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集


   日期:2015/6/27 21: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花了整整两个小时学习了《阴骘文》的第一句话,「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周安士先生注解了很多,这个道理为我们解析得很深刻,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些文昌帝君他的故事、因缘,这也是安士先生在《阴骘文广义节录》里面给我们节选出来的,用这些故事来进一步显发这里面的道理,事和理相得益彰,所以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讲故事。

  我们来看安士先生他的《广义节录》,他引用了二十二则故事,来把文昌帝君这十七世转世当中的这些因缘故事给我们大略的说明。这些故事都出自於《文昌化书》,这是《道藏》里面的典籍。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故事叫天赐兴儒,这是讲到文昌帝君他在很早的一世,这是在周朝,他的神识,佛法里面称为中阴身,就是人还没有投胎之前这种生命的形态叫中阴身。这个中阴身在人间飘荡,就飘到一个叫做会稽山的地方,会稽山是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在很早,大禹治水的时候,曾经在这里大会诸侯,论功行赏。帝君的神识就飘到这个地方,忽然看见有一位隐士,隐居在这个山里的,这个人他大概年纪五十岁上下,正在那里跪著烧香向天祷告,仔细一听,原来他正在求子,想求一个儿子。正当这个时候,这是三更夜晚,星光灿烂,这个隐士,就是求子的这个人,他姓张,帝君看到张宿星座在天空上面很清晰的挂著,有这么好的瑞相,於是帝君就决定投胎到他家里。

  他出生以后,发现原来这个家族是一个比较原始落后的家族,这个民族都比较落后,有许多的陋习,譬如说人长大了以后都要剪发、要纹身,这些都是他们民族的一些陋习。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也纹身,手臂上、身上,甚至脸上,都刻著各种各样的图案,这是当时很早的原始落后的这些民族他们有的这些习惯。那么帝君长大以后,他对这些陋习并不满意,所以他自己穿上鞋戴上帽,自己穿上儒服(儒家的服饰),自己学习礼仪、学习文化。当时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这么做,部落里面的人看到他都觉得很怪异,可是帝君也不管,还是这样我行我素,结果时间久了以后,大家发现学习礼文,学习这种文明,其实是好事情,於是慢慢的就有不少人就跟著他学,到后来整个部落大多数人,大概十分之七八都跟著帝君学习。

  后来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来拜访帝君的父亲,就为他父亲口诵了一部书,叫做《唐虞大训》。《唐虞大训》是上古时代尧舜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教诲,唐就是尧所建立的朝代,虞就是舜所建立的朝代。给他口传了《唐虞大训》这几篇文章,相传这几篇文章是周朝成王在临终的时候说出来的。周成王我们知道他是武王的儿子,周公辅佐他。这位老人把《唐虞大训》口传出来之后,就说中国就会有人来继承他。帝君当时听了之后非常喜欢,於是就跟他学习,学的很认真,可以说听了以后就能记住。后来有很多人,愈来愈多的人就跟帝君来学习,於是帝君就开始教化大众,把儒教振兴起来。

  我们知道儒教它是源自上古时代,其实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始自於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讲的是什么?就是伦理道德。孔子是集大成者,把这些文化典籍把它进行著述,为后人留下系统的这些学问,那么就成为儒家的文化体系。所以我们看到,文昌帝君在很早的时候,他比孔子还早,就已经在儒家文化方面在推广。孔子他降生在春秋时代,周朝末年,他的生平跟帝君的生平很类似,你看孔子的母亲当年是在尼丘山祈祷,得了孔子,帝君他的父亲在星夜祈祷,得了帝君,只是帝君所生的年代是周朝兴盛的时期,而孔子所生的时代是周朝末年,这两位都是圣贤。所以我们看到帝君他是一位什么人?他也是一位圣贤教育的工作者,他来人间的使命就是推广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

  好,我们继续来看第二个故事,这第二个故事叫做补衮和衷。这个衮,意思是古代的礼服、朝服,上朝的时候穿的,这个衣服上往往是绣著龙纹,这是地位很高的人穿的礼服,这里是表示帝君他任很高的职位。和衷就是和谐朝廷里的矛盾。这个故事讲的是在周成王的年代,帝君在周成王时代降生,这是比刚才讲的那个故事更早,刚才讲的是周成王之后,他现在是在周成王时代,他也是姓张,名字叫善勋,张善勋。帝君他投生的家庭大多数都是姓张,跟张家有缘,他当时在朝廷服务,是周成王的一个医官,他深明医术,也同时为周成王进谏,给他良好的建议。周成王继承了文王、武王的道统,当时政治还是很清明的,再加上有周公的辅佐,周公我们晓得他是武王的弟弟,也就是成王的叔叔,武王过世的早,刚刚建立功业不久,就积劳成疾因病去世了。

