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定弘法师:学佛青年应有的观念


   日期:2015/6/1 21: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学佛成就的关键就是先要有正确的观念(正知正见),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学佛应该具有的六个观念。

  第一、佛陀教育、应当认清。

  第二、孝亲尊师、敦伦尽分。

  第三、深信因果、严持戒律。

  第四、认识世间、苦空无常。

  第五、宇宙万物、心现识变。

  第六、我本是佛、念佛成佛。

  第一、佛陀教育、应当认清。

  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会觉悟,觉悟了就能得到解脱,解脱之后就永远离苦得乐,得大自在。学佛要先正名,名正则言顺。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称他为本师;我们自称三宝弟子,弟子就是学生。所以在佛门里是师生关系。因此佛教是师道、是教育,不是宗教。

  净空老法师也指出现在佛教存有六种不同形式,这些大家都要辨别清楚。

  第一种,传统的佛教。这是纯粹的教育。释迦牟尼佛是一个教育家,他三十岁成道,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办班教学三百余会。讲经说法就是教课,他办了三百多场的讲座。我们现在学习的就是这一种传统佛陀教育的佛教。

  第二种就是学术的佛教。「学术佛教」是在书本、名词术语上钻研,没有把佛陀的教育、教诲落实在生活上,因此学了也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得不到益处,对于了脱生死,离苦得乐沾不上边。最多拿个佛学博士学位,成为一个佛学教授。

  第三种是宗教的佛教。现在很多形式确实表明佛教是宗教,如寺院里办的法会、超度死人等等,这些活动都让大家认为佛教是宗教。形式上带着宗教色彩的佛教不是佛教的本质,但是它有存在的必要性。佛教的本质是教育,教我们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

  第四种形式是旅游的佛教。佛教道场成为观光旅游圣地;寺院名山变成旅游观光景点。

  第五种是企业的佛教,把佛教的事业当着企业来经营。

  第六种是邪教,这是最差的,是迷信的佛教,这一种所谓的佛教我们不能接受。

  了解到现前佛教存着的六种形式,学佛就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学佛的关键是要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上,这样才能得法喜。正所谓孔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就是喜悦。这种喜悦不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带来的刺激,而是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喜悦。这就是净空老法师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要仰慕、追求这样的境界。佛陀当年为什么会舍弃王位出家?他就是仰慕这种了生脱死、超尘离俗的境界。不仅自己觉悟,得到解脱,而且还有能力普度一切生活在苦难中沉迷的众生。这是第一个观念──佛教是教育。

  第二、孝亲尊师、敦伦尽分。

  学佛首先要学做人,人都没做好,怎么能成佛!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孝道。孔老夫子在《孝经·开宗明义》就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一切道德、德行的根本,是一切圣贤教育的发源点。所以学佛想要成就,首先要做个孝子。孝敬父母,要内心里真正对父母敬爱、恭顺。孝心真诚是德行的基础,有德行做基础,学圣贤教育进步就会快。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没有孝道也就没有佛法。

  印光大师有一篇「佛法以孝为本论」。他讲佛法是以孝道为根本,先孝亲才能尊师,尊师才是重道,重道才能成道,这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梵网经菩萨戒》将佛法大小二乘收摄为「三聚凈戒」,而「三聚凈戒」的总纲就是「孝」。 经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自己要做到敦伦尽分;「伦」就是五伦关系。一个人来到世间必定要面对五种人伦关系,就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是自然的人际关系,不是人为创造的。

  对父母要尽孝,父子之间要做到父慈子孝。尽到为人子的本分,将来成家,自己有了儿女,一定把儿女教育好,做个好父母,这是「慈」。君臣之间,要做到君仁臣忠。「君」就是领导;「臣」是被领导。君包括老师、长辈、上级。领导是上级,被领导就是下级,位次低,年龄低,辈分低的是下级。上级与下级之间要有「仁」和「忠」的关系。对下级要仁爱、仁慈,以父母之心来对待他。

