暗开晓众生愿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纲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药师如来行菩萨道时,发第二个大愿,是希望将来成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内在的智慧光明,能照彻法界,(自受用身),外在的身相光明,能照应大机,(他受用身),犹如琉璃宝物,晶莹皎洁,“内外明彻,净无瑕秽”。而且功德庄严,好像须弥山王一样巍然轰立不动。由于佛的报身“光明广大”,普照无涯,周遍法界,所发出的光焰炽烈,互相映照,结成光网;药师如来所应化的琉璃光身,善于安住于此,由无量光线所组成光辉灿烂的焰网之中,故其光明,超“过于日月”。不止照耀无量无边世界,同时照耀常处于幽冥中的地狱众生;令人间天上,及恶道中众生,凡接触佛的焰网光明,“悉蒙开晓”智慧的心眼,皆可照破内心无明烦恼的黑暗,使众生在佛光与自己智光的照耀中,明白真理,认识自己,走向光明之路,进入菩提觉道。在菩提觉道上,随其各人的意志,去作各种有益身心,有利于群众的事业;或随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缘,实践六度万行,广修福慧,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即可完成佛道。以上两愿,是着重自他佛道的证得,是依四谛中的灭谛而发的大愿。


(叁) 智慧方便满众生所欲愿


  第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自此至以下第五愿,是依道谛而发的宏愿。道,是佛弟子所修学的法门,广则无量,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略言则可以说是叁十七道品,再略说则不出戒定慧叁无漏学。此第叁大愿,是依道谛中的慧无漏学而发。

  智慧是实智,属于体;方便是权智,属于用。如无智慧的实体,则无以起方便的妙用;若无方便的妙用,则无以显示智慧的实体。今药师如来发愿,得菩提时,以实智证理,以权智鉴机,从体起用,运用种种善巧方便,利益有情。

  量是衡量,计量,度量,测量,凡衡量物之轻重,计量物之多少,度量物的长短,测量物的大小、浅深、厚薄,皆名之为量。“无量”,即已超越世间事物的大小、多寡、长短、浅深、厚薄,如摄大乘论所言:“不可以譬类得知”。边谓边际,边缘,边界等;物与物之间有其边际,人与人之间有其边缘,国与国之间有其边界。“无边”,即已超越世间任何人与物的边际边缘与边界。

  佛之智慧所言:“无量无边”,因为佛以般若智,证实相理,此理离言绝相,不落边际,既非凡情可计算测度,亦非小乘圣人的智慧可衡量或思量,故佛的智慧是无量无边。药师佛从无量无边的智慧,所起的方便妙用亦无量无边,故能普令一切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

  “所受用物”,即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资生之物,例如衣、食、住、行、医药、娱乐等,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享受。若然缺乏或短少,必然群起而争,争者必乱,何止损害群众,危及社会,而且因此作诸恶业,流转生死,招致无穷无尽的苦恼。药师如来,为了取消人类现实生活的贫穷困苦,给予人类无穷无尽的享乐,更为了拔除众生永劫沉沦生死的苦恼,给予众生法身慧命无穷无尽的寿命,所以从无量无边的智慧,运用无量无边的权巧方便,来到人间,提倡五明学。先灌输众生论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医学、科学各方面的知识;教导众生发展工业,开发资源,创造艺术、娱乐种种技巧,令众生有建业知识,谋生技能,获得物质高度文明的享受,生活富裕,“皆得无尽所受用物”,不致贫穷困苦,“有所乏少”。然后运用内明学,来开启众生的心智,令众生明真理,知因果,辨邪正,止恶行善,甚至恶性隐殁,佛性抬头,成就戒、信、闻、舍、慧、惭、愧等七觉支,以提升人的德性,改善人的品质,使人乐于发挥人溺己溺,人 己 的精神;乐于进德修业,利己利人;乐于趣向佛道,觉悟成佛。如《华严经》言:“菩萨于菩提,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是以药师如来行菩萨道时,发第叁个大愿,就是运用智慧方便,以五明学的权巧,来提高人类物质的享受,同时也提升人类的智慧与质素,彻底解除人类物质与精神的贫乏,令人类物资富裕,精神饱满,不致“有所乏少”。


