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佛陀教我们如何管理财富(下)


   日期:2015/4/15 20: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要让钱伤害你

  不过通常情况下,钱是惯于伤人的,它的字形透露了这一特殊因缘:“金”字边,加上二人挥刀相争,这就是“钱”。

  钱伤人,最重要的是伤害人的性灵。人有了钱就会傲慢起来,不循规蹈矩,让好端端的家庭不和睦,让社会不安定,处处散发贪婪与腐败气息。当人们善念殆尽、行为失去准则的时候,整个社会就被恶行感染,漏洞百出。

  所以,佛教里常常教诫,一定要用智慧和善心来驾驭钱,否则,钱的可怕有甚于毒蛇。身体被毒蛇咬了还可以治,但心灵一旦被钱毒害,可能永远都无法弥补了。

  读书时就要认识这个道理。我建议那些有钱的父母,也不要给孩子太多钱,年轻人若什么都有,就不肯读书了——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但例子很多,严重的还会显露出各种丑恶面目,不像个学生。钱少点反而好,就像许多农牧民的子女,知道读书不易,因而肯努力,成绩也优秀。

  总之,钱是有利有弊,它的确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但如果认为:“有了钱,一切快乐就都有了”,也是幼稚的。年轻时要懂得善于用钱,或至少知道,如何不让它伤害你。

  快乐家园

  在这个中国经济增长的初步阶段,人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钱上。20年前我去美国时,他们的状况与现在的中国类似,也是拼命赚钱,以为有钱就能解决一切。但等到了某个顶点,回头一看时,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钱并没有带来一切。于是,人们开始回归,寻找真正的快乐家园。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前找到这个家园呢?

  生长在偏僻地方的人向往城市,觉得在这里生活是天大的快乐;而城里人喜欢藏地,认为那才是一片乐土。说起来都是快乐,但哪里更快乐呢?可能这跟经历有关。

  没经历过的,比如久居北京的人,他对郊外的寂静生活满怀憧憬,一旦抛下城里的嘈杂来到高原,便仿佛进入了天堂,奔跑、呼喊,充满喜悦。而在寂静地方长大的人,又感觉生活太平淡,他们喜欢城市,“北京人多、车多、楼多,能在那里过一辈子,肯定胜过天人。”当然,这在北京人看来可能是相反的,“北京有什么好,人杂、车堵、房价又高,空气不好、压力这么大……”早就感到厌倦了。

  可见,人们对快乐的理解是不同的。

  我想你们也一样,没上大学之前,可能觉得到这里读书是多么荣耀、快乐。可是来了以后,两三天还可以,但日子一久,严格的管理和竞争的压力就把快乐冲淡了。对于将来,可能你们会想象各种美好。然而经验又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苦和乐是交替的,不是只有乐。佛教甚至说:人生是苦。

  佛教并非不承认快乐。唱歌跳舞,这在当下是一种快乐,但快乐会逝去的,变成痛苦,这才是佛教要提醒的无常之苦。

  了解无常不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当你透过无常,看清世人所追求的快乐是那么短暂,甚至在享乐的同时还会造下罪业,导致将来的痛苦,你就会信赖佛陀所教导的真理,从而投入善的事业,追求永恒的、生生世世的快乐。

  这种对于真理的认识和信仰一旦形成,将会带给我们随时可以回归的宁静,这才是快乐家园——在心里。

  不要太依赖外在

  想进入这个家园,就需要引导。现在有些老师是有信仰的,他以研究和开放的心态,帮助学生们打开了许多窗口,让他们了解世间和出世间、今世和来世的道理。

  这是一种广闻博学。过去因为教育、环境等原因,我们在这方面比较欠缺。但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融合,人们思想开放了,对心灵问题有兴趣,因而在很多学校和知识分子群体中,大家都开始研究起藏传佛教。

  我希望你们也研究一下,尤其是它的窍诀,窍诀是最有力量的,可以直接撬动你的心,让你对人生豁然有悟。而多年的研究和修行也让我相信,它对今天的人们最为适合,因为它简单、深刻而且实用。这不就是自己需要的吗?