  我们对上级、领导衷心耿耿,要以孝心对他们。所以君臣之间就是父子关系的衍生,所谓「移孝作忠」。还有夫妇的关系。有些人误解学佛一定要出家。出家与否是各人生活的选择,出家是一种行业,出家人叫法师,是专门弘扬佛陀教育的专职教师。如果不选择出家这种行业,只要是正当的职业都可以选择,学佛也可以过在家的生活。

  选择伴侣一定要以德行为第一标准。人品首重孝道,看他是不是孝敬父母,看他的品行、操守是不是值得信赖,有没有做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德行。最好找学佛的,志同道合成为一对法侣,既然选择成家的道路,就要做到「夫义妇听」,夫妻之间要讲求道义、恩义、情义,相敬如宾。学佛首先自己要做个好样子,再从我家做起,大家有共同的理想,仰慕佛陀,一起学习圣道,求生净土。然后我们在这世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出好榜样,这样的生活肯定是幸福美满的。要懂得互相恒顺,敬爱对方,这是夫义妇听。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夫妇有别」,这个「别」就是有不同的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先生工作挣钱养家,太太在家里相夫教子。教育儿女非常重要,能够为社会教好一个儿女,就是无量的功德。将来儿女成圣成贤,你们也就是圣贤的父母。所以古人讲「蒙以养正,圣功也」。教导儿女,从小就要教他落实德行,我们自己先学习《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自己落实了,才能教导好下一代。

  五伦中的第四个关系,兄弟,长幼之间的关系。所谓兄友弟恭、长幼有序,这是讲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恭敬爱护。「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要讲求信用,要存有道义,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义气。古人朋友之间都能做到一诺千金,在危难之中托付身家、托付妻儿,这些都可以担当。这五伦当中我们尽到自己的本分就是德行,这叫敦伦尽分。内心要真诚,把邪思邪念扫除干净,不可以有害人、损人利己的念头,要把这些恶念扫除干净,做到光明正大、大公无私,顶天立地,这就是印光祖师讲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第三、深信因果、严持戒律。

  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深信因果,如果因果都不信,那肯定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果是宇宙的定律,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如是因就有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因果的道理很深,讲到究竟处就是心性的学问,因果怎么来的?起心动念是因,一起心动念了就有境界,境界现前就是果。一起心动念因果就产生了,念头相续不断,因果肯定也在相续,这个理很深。通过学佛,常常听我们老法师讲《华严经》,慢慢这个道理就会明了。纵然现在还不明了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绝对不可以干坏事。即使是在暗室屋漏中也不可以自欺欺人,内心纯净纯善。古人讲「心动神知」,我们内心里动个念头,以为没有人知道,其实天地鬼神、佛菩萨都知道。所以儒家告诫我们要「慎独」,就是独处的时候都要谨慎,不可放肆。如同「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就像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在指着你,不可以乱来。

  因果通三世,我们相信三世轮回。现在的西方科学家、心理学家,他们已经找到大量的证据证实因果轮回确实存在。2006年,我还在昆士兰大学当教授的时候,到世界各地讲过《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这个专题,总共讲过五十多遍,都是在现代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证实人确实有轮回、确实有因果报应,其实这一些事实,释迦牟尼佛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说清楚了。所以我们要相信古人的话,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恶总有报」。佛经又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一生命运的好坏;相貌的庄严、丑陋;聪明智慧、大富大贵,愚钝、贫穷,这些人的果报是前生所造的因不同。布施财得财富,布施法得聪明智慧,布施无畏、帮助病苦的人,得健康长寿。我们要明了,自己所做的是因,所承受的是果,明了之后不会怨天尤人,就会心安理得。关键是要修来生、修往后,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怎样预卜将来的命运?这事情不用去看相算命,为什么?看相算命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让你知道了,又不能改,何必!关键是要改。要改造命运得到好报就要断恶修善,所以要深信因果,真正信,善根就深厚,乃至将来念佛求生净土,都有保证,乃至明心见性,这也有可能。