(四)令邪归正导小向大愿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前愿是偏重人类资生事业的发展,以促进物质文明;今第四大愿,目的是化邪归正,扩展大乘佛教济世益群的思想,是偏重于精神文明。

  “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是令人道众生,舍邪归正。”菩提”,译名正觉,“菩提道”即正觉的康庄大道,反之便是邪道。药师佛发愿将来成佛时,遇见有不正的思想,不正的信仰,不正的行为,不正的娱乐的人,都以正觉的思想,正觉的教育,正觉的行动来教导之,辅助之,令舍邪归正,知因识果,信仰叁宝,学习大乘佛法,走向正知正见的菩提觉道。

  声闻,是一类因佛说法的音声,得闻四谛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结果断见思烦恼,解脱生死,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独觉,又名缘觉,是一类因闻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知世间诸法,皆缘生性空,无常无我,因而放弃世间五欲的享乐,如法修学,由十二因缘的流转门,进入还灭门,而得断烦恼,了生死的圣人;另有一类立志出尘之士,但生不逢佛世,唯有孤峰独宿,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而悟知世态荣枯,生灭无常,不恋世事,专心修习禅定,引发无漏智慧,得断烦恼,了生死,证真空涅盘的圣人,名独觉。声闻人但断见思烦恼,缘觉兼侵习气,二者同是独善其身的修行人,所以属于小乘。但佛教的基本精神却属于大乘。

  “大乘”即是一佛乘。诸佛出世,虽说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教法,但目的在于一佛乘。如《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叁;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否则,“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诸佛圣人岂是悭贪者?是以药师佛发愿来世成佛,不止要令沉沦生死苦海中,行邪道的人乘众生,舍邪归正,安住于菩提觉道;还要令已断烦恼,了生死的小乘圣人,回小向大,修学大乘法门,趣向佛道,不致滞留小乘,故此言:“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此即依道中,定无漏学而发的大愿。


(五)令修梵行得戒清净愿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叁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梵言:“尸罗”译名为戒。戒有防非止恶之功,令人行为清净,如《华严经》言:“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染着,亦为众生,如是宣说,不染六尘,不起杂念”。所以持戒即是“修行梵行”。戒有在家五戒,八戒,十戒;有出家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有《华严经》所说的菩萨十戒:“一不舍菩提心戒,二远离二乘地戒,叁观察利益一切众生之戒,四使一切众生住于佛法之戒,五修一切菩萨所学之戒,六于一切法无所得之戒,七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之戒,八不着于一切如来身之戒,九离思惟取着一切法之戒,十诸根律仪之戒”。还有《梵网经》所说的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于所受戒,能严持不犯,名“得不缺戒”。

  “具叁聚戒”,叁聚戒又名叁聚净戒。一摄律仪戒:是受持佛所制的一切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之戒;律己修心,严持不犯,即是诸恶莫作,是断德因,可修成法身果。二摄善法戒:是修持一切善法,例如修学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大乘法门,亦即是众善奉行,是智德因,可修成报身果。叁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大乘佛教的精神,在于慈悲济世,利乐有情;所以大乘菩萨,应该以弘法利生为出发,以普令众生离苦得乐为目的,是恩德因,可修成应身果。律仪戒是止持作犯;后二戒是止犯作持。“毁犯”是因,“堕恶趣”是果。

