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格桑道德法师:慈爱中的快乐


   日期:2010/3/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当中说:“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界,尽除众生苦。”这里说明了佛菩萨的大愿,也说明了有菩提心的重要。今天是特殊的日子,按照汉传佛教的历算来讲,今天是佛陀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藏传佛教是四月十五),当我们随念释迦牟尼佛时,也就自然而然想到了佛陀伟大的修行过程。

我们知道,佛陀成佛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他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以菩提心为中心,度化众生。有时候,他甚至用他的肉身供养众生吃。譬如,佛在因地修行时,曾是国王的太子,他们一共弟兄三个。有一次,弟兄三人出去之后,眼见一只母老虎和几只小老虎很长时间没有肉吃。佛想,如果母老虎死掉了,小老虎也一定会饿死,当时他就生起了深深的慈悲心,想把自己的身体供养给老虎吃。但是担心他的随从肯定不让他这么做,于是,走了一里左右,他对随从们说你们在这边等我,我有一点小事情。于是,他回到老虎那里,趴在老虎的旁边。为了解救这些众生,他发愿:“今生我用肉身来供养你们,你们可以解除饥饿之苦,将来我成佛后,先度化你们。”发了这样伟大的誓愿,慈悲的力量令老虎都不吃他。这时,他看见旁边有棵大树,就折下一根树枝在自己身上划,直到血流出来。因为母老虎很长时间没有吃肉,用舌头一舔,慢慢就想吃了。此时,整个大地都在震动,他发的这个愿天地都有感应。佛陀成佛后,当时的五大比丘就是那几只小老虎再来。佛陀在因地,一般在印度的周围修行,度化众生。他的那种伟大的慈爱确实没有条件,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甚至对动物都发起慈悲心。所以佛菩萨的修行的核心就是慈悲心,也是菩提心。

“乃至有虚空”这种发愿来自《入菩萨行论》最后的回向文当中的一个偈子。这个偈子的回向发愿的力量特别地大。一念这个偈子,我们有的时候真觉得非常惭愧,我们现在学习佛,学习菩萨,究竟要学佛陀的什么呀?

我想,应该学习佛陀的那种慈爱,无条件的那种慈爱。众生当然有慈爱心,如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慈爱,但是那是十分有限的。她仅仅对自己的孩子发慈爱心,对另外的众生或孩子就不会发慈悲心。所以说她的慈爱心有限,还有条件。佛陀的慈爱是无限的,那种无条件的慈悲心确实特别地伟大。我们特别感恩佛陀,因为佛陀给予我们殊胜的佛法、殊胜的法宝,主要以慈悲的大乘思想,无限的慈爱让我们去学习,给我们留下了深深能发菩提心的法宝。所以我们有了这么好的机会。

当然,我非常赞叹和随喜你们的这种功德,今天一大早,很多居士发心今天过午不食,受持大乘长净戒。一般戒律跟大乘的布萨差不多,有这种思想非常非常好,因为当一个在家的修行者,不可能跟出家人一样每天都受持。当你想念佛陀的恩德,能做到一分,自己就能够改变。不坐高广大床,最主要的,受完戒律之后,你的身体特别地清净,无论如何我今天不能生嗔恨心。而且也不能放逸,我今天要清净。为什么?每天做不到的话,今天一天我能做到。如果今天做到了,那慢慢地改变自己。但主要要求自己发起菩提心,放下自私的心态。这种心态非常非常地伟大。“乃至有虚空”,科学多么发达,它看不到天的边际在哪里。佛菩萨的那种发心,像尽虚空、遍法界一样无边无际,特别地伟大。

“以及众生住”虚空无边无际,众生的数量也是无边无际。在《普贤菩萨行愿品》和别的经文当中都讲,尽虚空、遍法界有无数的国土,除了我们这个星球之外,还有无数的星球存在。在尽虚空、遍法界当中,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粒米。

“愿吾住世间”(我发愿)我要住在这个世界上。我住在这个世界干什么?要“尽除众生苦”。用什么样的方式?如医生可以尽除众生的痛苦,可以从思想上、所作所为帮助众生解除痛苦。