  武王去世之前很想把自己的王位让给周公,因为周公他是一位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大圣大德,周家的这几位都是圣人,文王,这是武王的父亲,传武王、周公,这一家都是圣贤。当时周公谢绝了,他拒绝接受这个王位,执意要让武王的儿子来接替他父亲的王位,就是当时的成王。成王才十几岁就继位,当然很多天下大事他难以去应付,因此周公就辅佐他,所以叫周公摄政。因为天下刚刚得到稳定,可以说是百废俱兴,刚刚周朝灭了商朝殷纣王,很多国内的这些局势还不太稳定。正在这个时候,成王还有一位叔叔,这位叔叔叫做管叔,他当时有一种野心,想要去争夺天下。当时就放出这些流言蜚语,说周公摄政是别有用心,其实他自己想要天下,而且他还在东部联络了殷纣王的儿子一起举兵造反,当时周公就带兵东征去讨伐这些叛军。

  当时因为朝廷里也有很多的这些流言蜚语,有说周公可能是有篡夺王位的野心,其实周公一点都不想要这个王位,如果想要他早就要了,武王那时候就亲自想要传给他,他都拒绝,这是他真正有孝悌存心,不求名闻利养。当时由於这些流言蜚语,成王本人也对周公有不满,有怀疑。当时周公对内、对外都面对这些局势,先在内部来调和关系,跟大家讲,我们一定要团结,武王留下来的天下,我们一定要保住,我们自己如果不团结,这就会给外敌可乘之机。那么帝君,就是文昌帝君,当时在周成王身边也常常向成王进谏,调和成王和周公之间的关系。当时因为成王心怀不满,所以往往帝君的这些进谏,写的这些进谏的文稿,都被烧掉,因此很少人知道帝君当时的所作所为。帝君总是一有机会就劝谏成王,要跟周公同甘共苦,不能够被一些野心家趁机作乱。

  当时周公带兵东征的时候,甚至连当时一位元老,就是昭公,这是武王的另外一位弟弟,也是成王的叔叔昭公,他也是一位大德,他被武王封为燕王。燕这个国家就是现在讲的河北北部、辽宁西部这个地区。周公当时被封为鲁国的国君,这就是山东地带。连昭公当时也怀疑,幸亏帝君也从中来分析利害,最后终於能够保持朝廷的和谐,大家同心协力平定了叛乱,巩固了周家的政权,使到周朝的基业能够稳定下来。这个事情确实在历史上是鲜为人知,就是帝君从中所做的工作没有什么人知道,可是他做的工作非常重要,真的是安定国家。那么没有人知道他做的这个善事,这种善事就称为阴德,这是阴骘,阴德他得到的利益就更大。所以我们做善事无需要人知道,人家不知道,我得到的这个利益就更大。所以帝君他现在被世世代代的人民所尊崇,这是他的阴德很高,这都是他积功累德而来的。

  积功累德其实不需要一定要用钱,你看能够用一句话调和两方之间的关系,使两人,或者两家,或者是两方,能够和睦,能够齐心协力,这就是大功德。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很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都不和,你看家庭就不和,夫妻两个人都常常吵架,父子不和,母子不和,兄弟不和,出到社会里,上下级不和,同事之间不和。人与人之间不和必定是使到社会不安,国家与国家也就常常有冲突,这冲突现在是愈演愈烈,是需要有人去把这个和谐的教育去推广。我们师父上人奔走於各国之间,我们看到他团结宗教,在新加坡、在印尼、在马来西亚、在澳洲,团结宗教都有非常显著的成效。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世界上知道的人并不多,即使是这四个国家里面的一般老百姓都不知道。但是团结宗教确实是对社会的安定和睦带来重要的决定性的这种力量。不为人知这就是大阴德,我们看到师父上人的这种行持,也应当效仿。师父上人说团结宗教,还要推动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这种教育才能够真正转化人心,才能够让社会得到持久的和谐。我们发心走这条路,推动这个圣贤教育,这也就是学习帝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古人所谓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阴德太大,太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应该从帝君身上学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落实。

  我们再看帝君的第三个故事,是敦睦亲族,这个应该还是帝君同一世的。他在周成王朝廷里任职,离开了家乡有十年,有一天突然就听到一首周公的诗,叫「鸱枭」,《诗经》里有这首诗。这首诗是非常的忧伤,使到帝君很感动,就生起了怀乡之情,於是就向朝廷告老退休,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家乡就看到自己宗族的人很多还在贫穷落后的生活当中,於是就倡议建设义庄。这种义庄可以帮助有困难的人,给他们一些接济,另外,有疾病的就给他们义务的救治。因为当时帝君医术很高明,这个医术当然是中医,从黄帝时代就流传下来的,我们都知道有一部《黄帝内经》,当时帝君就有很好的医术,整个家族的人都得到他的恩惠。帝君对每一个人都照顾,男的长大了就帮助他娶妻,女的长大了帮助她嫁人,聪明的孩子就给他上学受教育的机会,为家族做了很多好事情。帝君这么一做,家族的人都纷纷来仿效他,都跟他一起来做这种和睦亲族、敬老爱幼,做这些慈善福利的工作,所以这个义庄也就愈来愈多。

