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藏法师:净土教法的生死观(三)


   日期:2015/5/6 13: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大乘佛教所共的生命观

  1、三世轮回──识苦修道

  由于我们受到太多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忘记要面对自己的生死,因此而长期轮回于生死之中无法出离。所以佛教告诉我们,生命乃是由一念一念不停的意志,加上这个意志所推动的语言与行动所结合而成「业」,去成就为生命无量无边的轮回「因缘」,这就是所谓的生命「缘起观」;而其中,促成众生轮回不停的根本因缘就是「我爱」或说「我执」。我们常常因为我执而起恶心,造了很多恶业;也常因为善心而做了很多善事,而这些善、恶业力会随着各种缘而现前。就如同一颗种子,如果放在桌上,便无法长不出稻子;但是如果放在泥土里,加上水、空气、阳光等助缘,它就会长出来。种子是「因」,泥土、水等等是「缘」,有因有缘最后才能结出果来。众生因为有「我爱」的因,复又造作各种善业与恶业的缘,因此就有轮回生死的「果报」。只是所造的那些业因是否必然在今生感报?那就必须视所造业力的轻重与我们今生的作为而定。如果我们的心很坏,那就更容易招感更多的恶缘与不好的果报;譬如一个老是摆着老K脸对待周围的人,周围的人对他一样不会有好感,也可能处处找他的麻烦。所以「缘」的产生除了过去世所造之外,主要还是由今生的心念所招感。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要超越轮回,那就要好好地利用自己今生的生命去「知命转运」:过去所造作的善、恶业,要用佛法的智能去了知它,并用正确的意志去转它,这称为知命转运。这是生命现象的真实问题,也是佛法要我们首先去理解与面对的。

  其次,因为我们有存活的意志,而使得我们在潜意识中时时有「想要活下去」的力量,甚至到了临终的那一剎那还是想要活下去,因此会继续招感下一期的生命,这就是「业感缘起」;所谓「三世因果」,就是如此。因为有无止尽的求生意志,所以想要拥有一个必须活下去的未来,因而每一剎那我们都在为「存活」而努力,这就是三世因果的起因。三世因果不是佛定的,是我们无明(没有智能)、我执的生命自然去追寻与完成的。为什幺会投胎成为人或投胎成为猪、狗?这是因为所造的业与那一道的众生相应,于是他就投胎到那里,然后继续延续下一期的生命。前面已说到,三世因果是依着生命的「我爱」为根本,因为有我爱,所以追寻能活下去的下一世,而每下一世的追寻都还是有「我爱」。我爱是一种自私,这种自私使得我们不得牺牲别人来获取自己的所需,但同时别人也要牺牲我们,因此整个生命就充满了一种贪取,因贪取而无有止息的相互攻击、榨取。由于我们每一世的轮回都在满足这种自我爱、追求自我爱、都在牺牲别人、损伤别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会造作无边的生死因缘,于是我们也就一世一世的轮回不休了。

  佛陀告诉我们,如果能够放弃我爱,将会得到生命的自在,得到最大的快乐。但是要放弃我爱,首先要识苦修道。众生有我爱,因而造业受苦,永远轮回;即使是往生天上成为天人,亦复如是,总是处在无常变动不居的三界中轮回,这是一种轮回的苦。如果要脱苦,我们就必须超越我爱,唯有彻底的超越我爱,才能超越自私,才能识苦而修道,这是一种自力增上的努力,也是大乘佛法共同的生命观。

  2、生死一如──彻见实相

  以大乘佛法的立场说,而当我们超越了我执以及对「法」的执取之后,就会证得「生死一如」。死亡,佛教一般都称为「往生」。往生有圣与凡的差别,圣人的往生再也没有轮回,出离轮回;那就是所谓的「解脱」。只是解脱不一定是指死亡而言,也不是到了极乐世界才可以解脱,而是现在活着的时候,当下能远离我执,看透生命的实相,并超越对法的执取,那时候生命就自在了,这才是解脱的真义。然而解脱仍有大小乘的分别,大乘的圣人不会像小乘人那样大「不受后有,不再轮回」为解脱;刚好相反,当他证到生死一如的实相时,由于他更超越了法的执取,因此他更会累世累劫的再来人间,然而他是「来而不来、不来而来」,他的「来」和我们的来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来是随「业报」而来,我们被生命的笼子关住,不自由、自私、痛苦、没有智能、伤害别人获取自己的利益,一次次不自主的来到世界(还不一定都是以「人身」而来),只是来受苦、受报而已。但是佛、菩萨是以不贪染一切,又能不舍一切众生的智能与悲愿为推动而来,这样的来一方而既履行了自己的大乘心愿,同时也成就了无边的大乘功德,这是大乘的风光。这才是大乘佛法中「生死一如」的真义。

  3、不舍世间──淑世利生

  而今天就是要教各位学大乘法、修大乘行,不然大家就是入宝山空手而回。因为小乘不究竟,虽然小乘表面上已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但是事实上还是没有究竟解决更为深刻的死生问题。小乘行者误认或着执「真」有生死,所以才要「离」生死,他不知道生死是毕竟空,根本没有一个「实在的生死」可离。因此小乘行者不是真实正见空性,因为毕竟空性是生死一如的。大乘行者体证生死一如,所以不须要说它是「无」生死,也不须要说它是「有」生死。他不怕生死,而再入生死;虽再入生死,却也不受轮回的生死所困,这样的生命价值才是最究竟的,这才是大乘佛法「终极关怀」。

  大乘行人一方面既能不贪着世间,同时又能不舍世间、利益有情,这样称为「淑世利生」,这是大乘佛法无限利他的誓愿与悲愿。孔夫子也重视淑世,但是大乘佛教的「淑世」,是彻底生死一如的解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淑世利生」,而净土教正是立足于这样的前提下而开演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       生死观)(五明学佛网:净土       生死观)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弥陀净土的层次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唐思鹏居士:佛教的生死观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果煜法师:从禅的观点看净土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人在净土打佛七 - 沉明进 

 其它: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