  净土宗十二祖彻悟大师曾经说过「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真正大彻大悟的人善谈心性大道。佛法讲的是心性之理,大彻大悟的人所讲的肯定离不开因果。因果和心性是不二的。我们深信因果最终一定能够明心见性。真正深信因果,肯定是断恶修善、为人谨慎,真的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暗室屋漏当中都不会失礼,不敢得罪天地鬼神,这样修持,保证会变样。

  在深信因果、断恶修善的基础上,严持五戒。受戒、持戒、诵戒、忏悔,是转凡成圣的基石。《大智度论》:持戒之人,其心不悔,心不悔故得喜乐,得喜乐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得实智,得实智故得厌心,得厌心故得离欲,得离欲故得解脱,得解脱故得涅槃——如是持戒为诸善法根本。

  第四、认识世间、苦空无常。

  在攻读学位的时候,大家都有着美好的憧憬、人生的理想,计划将来要做一番事业,能够成材供养父母、报效祖国,追求这些都是好事,但这只是世间善法。要知道即使得到世间的一切,最后还是无常苦空,一切都有尽头的一天。快乐、幸福不能长久,人也不能不死。人、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包括我们地球、包括整个星系,乃至我们的宇宙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这一切都不长久持续。因此我们要提起无常的观念,要去寻找真常,要有出离之心。

  真常是什么?真常是心性,正如六祖惠能大师说的「本无生灭,本不动摇」,这才是我们真实的本来面目,我们要回归这个真性。你看看过去的相片,小时候的那个你已经不在了;中学的那个你也不在了;在国内上了大学,大学的你也不在了。现在在这里攻读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看起来挺好的,照个相,十年二十年后再一看,也只有叹息。所以人世间,真的没有一样是长久的,因此要觉悟,在这有限的生命当中,赶紧去追求真常。

  人生不仅是无常,人生确实是苦;离不了生老病死,这是苦,离不了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也是苦。即使你再成功,事业再发达,这八苦绝对离不了。我们看看现在的老年人,就能够看到老病死的苦,要知道:到时候我们也要受!如果人想不受老苦,就是短命早死。所人不能避免受老苦、死苦、病苦的折磨。

  还有爱别离,所爱的人偏偏离你而去;所爱之物,有成住坏空,也不长久,这些都带不走,最终都是空;乃至你所热爱的事业,最后也是了不可得。怨憎会,讨厌的人和事偏偏出现在身边;求不得,你想要得功名、学位,考试想要考高分,结果没有实现,面对这种种挫折,很苦恼。很多想要成就的事情,很多计划和理想,一个个未能实现,这都是求不得苦。还有五阴炽盛,五阴就是所谓色受想行识,「色」是我们的肉体,属于色法;「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精神,属于心法。五阴炽盛[注]是说我们的肉身和精神都处在炽盛状态。炽盛也可以说是煎熬。我们都在受着物质色身和精神的煎熬。身体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这是色身在受煎熬。例如,学习压力很重,有时候还得熬夜挑灯夜战,简直喘不过气来,这些压力,大家都经历过。到社会上工作要面对种种的生活、人事的压力,喜怒哀乐、七情五欲各方面的煎熬,这都是苦。这个世间不仅是苦,而且是空,就如《金刚经》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路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现在就象是生活在梦中,世间的一切就如梦幻泡影,我们到临终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种种往事都是一场梦。而有修行的人,当下就感到人生如梦。你现在追求到博士学位,很高兴;追求不到,痛苦!从梦中醒来,发觉什么都得不到,苦也好,乐也好,都是空,了不可得。佛法就是指示我们如何解脱、离苦得乐的光明大道。

