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素达吉堪布:智慧人生和谐社会


   日期:2015/5/10 17: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智慧人生 和谐社会——广州金融学院演讲

——广东金融学院演讲

『 2013年9月28日下午 』

主持人致辞:

请全体起立,以热烈掌声欢迎索达吉堪布来我校讲学!

谢谢!请坐。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来自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他怀着仁心善念,为汉地僧众译经讲学,不辞辛劳;他著作等身、方便说法、度人无数;他捐资助学、慰问灾区,扶危济困、广施慈悲;他到过欧美、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弘法讲学;他曾经与北大、清华、人大、浙大、复旦等高校学子欢聚一堂,帮助大学人探索智慧的源头、浇灌心灵的花卉,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今天,广东金融学院迎来这位高僧大德,这是一个难得的机缘。因为产业升级的广东,同样需要文化升级,作为支柱产业的金融行业,同样需要精神文化的建构,广东金融学院的莘莘学子,更需要安身立命、完善自我的大智慧。

好,闲话少说,有请尊敬的索达吉堪布为我们开示——

各位下午好。今天有这个机会跟金融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学习“智慧人生、和谐社会”,我很珍惜,也很欢喜。

 

利他的智慧

我所理解的智慧人生,就是具有利他智慧的人生。有了利他的智慧,你自己会幸福;有了利他的智慧,你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有了利他的智慧,你的前途光明无限。

我们都希望有智慧,但智慧要跟利他心相连,才是佛教所谓的智悲双运、古人所谓的德才兼备,是大智慧;否则很可能成为害人害己的小聪明。《资治通鉴》就德与才的有无多寡,分出了四种人:德才完美具足的,是圣人;德和才一样没有,是愚人;德胜过才称君子;才胜过德叫小人。

这种分析很有启迪性。在座的学的都是金融,很明白什么是金钱的诱惑,因而更要注意德行的培养。

最高尚的德行就是利他。像我们身着袈裟的人,佛教里称沙门,应以慈悲为怀,但没有利他心的话,和尚也好、尼姑也好,都算不上合格的佛教徒。世间的领导、精英们也一样,没有利他心,再成功也掩饰不了自私的面目。相反,有了利他心,不论你的身份如何,都是高尚的、快乐的。

因此,利他的心不仅是一颗好心,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态度。如果每个人都能关心他人、关心社会,那么天下也就太平了,诚如清末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所说:“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希望大家常常思索这种道理。

刚才在和老师们聊天时,我明显感觉这里的氛围跟其他大学不同,有相当的自由空间,心态很开放。可能是受这种氛围影响,老师们大都有一种长远眼光,尽心尽力想为大家打造一条光明的人生之路。这样思考是有前瞻性的,我也希望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同学们都能有个好的前途。

不过说到前途,我想提醒一点,就是要相信业因果。

相信业因果

刚才一位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命运在佛教认识里,就是业的呈现,《百业经》等经典中都说:业如同广大无边的网,覆盖整个世界。这张网比因特网大得多、也复杂得多,一般人无法想象,也无法通达其中的深细道理。不过,因为一辈子研究这些,我常会善意地告诉大家: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确实存在。

有些同学心地很善良,但却不相信有业。眼前不相信也不要紧,我希望当你对人生有了更多体会,比如发现有些事不是想做就能成功,而有些事不努力也能成办的时候,可以回头想想,这背后是否有种力量?其实就是业。业都是自己造的,上一辈子、再上一辈子乃至无量生世当中,我们在阿赖耶识里播下或善或恶的种子,今生,它们结果了。

命运就是这么来的。看看周围,同样读金融、同时毕业的两个同学,一个非常成功,一个倒霉透顶,什么原因?他们的业不同。同一家庭的两个孩子,一个又聪明又漂亮,而且成功,另一个既笨又丑,还受社会歧视,为什么呢?还是业的问题。业很复杂,但佛教里确实有清晰的解释。