每天早晨一起来,想我今天没有死亡,有很好的机会,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我今天一天能够做到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不要对众生生起嗔恨心,众生也不要对我生起嗔恨心。他不高兴的事情我不能做。如果我做了,我对不起众生, 也对不起自己,我马上去改变。

每天晚上回来反省一天的事情,如果做错的事情,马上忏悔,当下念一些百字明或“嗡班杂儿萨 埵吽”。如果自己做了一些功德或善事,马上回向,然后再随喜功德。何为随喜功德?那就是自己没有做善事,但看见众生做过很好很伟大的善事,心里欢喜并感恩,这个随喜功德是一种非常方便的事情。

比如一个企业家,他捐了亿款,做了慈善的事业。虽然你自己没有做,但是你的内心当中同时生起了随喜,我没有这样做,但是这些人多么伟大,他们所做的这些事情确实能够利益众生,用这种心态非常随喜他们的功德,他有多大的功德,你也会得到这样的功德。所以,随喜功德的这个功德特别特别地大。而且在随喜功德的过程中,也会降伏自己的傲慢和嫉妒心。

因为我们是凡夫,别人做一些好事情,自己做不到,往往会嫉妒。学习也是一样,对方学的比较好一点,自己会嫉妒,然后说七说八的(说别人的坏话 )。你随喜功德出来的时候,一不说别人的坏话,二会增加自己的功德。不管怎样,还是不说别人的坏话好一点。作为佛教徒,说别人的是非,就造了口四业当中的两舌(挑拨离间)的业了。因为造了两舌的业,将来我们无法得到人身,因为《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的特别明白,将来要获得到人身、三善道的话,你从现在就要知道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三业。

依照十善业的标准,如果十善业的这些戒律没有持的话,就没办法下世得到人身或三善道了,只能生到畜生道。如果生到阿修罗也不太好,虽然阿修罗是天道,但是阿修罗嫉妒心很强。现在嫉妒心的因,将来会生到阿修罗道,整天战争,这样你没有时间修法。六道当中最容易成佛的是人间。人就会感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很容易精进地修学,能够把握自己的暇满人身。如果今生没有成佛,再来到人间可以接触善知识,听闻正法。这样不断的心相续下去,累积了很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才能够解除生死轮回。

我特别提醒大家,不管是别人学的好还是不好,我们最好不要说别人好不好的事情。因为说了是非,本来是善意地说他,但是对方肯定是造成不好的想法。对方肯定不高兴,不高兴导致内部不团结。你说我不好,我说他不好,说来说去,导致大家不和合。所以大家不管怎样,做一点功德,回向给众生。一切事情应该随喜功德。

我们应该随念释迦牟尼佛,(因为)我们学的是佛陀甚深的教法。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我们修的是大乘佛,修的是大乘的教法,那我们应该具备大乘的要求。大乘的要求应该发起菩提心,发起菩提心应该放弃自私的心态。自私的心态一直让我们生死轮回。有了自私心,就有了执着心。因为我执,所做事情肯定被世间八风吹走。因为我执,有利益你才高兴,没有利益就不高兴。

如果是真正修行,那么别人说你好坏,没有关系,自己修行,功德是自己的。古人说的好:“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你的朋友(道友)多厉害,也了不了你的生死。自己的生死还是自己去解决。上师多么伟大也没有办法,佛陀也没有办法。佛陀说我的功德也没办法迁移到众生的身上,众生的恶业我也没办法用手来拿走,只能讲道理你们按此理去做才能会众生解脱。我们应该感恩佛陀对我们的慈悲,教给我们这么多的法宝,让我们去学习。

当我们把世间的这些真理学完以后,我们就懂得如何更好地去做人。但是在修为做人的过程中不要被世间八风吹走,如果被世间八风吹走了我们的所作所为,那我们的功德就很小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无私地做一些功德,不被世间八风吹走,把世间的自私心慢慢地减少,自私心减少了,在这个世间活一天就很快乐。

有了宽容与大量的心情,我们为了所有的众生着想,为大家着想的话,大家就都会对你好。这样,你周围的朋友就会多起来。朋友多了,你活在这个世界就不会感觉孤独,你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所有的人都是亲人一样。所以,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很有意义。

