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佛陀的一天是怎么过的


   日期:2015/5/20 7: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经里常说:“人身难得”;“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人身的宝贵和生命的价值,在佛经里有丰富的论述。佛教重视人间的意义是从它的根本教义出发的。佛教强调只有人才能成佛;其它各类众生虽具足佛性,但只有获得人身才有条件实现成佛的可能性。所以《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报告中说:“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利益人间的。”把佛陀的本怀和盘托出,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本文打算介绍一点佛陀人间的生活片段,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人间佛教的精神实质。依“四阿含”及诸部律藏的记载,释迦牟尼成佛后,一生教化,足迹所及,遍于恒河两岸。他的弟子有国王、后妃、文官、武将、婆罗门、沙门、富商、医生、手工业者、乞丐、奴隶等各种人。有精通四吠陀典和十八部大经的著名学者,也有目不识丁的文盲。佛陀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抛弃王宫生活,献身于追求智慧和觉悟人群的事业。在他看来,探索真理和宣传真理,拯救社会和拯救人类是他唯一的职志。佛陀仅仅是一位导师。他教导他的弟子这样去追求、去探索、去实践。

  佛陀为了实现他度人济世的主张,因而建立僧团。佛陀在僧团中,以僧众的一分子自居,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他说:“我不是僧团的统治者,我灭度后,也不需要有一个统治者。”僧众中的一切事情,取决于僧羯磨(会议办事)。僧人散居各地,几十人或几百人,依“六和敬”原则,生活在一起。除学习戒、定、慧外,每天托钵乞食,深入城市和农村,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解答人们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以佛法净化人间。佛陀在僧团里与弟子们相处的情况,弘一法师在一篇文章里作了考察,列举了七件平凡的事实,颇耐人寻味。

  1.扫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四云:“世尊在逝多林,见地不净,即自执彗,欲扫林中,时舍利弗、大目犍连、阿难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彗共扫园林。时佛世尊及诸弟子扫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诸比丘: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2.汲水:《五分律》佛制不得饮酒戒缘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龙故得酒醉,衣钵纵横。佛与阿难舁至井边,佛自汲水,阿难洗之。”

  3.修房:《十诵律》卷三十六云:“佛在阿罗毗园,见门楣(门户之上横梁)损,乃自修之。”

  4.看护病比丘:《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净,拭已洗之,以泥浆涂洒,极令清净。更敷新草,并敷一衣,安卧病比丘已,复以一衣覆之。”

  《西域记》云:“祗洹东北有塔,即如来洗病比丘处”。又云:“如来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独处。佛问:‘汝何所苦?汝何独居?’答曰:‘我懒堕,不耐看病,故今婴疾,无人瞻视。’佛悯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5.为弟子裁衣:《中阿含经》云:“佛亲为阿那律裁三衣,诸比丘同时缝合即成。”

  6.为老比丘穿针:佛在世时,有老比丘补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中,乃叹息曰:“谁当为我穿针耶?”佛闻之,即立起曰:“我当为汝穿之。”

  7.乞僧举过:《增一阿含经》云:“佛坐草座,告诸比丘言:‘我无过处于大众中乎?又不犯身口意业乎?’如是至三。”

  这里列举佛陀亲自扫地、看护病比丘、汲水、修房、裁衣、穿针等七件事,都是极其平凡的小事。唯其如此,益发显示出佛陀的伟大。他是一位讲究卫生、有劳动习惯的人;他关心病人和老人;他严于律己,虚怀若谷,愿意听取大众的意见。

  佛陀重视人间现实的思想,还表现在他对待婆罗门教义的态度上。在释迦时代的印度有许多宗教,婆罗门教是正统的宗教,佛陀针对婆罗门教的主要观点,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1.否认“梵”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关于人类的起源,婆罗门教主张人是“梵”创造出来的。“梵”从口生出婆罗门,从肩部生出刹帝利,从腹部生出吠舍,从足部生出首陀罗。佛陀针对婆罗门教的神创说,提出业感缘起说。佛陀指出,人们的命运,决定于自己相续流转的身、口、意三业,起惑、造业、感果,感果时再起惑、造业、循环往复。佛陀认为只有业才是一切有情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在古代印度神权弥漫的社会里,佛陀敢于否定“梵”的权威,不承认它是造物主,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神造归结为人为,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2.反对常恒独存的宇宙本体:婆罗门教把“梵”作为宇宙的本体,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我”是个人的主宰和本体,人们应当修行达到“梵”、“我”一致的境地,才能得到解脱。佛陀提出宇宙间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都是缘生缘灭,三世迁流,没有常恒、独存的实体,哪里有什么不变的“梵”和“我”?佛陀认为和合与相续是一切事物的实相。

  3.反对祭祀:祭祀万能是婆罗门教三大特点之一。古代印度,一家设一火,一年到头,长燃不熄。把人类所需要的食品,如瓜果、米谷、乳酪、牛羊等投到火里,作为祭品。这些祭品被火烧时,气味升到天上,天神食后,生欢喜心,就能保佑你的家庭五谷茂盛,牛羊繁殖。佛陀认为祭祀天神、屠杀牛羊、耗费财物,除了增长罪愆,加重负担,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之外,毫无益处。

