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庸闲斋笔记》中记载的轮回实例


   日期:2015/4/15 11: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庸闲斋笔记》是一部纪实性著作,作者陈其元(1812-1882),字子庄,晚年自号庸闲,生长在浙江海宁一个鼎族之家。先任直隶州知州,后发往江苏补用,受江苏巡抚丁日昌的青睐,先后代理南汇、青浦、上海几个大县的县令。六十二岁致仕辞官,侨居武林。“追念平生旧闻,及身所经历目睹事,有所记忆,辄拉杂书之。而国典朝章、庄言至论、异闻轶事、军情夷务及展卷所得者,间亦存焉。隐恶扬善,事徵诸实,不敢为荒唐谬悠之谭”,汇集成编,遂成《庸闲斋笔记》十二卷,计十四万余言。本书内容相当丰富,俞樾《序言》也说:"《庸闲斋笔记》一书,首述家门盛迹,先世轶事,次及游宦见闻,下逮诙谐游戏之类,斐然可观。"

  卷三 ○曾文正(曾国藩)为巨蟒转世

  曾文正公硕德重望,传烈丰功,震于一时;顾性畏鸡毛,遇有插羽之文,皆不敢手拆。辛未十月,到上海阅兵,余供张已备,从者先至,见座后有鸡毛帚,嘱去之,谓公恶见此物。不解其故。公姻家郭慕徐观察阶告余云: “公旧第中有古树,树神乃巨蟒。相传公即此神蟒再世,遍体癣文,有若鳞甲。每日卧起,床中必有癣屑一堆,若蛇蜕然。然喜食鸡肉,而乃畏其毛,为不解耳。” 后阅《随园随笔》,言:“焚鸡毛,修蛇巨虺闻气即死,蛟蜃之类亦畏此气。”乃悟公是神蟒转世,故畏鸡毛也。宋文信国公传为吉安潭中黑龙降生。信国柴市殉难后,是日,其乡风雨大作,人见黑龙复归于潭,与公之异将毋同?

  (按: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为晚清“中兴名臣”。嘉庆十六年即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降生时,他的曾祖父曾竟希“忽梦有巨虬(龙)自空中蜿蜒而下,直入曾宅,头悬于柱,尾盘于柱,鳞甲灿烂,摇尾鼓鬐”。在曾国藩出生的当天,曾家祖屋后面长出了一棵青藤,苍翠繁茂,垂荫一亩,状如巨虬,乡人称为“蟒蛇藤”。家人观其枯荣可知曾国藩的境遇如何:如他加官晋职,事业顺遂,则巨藤枝叶茂盛,反之则形容枯槁。曾国藩去世时,苍藤也随之叶落枝枯。曾国藩生就一身蛇皮癣,终生不愈,像鳞片一样,经常把他折磨得坐卧不安。曾国藩平生最怕见鸡毛。古代的紧急公文,在封口处往往要粘上鸡毛,俗称鸡毛信。曾国藩见到这种信总是毛骨悚然,如见蛇蝎,需要别人取掉鸡毛,他才敢拆读。古有谚语:“焚烧鸡毛,毒蛇闻气就死,龙蛇之类,也畏惧这种气味。”杨度与曾国藩相处数日,曾仔细观察过:“当他踞坐时,身若无骨,体若无筋;站立时长身玉立,巍峨若泰山,和舒整饬,望之可亲,有圣贤气象。若行走时,龙骧虎步,鹰视狼顾,有叱咤风云之势。”饶州知府张澧翰善于相面,观察曾公相貌后说:“端坐注视,张爪刮须,似癞龙也”。虬入梦,藤似龙,癣如鳞,曾国藩为蟒蛇转世并非杜撰。 )

