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增法师:多修习无常想能断一切


   日期:2015/7/14 15: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杂阿含270经]里佛陀说修习多修习无常想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而证得阿罗汉果。

  无常者是以灭尽之义来观察,苦者是以怖畏之义来观察,无我者是以不实之义来观察过去,现在,未來,内,外,粗,细,美,丑,远,近十一种情况的诸法。

  [杂阿含(二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1)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发荄断草。如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2)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揽其端,举而抖擞,萎枯悉落,取其长者。如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3)譬如庵罗果着树,猛风摇条,果悉堕落。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4)譬如楼阁,中心坚固,众材所依,摄受不散。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5)譬如一切众生迹,象迹为大,能摄受故。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6)譬如阎浮提一切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为第一,悉摄受故。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7)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闇冥。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8)譬如转轮圣王,于诸小王最上、最胜。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诸比丘!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佛说是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在这部经里,佛陀以八种比喻来解释整个修行的过程:相信佛陀、修习正法、清净戒行、守护根门、具足波罗蜜、断除烦恼、精进不懈、观照无常、和向于涅槃等。

  这八种比喻:田夫深耕断草、人揽草取其长者、风摇落庵罗果、楼阁依众材、象迹最大、诸河赴大海、日出除闇冥、转圣王于诸王最胜。

  1.农夫深耕其田地断除杂草以示修行须要先把不善之行为先以持戒、守护根门完全净除。

  2.人揽草割除长的草是指修行须要把最主要执著先解决(指先观照无常)。

  3.风摇落熟的庵罗果,是指已经具足善根的修行人能断除众多的烦恼;向往涅槃须依众多的波罗蜜,如布施(dāna)、持戒(sila)、忍辱(khanti)、精进(Vīriya)、慈爱(mettā)、真实(sacca)、出离(nekkhamma)、决意(adhitthāna)、智慧(Paññā)、和舍(upekkhā)等。

  4.楼阁依众材,是指修行是依靠三学来成就的。

  5.众多的善根中又以精进为最大,犹如众生的足迹皆入于大象之迹一般。

  6.诸河赴大海像众修行人,四双八辈皆入于涅槃;

  7.日出除闇冥喻要依正法,靠观照破除无明才能停止轮回。

  8.转圣王于诸王为最胜是比喻佛陀在三界众生之中是最胜,无一众生能及。

  一切身心的现象,不论是过去,现在,未來,内,外,粗,细,美,丑,远,近;都是在不停地生灭,没有一刻是固定的。观照者须要作数千数万次或更多的观照之後,才能如实地知道这些身心现象的无常(anicca)和不实,是不园滿,是屬於苦,没有一絲毫可以称为是‘我’或‘我的’,这种观智称为三法印智(Sammasanañāņa)。

  阿罗汉道的主要烦恼是五上分结,即是色界爱、无色界爱、掉举、我慢、和无明。[杂阿含270经]里佛陀说修习和多修习无常想,因多修习的缘故能断除这一切的烦恼;而证得阿罗汉果。色界爱是对色界定所起的贪爱,无色界爱是对无色界定所起的贪爱,掉举是正念还不能完全园满,我慢是潜在的我执,无明是对四圣谛未能园满透彻三转十二行。

  在[攝阿毗达摩义论]里指出色蕴具有無常性:有坏灭的特相,有沉沒的作用,以色的灭尽为现狀,以受坏灭的色为近因。

  色蕴之所以会继续生存是因为有段食,也即是攝取食物,段食有滋养素的特相,有取色与食物的作用,以支持身体為现狀,以食物為近因。

  但我们被延续的色蕴所蒙蔽着,见不到无常的真相。

  「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无常,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9.9])受、想、行、识也如是。

  「诸比丘!对色如理作意,且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诸比丘!比丘若对色如理作意,如实以观色之无常性者,则厌患于色。喜尽故贪尽,贪尽故喜尽。喜贪尽故,名为心解脱、善解脱。」([蕴相应52.10])受、想、行、识也如是。

  修无常随观者会断除常想,從观無常所行的道,叫做無相解脫道。由無常隨观而离顛倒相,即想顛倒、心顛倒、和見顛倒,因此而能次第证斯陀洹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观無常而解脱的行者叫做入於‘無相隨观解脫門’。对一切诸行,是无常的、暂时的、限于生灭的、坏灭的、剎那的、动摇的、破坏的、非恒的、变易法的、不实的、非有的、有为的,死法的种种理由而观无常。