  4.反对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规定:婆罗门掌握祭祀和文教;刹帝利掌握军政;吠舍是商人、手工业者和一部分农民;首陀罗是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前三者是雅利安人,后者非雅利安人。印度当时的种姓制度是世袭的,绝对不可逾越,界限十分严格。这些规定不仅订在法律里面,而且还写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教条中。佛陀针对种姓制度提出:“四海之水,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为释子”的号召。他把僧团作为反对种姓制度的实验和尝试。如著名的十大弟子之中的优婆离出身于首陀罗种姓,他在僧团内威信很高,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出身的僧众都要向他顶礼问讯,这在当时的社会上是不可想象的事。此外,旃陀罗人,社会地位最低下,称为不可接触者,佛陀十分同情他们的不幸,经常和弟子们接触这部分人,到他们那里应供和说法,对他们予以支持和安慰。婆罗门教规定前三种姓有再生权,首陀罗出身的人则没有再生权。佛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是未来的佛,佛和众生平等无二。

  5.尊重妇女:在古代印度社会里,妇女的地位很低。妇女是没有出家的权利的。在当时来说,出家,即意味着摆脱家庭的桎梏;而参访名师、寻求真理,又被社会上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出家人被称为人天师表。佛陀既然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是未来的佛,妇女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佛陀接受了他的姨母大爱道的请求,准许妇女为出家弟子,建立女性僧团。佛还经常印证一些比丘尼明罗汉果。

  6.爱自己的祖国:佛陀是僧团的一员,故有佛在僧数之说;他在思想认识上则站在代表当时历史发展的进步的一方,主张冲破种姓制度的束缚,提出“四姓平等”之说;在国家观念上他又是一位强烈的爱国者。释迦牟尼的祖国迦毗罗卫,佛经上虽说它如何富庶,如何强大,但实际上它不过是萨罗国的附庸而已。传说波斯匿王向迦毗罗卫国释迦族求婚。释迦族认为波斯匿王出于低贱种姓,不配与其通婚,但又不敢得罪他,便采取两全其美的办法,让一名婢女冒充释种下嫁。这件事后来被波斯匿王的儿子琉璃王得知,认为自己是婢女所生,感到奇耻大辱,非要灭掉迦毗罗卫国不可。当琉璃王向迦毗罗卫进军的时候,消息传到释迦沙门集团。佛陀没有忘记自己的民族和祖国,以大无畏的精神,出现在琉璃王进军的大路上。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旁一株没有枝叶荫蔽的舍夷树下时,向前问讯:您为何独坐在此枯树之下?佛陀对他说:国族的荫蔽,超过别的人,你现在要消灭我的国族,我不是成了一个没有荫蔽的人了吗?琉璃王听了佛陀的话,有所感动,立即还军。第二次进军,也被佛陀劝阻住了。琉璃王第三次进军时严密封锁军事行动的消息,灭掉了迦毗罗卫国,屠杀了许多释迦族的人。据说佛陀这时心中非常哀怨,头痛多日,对祖国的沦亡深感痛心。佛陀的这一事迹,深刻地教育着他的弟子,要时刻维护自己的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如果有人以为信佛出家,就可以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那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佛陀出生在人间,成佛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人间的佛后来怎么会变成天上的佛?这同佛陀所处的朝代背景有关。如前所述,当时的印度社会被“神权”的迷雾所笼罩。在佛的弟子中,婆罗门种姓出身的占绝对多数,他们虽然改信佛教,但其传统的信仰观念尚无法根除,他们总是习惯地以天神的观点来看待佛陀。在他们看来,人间的佛陀未免太平凡了。于是把人间的佛陀请到天上最高处摩醯首罗天。经过逐渐地演变,甚至认为天上的佛才是佛的真身,人间的佛不过是佛的化身而已,来了个本末倒置,使印度佛教走上了“梵”“佛”合流的道路。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梵佛合流的佛教又与中国的神仙方术相结合。所以东汉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汉代牟子著《理感论》说“佛”能“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危,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不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佛陀在当时中国某些人的心目中竟成了一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有感斯成的大神。佛陀生前是竭力反对神佑论,提倡业感缘起说的,后世主张神佑说的人们又把佛当作神来崇拜,这不能不说它是对历史的一种嘲弄。

  到了近代,佛教界一些有识之士为匡正佛教的流弊,使之契合佛陀的原义,着重人间正行,针对重死、重鬼的偏向,揭示“人间佛教”的真谛。赵朴初会长在《佛教常识答问》一书里提出“人间佛教”的思想,对它的内容、目的、理论基础和意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他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报告里提出:“中国佛教已有近二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当今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我认为应提倡人间佛教。”赵朴初会长的这些话,是和佛陀心心相印的。因为只有提倡人间佛教,才能畅佛本怀;也只有提倡人间佛教思想,才能廓清千百年来附会在佛教躯体上的神教、鬼教、巫教的迷雾。鬼教、巫教的迷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人身难得       利益人间)(五明学佛网:人身难得       利益人间)  

 宽运法师: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 

 宽运法师:人身难得 老实念佛 

 仁达法师: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 

 永海法师:人身难得 

 卢志丹居士: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君闻否?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1、为 

 佛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法闻法师:授三皈依大意 二、为什么人身难得 

 法闻法师:人身难得 

 宽运法师: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西方寺八关斋戒精进念佛法 

 传喜法师:人身难得而易失 

 净土法门法师:时希有,人身难得,佛难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