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印祖故事:狄氏流通辨异录,印祖撰写决疑论


   日期:2010/4/2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民国三年(1914年),上海著名报人狄楚青居士来普陀山与印光大师见面。印光大师跟他说:“公好流通古迹,何不取弘教藏中《拣魔辨异录》,刊板印行。此世宗以灵山泗水之心法,为儒释两教,作开金刚正眼之大光明藏也。若得流通,不但参禅者直下知归。即宗孔孟而探诚明之极赜者,亦如乘轮遇顺风,速得到彼岸也。光绪三十年我和谛公到北京请藏经,在琉璃厂请到两本,一本送给谛公,一本托杨仁山居士寄到东洋入藏。你如果能够印的话,就到谛公哪儿请来。”

狄居士说:“师父,这本书我有。”印光大师问:“噢,你是从哪里得到的?”狄居士回答说:“是在北京烂货摊买的。”印祖和狄居士相对一笑,原来大家都是从北京旧书摊买到的。狄居士答应回去石印一千本,并请印光大师作序。大师于是化名,以“代企觉居士赵希伊作”的名义撰写了《拣魔辨异录石印序》,序曰:

“自佛法入中国,历代皇帝,无不崇奉。其唯结缘种,与有所悟证者,种种不一。求其深入经藏,直达禅源。证涅槃之妙心,具金刚之正眼。于修齐治平之暇,阐拈华直指之宗者,其唯清世宗皇帝为第一也。若非法身大士,乘愿再来。握权实不二之道柄,度轮回无依之众生者。其能如是也耶。其所著述,藏内有圆明居士语录三卷。(圆明居士世宗道号)其他序跋传记,散见于经论语录中。悉皆妙契佛心,冥符祖意。言言见谛,语语归宗。如走盘珠,似摩尼宝。凡具眼者,无不佩服。当明季时,密云悟会下,有法藏字汉月者。天姿聪敏,我慢根深。大悟之后,欲为千古独一无侣之高人。从兹妄立主见,著五宗原,拟己超迈一切。不知如来心印,如清凉月。慢云一起,便掩月光。真如妙性,犹太虚空。慢尘既扬,即污空体。种种涂饰,翻形狂悖。求升反坠,弄巧成拙。密云则辟而又辟,彼与其徒弘忍,执迷不返,则救而又救。反欲陵驾密云,谓己无师自悟,密云强以源流恳付之。所有言说,类多妄造,少有实情。当时知识,虽知其非,以其师尚不奈何,兼彼门庭甚盛,士大夫多为外护。恐其一经辟驳,难免招祸,故皆不敢置论。至雍正十一年,世宗遍阅密云,法藏,弘忍等录。见彼知见纰谬,录其臆见邪说数十条,逐一辨正。通计十万余言,名曰御制拣魔辨异录。即刊书册殿板,又令续入大藏。企其除邪说以正人心,振宗风而明祖道耳。至十三年,开工刊藏,而龙驭旋即宾天。高宗继立,以日亲万几,不暇提倡,遂致竟未入藏。而书册殿板,存于大内,不易流通。故今之博学多闻缁素大家,皆不知其名。吾友子任(按子任为印祖俗字),光绪甲辰,于京师书肆中得二部。以一送谛闲法师,企彼倡募流通。以一托杨仁山寄东洋,入于弘教书院新印藏中。今春余欲朝海至沪上,遇楚青狄居士。余曰,公好流通古迹,何不取弘教藏中拣魔辨异录,刊板印行。此世宗以灵山泗水之心法,为儒释两教,作开金刚正眼之大光明藏也。若得流通,不但参禅者直下知归。即宗孔孟而探诚明之极赜者,亦如乘轮遇顺风,速得到彼岸也。居士曰,余昔于京师烂货摊得一部,藏书笥有年矣。不因子说,几致错过。即付印刷所,俾照式石印一千部。命余作序。余喜极,遂忘其固陋,为序其隐显机缘如此。(民国四年元月吉日古莘企觉居士赵希伊和南撰)”

狄楚青居士回到上海不久,给印光大师来信说:黎端甫居士回江西了,《佛学丛报》第十三期还缺稿子,请师父不惜如椽之笔给撰写几篇稿子吧。因为狄居士的请求,触动了印光大师的心思,大师出家数十年,丛林禅和子对于永明大师禅净四料拣误解很深,不能真正了解禅、净的宗旨,辜负了永明的大慈悲心。于是大师凝神构思,逐条剖决,撰写了7500多字的《净土决疑论》。

《净土决疑论》辨别净土法门与通途法门的界限,详细阐明了永明禅净四料拣的含义。回答禅、教等对净土法门的种种疑惑。指出“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如解释“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说:“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也。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又解释“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说:“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这些解释廓清了大家对禅、净宗旨的迷雾。印光大师总结说:“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净土理者,是秘密藏。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注)狄楚青(1873~1941)初名葆贤、又名狄平子,别署平等阁主、慈石、楚卿、狄平、雅、高平子、六根清静人。江苏溧阳人。早年中举人,后留学日本,为康有为唯一的江南弟子。工诗能文,信仰佛教。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由康有为、梁启超集资,在沪创办《时报》,锐意革新报纸业务,首创对开四版两面印刷现代报纸版面格式;设“时评”专栏,短小隽永,为许多日报仿效。民国10年(1921年)《时报》转让给黄伯惠经营,始脱离报业。除《时报》外,还办过有正书局,出版《小说时报》、《妇女时报》和《佛学丛报》。著作有《平等阁诗话》、《平等阁笔记》等。(《上海市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印光大师)(五明学佛网:念佛       印光大师)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杨云唐居士:观音耳根法门与运心念佛 

 妙莲法师:灵岩甘露第二集 壹、念佛法义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壹、念佛法义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心地功夫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的功德 

 净界法师:念佛之前所要具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