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上官居士:《无量寿经》是真正的孝道


   日期:2015/7/13 20: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主持人:有三位。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以及护法义工菩萨们,大家好。大惭愧弟子上官今天恭敬汇报的主题是,《无量寿经》是真正的孝道。

  第一,《无量寿经》东来最早,又经灭时独留此经,此处可见如来大慈大悲至极之孝道。首先,弟子心智粗劣,读《无量寿经》序文多次却悟处甚少,今读诵《科注》二百零九页,「甚至於经灭时,独留此经,以作舟航,故云专为凡夫也」,才忆起序文中言此经东来最早的深义何在。佛法离思量分别,处处表法,无法不圆,因此佛经流传到中国的顺序,以及未来经灭的顺序,也都是应机表法。东汉三国时期,印度净土系经典就已流传我国,后失传,东晋南北朝以及后来《无量寿经》其他原本多得以流传保存,可谓是最早期传入并保存的佛经。何以故此经最早流入而最后灭尽?学习至今才粗略体会如来慈悲、弥陀大愿,视一切众生为生身父母,大慈至孝,劝导众生导归极乐。为免除末世凡愚障深苦重,於正法不能生信,於此易行之道不能生信,於自己本来是佛不能生信故,特垂方便,开演净土法门。此经最早流入,有生根、生育、开始之意,正如《疏钞》云,「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寓意在此。令众生知晓一切佛成佛不离念佛,故云生育法身,正契本经最早流入,表达一切佛由念佛生育而成,因修净土而证法身。而独留此经,令人联想到最后归处,中国人常言「善始善终」,尤其注重善终。本经世尊劝导父王,「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此处令众生决定生信。此生舍身后归於何处?何谓真正善终?当效法净饭王,听从世尊大慈至孝之言,乘末法孤舟,导归极乐彼岸。其次,《观无量寿经》也是东晋时期继《无量寿经》后又一净土重要经典,尤其是持名念佛一法开示出最妙修习净土之念佛方法。而《观经》之来龙去脉,更是建立在韦提希夫人知其不孝之子阿闍世王故事的基础上。这一表法正是让后人看明,净土源於孝道,净土成於孝道,净土即是孝道,圆满之孝道是念佛成佛。

  第二,如来究竟圆满之智慧,就是为凡愚众生开演一生成佛的最简单、最容易之法。《科注》第二百零九页念老云,「盖明必有究竟方便度生之法,方是如来果觉之究竟」。此句话点破如来本怀的真正慈悲之处,是以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普令一切沉沦苦海众生得到简单易行的方法,以如来果觉做为众生成佛因心,加持凡愚大小,因信发愿,由愿起行,如是修行皆为净土当机之人,也就是能一生成佛之人。学佛从信自己本来是佛开始,但是信自却是最难之基础,以凡夫知见何以信自己是佛?然看到这修净土成佛最方便的方法,人人能行,人人易行,自然解除不能信自己的根本问题,只要把自己全部交给阿弥陀佛,何愁不见性成佛。贤公九十二年的表法,就是弥陀究竟成就之最极方便处,就是如来果觉之究竟方便度生之法,正是本经中「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弥陀大愿王度化众生,最究竟方便的持名念佛方法,贤公做出现代人最好的例证。此处更可见《无量寿经》的重要性,《阿弥陀经》是略说极乐净土之庄严。如《科注》所云,「於此无上甚深微妙法,能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但是多数人不知道法藏比丘因地发心,不知道往生正因,不知道持名方法、修行次第,不知道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具体,因此不能坚定信心,不能一门深入,不能不入歧途。莲公会集本之产生和其必要性正在於此,无非是菩萨慈悲至极,令众生於此净土法门,一乘了义,能生信、发愿、起行。所以梅老云,「欲宏佛法於今日,必须提倡净土,欲宏净宗,必须先宏大经。果能人人持诵,则因果自明,身心自洁,劫运自转,太平自至」。

  菩萨之父生育法身不离念佛,贤公和尚直下承当,彻底担荷,乡间小庙农活耕作,植种心田。九十二载方向不改,目标不变,自在往生破除戏论,荡除分别,为众开演一切诸佛成佛之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古佛作证。肉身大士,法门象龙,今有贤公。佛佛道同,诸佛秘藏并无他法,不假方便,不落思量,蓦直念去,云开雾散,自得心开,妙慧现前,净土法门生佛同修,光照万世。以上是大惭愧弟子上官的学习报告,错误之处还请师父上人慈悲指正。大惭愧弟子上官顶礼感恩,二0一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老法师:我们大家都听到上官的汇报,我们同学当中大概她的汇报次数最多,也非常有内容,可见得她具足真诚恭敬,正如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经教最重要的是以智慧去体会,然后落实在生活,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行为。错误思想行为不断的发生,从早到晚念念相续,经教是如来慈悲具体的表现,没有佛菩萨的言教,我们不可能发现自己的过失、自己的错误,那就永远没有办法修正;换句话说,一直错到底。无量劫来到今天,都在错误当中生活。这话怎么说?没有离开六道、四圣法界就是错误。六道轮回是大错了,四圣法界虽有错误还能过得去,维持一个与性德相似的境界。完全契入性德那是法身菩萨,那不是凡人,经典里面常讲的实报庄严土,这个里面的人可以说不再犯错误了。没有入实报土都免不了错误,这是我们自己要承认的,要能接受,承认自己天天在错误当中过日子,就能生起惭愧心,有惭愧心才会天天改过。

