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印祖故事:丛报发表大师论,居士寻找常惭僧


   日期:2010/4/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912年10月,中国最早的佛教刊物《佛学丛报》创刊出版了,这是一本综合性月刊,主办人狄楚青,编辑濮一乘,上海有正书局出版,内容包括学理、论说、图像、传记、文苑、问答、佛教新闻等。高鹤年居士行脚回到上海,参与其事,负责丛报第一期的催印工作。《佛学丛报》出版后,高鹤年居士每期都给印光大师邮寄,这样印光大师就跟这份重要刊物结缘了。印祖对丛报十分赞叹:“壬子仲冬,得睹佛学丛报。始知宏法大士,多现儒门。欢喜感叹,非言可喻。”又说:“佛学丛报一书,直使佛法流通中外,含识尽证一乘。”

大师还专门给《佛学丛报》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对办刊方针和使用纸张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又壬子腊月,因念《佛学丛报》,印用洋纸,不如本国纸之耐久。致诸公所著奇文伟论,因用纸失当,不能经久广益。遂不避罪责,略陈鄙怀。事虽数条,唯此为主。于癸丑正月初,寄至编辑所。” 大师说:“宣统三年,上海佛学丛报,高鹤年屡为邮寄。见所载文字,多合公道。间有涉政治而稍侧重者,窃恐人以此讥诮佛法,因用云水僧常惭之名,寄书祈其秉公立论,勿令美玉生瑕。”这封信收入增广文钞名为上佛学报馆书。

民国二年秋天,高鹤年居士到普陀山拜访印祖时,拿到了印祖一些文稿,带到上海给编辑黎端甫居士看,从中选出四篇准备刊登。并来信商量署名问题。印光大师回信表示:“又谓不慧芜语,为当机之法,一展卷令人如渔父误入桃源等,何失言之甚也。将欲引不慧而进之,则不慧身虽未老,心力早衰。日见其退,寸步难进矣。又呈示黎公,蒙悯其愚诚,录存备印,益觉惭愧无地耳。果如是,是以腐草投彼宝山,以残羹杂于王膳,黩人耳目,赧我面颜,取憎阅者,有浼法道。又况前三论系开如和尚于前年冬月命作,以供尚贤堂演说之稿。《念佛法门普被三根论》,即于是冬载于彼堂纪事。余二篇用与未用,不得而知。若谓文虽鄙拙,意诚可悯。当于前三论,署释开如名。宗教不宜混滥论,署释常惭名。印光二字,千祈勿书。”

《佛学丛报》1914年2月15日(甲寅正月二十一日)第九期刊登《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3月15日(甲寅二月十九日)第十期发表《宗教不宜混滥论》、《佛教以孝为本论》和《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这就是印光大师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四篇论文。分别署名常惭和普陀僧。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一千余字,言简意赅,概述了佛法大义和净土法门的教、理、行果。

《宗教不宜混滥论》四千二百多字,是一篇高水平的重要论著。字字皆从其真修实悟的大光明藏中、大般若心地流出。对于如何是宗,如何是教,为甚么不可以互为混滥的所以然,以及其中的修学利害关系等问题,都作了详尽、周到、明晰的发挥,都切中我佛教法门中长久以来的积弊。令人彻见何为是,何为非,以及其利害,洞若观火;令人直观理事如实之正义,犹如拨云见日。

《佛教以孝为本论》阐明了儒家之孝和佛教之孝的异同,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推极而论,举凡六度万行,无非孝道扩充。

《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主要阐明如来随顺世间,渐令出世之人天乘法,即五戒十善。

佛学丛报编辑部在第十期所载印光大师《宗教不宜混滥论》后的附识对大师作高度评价:“本期并前期论共四篇,普陀(按:后有四字涂黑,估计为“印光法师”或“法雨老人”四字)之所制也。师早从浮玉,悟了妙心。晚渡南溟,精持全藏,高踪卓荦,绝无夸耀之私。密行妙圆,恒切纯修之愿。韬光海岸,养慧珠于紫竹林中。閟迹岑楼,培智果于白莲台畔。尝慨宗风日下,教迹就衰。默运悲心,略施妙辩,剖申宗教,非同影响言谈。力辟猖狂,昭示人天轨范。亟为录梓,用广弘慈。凡属有情,共咀法味。”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大师四论的发表,等于被龙天推出了。佛教界深深叹服,耳目为之一新。一些有心的居士到处打听常惭、普陀僧是谁。结果两位有心人打听了几年终于都问到狄楚青居士那里,民国五年夏天,徐蔚如居士在上海向狄楚青居士打听印光大师的下落,当时狄居士接到周孟由居士来函,也是探问印光大师情况的。于是,这两位重要的护法居士跟印祖开始结缘了。

四论刚刚发表,狄楚青居士又向大师约稿。印祖在给高鹤年的信中写到:“光幼失问学,长无所知。只因久居普陀,每有命其代表者,略录一二以自备览。去秋蒙阁下携至上洋,录出四论,以登丛报。窃思丛报,乃诸大居士吹大法螺,击大法鼓,其义理洪深,若天高地厚。其文词妙丽,如玉振金声。光文列中,何异掷瓦砾于珠林,布荆棘于琼苑,徒刺雅目,无益赏心,惭愧惭愧。根祺师回,又令作论。但以色力尪羸,眼目昏花,欲不奉命,恐负盛情。因将先所支差旧稿,誊写五篇,其体裁语句,鄙陋卑劣。阁下阅之,当发一笑。然彼此相知,或不见怪。至于登报,则恐贻笑于大方家矣。”

这几篇因为丛报停刊而没有发表,其中包括《净土决疑论》这篇重要的论著。大师说“净土决疑论,系民国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十三期报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热闹耳。后竟以主持无人,遂停版不出。此论文虽鄙菲,而于断疑生信,不无少补。至于永明料简训释处,须仔细参详。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虚文。此不慧数十年痛心疾首者,于此以发挥之。万不可以今人所说为的,致辜负永明大慈悲心也。”(按:佛学丛报一共出了12期)

大师四论发表的意义如何?觉有情半月刊编者陈法香评论说:“此四论文,可谓印光大师初转法轮。从此龙天推出,大放光明矣。”四论的发表引起徐蔚如居士的注意,并开始收集大师文稿,编辑印光法师文钞,因此四论的发表也是大师开始以文字弘法的标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