  这就是孔子他理想当中这种大同世界的模型,在《礼记.礼运大同篇》当中说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世界。大同世界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世界,那和谐世界从哪里做起?就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这帝君给我们做出好榜样,他在他的家族里面搞出一个和谐示范点出来,影响了整个家族,也影响了这个社区,带动百姓都来这么做。那我们就想到我们师父上人,他在家乡安徽省庐江县建立了文化教育中心,在汤池镇。这个中心是一个和谐示范教育点,在汤池镇四万八千人口的这个小镇里面落实弟子规教育,就用我们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把孝道的风气、把礼义的风气树立起来,结果两年时间我们看到民风大大改善。家里头我们看到夫妻和谐了,父子和谐了,兄弟和谐了,妯娌和谐了,学校里师生和谐了,同学之间和谐了。我曾经在这个小镇的街道上走,遇到放学的孩子,走到我们跟前都跟我们九十度鞠躬,说一声「叔叔好!」我一看这都是当地的孩子,都学得这么好,真的是能够做到,我曾经去中心蹲点两个月来学习考察,写过一篇报告。在这个蹲点的过程中,我去采访了一个村庄,二里半村,在村里面的一个村长夫人跟我们介绍,村里头自从学习《弟子规》以后所起到的变化。这些乡亲们每个礼拜就在村头的院子里接受中心老师的义务教学,老师们就在露天给大家上课,男女老幼全部一起听,结果很快发现整个村子的风气改善了,每个人见到老人都像对自己父母一样孝敬,见到孩子都像对自己孩子一样的关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村长夫人讲起来都非常兴奋,这个村长夫人叫金凤大嫂,我们看到也很高兴。就想到,这不就是孔子在《礼记.礼运大同篇》当中所说的大同世界的一个试点吗?一个小的模型吗?

  我们师父上人常说,学习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不搞创作,实际上只不过是遵循老祖宗的教诲,我们所做的事情,老祖宗早就做了,我们现在把它恢复起来而已。你看看,文昌帝君在周朝的时候就在做这个工作,也做得很成功。我们师父上人在汤池镇这里做的试点也做得很成功,二00六年十月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那时我也去了,在总部里做了汤池教学经验成果的一个介绍会,一个展览,吸引了在联合国里面的一千多名代表的兴趣。他们都要来汤池来访问、来学习,确实有很多批的访问团到过汤池来参观学习。果然能够把这种和谐示范教育的理念推广,这不正是在做文昌帝君所做的工作吗?所以文昌帝君他做什么?他就是在做和谐世界这个工作。用什么?就用教育,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礼记》里面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四千多年我们国家用历史来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要想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唯有靠教育。而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自己先要做到,就像文昌帝君,他有这样的德行,他兴办义庄,他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大家才能够敬服,才能够接受。

  好,我们继续看第四个故事初闻佛理。帝君在朝廷的时候就曾经有听说过,说西方的国家(西方国家是指现在的印度),有一位大圣人。帝君他原话是说:「予在朝时,闻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国,有大圣人,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视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梦觉,无忧喜悲愤之情。盖知浮生不久,而求无生者也。予尝慕之」。这一段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成王之后的有一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帝君说他在朝廷里面听到方外之言,方外就是指出世的人、修道之人,就像佛法里讲的出家人,方外之人。说西方,这是指印度,有大圣人,就是指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我们根据历史的考究,按照我们中国历史来讲,是出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农历的四月初八,这是指公元前一0二八年,到今年二00八年,已经有三千零三十五年。所以今年用中国的算法,是佛历三0三五年。这个年头数跟外国学者他们说的年头数不太一样,外国人他说我们今年是佛历的二千五百五十二年,这中间差了有五百年。那么到底哪个对?好像每一方说的都有道理。其实黄念祖老居士有分析过,他说西方外国人的算法是怎么算的?古印度记年头数他是在一种贝叶上面去打洞,一年打一个洞,打到现在,到今年是二千五百五十二年,他是这么算法。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打洞,历史那么久,如果是中间有什么战争、有什么灾难,这个贝叶如果是遗失了五百份,这都很有可能,所以他落了五百年也有这个可能。不像我们中国人算法,更加科学,我们中国是按照天干地支排列,绝对错不了,历史上来排,这一年一年不会有错,所以我们算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五年。

  那么西方外国人他确定佛出生的那一年,他是因为在五十年代,一九五0年代开过两次国际会议,一次在锡兰开的,一次在缅甸开的,这个佛教的会议,请了世界的这些佛学家们去,一致通过,大家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哪一年出生的。但是这两次会议,中国和台湾,因为五十年代已经是解放了,中国大陆这方和台湾这方都没有派代表去参加,原因就是因为当时两岸有对峙,不便於在同一个会议上来出席,所以两边都没派代表出席。所以在没有中国人代表参加的情况下,他们外国人通过了这个佛历,这个就会有点问题。所以我们还是相信我们自己国家的,相信祖师大德,像印光大师肯定我们这个佛历是正确的。

  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圣诞,根据当时记载,在周朝有这么个记载,说那一年那一天看到了太阳出现了双轮,两道光轮,呈现出五色的祥光,射向太微星座,把其他所有的星光都遮没了,光明四照,天地都震动,当时河水、井水都猛涨起来。当时周昭王就下令太史官进行占卜,问这是怎么一回事,结果一占卜得了九五,干卦九五,这是大吉,术师就说这是西方有圣人诞生,他这位大圣,(当时还没有佛这个概念,都说是大圣人),到一千年以后他的法会传到我们中国来。当时周昭王就命人在石头上面刻下了这件事情,就供在南郊祠这个地方,这是历史上记载的。等到周穆王的时候,这是昭王以后到穆王,在穆王的时候有记载,说西方来了一位神人,这位神人能够出入於水火之中,能够贯穿金石,什么都没有障碍,还能够翻转山河,移动城邑,有大神通,所以周穆王当时就请他住在中国,给他建立了道场。现在在山西五台山、在陕西的终南山,都有周穆王当时建的那种古道场。可能这位神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来给我们中国人来结缘。这些都是证明佛当年出世,而且来我们中国来跟我们结法缘。