  ○高僧转世

  余前记家文简相国及晴岩编修,以为高僧转世矣。因忆故友歙县程印鹊太守兆纶事。太守之封君贾于兰溪,与城外广济庵老僧最契。一日,见僧来,迳人内室,追而问之,则已举一子矣。太守生五六岁时,封君携之入庵,登堂入室,恍若素习。返即大病,云欲归去,几濒于死。自是不敢复往。至十余岁及三十岁,两次被人强拉以游,归又大病。从此望门却步。引太守亲为余言者。余与太守曾同游石门坎之六松亭,太守在溪边独立,余自上望之,俨然一老衲也。比见长洲彭文敬公所为《灵鹫两僧传》,则文敬公亦似由竺国来者。因即录其文曰:“吴之娄门有灵鹫寺者,与盘门之开元寺皆留行脚僧。灵鹫不能继,有一彬者,起而振之,重复旧观;一彬退院,传于永丰。是二僧者,余皆识之。佛门有参透三关者,一彬能之也。先是,一彬之友有笔玉者,既前死矣,余幼时,人或称笔玉后身,盖以神情、〈状〉貌、言语、举动之似,而生初亦有为之兆者也。及余见一彬,一彬亦言似;且言笔玉苦行,惟临终一念系恋,不得往生净土为可惜。余问其‘他日能不系恋否?’ 曰:‘亦无把握也。’一彬持戒律甚严,独言论通脱,口如悬河,或拊掌大笑,不类他衲子之貌为笃谨者。永丰后至,亦能参三关,持戒律,苦志过于一彬。其为人静默寡欲,与一彬异;而其务作功德,志在有济于世,则无不同也。两僧者,于嘉庆间先后怛化,不著灵异。余意两僧若不生净土,必当仍在世间,惜非肉眼所能识耳。后二十余年,在京师见两翰林,皆年少,一似一彬,一似永丰,问其生〈年〉,亦在两僧死后。余疑为两僧后身,然不知两翰林生时有无为之兆者,未敢以无稽惑世,终未尝以语人也。及与两翰林相处愈习,观其神情、状貌、言语、举动,愈肖两僧。因思今日余之视两翰林,犹昔一彬之视余,余虽肉眼,固已若或启之而心识之矣。古称蔡中郎为张平子后身,岂尽诞耶?”云云。观文敬公所述如此,则文敬公固自以为笔玉后身矣。昔人谓世之登大位、享大福者,星、精、僧三项人为多,其信然耶!

  ○古人转世

  世传明成祖靖难,杀戮忠臣甚惨,故再世为庄烈帝,建文诸臣为流寇,报怨,卒亡其国。此说荒诞不足信,然史阁部为文信国后身,高宗圣谕亦曾及之。桐城张封翁少时曾梦金甲神,自称晋之王敦,欲托生其家,封翁以乱臣也,拒之,敦曰:“不然。当晋室丧败之际,我故应运而生,作逆臣;今天下清明,我亦当应运而生,作良臣矣。”惊寤。后果生一子,然未几而夭。后数年,又梦敦来托生,封翁责之曰:“汝果奸贼,复来欺我,今不用汝矣!”敦曰:“我历相江南诸家,福泽无逾于君者,是以仍来,今不复去矣。”遂生文端公英,故小字敦复。相圣祖,为名臣。子文和公廷玉,历相雍正、乾隆两朝。孙、曾皆跻无仕,福泽洵冠于江南。第不解以敦之凶逆,而再世乃膺福报为良相;文信国之忠节,再世虽仍为宰相,而复丁阳九作忠臣,报施之理,固如是哉?又观明焦弱侯太史所著《济甯州济川坊记》,内载:秣陵司空郎华瑜治运河时,一夕,绯衣绛帻者称宋都魁某见梦,曰: “公堤逼吾宫,今不为区处,桐园将为行路,奈何?”公寤,亟索堤旁志石,丹书炳然。用是改筑堤,而封其故墓,为文以祭。匝岁,前绯衣绛帻者复见梦,曰: “愿为公后,以报。”诘朝,而仲子生,是为济时。已而登第,继瑜为河臣。弱侯太史以明距宋七百余年,感应如一日为奇,讵知后来之史与张尤奇之奇者也!(以上卷三)