  药师佛因中发愿成佛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药师佛)法中,修行梵行”,必蒙我药师如来佛光加被,“一切皆令得不缺戒”,何止圆满具足比丘,比丘尼戒,同时还可以“具”足菩萨的“叁聚戒”。假设有人,被恶业所牵,为境所转,“毁犯”禁戒,若然有机会听“闻我”药师如来“名已”,能一心称名,恭敬受持,誓不再犯,即可恢复戒体,“还得清净”如故,“不”致因毁犯禁戒之罪,而“堕恶趣”中。此即依道谛中的戒无漏学所发的大愿。


(六) 令诸残疾六根具足愿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此是药师佛因中行苦萨道时,缘苦谛境而发的别愿。“若诸有情”,也许是特别指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得生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有情,皆相好如佛,绝不会“诸根不具…… 种种病苦”。

  “诸根”,指人身体中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人的体态怪异谓之“丑陋”,是身根有缺憾;心性鲁钝,专横固执是“顽愚”,指意根有缺憾;目不能视之疾是“盲”,指眼根不具足;耳不能听之疾是“聋”,指耳根不具足;发音不亮是“喑 ”,指鼻根不具足;不能言语是“哑”,指舌根不具足;手足弯曲不能伸缩之疾是“挛”,两足俱废是“躄”,背向前弯不能直伸是“背偻”,恶疮难愈,犹如 疯是“白癞”,神经反常,心智不清是“颠狂”;此皆是令人苦恼,引以为憾的疾病,都属于个人别业所招的恶报。药师佛为救拔此等众生残疾之苦,行菩萨道时,就发愿将来成佛,残疾的人,闻其名号,若能一心受持,恭敬供养,即可取消一切丑陋残障的缺憾,“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病苦”。黠是灵巧,慧是聪明,”端正黠慧”,则不丑陋顽愚,眼根具足则不盲,耳根具足则不聋,鼻根具足则不 ,舌根具足则不哑,身根具足则无挛、躄、背偻、白癞等病,意根无缺,便不会颠狂,或愚鲁专横。眼等五根完具,是身不残缺;意根完具,是心不残缺。由于药师佛本愿功德神力加持,凡闻佛名,而能称念佛号的人,不仅身体的残疾,获得痊愈,而心理残障的人,亦可得救,回复正常;所以佛号药师,能为人世间的无上大医王。


(七)除病苦得身心安乐愿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人的病苦不止于残障,即使是六根完具健康的人,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疾病。即使现代医学倡明,但很多疾病仍然令群医束手无策,何况贫病交逼?当一个人身患疾病,既缺乏医药救治,又无亲人照顾,兼且无家可归,求救无门,加以贫穷困苦,唯有坐待其毙,实在不幸,可怜得很!药师如来愿意照顾,此类贫困苦的有情,发愿将来成佛,凭其原本愿力功德,能令此等贫病交逼,众多苦恼的众生,一闻其(药师佛)名,即得“众病悉除,身心安乐”。此处所言:“众病”,是包括人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疾病。人生理上的病,或可求助于世间医药,但心理上的病,就非乞灵于佛法不可。药师佛不但能医治人盲聋 哑,四肢残缺,六根不具,白癞颠狂,智商低能,种种生理上的奇难杂症,又可以治疗人心理上,因贪欲炽盛,所引发的斗争病,金钱病,占有病;或因 恨心重,所导致的报复病,残杀病,或因愚痴、我慢所引起的社会病,政治病,罪恶病。令人消除有形或无形的病苦,转身心重病,成为“身心安乐”。

  由于众病悉除,恢复身心健康,就可以从事正常操作,发展事业,重建家园,不但眷属美满,资生之物丰足富裕;且因闻名称念药师佛的功德,善根增长,自然消除叁不善根的恶疾。除贪不善根的病,则知布施修福,乐意帮助一切人;除 不善根的病,就会发慈悲心,怜悯同情一切人;除痴不善根的病,即可增长智慧,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终证菩提。