  孔子他也曾经有描述过这位圣人,根据《列子.仲尼篇》记载,孔子有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吾闻西方有大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是孔子自己说的。孔子他说吾闻,就是我听说西方有大圣人,这个大圣人可不得了,文王、武王是圣人,他是大圣人,比文王、武王、尧、舜、禹、汤还要高,他能怎么样?不治而不乱,不需要去起心动念治理天下,天下就自然不乱,不言而自信,不用讲话就得到大家的信奉,不化而自行,他不用去做教化的工作,大家就已经能够依教奉行。这真的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这讲的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他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个荡荡乎就是比喻广大无有边际的意思。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广大无边,确实不是凡夫能够用意识、用语言而去描述,这个名就是描述,没有办法,真的叫不可思议!

  这是孔子赞叹这位大圣人赞叹到极处。很可惜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如果见到面,我们相信孔子必定是拜释迦牟尼佛为老师,因为孔子非常好学,你看他都拜老子为老师,他如果见到释迦牟尼佛,那肯定也拜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文昌帝君他见到了释迦牟尼佛,这后来要讲到,所以他见到佛之后也马上皈依佛,拜佛为老师。所以这都是证明佛法当时已经在民间流传到中国,中国人已经略知一二了。所以刚才帝君那句话说到,他说西方之国有大圣人,这个西方之国讲的就是印度,这里不是讲西方极乐世界,是讲天竺国,就是印度,那么这位大圣人当然就是指释迦牟尼佛。他也是讲到,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释迦牟尼佛你看他不用语言教化众生,也能够让众生转化。为什么?因为佛的威德,佛的摄受力,能够让众生在他的磁场里面自自然然不起恶念,我们讲佛光注照,我们就能够提升境界。这个佛光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磁场,中国人讲氛围,你在他的氛围底下你就能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甚至转凡成圣。

  无为而自理这是也是这么说,像老子讲的「无为而治」,理就是治理,让天下得到安定。《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你看佛所行处,就是佛教推行的地方,都能够有这样好的效果,无为而治,和谐世界,天灾人祸自然不起,国家自然丰裕,人民自然安乐,战争自然不会发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应?佛法告诉我们,一切唯心造,你是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境界产生,你的心是和谐的、是良善的,你的境界自然就是和谐、良善。所以我们现在要提倡和谐世界,从哪做起?就从我们内心做起。要化解冲突,首先要把我们内心里面的对立、矛盾、不平、怨恨化解掉。我还看张三怎么样怎么样不好,李四怎么样怎么样的缺德,看这个不是,看那个不是,内心里就不和谐。对立矛盾常常在,怎么可能在外面得到和谐?你的天下怎么可能太平?所以把我们内心的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化解掉,外面的世界就和谐了。其实外面的世界本来和谐,为什么?都是自性所变现的。既然是自性所变现的,本来一体,一体怎么可能不和谐?我们看到不和谐是因为我们自己有妄想分别执著,看到外面就不和谐。看到的都不是真相,都是我们自己看到的妄想分别执著而已,那叫妄想。把这些妄念放下了,天下太平,无为而自理。

  下面说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这就是佛法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存心,大慈大悲,完全不想自己,只想著众生,想著众生才是为自己。为什么?因为众生跟我是一体的。佛的慈悲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他看到众生跟自己确实是一体,共同一法身,同一个身,就像身体上不同的细胞,每一个众生就是一个细胞,都是一体的,怎么可能不和谐?为什么要闹矛盾?即使别人跟我矛盾,我也不要跟人矛盾,为什么?都一体!我们常常有这个经验,牙齿会咬到舌头,我们说牙齿跟舌头发生冲突了,这我们常常会有,说话一下不注意,牙齿就咬到舌头上了。舌头痛,舌头会不会说报复牙齿,把牙齿都拔掉,报复它?不会的,为什么?因为牙齿跟舌头一体。

  从这个例子我们去思考一下佛的存心是什么,他看众生跟自己是什么样的关系。所以众生哪怕是害他、杀他,佛还是这样对他们慈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缘是条件,对众生的慈爱没有条件。为什么?他懂这个道理,明了这个真相,他的心才发出来。对众生一味的关怀、爱护,一味的尊重、敬爱,那么这种关怀、爱护就是方便。方便为门,方便是手段,这个便是便宜,方是方法,这是最便宜、最合适的方法,做什么?帮助众生。那帮助众生,最根本的就是帮他们觉悟,只有觉悟了他才能离苦得乐,众生的苦就是因为迷惑颠倒而来,因此他觉悟了,明白了事实真相,他就不会有苦了,不会造业了。就好像我们刚才讲的,众生如果认识到自己跟所有众生是一体,他就不会起自私自利的念头,更不会损人利己,他不会去造业了,不造业他不受恶报,这是根本的帮他离苦得乐。所以诸佛菩萨来到世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教化众生,让众生破迷开悟,所以这个方便,落实起来就是教学。释迦牟尼佛你看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就是教学,办班教学,那我们要救度众生,效法诸佛菩萨,也要学习这个方便。