  卷九 ○高僧入轮回

  《冷斋夜话》记苏子由(苏辙)在齐安时,梦与僧云庵及聪禅师出城迎五戒和尚。次日,三人言梦皆同,颇以为异。良久,东坡书至,云已次奉新,三人大喜,迎之建山寺而坡至。因各绎所梦以语坡,坡曰:“轼年八九岁时,尝梦其身是僧,往来陕右。又先妣方孕时,梦一僧来托宿,记其颀然而眇一目。”云庵惊曰:戒(禅师),陕右人,而眇一目。暮年游高安,终于大愚。逆数盖五十年,而东坡时年恰四十有九,其为五祖戒后身无疑。故坡恒自称“戒和尚”。是轮回之说,非释氏之漫言矣。

  桐乡严芝生太史辰,生于道光壬午八月三十日,先数夕,母王夫人梦游冥间,至一石坊下,旁有二女仆扶持之,旋来一僧,年不甚高,就与语,语缕不可殚述,既觉,犹能举其大略。至生之夕,则又梦见转轮中出青烟数十道,道各一僧,四散去,而前所梦之僧竟来相就,惊而寤,则太史生矣。谛视之,面目宛如梦中所见也。太史幼颖悟,弱冠即登贤书。至咸丰己未,捷南宫,以朝元入词林,散馆后,不复赴补,归主桐溪讲席者已十载矣。性乐为善,遇善举必创行之,奔走勤劳,不以为苦。余尝戏目为行脚僧。今年出《金粟后身图》,嘱余题之,乃得悉其概。太史有《自题六绝》,兹并录之:

  “磨人一第廿年功,直与前生苦行同。好事欲援儒入释,为人说梦画图中。”

  “披缁应悔负君亲,未了缘当补后身。四十平头须努力,谈何容易再来人。”

  “浮图自昔有诗豪,愧我耽吟格不高。略有前生心性在,每于名利淡相遭。”

  “足迹平生半九州,想因行脚债须酬。不知卓锡曾何处,可许东坡到旧游?”

  “潘家橼梦久流传,私喜祥征亦有缘。想为黎功行浅,不教鳌顶作天仙。”

  “沈迷仕宦与妻孥,慧业三生记得无,何日尘缘能摆脱,依然觅我旧衣珠。”

  太史之妹婿归安沈仲复廉访自言:前生为瞿氏子,出家于永年寺,清修数十年,其听经之鹤,业已证果,而己以一念不坚,遂再入尘世。其事亦奇。惟坡公及廉访皆知前生僧之名姓,而太史独未印证,此亦是一缺典,然轮回之说确有据矣。

  卷八 ○偿债猪

  桐乡沈茂亭司马宝樾,早岁乏嗣,而好施不倦。晚年得二子,人称作善之报。茂亭言:渠乡富人精于榷算,有乡人某,借钱十二千,已还,而忘未取约,遂重索之。某不得已,即再还之。越十余年,富人死,而某家生一猪,甚肥盾,将宰而货其肉。是夕,屠人某梦富人哀诉云:“我不合重收某家钱十二千,冥谪为猪偿其债,明日请君往杀之。猪白质而黑章者,即我也。乞君勿杀,而告我家往赎之,感且不朽!”次日,某果邀屠杀猪,屠屋,验其猪之毛色,果信,遂不肯杀。某触前事忿,且喜,即牵猪呼其名而诮之,猪人立而啼,某大惊扑地,病月余始愈。传闻远近,富人子遂备价赎之归。

  卷二

  ○没而为神(三则)

  (一)

