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诸佛为何选择在人间而非天界成佛


   日期:2015/6/25 9: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佛为何选择在人间而非天界成佛

  《增一阿含经》中,记载过一则公案——帝释天供养释尊时,曾向释尊提问:“该用人间的食物还是天界的妙食来供养佛陀呢?”释尊的回答是:“可以用人间之食供养如来,因为我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还说:“我今亦是人数,父亲的名字是真净,母亲的名字是摩耶,出转轮圣王种。”

  原始佛教常常强调佛陀种种事业“成办于人间”,这与大乘佛教中反复表述的“佛于久远劫前已经成佛,并且是在天界成佛”观点不同。比如《增一阿含经》中便有这样的话语:“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佛来人间成佛是“随诸佛法”,不仅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成佛,超越恒河沙数无量诸佛世尊都是在人间成等正觉的。诸佛为何选择人间而非天界成佛?

  首先,这与轮回中六道的特点有关。六道可分为善恶两部分,人、天二道为善趣,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四道为恶趣。其中天界有无量福报可享,恶趣则有无数痛苦不得不受,而人道的特点是苦乐参半。印度有很多宗教家把苦行作为修行的标志和必经之途,释尊早年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修了六年苦行,每天仅以一麻一麦维持生命,直至皮包骨头仍未悟道。由此,释尊悟出了“中道”之理,放弃苦行,这才有了菩提树下成道的因缘。“苦”的生活容易策励出离心,正是修行增上之因;而天人福寿隆长,多耽于享乐,顾不上出离,人道福报的有限反而成了最大的福报。过分享乐使人懈怠,而过度的“苦”则使人身心热恼,执着苦痛。如同恶道众生,历尽苦难,自顾不暇,更无机会听闻佛法,谈何修行?而人生之乐可以带来身心的安定,有助于修行,所谓“身安而后道隆”。

  其次,人的根性猛利,更易接受如来教法,这一点是天人无法比拟的。《立世阿毗昙论》将这殊胜的修行条件分说为八种:一聪明故,二者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大毗婆沙论》还认为人能够令心意寂静,其他道的众生在这点上都不如人。《长阿含经》中也谈及了我们这个世界——南阎浮提洲人类修行的优势:一是“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是“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是“勇猛强记,佛出其土”。这三件事不仅胜过诸天,也超胜了其他的三大部洲。

  再次,天道众生可以往来人、天道中,而人道众生不可随意去往天道,如佛在天道成就后再化生人间,会引起猜疑而使众人难以生起信心,所以佛在人间成道。

  在早期佛典的描述中,释尊带领众弟子游化诸方,乞食露宿,于寂静处安居修行,向世人宣说宇宙与人生的真理。“佛在人间”,这是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佛陀观,充分显现出佛教的“人本”特点,始终把人作为修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