  那么教学有多门,所谓方便有多门,这个门就是途径。具体落实的方法有身教、有言教。这个身教,自己要做好样子,先做到了你再说,这样你说起来才令人信服,自己没做到,光说,没有效果,别人看你都没做到,叫我做,假的。那么言教,当然上台讲经说法是言教,有这个能力的,有这个机缘的,要直下承当,不可以推让,当仁就不能让,这是我自己的使命,我要去做,要发起大心为护持正法、绍隆佛种去努力。在日常与人交往,一有机会就跟人讲说正法,把这个道理,别人见到你会看到你的形象,他可能会向你请教问题,那么你给他回答,或者是他没有请教,但是你看他这个人能够接受,跟你有缘,你就跟他说,启发他,这都是教学,这是慈悲的表现。

  下面说,「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斋是清净的意思,戒是戒律。这个常,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五常,对应佛法里面讲是五戒。为什么称为常?因为人只要有这种德行,他才能长久立於不败之地。那么佛法是用斋戒,斋是斋心,心要清净,行为符合戒律,这身心都清净。那我们知道,戒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得清净心,我们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定就是清净心。如果持戒之后,反而看到别人不持戒,我自己持戒了,我比他高,他们怎么都犯戒,看到别人那么多过失,还要批评、毁谤,你说他有没有得定?他有没有得清净心?如果没有,这个戒没有效果,持戒没有得定,没有得定,那这个戒只是最多给你带来一点人天福报,你没有功德。所以持戒目的是得定,得定之后就开智慧。

  下面讲,以寂灭为乐,寂灭就是讲的定慧,这个寂灭是大定。什么叫寂灭?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叫寂灭,妄念统统没有了。《楞严经》里讲的首楞严大定现前,这个大定是自性中的本定,本来就是定的,就像六祖说的「何期自性,本不动摇」,本来就是寂灭。真正得到这种寂灭,那我们就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感我们就有应,我们的心是不动的。不动才能去应,自己动,自己问题都没解决,怎么可能帮助众生?所以这个寂灭现前,这是大乐,这种乐人间没有,六道里没有,十法界里也都没有,这是出世间大圣他的法乐。他「视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梦觉」,你看他这里讲死生,不讲生死,孔子他也是讲死生,为什么先讲死,再讲生?这说明死之后还有,还有生,如果讲生死,生了就死掉了,就好像没了。那讲死生,这里头有循环的意思,死而复生,生了又死,死而复生。就像一天从朝至暮,还得从暮至朝,早上到晚上,第二天早上还回来,周而复始,这是轮回。

  所以你看孔子都晓得这个道理,《孝经》里面就说,「死生之义备矣」,这是讲孝子「事死者,如事生」,等父母走了以后依然祭祀,为什么?安慰父母在天之灵,所以孔子他也知道有轮回。他对子路说「未知生,焉知死」?你不知道生的学问,你怎么能了解死的学问?换句话说,死的学问比生的学问更大。可见得圣人他们的见解大略相同,只是孔子没有把死后的这些学问说得那么清楚明白,但是佛法讲得彻底。那么佛看到我们众生在六道轮回里面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每一生生命都像朝暮一样短暂。这是让我们觉悟,要我们回头,出离生死。生死怎么来的?因为有执著,执著产生的是六道轮回,要出离生死,那就是要把执著放下,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执著,六道轮回就超越了。

  这里讲的等恩仇如梦觉,这个恩仇就是指我,某人对我有恩,某人对我有仇,恩恩怨怨缠绕在心里,不能放下,这执著。六道轮回舍身受身,来到这个世间做什么?佛给我们讲,酬业而来。酬什么业?就是这些恩恩怨怨的业,你对我有恩,我来报恩,你对我有仇,我来报仇。讨债还债,报恩报怨,永劫以来就在六道中缠缚,不能得到解脱。那佛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幻梦,都没有,要觉悟、要清醒,觉悟了,知道人生如梦,六道如梦,一切有为法都如梦,这就觉悟了。觉悟以后就放下了,恩仇都平等了,用平等的慈悲对待所有人,恩怨都平等,都帮助他们。

  下面讲「无忧喜悲愤之情」,这个忧喜悲愤是儒家讲的七情,七情都是烦恼,这些感情都是执著。有忧,忧就是忧虑,喜是欢喜,悲是悲哀,愤是愤怒,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情都是烦恼,都是执著。那佛这些情都断了,情断了以后那就是慈悲心现前,对一切众生平等的关怀。下面讲「盖知浮生不久,而求无生者也」,浮生是比喻我们六道轮回。佛劝导我们,六道三界都像火宅一样,我们的生命很短暂,在这里面要赶紧修道,要求无生,无生就是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这个涅盘境界,小乘里所说的涅盘,你只要断了执著你就证得,你就出六道轮回,你就可以说达到不生不灭,出离生死了。但小乘人他还有分别、还有妄想他没断,所以他出离的生死只是出离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他离不了,所以他还有他的苦,还有他的烦恼。那么佛告诉他们,把这个分别也放下,把妄念也放下,这就出了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那才真正是不生不灭,那才是真正的无生,真正的大涅盘。