  吴少村中丞昌寿,少负奇气,踔厉风发,魁硕类武夫。与余居相距不里许,晨夕过从,相与角艺论文,间有不合,必反覆争辩,时或攘臂大呼,惊动邻里;遇契合相赏处,又复为之叫绝。当鸳湖书院课时,每与沈西卿笔山昆季及余醵钱数百文,至酒肆饮敢,杯盘狼藉,必罄尽以为乐。如是者有年。道光甲辰,余铨金华校官,少村亦成进士,以知县分发广东,自是不相见矣。有人自粤中来者,传其政声卓然,有“吴青天”之号。比擢抚河南时,百姓号哭罢市,制万民伞相送,至千有余柄,即乞丐亦为制伞。好官之名满天下。然余懒于作书,二十余年不甚通音问。同治丁卯,余以州牧提调松沪局,适少村奉广西巡抚之命,来上海附轮舟赴粤。是日,余在寓中,僮仆皆他出,忽闻庖人于门外若与人断断然,呼之问故,则曰:“有一类武官者,衣服弊陋,欲来求见。向索手本、名帖、又复无有,但言‘与官是几十年前好朋友’,而不肯道姓名。”余急令延入其人。出曰:“官唤汝。”遂引之从侧门入,则少村也。相见大喜。少村谓余曰:“足有风沙,让长揖不拜可乎?”余戏之曰:“岂有令中丞公叩首之礼!”少村笑曰:“呼之入、走角门,岂有不行叩首之礼者?”遂彼此大笑。曰:“本欲即行登舟,因知君在此,故特走访,带来三仆方打叠行李,不令随行,而忘持拜帖,乃致此窘。”又笑曰:“即携拜帖,而广西巡抚手本亦未具也。”遂纵谈良久。余问其在广东何以得民如此,曰:“无他伎俩,惟心任事,不要钱耳。”别去之际,相订年逾六十即归里,同作洛社之会。乃抵粤未半载,遽尔骑箕。国家失此宝臣,朝野惜之。相传少村没后,其幕友绍兴俞君方家居,正欲午餐,忽舍箸起立,若为接物者;继又作拆信之状,戚然曰:“吴中丞书也。中丞以任所公事殷烦,仍邀我前往襄理。然昔在南方,帆樯甚便,今北路非车马不可,此非我所习,奈何!”其家人曰:“闻吴中丞殁矣,安得来请?”曰:“中丞今已为冥官。”家人曰:“何不辞之?”曰:“不能也。”曰:“盍祷于城隍神,请其代辞乎?”曰:“渠官甚尊,非城隍所能企及。然我往,须得某厨侍我耳。”是夕,俞君卒。次日,某厨亦无疾卒。呜呼!如少村之为人,倘所谓“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者,非耶?越五年,复有余亲家钱慎庵一事。

  (二)

  慎庵名德承,浙之山阴人。居心仁恕,律身廉谨,胸中肫然粹然,不设城府。以簿尉起家,历官州县,所至有惠政。同治二年,今相国李肃毅伯方抚吴中,以循良荐举,特旨擢知府。数年间,署松江、常州、苏州、江宁、镇江府事,贤声噪一时。辛未三月,由镇江得代来苏,卧病邸舍,时余自新阳调摄上海,以邑太繁剧,意不欲往,慎庵顾以大义相劝。盖慎庵之季女乃余长子妇也。五月,余将赴上海任,慎庵以病剧归里。六月,慎庵卒。七月,儿子至绍吊丧还,缕述其临殁情形,余为之惊叹不已。初,慎庵以疾甚归,归后疾日以平,第精神疲乏,未能出户耳。六月初旬,晨起,谓眷属曰:“帝命我作总管神,有差官四人来迎赴任,可速具筵款之。”家人闻之,疑信才半,乃设羹饭祀之大门外。大门距内室远,慎庵室中忽怒曰:“四人皆官,远来接我,奈何待以野鬼之礼?”促向中堂设席以享乃可,众惧,从之。祭讫,屈指计曰:“二十日太促,二十二日辰时可矣。”越一日又言,山、会二县城隍神为之饯行,待以上官之礼,辞之不得,云云。自是十余日,举动如常,亦无病状。至二十二日向辰,呼诸子令催合家眷口齐至榻前诀别。诸子惶遽,以为疾作,将呼医,则扌追床怒曰:“我且死,岂医者所能活乎?”比家人齐集,举目周视一过,泊然而逝。与半月前所克之期丝毫不爽。于是苏人曰:“钱公作我郡城隍矣。”常人亦曰:“钱公作我郡城隍矣。”今松江、常州二府思其旧德,皆呈请祠名宦焉。先大夫尝言:闽中同官言可樵司马朝镳临殁,自书一联云:“始笑生前徒自苦耳,既知去处亦复陶然”,以为去来自如。呜呼!若慎庵之自定死日,可不谓之“去来自如”耶?