(八)女转男身得满菩提愿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若有女人”,亦是指净琉璃世界以外的众生,因为净琉璃世界的有情,纯属大丈夫相,无需转女成男。本来佛性平等,无有高下,所谓男女,只是五浊恶世中,欲界众生的差别现象而已;色界与无色界的有情,已无男女相,所以男女性别,原无胜劣之分,更无所谓高等或低级的悬殊。即使凡夫境界,烦恼的厚薄,业障的轻重,智慧的浅深,福报的胜劣,皆基于个人宿世业力因缘使然,非关男女性的区别。

  虽然《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言:“女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因为清净与垢染不同);二者帝释,(因为少欲多欲差别);三者魔王,(因刚强懦弱相异);四转轮王,(因仁慈嫉妒各异);五者佛身。(因万德烦恼有别)”学佛之人志在出尘,梵王、帝王、帝释、魔王、转轮王,固非所求,不作也罢,至于佛身,谨限于不可即女身作佛而已,并非女人,不可以修行,断烦恼,成佛道。至于修因证果,觉悟成佛的迟速,全视乎个人修行之精勤与懈怠而定,与男女性别无关。可是古今中外,皆以男性为社会中心,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男性既掌握经济大权,便可为所欲有,有人意图欺侮女性,压迫女性,奴役女性,甚至抵毁女性,使女性在不平等的制度下,受尽委屈与折磨。时至今日,随著时代巨轮的推进,女人,已非弱者,但由于社会重男轻女的恶习,根深蒂固,虽然同工同酬,但女性在家庭中,仍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两性相处,吃亏的往往是女性;何况女性,毕竟要接受生儿育女的痛苦,是以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女性,厌恶女身欲求出离。

  药师如来,为欲令此类女性,所求如意,所以因中行菩提道时,发愿当来成佛,若有愿意舍弃女身的人,得“闻我”药师佛的“名”号,专心称念,礼拜供养,“一切皆得转女成男”,而且具足大丈夫相;若能进修佛法,精勤不懈,终必“证得无上菩提”!


(九)化导魔外摄入正见愿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梵语“魔罗”,译杀者,或扰害;凡是障碍善法,破坏功德,杀人慧命,扰乱人身心的人和事,都属于魔。可分为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天魔等四种。

  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固然令人困扰重重,心烦意乱,不能专心办道;而天魔更有魔王,魔兵,魔将,魔子,魔孙,及魔眷属,都会运用种种魔术手段,网罗众生,使人迷失本性,陷入魔网,求出无由,谓之“魔罥罗”。

  “外道”,指佛法以外的一般宗教,不明万法唯心的道理,于心外求道,谓之外道。《大智度论》说,佛在世时,印度竟然有九十六种外道之多。于心外求道的人,不明真理,不识佛性,不信因果,邪见炽盛,往往修学种种无益苦行,如蚕作茧,自缠自缚,犹如误入荆棘丛林,入易出难,故言:“堕恶见稠林”。

  魔与外道、恶见,皆属于惑,是生死根本。众生因烦恼惑而作业而受苦,如是惑业苦三,循环不已,被困苦恼深渊,无法自救。药师如来为彻底消除众生心中的迷惑,令断除苦因,苦因既灭,则苦果不生。是以在因中行菩萨道时,即依集谛发愿,愿当来成佛,能“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有“堕”在”种种恶见稠林”中的众生,悉“皆当引摄置于正见”。

  凡世间一切善法,合乎人伦道德,合乎法律秩序,合乎逻辑理论,合乎因果法则的见解,都是正见;凡能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而学习大乘佛法,广修六度四摄等法门,利益众生,趣向佛道的人,就是正知正见。

  现在药师佛乘本愿力功德,将被魔所困,被外道所缠的众生,“引”出魔网,导出恶见稠林,安置于 正知正见的大乘佛法中,“渐令修习诸菩萨行”,当然可以圆满具足菩萨道,终于“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可惜现代思想自由,人皆各持已见,自以为是;至于另有目的之人,故意标奇立异,邪说横行,令一般无知市民,或急功好利的人,误入歧途,自投罗网,自毁前程。例如:目前世界各地,流行著种种邪知邪见的宗教,正在谋杀人的慧命,残害人的身心,所以凡是正知正见的佛弟子,都应该受持及弘扬药师法门,祈求药师如来慈光加被,令邪知邪见的人,转为正知正见,共同实践利已利人的菩萨道,以杜绝社会种种罪恶发生,使我们的世界,变为人间的净土!