  有一个笑话。一个人很喜欢喝酒,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到太太给他端了一壶酒来,他吩咐太太把酒热一热,结果他,等啊,等啊,等不来,最后一下醒了过来。他当时很后悔,说「早知道这样,就不要让太太去温酒了」。这个笑话很耐人寻味,就如同我们现在追求的事业、功名富贵,你用尽心力去追求,到最后一梦醒来,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所以要知道世间都是苦、空、无常。《般若经》上讲到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句话是事实真相,不是消极的讲法。在不可得的里面,你要去求得,那叫自寻烦恼。当然这也不是说,你什么都要放弃,什么都不干,而是要放下执着,事情照做,书照读,该考试还是得考试,该完成作业还得完成,工作该怎么做还得怎么做。但是心上不执着,要有出离心,所谓出污泥而不染。

  第五、宇宙万物、心现识变。

  我们要认识宇宙万物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华严经》给我们讲的真理。《华严经》是古代祖师大德公认的佛法根本法门,它是一乘了义的大经。《华严经》讲到宇宙真相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宇宙万物怎么来的?是我们的心识变现出来的,心的作用就是能现,但是我们的心带了妄想分别执着,作用就变成了唯识所变的「识变」。宇宙本来的面目应该是一真法界,可是现在被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给变了,本来是能现一真法界,现在变成了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甚至变成三恶道。要知道,我们感受到的一切境界都是妄想分别执着所变现的虚幻相,其实真正境界根本没有变。譬如我们的眼睛看外面种种境界原来的面目,假如现在戴上一副绿色的墨镜,外面的境界看起来都变成绿色。事实上境界是不是真的变成绿色?外面的山河大地、人物,是不是真的变成绿色?没有,它还是原来的样子,只不过你自己看到它们是绿色的。墨镜就如你的识,你看到的印象是这样,但这不是真的,是因为你戴了墨镜把真实相覆盖住,它给变了色,这叫唯识所变,实际上外面的境界没有变。六道轮回、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这样产生的。本来眼前就是一真法界,可是因为戴上了「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墨镜,把色相全给变了,把它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六道轮回。如果执着更严重,甚至念念贪瞋痴,这些恶念会把眼前的一真法界变成地狱、饿鬼、畜生,然后自己在这三恶道里面受苦,这真的是很冤枉。

  众生迷了之后,从妄想分别执着把这些境界凭空生出来,然后生活在原本不存在的无明境界里去受苦,这真是自作自受。没有觉悟就叫无明,佛菩萨觉得我们很可怜,所以教导我们要觉悟,觉悟就是把墨镜摘下来。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之后一看,其实自己一直是生活在极乐世界,根本没有离开过,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我们要懂得,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道理,知道外面境界都是我们自心的反映。

  所以不能去跟人事、境界对立,见到好人、坏人,顺境、逆境,都是自己的分别。正如蕅益大师讲「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因为你的心有分别,才会看到外面有好丑,你的心有了执着,就会对境界有爱憎。这些统统都不是真相,要把它放下才能见到真相。放下了你的心就真的平了,所谓心平气和,这时候跟一切人都能和谐相处,绝对没有对立冲突的念头,为什么?凡是跟人对立冲突,都是因为迷,因为不了解跟我对立的人,其实是我自己内心所现出来的。

  了解了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体会到为什么佛告诉我们,宇宙、法界跟我是一体,是我内心所现。这个是我心所现,你们大家也是我心所现的,统统同一个心现出来的,这就是一体!慈悲心才能生起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对一切众生都是无条件的慈悲。对人帮助就像我们的左手痛了,右手去抚摸,去帮助它,难道还会讲条件?不会的,因为左手右手是一体,自己帮助自己怎么会讲条件!真正了解众生跟我是一体,帮助他也是无条件的,也不需要人知道,不需要人表扬。