  这些道理,帝君在当时就已经有听闻了,因为佛法在民间一点一点的也传进来,他也听到,听到以后生起羡慕之心,仰慕佛陀这位大圣人,很羡慕这种无生的境界。这就是他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善根,遇到佛法他能够信受,相信和接受,也愿意学习。那我们想到,我们今天遇到佛法,也能够相信、也能够接受、也愿意学习,我们的善根不亚於文昌帝君,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够真干,真的依教奉行。那么文昌帝君这是初闻佛理,头一次遇到佛法,生起想要学习的心。那一世结束以后,这是他第五个故事,叫情动入胎。帝君那一生结束了,这神识飘离了身体,进入到中阴身,这个中阴身,因为他有这个愿想要学习佛法,於是就往西方飘去,这是往印度去求法。中阴身他不像人的身体,人身体要靠两条腿走路,中阴身他是在天空飘的。那么正飘游,路过了洞庭君山,洞庭君山是在湖南洞庭湖上,在湖心有一个小岛,那个小岛就是一座山,不大,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是景色非常的秀美。飘到那里去之后,他就被这些山色所吸引,生起了喜爱的心,结果这种喜爱的心一动,后头就有很多的故事发生。突然之间就看到有两位仙童迎面飘来,帝君正在享受著这些山色,觉得非常快乐,无忧无虑的,上面也没有统治他的君王,自己也没有身体、肉体的这种制约,真的是没有任何的控制、制约他的东西,非常逍遥自在。两位仙童来了之后,就请他来做洞庭君山的主宰,而且兼管洞庭湖水域,做这个主管。

  这个时候帝君就看见有一位女子,这个女子大概三十多岁,大哭著跑来祭拜。帝君他就仔细听听这位妇女到底哭什么,原来这个妇女在哭著说,我的丈夫很不幸,得罪了周厉王这个国君,被厉王放逐到南方,就死在他乡。因为他被放逐到万里以外,都回不来,连他的尸骨都没有办法运回家乡。自己想到丈夫的双亲,膝下还没有骨肉,自己刚怀了孕,给他先生怀了孕,很希望能够保住这个胎儿,为自己的丈夫家里留下骨肉,所以来求这个山川神灵。他的丈夫其实是因忠而获罪,是因为向周厉王进谏,周厉王是个暴虐的君王,不能够听取大臣的建议,所以把这个大臣放逐,惩罚他。

  这位妇人哭得非常的悲伤,祈求山川神灵来护佑她,使这个家有后代,这家也是姓张。结果帝君听到妇人的这种哀痛的申诉,生起了悲伤的感情,不知不觉眼泪就掉下来。结果这一动感情,发现自己就从天上就堕落下去,一直就落到了这个女人的怀中,自己就一下子不省人事。等到他苏醒以后,发现自己竟然是一个婴儿,旁边有人在欢喜的喊叫,说「是个男孩!」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投胎,出生做了个婴儿。像这种事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遭遇,所谓情动入胎,祖师大德曾经说过,「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我们到这个娑婆世界,就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投生,主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有这种情欲、情爱之心。你看帝君他本来是想要到西方天竺国去拜释迦牟尼佛为师,学习佛法,结果走到半路,贪爱山水,结果就被留住,做这个洞庭君山的主管。又看到这位妇女来哭诉,生起了怜悯这种感情,结果这种感情也把他拖累了,让他投胎到人间。这种当然是帝君跟这个妇女有宿世的缘分,没有这个缘分感应不到一起来。我们这一生跟我们的父母都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结的深厚的缘,才感应到一家。那么遇到这个缘,动心,动心我们就会让这个缘成熟,投胎了。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要离开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关键在哪里?在临终一念。临终这一念你是念著阿弥陀佛,对这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么你这一生决定能往生。怕就怕我们在临终那一念动了情爱之心,譬如说看到家人,依依不舍的心,或者看到种种境界会生起贪染,这就完了。像帝君,看见到山水生起贪染,见到这位女性生起情爱,那就又回到娑婆世界来了。所以我们了解这个真相,要出轮回,要锻炼什么?把情执放下,这个身心世界一切我们都放得下,只念一句阿弥陀佛,用一句阿弥陀佛把我们的情执压住,虽然情执断不了,但是用一句佛号把它压住,不要让它起现行。不让它起现行是什么意思?你这第一念动感情的时候,第二念立即用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有这种功夫,你就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保证,阿弥陀佛就能在你念佛心中显现,接引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去。这种方法对我们凡夫来讲都可以成功的,只要你真肯干,决定成功,其他的方法就不一定。譬如说修禅,修禅你要出离生死,那你是要真的把情执断掉,念头里都清净,连第一念都没有。那个功夫不容易,那真的是断掉了才行,你伏住都不行。可是净土宗它方便、它容易,你能伏得住,就有把握往生。伏得住,最基础的就是只能动第一念,马上就要转过来,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转得愈快愈好。所以平时训练自己,那阿弥陀佛就得拼著命念,常常佛不离口,珠不离手,起心动念都想著佛,想著世尊的教诲,不要对任何人、事、物起贪染。