  用什么方法改过?用读经。这个方法是一切诸佛如来对於现在人所说的知识分子广泛所采取的一种方便法。只要能治病,能把病治好,这个方法就叫做究竟方便。所以究竟方便并不是指一个特殊的法门,不是的。八万四千法门,只要这个法门把病治好了,良药。良药没有一定,究竟方便也没有一定,这个我们要知道。关键在会用,这两个字很重要。治什么病要治病根,病根治好了,什么病都没有了,百病不生。病根佛给我们说了三个,第一个是起心动念,这个根太深,我们治不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二是次深。第一个是最深的,叫无明烦恼,什么人才能真正断它?伏住,我们知道法身菩萨就伏住了,没断根,也就是说它存在,但是它不起作用,这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真正讲断,断这个根你必须要能见到,你见都见不到你怎么断法?无始无明的兴起,这个频率之高我们无法想像,根据弥勒菩萨的开示,用现在的秒做单位,一秒钟二千一百兆次生灭的频率。不但我们完全没有感触,法身菩萨也很难感触到,大乘经上佛常说八地菩萨,大概到八地菩萨才看见,才见到有这个东西存在,他才会断它,七地以前都没有这个能力。那我们知道,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在这四个位次上,把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实报土就不见了。菩萨到哪里去?这菩萨叫妙觉,不是等觉,融入常寂光,跟常寂光融合成一片。常寂光是谁证的?妙觉如来究竟的果证。所以真正入常寂光,这就是一切法跟自己身心融成一体,身就是土,土就是身。我们现在分成依报、正报,到常寂光依正是一不是二。在什么地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报身佛没有形相,没有形相我们今天也把他造成一个形相,叫他做卢舍那佛;法身佛没有形相,也把他造出一个形相,叫毗卢遮那佛。我们凡夫著相。造一个形相行不行?行,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但是你要知道,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是梵语,什么意思?遍一切处。遍一切处是空间,遍一切时是时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一切法的本体,一切法是它的现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性是体,相是用,起的作用,经上讲体相用。体是真的,相、用是假的。为什么?体永恒存在,相不是永恒存在,它是缘起,有缘相就现前,没有缘相就消失。现前不是生,消失不是灭,这个话又不好懂了,我们还用电影来做比喻。旧式的电影是非常明显,它的体是什么?体是胶卷,动画。相跟作用就是把这个相打在银幕上,你在银幕上看的这个色相,这是起用,它的作用。镜头打开,这个画面打在银幕上,不能叫生;关起来,没有了,不能叫灭。为什么?底片没有生灭,真的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只有隐现,我打开镜头现了,关了镜头隐了,隐现,不是生灭,跟十法界依正庄严完全不相同。十法界依正庄严它是有生灭,好像我们作梦,梦中有生灭,为什么?以后再找这梦找不回来了。电影没有生灭,演完可以从头再放,所以它没有生灭,它是隐现不同。

  在画面上现的这个相是生灭相。你看镜头打开,打一张,马上关起来,再打开第二张,一秒钟二十四张,并不多。它在银幕上停留的时间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有没有看见这个画面?没有。这个可以做实验,我们把这个底片二十四张,一秒钟所播放的,把二十三张抹黑,只留一张,让它在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看这个影像的效果。有没有看到?有。看到什么?光闪了一下,闪一下马上就没有,光里头有什么东西没看见,只看见光一闪,没有看到东西。我们坐高速的火车,现在快速火车它的速度一小时三百公里,在这样的速度,这样速度并不是很快,一小时三百公里。两旁边,车站两旁边还有很多人在那里看,我们看到一下过去、一下过去,知道有人的相,人什么样子没看清楚,面目看不清楚。这就是什么?我们眼能见的速度是有限的。大概要二分之一秒,我们能看到这个画面里头有人、有房子、有树木花草,有这个概念,但是不清楚,模糊概念;要清楚概念,应该是一秒钟。一秒钟是这个画面停留一秒钟,我们有概念,有清楚的概念。一秒钟也非常快,半秒钟有模糊的概念,比这个频率再高就看不见了。何况经上告诉我们,一秒钟二千一百兆次的生灭。这是什么?整个宇宙所有物质现象,包括精神现象,我们的起心动念,都在这个频率之下,所以没有办法感触到。佛为什么能感觉到?佛心是定的,我们心是动的,动没有办法观察动的境界,频率不一样;静能观察静的境界、动的境界,它统统没有障碍。而自性是本定,自性从来没有动摇,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我们。自性就是真心,真心从来没有动过,所以它看得清楚。到八地菩萨的定功接近自性本定,所以一般人讲宇宙的奥秘,宇宙的真相、宇宙的奥秘他有能力看到。