相反的,如果凡事出于自私自利而想,以狭窄的心态对待别人,别人肯定不喜欢你。比如你跟别人交朋友,你想的是从这个朋友身上能得到什么,对方知道了你是这样的人,他就会慢慢远离你,这样你的友谊也不会很长久。

如果真心为对方而着想,你也许会吃亏,但是这种吃亏我认为你是占了便宜了。所以我们大家应该从这个角度慢慢去做,慢慢减少自己的自私心。跟佛陀学习,佛陀当时发了什么愿,我们也应该这样学习,发同样的愿。果真能这样修法,那么就能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找到快乐。因为你没有如此的自私心,你一直想到的是别人,自己就一直很快乐了。

如果内心不快乐,虽然有足够的物质,也不可能解决内心的痛苦。所以内心的痛苦还是通过发起大爱的心,关怀他人的爱心而得到解除。只有这种无私的慈爱心,才能够慢慢降伏内心狭窄的心,庞大的慈爱心生起的时候,自己确实很快乐。“尽除众生苦”就是我不断想到众生,我用什么办法能够把众生的痛苦消除,我怎么去利益众生。

事实上,我并非说我已经达到了这个状态,这方面我连边都沾不上。小的时候我就是一个特别特别自私的人,但是我亲近了大善知识,听闻了他们很多真正的菩提心的教授,我体会了他们无私的菩提心。我一直观察自己,我为什么做不到?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自私心?我为什么不会想到别人?为什么只想到自己?后来,对众生,我换了个角度,众生对我的恩德是那么大,我为什么不想到他们呢?我为什么往往想到我自己要怎么怎么样?你周围的人也都是众生嘛,这些众生每一个都喜欢快乐,不喜欢痛苦,跟你一样,为什么你想不到他们的需求和他们的做法呢?我不断地这样想,现在思想观念稍微转变一些。我不断提醒自己第一个念头肯定先想到很多的众生。我慢慢地这样去做,感触很大很大。(现在),我一旦想到佛陀的慈爱时,真的能够感受到佛陀的这种慈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所以特别特别感谢佛陀教给了我们一个这么好的修学菩提心的方法。

发起真正的慈悲心,没有要求你出家不出家,主要你有了这种慈悲心,不管在家出家,都成为佛子。所以,当你真正有了慈悲心的那一天,所有佛菩萨都会赞叹随喜。

不要说菩提心,在这个世间,如果你想做大事情,却没有远大的目标,你这一生肯定做不了大事,做的事肯定是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想要做大事情的人,按照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讲,叫野心勃勃。我认识的人当中做大事情的人很多,但也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我往往教导他们,修行也好,做世间上的事情也好,你必须要有远大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你再去奋斗,但你这个目标必须要远大,比如,在人世间,你的第一个念头当中要有,我对世界要做出一些奉献。如果这样的愿望太远大了,你做不到,退而求其次,我对自己的国家,或我对东南亚做出一些奉献。再其次,要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区域有贡献,再下来,是为自己的亲朋好友、再下来为自己的家人,最少的就只能是自己填饱肚子。如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那我们不要活在人世了,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小虫,都会吃饱。那我们何必当个人呢?

我们五官齐全,是人就会思维,(却)没有想到众生,没有做利益众生的事情,那没有什么大的意义。有了远大的目标即便实现不了,他也可以为这个目标儿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坎坷和艰难,但就不认为这种坎坷和艰难压力,他会认为值得。我有这个能力,我应该去奋斗。所以他的那种压力变为动力。

能够产生这种动力,他要具备三种条件,第一要有信心。没有信心,漫无目的的去做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有了信心这种大的推动力量,他还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没有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的情况,他可能会放弃。有了坚强的毅力,他不会放弃,什么样的坎坷都会度过。但这两件还不够,还要有勇气。具备了这三样条件,做任何事情(都会成功),他肯定不会被压力打倒,因为他很坚强。(如果)修行会按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执行下去,你就跟一般人不一样,你做出的事情肯定超越了一般人。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推动的力量和你所发的愿望超越了别人,所以很多的坎坷和挫折你不会把它们当成挫折,而认为是值得的,是应该要付出的。做世界上任何事都会经历坎坷,但拥有这样的力量能做出更多的事情。