一说到业,我总要澄清一点,就是业对命运的影响,不能简单理解为“宿命论”,完全取决于前世,这不是对业的正确认识。真实的情况是:我们今天所感受到的一切,有一部分的确是前世的业导致的,但也有一部分跟今生的因缘有关,了解到这点,你就明白断恶修善的意义了。

说得明确一点,相信业因果,也是一种智慧。

我常常觉得,学习是一件乐事,尤其是学习利他。佛教认为,对他众有利的知识,是高尚人学的;对自己有利的知识,是中等人学的;而对自他无利甚至有害的知识,只有下等人才会学。因此,要学就学对自他有利的知识。

金融可以说是这种知识,既可赖以谋生,也可服务他人,但每个人的前途如何,还得靠自己努力。努力学知识是一方面,但想有所作为,还要提升利他心。利他心是在任何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要你相信因果、践行利他,保持一份纯洁和高尚,有些事会不期而至,超乎你的想象。

 

绽放心中的水仙花

讲个故事吧。195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入学考试有这么一道题目:“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会怎么做?”

本杰明•格雷厄姆教授参加了阅卷,答案各种各样。有的学生说,我会留一块作为晚餐。教授批注道:你很节俭。有的学生说,我会送一块给乞丐。教授批注道:你很善良。有的干脆说“统统吃掉”。教授笑了笑,批道:你真可爱,我的孩子。忽然,有一个答案吸引了他,上面写的是: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会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本杰明教授在卷末为他批了几行字:世人都知道面包的好,却不知道一朵水仙花的妙……我可爱的孩子,你小小年纪已经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不为物质所累,堪成大器。

这名学生就是沃伦•巴菲特,当年刚刚20岁。

后来本杰明教授一直对他非常关注,并将自己的所有知识和窍诀传授给他。1957年,巴菲特筹集了30万美元,进入股市炒股,从此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2005年,他的个人资产达到440亿美元,仅次于首富比尔•盖茨。

2006年6月25日,巴菲特宣布,捐出总价达300多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投入慈善事业。这时人们才发现,他的“水仙花”开得如此美丽。2008年,他以620亿美元的总资产超越比尔•盖茨,成为新的世界首富。

谁都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巴菲特的,但像他年轻时那样,我们也可以在心里发一些利他的宏愿,并让这种强大力量推动我们尽可能多修些善法。其实行善不仅是高尚的,也是有智慧的,诚如《正法念处经》里所说:“一切时一心,常勤修善业,舍离不善者,此是智慧相。”

有了这样的智慧,身语意常常保持善良,那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也可以绽放心中的水仙花。

生生世世的智慧

除了今生的智慧,我们还要有生生世世的智慧。

蚊子落到手上,你是“啪”一声打死它,还是放了?我的话,就把它放了。为什么?因为它是生命。凡是生命,不论大小,都有一种对自我的认同,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尊重其他的所有生命。

这就是平等的生命价值观。是否具有这一观念,将对我们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并体现为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的心态和行为是有果的,它必将在未来的生生世世,成为自己如何投生以及受苦受乐的因。

在座的有些人可能承认前世后世,因为他觉得,不承认,很多现象和道理就说不清楚;而有些人也不想太多,反正接受不了这种观点。这两种态度都有些感性,如果你往理性方向迈一步,问问自己:我有没有理由否认它?那你会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没有理由。我在多年研究佛学、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过程中,确实没有发现这种理由。

如果你没有否认的理由,而佛教中有建立它的理论,科学中有证实它的案例,为什么说不存在呢?一定存在。

既然存在,我们就要注意自己今天的行为了,因为它是来世的因,严重的,今生就会成熟果报。人生的境遇有顺有逆,身处其中,应该尽量保持善行、止息恶行,否则恶就是恶,有报应。你做了,也许暂时看不到,“哪有报应?”但过不了多久,在你的身上或心里,在你的家庭或工作上,很可能会出现不顺和痛苦,那时就后悔莫及了。所谓“欢欢喜喜造恶,哭哭啼啼受苦”。今生都如此,更何况来世?