  知道了宇宙一切的众生都是从自己的一念变现出来的,但是要知道这一念启动得很快。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百千就是三百二十万亿,这么多个念头就在一弹指之间产生,算一秒钟可以四弹指,也就是说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产生。这么多个念头,到底哪一念才是自己,哪一念才是真实的宇宙?其实都没有。自己、宇宙都是念念在变化,前念跟后念就已经不同了,所以前一个宇宙跟后一个宇宙已经不一样了,而且它们之间根本没有关系。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宇宙好像在相续,没有一念一念的闪着,那是因为速度太快了,我们看不见真实相,还来不及去想,就不知已经变了多少念头。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因为念头的速度太快了。你想「要得」的这一念里,都不知涵盖了多少万亿个念头,哪一念是自己?根本得不到,既然得不到就应该把它放下。心不要执着,把一切法看成梦幻泡影,随缘度日。得到了功名、富贵、幸福也是了不可得,梦幻泡影,没什么值得欢喜。你失去了功名富贵、家庭幸福,遇到了很多苦难、折磨、痛苦,这也是了不可得。认识了这个事实真相,你心就会安了。

  第六、我本是佛、念佛成佛。

  最重要的是要相信我们本来是佛,《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现在是生死凡夫、业障深重,很苦。可是要知道不灭的佛性就在这个生死的身里面。我们要坚信自己本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告诉我们的真实语,事实上我们跟佛没有两样,但是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不认识自己是佛,我们要相信自己本来是佛,也同时要相信现在我们确实是一个生死业障深重的凡夫。我们还不是一个已成之佛,虽然本来本性是佛,但是因为如来智慧德相没有开显,所以现在还没成佛,佛性的殊胜作用还没有透出来。我们还有妄想执着,我们是生死凡夫,所以要修。修什么?修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要修成佛不是容易,要经过无量劫的修行,其实我们已经修了无量劫,修到今天才难得遇到了净土法门。世尊告诉我们,末法时代众生想要得度,一定要修念佛法门,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法门方便、容易,谁不会念阿弥陀佛?谁不能念?只要每天挤出一点时间都能念佛,穿衣吃饭,日常的工作只要不用脑子都可以念佛,要对于净土深信不疑,发愿求生净土。对于这个世间的一切要放下,不要去迷恋。心上虽然放下,事上、工作上还是要尽本分去做。时时刻刻存有出离之心,把往生净土摆在自己心目中最崇高、最重要的位子。随缘度日,发愿求生。

  学佛每天最好有定课,念阿弥陀佛或者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都可以,要是实在很忙的,最起码念老法师教的九次十念法,这样才有保证。再有余力可以加上一千佛号、二千佛号,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条件逐渐逐渐的增加。这个功课固定下来之后一生不要改变,尽形寿要保持,每天都发愿求生净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只要真信切愿求生净土的,到临命终时哪怕念十念也能往生。这是《无量寿经》上明白的教诲,我们要深信不疑。有时间多研究教理就会明白净土法门的确是非常殊胜,而且里面的深意我们凡夫确实不容易体会。蕅益大师是净宗九祖,他所注的《阿弥陀经要解》里面有一句话说,「即凡心是佛心」,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用凡夫心念,虽然带着妄想分别执着,但是只要专心念,这个凡心自自然然在佛号的熏染下也变成佛心。这就是《华严经》里讲的念佛成佛,这是大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多加学习就能明了这个道里。

  定弘自从二00六年底辞职离开了昆士兰大学之后,走修行弘法的道路已经八年了,确实得到很大的受用,我原来走的是世间法,也是像你们大家一样,要追求学位、当教授、有自己的理想,现在学佛,觉悟了,知道这么多行业里面最殊胜、最难得、最有意义的就是从事圣贤教育工作,弘法利生。了解人生确实很短暂,应该做最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新的职业。虽然这个职业没有工资,但是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心里有更多的法喜。你们大家现在还在走自己得路,但是没有关系,你们就好好的去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但是还是要有修行解脱、弘护正法的心愿,这个世间的工作确实只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终点。终点是我们回归本性、回归极乐世界。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此地,谢谢大家,祝愿大家学习进步,身体健康,吉祥如意,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澳洲昆士兰大学演讲

  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定弘法师       学佛)(五明学佛网:定弘法师       学佛)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