(十)解脱灾难令离忧苦愿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以下三大别愿,皆是缘苦谛境而言。佛说:人的富贵贫贱,穷通得失,或智愚贤不肖,皆是个人宿生业力使然;所以我们欲想富贵荣耀,幸福快乐,就要实行布施持戒,努力修善,自求多福。

  可惜众生迷惑无知,不信因果报应分明,每妒忌他人的成就,而苦自已之不足,因而愤世嫉俗,甚至挺而走险,作奸犯法,扰乱社会治安,当然要被:“王法所录”,接受国家法律的裁判。

  古之王法,设有笞、扙、徒、流、死等五刑,以惩罚犯罪的人。今言:“绳缚鞭挞”即是笞刑”,系闭牢狱”即是徒刑,“刑戳”属于死刑。“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是指王法以外的一切天灾人祸,或是被恶人陷害,饱受凌辱。人的感受可分为苦、乐、忧、喜、舍等五种;今被种种逆境,导致“悲愁煎逼,身心受苦”是属于忧与苦。

  药师佛行菩萨道时,发愿拔除众生的痛苦,不管是因触犯国法,该受刑罚的人,或被人陷害,枉受无辜者,或是在王法之外,遭受其余天灾人祸的逼害,致使“悲愁煎逼,身心受苦”的众生,若得闻药师佛的名号,即可仰仗佛的本愿功德,与佛果上的”福德威神力”加被的缘故,皆得解脱,一切王法所加,以及其余无量灾难、苦难、厄难、困难,与遭受他人的横加“凌辱”,种种“悲愁煎逼”的忧苦。

  或有人问,被国法惩罚的人,若是冤枉,闻佛名号,即得解脱,是应该的;如果是五逆十恶的人,是罪有应得,若闻佛名号,即得解脱,岂非违背因果定律?当知若有福德因缘,得闻药师佛名,一定是有善根,而又勇于改过的人,今因闻佛名,受佛感化,悔过自新,转恶为善,念佛修行,必然蒙佛慈悲摄受,可以解脱灾难,或重罪轻受,正是善因善果,谁说是违背因果定律?


(十一) 饥渴众生得妙饮食愿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饮食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条件,若然缺乏饮食营养,不仅身瘦形枯,百病丛生,且面临死亡;是以世人无不为求饮食而奔驰。

  《楞严经》云:“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段食,又名粗搏食:指色、香、味、触等食物,可直接资养身体,间接资补精神。触食:指人的眼等六根,与外界色等六尘接触,产生色声香味,冷暖涩滑种种反应情绪,令人心生喜乐,能长养身心,谓之触食。思食:指人的思想与意志,能使人精神奋振,克服艰苦,甚至任劳任怨,以谋生存,谓之思食。识食:此识非指眼等六根,扳缘色等六尘所起之六识,而是指一切众生,.皆依之而生存的第八阿赖耶识;地狱众生及无色界有情,固赖此识资持命根,而一切众生,亦因此识资持业果,始可以延续生命,因名识食。三界众生,皆依此四食而住。