 

培养完善的人格

可能是受环境或是急功近利的教育影响,不说来世,就是这一世的人格或人生意义,也很少有人理会。现在多数人是只顾眼前的,就盯着钱,不顾道德,不顾生命价值,甚至都不知道孝顺和感恩,不知道要尊重有德的人,心里只想着自己的那点快乐,其他的什么都顾不上。

人要现实一点,这个我理解,读书期间想着毕业后怎么成家立业、怎么买房买车、赚大笔大笔的钱,我也理解,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好不要落入偏执的心态当中。

有些过于悲观的人,白天晚上担心前面的压力,学业、工作、生活,人生的路还没真正开始,就被想象的障碍压垮了,“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成功、幸福呢?”

而有些人也太乐观了,认为毕业后的生活一定比校园里幸福。实际未必,或者说,正好相反。中午我接到一个老师的电话,他说:“我现在太想读书了,真想回到学生时代,但我已经成家,时光不能倒流……生活怎么这么难?”

因此,我们不必太悲观,也不要太乐观,我的建议是,好好享受眼前的读书生活,单纯、快乐、无忧无虑。如果你真为将来着想,那就好好培养自己的人格和善心,具备了这些,你就可以面对压力,也就有可能迎来真正的幸福人生。

幸福人生总是和善良以及完善的人格连在一起。

我们现在学的多数是知识、是技术,不是道德。我们可以用它去完成一件事情,却不知道如何沟通,所以很多人一进入社会,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有道理就可以啊……”实际上不是。我们还要看别人是怎么想的。社会很复杂,人的想法也不一样,所以要为别人想,这才能沟通。

毕业证上看不出这种能力。你学历再高,如果对上不懂得尊重领导,对平等者不会谦让合作,对下面的人不知道慈悲爱护,工作起来一定会受挫的。加之承受能力又差,领导批评一句也耿耿于怀,那就前途堪忧了。

这些很重要,老师们要常常提醒。从长远看,人格教育不亚于一般的知识和技术,把这些放空、不重视,是很难真正关心到学生的。你们也知道,在过去的传统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都会教孩子洒扫应对、待人接物,做人的一套从小就教好了。但80、90甚至70后的父母,自己都不懂,更谈不上教了。父母不教,到了学校老师也不教,从小学到大学都没人教,一二十年读下来只会考试,那这些怎么办呢?

希望老师们经常讲讲自己的经验,讲讲这些道理。

“罗斯顿醒悟得太迟了”

我总认为,知识分子身上有一份责任,以慈悲心维护社会的责任,所以不应该把目光老放在钱上,这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前途。不要忘了那朵“水仙花”,要早点醒悟。

上世纪初有一位好莱坞影星利奥•罗斯顿,他超级肥胖,体重达170公斤,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他因肥胖出名,也有才华,但爱钱如命。医生曾多次劝他节食,减少演出,否则将危及生命,但他不听,他说:“人来到世界只有短暂的几十年,我虽然有很多钱,但我还要拼命地继续挣下去。因为,我太喜欢钱了。”就这样,他马不停蹄地去各国演出。

终于,1936年在英国表演时,他因心力衰竭倒在舞台上,被送进医院。医院用尽当时最好的药物和医疗器械,但还是不能挽留他的生命。弥留之际,罗斯顿绝望地喃喃自语:“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

急救中心院长哈登黯然垂泪,“罗斯顿醒悟得太迟了。”为警示后人,哈登把罗斯顿的这句临终遗言,镌刻在了医院接待中心最醒目的地方。它也确实起到了警示作用。

47年过去了,美国石油大亨默尔来英国谈一项大生意,突然病发,倒在谈判桌上,被送进这家医院急救,检查结果也是心力衰竭。但为了不影响生意,他包了一层楼当作办公场所,安上电话和传真机,一边治疗,一边工作。医生劝他安心静养,他不听,依然我行我素,医生也无可奈何。

有一天,默尔散步来到接待大厅,见到了那句警示语,不禁停下脚步,静静地默念起来。当从医生那里得知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他顿时陷入沉思,又在那条警示语前驻留了一个多小时,才缓缓离开。