当然,从佛法的角度来讲,那是有慈爱的心,我为众生服务,因为我们学的是佛,不是学一般凡夫的人。是佛陀成就的事业和这种远大的目标,清净的意乐和动机推动了我们,我们应该把握自己的身口意,然后发起庞大利乐有情的心情,虚空不尽,众生不完,我在世间尽除这些众生之苦,用如此的力量推动着我们。每天都能这样的话,每天的修行多么地伟大。

别人跟你说是非,我们何必要去听他呢?别人跟你说难听的话,你何必难过呢?别人一说,我们就被世间八风吹走了。一听说某某法师、莫莫居士修行怎么好,我就高兴,自己就认为是了。一听说他怎么样怎么样,感觉就不舒服。本来你是黄金,烧、炼、切断,你也不会改变。别人说你好,也不要飞到天上去;别人说你不好,也不会把你打到地狱去。所以你要有清净、纯正的意乐,不管别人对你好还是不好,都用这种清净的心对待众生,最后你是胜利者,也是你战胜了你的敌人。哪个敌人呢?你的自私心、你的贪心。别人说了什么事情,你就为它而转,你的我执当下起来了,所以你没有战胜它。你的弓箭不利,所以弓箭不要瞄到别人的身上,要瞄到自己的贪嗔痴上。它一旦起来,马上干掉它们。这样修行真的很有价值。

要想放下自私心,生起强大的利益众生的慈悲心,能够战胜我执,那还必须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做很多事情肯定做的不圆满。虽然发起的动机是清净的,但是不妥当地说一些事,也可能导致对方生气。所以即要有慈悲心,也要有智慧,两个结合起来才能妥当地解决问题。

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很多众生,还要修忍辱。修忍辱的对象虽然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特别是跟自己接近的人。因为接近的人才会说你的坏话或诽谤你。也许他的行为你不习惯,你马上就会生气;或者你的亲朋好友,特别是你的亲人,让你生起嗔恨心。但是你要记住,嗔恨心一旦生起时要冷静,你不要生气,要有平等的心、坦然的心,好像不知道似的,并且内心当中要生起感恩的心。看看佛陀的传记,佛的迦毗卫国被他人抢占,战争被佛陀的慈爱心战胜了。他没有拿武器。藏文对佛陀的赞当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火炮,也没有弓箭,只是赤手空拳,仅仅是清净的意乐和清净的慈悲心对待一切,最后战胜了所有的敌人,甚至妖魔的弓箭变成了莲花,妖魔的诱惑变成了骷髅。”这都是生起慈悲心的缘故。

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免不了碰到很多是非。我们不要在意,这些事情都是成就我们的。我们念那个《食供》的时候,后面不是说“谁打我,骂我,都是成就我们的。愿他们打我、骂我的功德,成为他们将来菩提之因。”我们这样想,是修菩提心的一个好的方法。

因此,今天我们想念佛陀慈悲心的伟大,我们想念他的时候,要学会改变自己。对方哪个地方不对,马上联想自己的修行哪个地方达不到。不要马上联想对方哪个地方不对,你没有看你自己哪个地方不对。做错了哪些事情,马上忏悔;做对的地方应该随喜。这样,我们可以随喜功德。所以,大家更好地发起这样的菩提心,每天每时每刻都想念佛陀这种慈爱的力量,每时每刻都寻找这样的快乐,这样修行,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美好的将来,早日走上菩提大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格桑道德法师       慈爱)(五明学佛网:格桑道德法师       慈爱)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章 我是否好好爱过 慈 

 艾雅·凯玛:禅与自在解脱 第六章 慈爱禅 

 悲心救苦,慈爱与乐,才是学佛人应有的目的 修行 

 慈爱与正见 菩萨发十种心 修行笔记 

 嘎玛仁波切:真慈悲也会表现成忿怒相,但心中的慈爱不会变 

 悲心救苦,慈爱与乐,才是学佛人应有的目的 

 慈爱与正见 

 嘎玛仁波切:真慈悲也会表现成忿怒相,心中的慈爱不会变 

 悲心救苦,慈爱与乐,才是学佛人应有的目的 

 慈爱与正见 

 达真堪布:一份慈爱,两份欢喜 

 信愿法师:一念的慈爱感召世尊救度的健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