  所以,不论是谁,只要去了解、学习和使用,你的人生必定会发生巨大转变,得到最真实的利益。

  人生是坎坷不平的,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痛苦、违缘和挫折,有时候根本面对不了。尤其是年轻人,独生子女,从小像公主和王子一样被宠爱着。长大后一面对社会,不管在感情上还是工作上,很多时候都经不起挫折、受不得批评,这就是你们的脆弱之处。

  但不管怎样,社会越复杂,人越痛苦、越脆弱,就越需要这种窍诀,因为这才是调治心灵的真正妙药。

  你们的文凭都不错,某某大学毕业,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看了让人眼前一亮。可是一到社会上,有很多事情不会做。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你并没有和文凭相当的知识,也没有从长期的教育中培养出一种过硬的人品和能力。所以,在这些方面,现在就需要多训练。

  其实对你们而言,生存本身就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你的肩上有很多重担,要赡养父母、要抚养孩子……在今天这种环境里,如果你不懂得忍耐和宽容,不说别的,就是在家庭生活里,是快乐多还是痛苦多?都是不好说的。

  你们的电脑水平也不错。过去好多知识分子是不会用电脑的,现在都会,而且把知识都存到笔记本上。这当然有好处,但也有坏处,如果只存在电脑里,没存到心里,一旦离了电脑,怎么办?以前的人用手写信、用脑记事,心里有东西,现在你把课程都交给电脑,心里却没东西了。

  所以,不要太依赖外在。我们在看到科技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弊端,并思考:一旦离开这些东西,怎样面对生活?换言之,当真正要面对内心问题,而这些又都用不上的时候,怎么办?

  利他,要有心

  今天讲的是“佛教的经济观”,就一个人的生活来看,以中道的方式,不特别奢侈,也不特别落魄,过中等日子,算是比较符合这种理念。当然,在此基础上,也不要忘记利他,而且在利他的时候,要有心。

  俄罗斯文豪屠格涅夫遇到一个乞丐,他从口袋里掏钱,结果没带,于是失望地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我忘了带钱。”乞丐很感动:“不,我宁愿接受您的握手。”让乞丐感动的是他的好心,一贯被人歧视,有句安慰话,已心满意足。

  在一本书里,有这样一个笑话:又到学雷锋的时候了,有个老人想过马路,但被那些做好事的人从这边搀到那边,又从那边搀到这边,走了好几回,一直回不了家。无奈之下,老人只好装着倒在地上,结果没人敢扶。终于回家了。

  这个笑话很有趣,也很深刻,它温情地提示大家:其实我们考虑的还是自己,做好人好事也是表面形象太多。

  什么时候如果能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像对待家人一样,就有了真正的利他心,由此可以发展出佛教的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我们小时候常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西方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精神与菩提心有些类似,不过菩提心还要宽广,境界也高得多。

  如果上上下下的人都为自我发展而活,整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所以,尽量弱化自我、扩大利他的心态很重要。如果是发自内心地想做好事,那么每天做一件,甚至一个月或者一年中做一件,也都是真正的好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且不说做不做好事,你们在赚钱的时候,如果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非常好了。佛教不反对财富,你以合理手段赚多少钱,佛教都认可,因为这是你的福报。

  但是,你有没有这个福报?

  前世行善积德的人,今生的财富不勤而至,好像也没怎么努力,钱就滚滚而来。相反,如果前世没有做过任何善事,那今生再怎么努力、勤奋,也很困难。

  前世后世是存在的,你们不相信,只是受了环境和教育影响,没有真正的理由。其实不说佛教,对这件事,科学也已经通过很多案例论证过了,很多科学家都相信。

  相信前世后世,会让你看清一个问题:今生是乐是苦、是富是贫,都是前世的善业和恶业导致的;而今生是修福还是造恶,又会决定来世的穷通荣辱。在这么明明白白的因果面前,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够取财有道。

  苏格拉底临终时对弟子说:“我们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有人分析,这就是苏格拉底的人生,他在精神上富裕,但一辈子很穷,连只鸡都还不上。可能这也说明安贫才能乐道,财富多了,就没时间追求学问,而生活一般,反而对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拥有太多财富对我们不见得是个好事。许多人喜欢听“恭喜发财”,但发了财,障碍了人格发展或是真正的前途,就不值了。

  最好能随缘。我经常强调这一点,如果有福报有因缘,你稍加努力,任何事都是水到渠成;而如果没福报没因缘,再怎么强求也是得不到的。所以,生活上满足于温饱就可以了,其他精力,还是要多积累些精神财富。当你有了精神财富,是贫是富,都没关系了,内心的幸福无法言喻。

  我认识一个藏族人,他非常快乐,因为他唯一追求的就是真理,其他全都随缘。如果你们也能多多少少做到一些,世界将会变得非常美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