  结果帝君这么一堕落就落入了人间,出生了,那么这是第六个故事,底下有不愧孝友,他来到这个人间轮回了。帝君出生以后,他的父亲已经过世,他的父亲姓张,叫无忌,张无忌。这个张无忌不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但是文字都是一样的,就是那三个字,但是这个张无忌是在周朝的时候。因为张无忌(就是他父亲),就是做周厉王的臣子,任保氏这个官职,保氏的职务,保氏就是一种教育的官员,就像我们讲的教育部部长这一类的。由於周厉王不能听信臣子的劝谏,而一怒之下把他放逐到番阳,於是就死在番阳。当帝君长大以后,他母亲就带著他从番阳把他父亲的遗骨接回来安葬。

  帝君他那一世的名字叫张忠嗣,这个忠嗣,忠就是忠心耿耿的忠,嗣就是继嗣、承嗣的嗣,谭嗣同的嗣,这个意思就是继承父亲的志向的意思。所以古人取名那都是有意义的,取了这个名,就是父母对儿女的那种期望,这个名字就是常常提醒他,不要忘记父母的希望。他母亲希望他做什么?忠嗣,就是继承父亲的志向,养父母之志,这是孝顺,大孝。等他长大以后读书,成年了,因为张家他们都是单传,张忠嗣的祖父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死了以后就膝下无子,所以张忠嗣也等於是做为祖父的儿子,他祖父也给他取一个名,叫仲,就是人字边一个中国的中。他的母亲,忠嗣的母亲,心地非常慈祥,非常有智慧,明察是非,很会教育孩子,一心一意就把孩子教养大,让这个孩子真正有深厚的德行、学问。后来这个母亲也遇到佛法,可见得当时佛法也有陆续传到中国。据说,这是帝君自己说的,他的母亲每天都读诵《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经三经之一,这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对一位皇后亲口所述的,对韦提希夫人讲的,讲的就是极乐世界,净土法门。他母亲晚年就修学这个法门,结果念佛往生,坐化的,真的是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自在往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帝君当时也受到了佛法的薰习。

  当时周厉王已经过世了,他的儿子周宣王继位,宣王继位以后就颁诏,让前朝的臣子,只要是无罪而死的人,他们的儿子都可以做他父亲原来的官职。所以张忠嗣就禀承母亲的指示,到了京城,登上了一座大石上面去鸣冤,结果宣王就颁诏恢复忠嗣,让他继承他父亲的职位,也是做保氏这个教育官员,这也是士大夫。确实张忠嗣也能够继承他父母的志向,这是孝顺父母。当时因为忠嗣还有一个哥哥,这个哥哥是叫允思,因为不幸早亡,所以忠嗣是她唯一的儿子。忠嗣后来娶妻生子,长子叫然明,次子叫茂阳,就把这个次子过继给他死了的兄长做为他的儿子,用这种方式来安慰他母亲的心。你看这是什么?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这是大孝。后来他的祖父也一病不起,忠嗣又自己以孙儿的身分做为儿子来孝敬他祖父,祖父过世了以后,也为他守丧三年。

  张忠嗣这种孝行真的是孝顺父母,行友悌之道,虽然兄长过世,但是他还是这样的敬重他的亡兄,把自己的儿子也过继给他做儿子。这种孝友的德行感动了邻里乡党,所以当时很多这些邻居、朋友都不叫他的本名,直接称他为孝友,叫张孝友,甚至连他自己原来的名字也都不喊了。所以这使我们想到,文昌帝君他的《阴骘文》里讲的「忠主孝亲,敬兄信友」,这是什么?他真正做到好样子,文昌帝君本人就给我们现身说法。这是那一世他把忠孝友悌给我们做出来了。安士先生后面有一段按,就是一段点评,点评点到说,帝君他母亲先前在洞庭君山祈祷,是拜文昌帝君,因为文昌帝君是君山的山神,帝君受她拜,结果后来投胎做了这个母亲的儿子,结果儿子就拜母亲。

  这是讲到人间的五伦关系,实际上不如佛法讲得圆融,因为什么?前生你看帝君受这位女人的拜,结果来世他做了这个女人的儿子,要拜他母亲。所以这五伦是对人间所讲的礼法,而如果从三世的角度来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其实人人都是父母,大家是互为父母,互为上下、长幼,所以菩萨永远把自己放在低的位置。他礼敬诸佛,这是《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跟我们讲的十大愿王,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这诸佛指的是谁?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这未来诸佛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都是诸佛,我现在要以恭敬佛那样子的心去礼敬他们,所以佛法里讲的更加圆融。当然在人间,必须要讲求五伦关系,五伦就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关系不能乱,这是随顺世间,但是真正菩萨,他是不坏世间法,而他的存心就是一切恭敬。