  佛谈到这些问题、这些境界,他们丝毫问题都没有,为什么?他看到了,他体会到、知道了。我们今天听佛讲这些,我们没见到,也没有听到,也没有感受到,自然产生怀疑,疑是修行最大的障碍。疑对我们的身体不好,没有自信心常常怀疑自己的人,现在医学上说,他没有免疫的能量,也就是一般讲他没有抵抗力,很容易接受病菌的干扰,身体不健康。对我们环境来说,这个地区居住的人没有信心,疑心很重,会感召这个地区山崩地陷,山会倒下来,地会突然陷下去,这是怀疑;傲慢所感召的地震,贪心感的水灾,瞋恚感的火灾,火山爆发,地球温度上升,脾气大,森林大火都是这种的感受,愚痴感的是风灾。这就是物质环境会受人意念的影响。这个念头是善,那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天堂;念头不善,那就是饿鬼、就是地狱。地狱里头什么奇奇怪怪刑罚都有,从哪里来的?恶念变现出来的。深深明了因果之后才晓得,我们生生世世的遭遇,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每天所过的日子,全都是自作自受,要明白这个道理,与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别人诱惑,你随顺是你自己的过失,别人诱惑,你可以如如不动。那些修行有成就的人,他不受环境干扰,永远是心平气和。平就是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真心,真心起作用就是佛境界、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在心中。心有极乐世界,外面境界就变成极乐世界,为什么?境随心转。所以修行,真正修行修心,言语行为都是听心在转的,心善,言就善,行就善;心要是恶,言语恶,行为恶。心是主宰,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无量寿经》很难得,善根深厚的人接触到,终於认识了,佛所说的经称为法宝,《无量寿经》宝中之宝,一切法宝里头第一法宝。认识之后怎么办?依教奉行,要把它还原。怎么还原?它是我们自性里面的《无量寿经》,从佛性当中流出来,从佛口里头说出来,我们明白了,我们要把自性的《无量寿经》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从自性当中流出来就管用了。那我们的心不是佛心,希望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把自己的无量寿引出来,让这个《无量寿经》就是自己自性里面的《无量寿经》,流出来跟释迦牟尼佛流出来的一模一样,这个时候你就自见其义了。义是什么?义无量无边,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无量义周遍法界,任何一个字,你讲一生都讲不完,你讲一劫也讲不完,你讲无量劫还是讲不完。为什么?其广没有边际,其小无内,这是性德。性德里头任何一德都圆融万德,就是无量德都融在一德当中,任何一德都是无量德,无量智慧,无量的说法,这叫开悟,开悟才管用。不开悟也管用,为什么?不开悟能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开悟,这个法门所以被称为究竟方便就是这个意思。

  来佛寺的三位大德给我们做出榜样,他们就一句佛号。因为乡下人,一生过著清苦的日子,没有念过书,现在人说没有文化。师父传给他的就一句佛号,教他一直念下去。他们就真干,能听话、能真干,一生不换题目,一生没有在佛号里头加一点或是减一点,没有,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做给我们看了。这个光碟愈看愈有味,印志法师做了好几种版本,都好,不要有分别心,任何一种都好。真看懂了,真看明白,依教修行,他们能证到的你也能证到。这是圆满的果证,无比稀有的成就,十方如来都赞叹,十方菩萨都羡慕。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缘分,要放下万缘,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在这个世间,我们有义务护持正法,但是要懂得随缘妙用,贤首国师教给我们的。这个四德,《还源观》上讲的四德,海贤、海庆以及海贤的老母亲都做到了,「随缘妙用」,真实智慧;「威仪有则」,做出榜样给人看;「柔和质直,代众生苦」,他们全做到了,不能不承认是大菩萨,法身菩萨的境界,表演在农村日常生活当中。说明修行证果不难,难在你会不会看、会不会学,会看、肯学就成功。

  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三十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无量寿经       孝道)(五明学佛网:无量寿经       孝道)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开愿法师:孝道的真实意义 

 道坚法师:一般人认为出家有违孝道,请问你有何看法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