  至于出世三乘圣人,则以禅悦为食,或以愿力为食,以解脱为食,以资养慧命;唯独诸佛,已转识成智,法身显现,智慧饱满,无需再依食住。

  段食、触食,纯属物质;思食、识食、以及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等,皆是精神食粮。普通一般人,大都全力注意饮食营养,争取物质的享受,而忽视精神食粮,致使人心失常,精神枯萎,百病丛生,仍然不知谋求挽救,努力进取精神食粮,令精神饱满,身心健康,反而醉心物质享受,心为形役,身为物转,每为物之得失而烦恼;尤甚的是为满足一时口腹之欲,而屠杀生灵,冤结累劫,受报无穷;或为满足一己的私欲,而强夺巧取,无恶不作,既作恶多端,则罪孽难逃,生受法律制裁,死堕恶道,受苦无量,佛眼观之,实在可怜可悯。因此,药师如来行菩萨道时,发愿将来成佛,凡为“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的众生,若然得闻其名号,而能“专念受持”,即先以世间“上妙饮食,饱足其身”。

  “上妙饮食”,非指血腥臭秽的肉类,而是营养丰富,资补身心的天然食品,加以思想纯善无恶的思食,与深信因果知见正确的识食,该是世间最上最妙的饮食。“法味”,指大乘佛教的思想,以及菩萨所修学的无量法门,能长养人的慧命,能令人法身健康,毕竟解脱生死之苦,获得佛果无上菩提的究竟安乐。药师佛对于为饥渴所恼,作诸恶业,流转生死的众生,先以世间“上妙饮食”,令其安住于有漏善道,使之成为人间贤士;然后再进一步用出世间的“法味”,令其安住于无漏觉道,使之成为出世间圣人,乃至证得佛果无上菩提,究竟离苦得乐,故言:“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十二)贫乏众生得妙衣服愿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后心所玩,皆令满足。

  衣服不止可以卫体遮羞,还可以御寒避暑,保护肌肤,避免寒暑或蚊虫的侵袭;是以衣服,亦是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护身之物。时至今日,人的衣服不但讲究华丽美观,还求欸式新潮怪异,富人一件衣服,每以万计,可是贫穷人家,往往衣不蔽体,即使是粗衣旧服,亦无以自给。药师如来为照顾此类贫苦群众,因中行菩萨道时,发愿将来成佛,若有贫穷众生,缺乏衣服,饱受蚊虫侵袭,或被寒暑逼迫恼害,如果得闻药师佛的名号,又能专心称念,如法“受特”,自可获得药师如来本愿功德威神之力加被,即能“如其”心中“所好”,随意“即得上妙衣服”。同时“亦得一切宝庄严具”,例如:宝石,钻石,钻戒,项链等首饰之类。

  “华鬘”,是用种种花、或用种种宝石制成的项链首饰;“涂香”,是种种名贵的香水;“鼓乐”,是各种流行的音乐;“众伎”是各种乐器。此皆人间富豪之家所用之物,今因专心称念佛的名号,即可“随”其“心”意所爱好玩赏的一切华丽衣服,各种名贵首饰,高级化妆用品,以及娱乐所用的各种器具,药师佛悉皆能令一切贫苦众生,得到“满足”,如意享受。

  总结:药师如来,从凡夫开始,在因中修行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即发上述之十二大愿,而此大愿,既不同于凡夫,只求自利之人天福报;亦不同于二乘人,但求出三界,了生死;也不同于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教化众生,开佛知见;而是愿意满足一切众生的希望,“令诸有情,所求皆得”。十二大愿是药师如来因中修行所发的别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是成佛后由本愿行功德力的实现。

  【全文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药师如来       大愿)(五明学佛网:药师如来       大愿)  

 大寂尼师:弥陀成佛大愿的重心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惟觉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法界法师:药师经释义 第四、药师如来十二大愿分 

 开愿法师:净土为归——弥陀大愿菩萨生西九周年皈依法会开示 

 梦参法师:用普贤十大愿念阿弥陀佛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于东林寺开示:用普贤十大愿念阿弥陀佛 

 其它法师:十大愿王 

 妙量法师:妙量法师十二大愿 

 其它法师:如何处理家庭危机(大愿法师) 

 衍慈法师:药师如来之十二大愿 

 大安法师:四十八大愿对凡夫众生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