  好,我们继续来看底下第七则故事,叫做殛罚YIN神。帝君他那一世结束以后,做了各山的山王,这个年代是在周朝末年。他当时做了所有山川的主宰,就是主管的神明,他属下山川、水旱、丰凶、妖祥、功过,都要由他来管理。结果他的手下有一座青黎山的山神,叫做高鱼生,这是个山神,这个山神很YIN乱,看中了他这山神管辖区域底下的一个民女,这个民女的名字叫做孙涤,结果这个山神就把这个民女的魂抓了,带走了,就跟她的魂发生了YIN乱。当时在这个山旁边有一个湖,这个湖叫做白池,白池的龙神,凡是有水的地方就会有龙神主宰,山有山神,水有水神,龙就主宰这个水的。那白池龙神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就报告了帝君,结果帝君马上就暗中调查此事,把这个山神跟这个女子的魂都捉拿回来审问,结果后来他们都低头认罪。於是帝君把女子的魂就送回去,这个时候这位孙涤的民女才苏醒过来,因为她这个魂被拿走以后,她就一直在家里昏迷不醒。这种事情我们有时候也能看到,可能一个人他的魂魄没了,身体还有呼吸,可是好像睡著了,昏迷不醒,休克好几天,其实就是可能是他的魂走了。

  那我们看到安士先生这里有一个小注,他说既然可以把魂抓去跟他发生YIN乱,当然也能够把他的魂抓过去惩罚他。所以你看看,如果一个人造恶,他突然之间昏迷不醒,他的魂可能就被鬼卒抓到地狱里面去受刑。所以感受苦报是他的魂,不是他的肉体,我们转世投胎也是这种魂在转世。因此我们就晓得,佛家讲的三恶道、三善道,这六道轮回是什么东西去投胎?是我们的魂神,是神识。所以造恶了,这神识真的会被牵到地狱里面去上刀山、下油锅,受这些处罚,他的感受是真的,一般凡人在世间看不到,不知道他在受极重的痛苦。

  所以帝君把这个案件审理以后,把这个女子送回去了,然后就下令鞭打高鱼生这个山神鞭打三百下,而且罢免了他的官职。处罚了以后,然后还得找一个人去接替这山神的职务。神界的这些关系跟我们人间差不多,有人下台,还得有人接替。那么帝君就想,谁有资格接替这山神的职务?就想到山下有一个刚刚死了的孝子,他的魂神还没有去投生,还在等待发落。因为他是孝子,很有功德,所以他能够堪任山神的职务。这个孝子,根据记载说,他曾经为他父亲刺血写《楞伽经》。那我们就想到,佛法真的当时有传到中国来,虽然是周朝末年,其实有经典流入,那时候《楞伽经》已经有了。当然这是很早的,可能这个《楞伽经》已经失传了,因为我们现在读到的《楞伽经》是后人一位译经师,菩提流支他翻译的。当时周朝末年,肯定现在我们读不到,那是最早译的。这个时候帝君就向上帝写一个奏章,启禀上帝,说推荐这个孝子,这个孝子叫吴宜肩,来接替高鱼生这个山神的职务,上帝就同意了,於是这个孝子就上任了。从此以后各山的山神都知道敬畏,不敢造次,不能够随意胡作妄为。这帝君杀一儆百,警惕这些山神。

  那么安士先生他有一段小注说,只要在欲界的众生,哪怕是天道,欲界天有六层,所谓佛法里讲的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层天都在欲界里头,所以都有欲望,这欲望就说的饮食男女。山神还不是天道,都属於一种鬼神道的众生,当然他的欲望就更浓。一般讲,欲望愈重的,他的生活层次就愈低,他的欲望愈轻,他的层次愈高。所以这六欲天里面,欲望愈淡薄,他所在的天道就愈高。你看像四王天、忉利天的天人,比人间的欲望就少很多,等到了上面四层天,都要有禅定的功夫,只是这个禅定叫未到定,就是还没有真正得到这种定功,他的烦恼,就是欲望,还没有完全伏住,这叫未到定。等伏住了,他不在欲界了,他就上升到色界天,甚至是无色界天。所以这个山神他有这些欲望,做出这种YIN乱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知道他造作的这些恶业,也要同样受到果报。

  所以因果报应实际上对所有六道众生都适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丝毫都不会差错,哪怕是天人,也逃不过因果。这个因果,不仅是对六道众生,哪怕是对十法界、对一真法界,对所有的法界众生,包括佛、菩萨,都适用。只是脱离六道轮回之后,我们就不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为什么?善恶这都是染业,染业里面分善恶,净业?不分别、不执著,这里头就无所谓善恶,但是要知道,只要有起心动念,这就有因果。你动一个念头,这就是因,念头一起,法界就起了,这个境界现前,这就是果报,因果是同时。这里我们对凡人讲的前因后果,有因必有果,那是有个时间概念,实际上时间、空间那都是人的妄念。连现在科学家,你看爱因斯坦都跟我们说,时间、空间是人类的错觉,根本没有时空,时空是人的抽象概念,假的,实际上是什么?时空同时存在,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你起一个恶念,现前当下就注定你有恶报,所以因果是同时的,这叫丝毫不爽。那么这个因果里面,最重的就是YIN杀二业,YIN乱、杀生这两条最重。所以安士先生你看他特别在这两个方面给我们写了很多篇幅,写了《欲海回狂》,写了《万善先资》,劝我们戒YIN、戒杀,这是六道轮回苦报的根源。大家有时间最好能够认真的学习《欲海回狂》、《万善先资》,要把我们这个苦的根拔除,这样子才能够得到解脱。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有讲到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集)  2008/9/24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0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