  在[相应部]IV.72经(MalunkyaSutta)里佛陀指出:「在看、听、想时,即刻观照(无常),連续的意门所引起的执著,就无法生起。」「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无常,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有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9.9])受、想、行、识也如是。在[济历曼南达经(GirimanandaSutta)]([增支部10.60])佛教导说:「阿难!如何观修诸行无常想呢?于此,阿难!比丘对诸行生忧患,惭耻,厌恶心。阿难!如是观修诸行无常。」

  再以四十行相来观察,即:

  (1-10)无常、苦、病、痈、箭、恶、疾、敌、毁、难、

  (11-20)祸、怖畏、灾患、动、坏、不恒、非保护所、非避难所、非归依处、无、

  (21-30)虚、空、无我、患、变法、不实、恶之根、杀戮者、不利、有漏、

  (31-40)有为、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悲法、恼法、杂染法。

  这样的观察能得随顺忍,而能决定五蕴之灭是涅槃。

  我们应以苦随观断乐想。了解有为法的苦,经常修习的结果,就会生起对诸造作的厌倦,而以‘无愿解脱门’,证得涅槃。「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苦,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10.10])受、想、行、识也如是。对诸行以是屡屡逼恼的、是有苦的、是苦之基、是病、是廱、是箭、是恼、是疾、是祸、是怖畏、是灾患、非救护所、非避难所、非皈依处,是过患、是痛苦之根、是杀戮者、是有漏、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愁法、是悲法、是忧法、是恼法、是杂染法等种种理由而观苦。

  对诸行以是非可爱的,是恶臭的、是可厌的、是可恶的,不值得庄严的、是丑陋的、是弃舍的种种理由而观苦相是不净。

  我们应以无我随观断我想。了解诸法的空性,经常修习的结果,就会生起对诸法的空性的智慧,而以‘空解脱门’,证得涅槃。「诸比丘!过去未来之色皆是无我,何况现在之色耶?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观,不顾过去之色,不悦未来之色,对现在之色趣向厌离、离欲、灭尽。」([蕴相应11.11])受、想、行、识也如是。在[济历曼南达经]([增支部10.60])佛教导说:「阿难!如何观修无我想[8]呢?于此,比丘前往林中,树下,闲房空地,如是观修:眼是非我,色相是非我;耳是非我,声是非我;鼻是非我,香是非我;舌是非我,味是非我;身是非我,触是非我;意门是非我,意境是非我。如此住于观修六内处与六外处是非我。阿难!如是于色观修无我。」对诸行以是他、是无、是虚、是空、无主、不自在、不自由等种种理由而观无我。

  上述的四十行相又分为三组:无常随观是观察无常、毁、动、坏、不恒、变异、不实、不利、有为、死法十种,于五蕴观察而有五十无常随观。无我随观是观察敌、无、虚、空、无我五种,于五蕴观察而有二十五无我随观。其余的二十五种于五蕴观察而有一百二十五种苦随观。

  他们的差异在于入门的不同,因为观无常而证入‘无相解脱门’。因为多病观苦而证入‘无愿解脱门’。和因为观无我而证入‘空解脱门’。多数的人是观无常证入‘无相解脱门’,或观苦证入‘无愿解脱门’。极少数的人是观无我证入‘空解脱门’。为什么呢?因为观无我是更深的,它是从观无常开始的。

  佛对弥醯说:「弥醯!一个已领悟无常者,无我的知觉亦生起。」(《弥醯经》)佛又说:「当自性的无常被观照,自性的无我也被理解,三相之一若被察觉,其他二相也会被领悟。」(《三菩提经Sambodhisutta》)

  因为在道非道智见清净时,它为十种观的杂染影响,不能如实的观察三相,所以在行道智见清净再作观察以使三相现起。为何三相不现起呢?因为不能照见五蕴的生灭,被相续的假相所覆蔽,所以不现起无常相。又因为不能观照生灭的逼恼,为四威仪所覆蔽,故不现起苦相。又因为不能观照种种界的分别,为坚实所覆蔽,故不现起无我相。

  这里每个人虽有不同的习性,但是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是一致和必需做的,最后视观照的深度,而入不同的解脱门。每个人的行舍智可由三相随观而转起三解脱门。

  法增比丘11/12/2009于马来西亚宜力佛教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无常       断除烦恼)(五明学佛网:无常       断除烦恼)  

 其它:佛陀说无常(张家提) 

 其它:坦然面对人生的无常(张家提)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无常经 

 魏道儒教授:四《阿含》中的“缘起”和“无常”学说 

 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 

 蔡惠明居士:研习“杂阿含经”论“无常,苦、无我” 

 菩提法师:念佛能断除烦恼吗? 

 明一法师:断除烦恼因素质 

 如瑞法师:法句经开示 当念无常精进用功 

 如瑞法师:若念于无常 诤论自然熄 

 如瑞法师:思惟无常 远离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