回到房间,他撤掉了电话和传真,并要求自己的财务部门一个月之内把所有账目都算好,说过段时间他有一个重大的决策。接下来,他专心养病,等待手术。手术成功了,默尔出院。出院的第一件事,他就把公司卖了,住进苏格兰的乡下别墅,过起了逍遥自在的生活。

他为什么这么做?人们从他传记里发现一句话:富裕和肥胖没什么两样,也不过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

 

默尔那时就醒悟了。他知道生命很脆弱,不应该为了一些多余的东西,在不断忙碌中不知不觉失去它。

愚痴无智慧,贪苦中妄乐

罗斯顿醒悟得太迟了,而现在很多人也差不多,脑袋里想的都是快乐,忙着赚更多的钱、爬上更高的位置,以为这样就能快乐。但人生不是很长的,我们想过没有,那些快乐真实吗?当你要离开时,会相信它吗?你会相信什么?

有位科学家说:“浅薄的知识使人远离上帝,渊博的知识使人亲近上帝。”我的理解是,当我们觉得上帝、佛陀或真理离我们很遥远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知识还很浅薄,等到各类知识、智慧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规规矩矩来到真理身边,但那个时候,如果生命到了尽头,你会是个什么心态呢?

会不会后悔?因为一个“贪”字,人生空过了。

佛陀曾经教诫说:“愚痴无智慧,贪苦中妄乐。”没有智慧的人,总是把他所贪执的幻象误以为快乐,就像人喝醉了以后,迷迷糊糊的,还觉得很快乐,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我听说有些娱乐场合的情形更加疯狂。

古训认为,贪心太大会影响心术。所以康熙皇帝说:“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其实很多领导也这么看人,看你心地善良,才会委以重任,否则他们也害怕。所以,以后进了银行或证券公司,要格外警惕自己的心,不要因为贪心增上,毁掉一生的前途。

有人不理解佛教为什么要断贪,其实佛教所谓断贪,也不是排斥那种正常需要的心态,我们要大家提防的,是这种过了头的贪。这种贪,往大了说,伤命伤德,往小了说,日常生活里不懂得节制,也会伤害自己的身心。

比如贪睡,该睡的时候可以睡,不该睡的时候也睡,会导致整个身心的气脉紊乱。再比如贪吃,正常饮食对身体是好的,但整天吃吃喝喝,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生存意义,那不仅对健康有害,人生也没有价值。还有贪玩,贪玩的人不好好学习工作,不做有意义的事,每日打牌游耍,虚度时光而已。最不好的,就是看一些色情的电影电视,染污心灵。

有利他心,才有和谐社会

因此,年轻时要多学习,而且要学到正确的知识——包含利他与慈悲的真理。不管你是学生、企业家或艺术家,都应该追求这种不需要狭隘宗教或思想包裹的真理。

佛教提倡慈悲心,但这个慈悲心,不仅佛教徒在修行时需要它,凡是人类,不论你生存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里,都需要它。一旦人类离开了慈悲心,谁都不肯真正关心他人的时候,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僵化,家庭和社会无法和谐,那时候,恐怕我们只能看着世界变得越来越恶浊了。

你们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但对佛教所阐释的真理,如果不去了解、不多少学习一些,我觉得,来一趟人间还是挺可惜的。你们不妨去寺院走走,到了寺院,你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这是蕴含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会从内心深处启发人的爱心,让你了解万法真相。你们也可以看看古书,古人把思想都留在那里,超越现在的认识,对心灵有益。

现在人强调自我,也学习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对自我提升是有好处,可以让个人、民族和国家形成强大的意志力,但如果能像考虑自己那样为他人着想,在利他心、慈悲心基础上建立一种智慧,那整个社会自然就和谐了。

爱因斯坦曾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请大家想想他说的道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索达吉堪布       人生)(五明学佛网:索达吉堪布       人生)  

 普献法师:佛教与人生哲学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虚空观 禅定学修前的开示 

 圣轮法师:看透人世间 欢喜生活禅─谈「随缘自在」的欢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