  (三)

  太仓顾伊人撰《吴梅村先生行状》云:“康熙辛亥正月旦,先生梦至一公府,主者王侯冠服,降阶迎揖,出片纸,非世间文字,不可识。谓先生曰:‘此位属公矣。’十二月朔,复梦数人来迎先生,书期日示之,故豫知时日,竟不爽。”王文简公《池北偶谈》亦载其事,并记有浙僧水月者能前知,先生疾革,拿舟往询,僧曰:“元旦梦告之矣,何必问老僧。”吴人相传,先生作阎罗王云。余六世从祖讳容永字直方,先生之婿也,顺治甲午举人,考选知县,卒年仅二十有九。幼时为冥官,每夜赴阴府治事,尝思罪何以杖重于笞,斩重于绞?于是皆以身试之。忽奉上帝命曰:“陈某某心存爱人,特予晋秩。”于是金冠象简,自称“小圣”,与岳渎大神无异。与闽汀黎愧曾甲午同年,尝谓愧曾曰:“余知四世事:初为蜀通判子,苦嫡母严,商于外,母死乃得归;再世为王孙;三世为京师竹林寺僧,一日放参,有妇女群过,偶一目之,遂坠落至此。八岁时,从家大人入寺,一见恍然,斋房径路皆为记识。今虽为宰相子,后世愈下矣。”事载徐季方《见闻录》。梅村集中《寄怀陈直方》有“百口风波大,三生梦寐真。膏粱虚早岁,辛苦得前身”之句,盖指其事也。又伯祖惺斋公讳观国,乾隆乙未科进士,历知江苏金山、萧县、娄县、甘泉、高邮州,升海门同知。海门之设学额,自公详请奏定。所莅之处,均循声卓著。在海门得疾,自言当作甘泉县城隍。卒之夕,衙署前百姓均见“甘泉县城隍”灯笼,大小数百,充塞街巷,而公奄逝矣。因记少村、慎庵为神事,故并书之。

  边读边整理,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堪叹世间难久住,一生能读几本书?

  世出世间思维遍,唯有念佛生净土!

  【附】六位民国名人转为猪身

  作者:朱镜宙

  《影尘回忆录》第八章八八页里,附录了大云月刊第三十期《六大伟人 名标猪身》之奇事新闻一则:

  江苏镇江县城西门外谢镇村,谢咏铭家之猪厩(猪圈)内,有一母猪,于去冬阴历十一月十三日(阳历二月九日),胎生牡猪六只,背上无毛,足是人足,腹是人腹,全是一样。尤奇者,每只猪背上,皆发现青肉皮一块,凸出三个肉字:一为姓袁的,一为姓盛的,一为姓伍的,一为姓冯的,一为姓李的,一为姓黄的,此系多人目见之事实。教育界人士,到谢家参观者有数十人。沿途陆续争观者,亦不计其数。现为丹阳城内吴国鑫会员暂为买下,以备博物家考究。

  大光按:上面凸出之六个人名字,均为近代赫赫有名之大伟人,这里不便提起。此段新闻,并曾录在《世界奇闻》录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轮回实例       庸闲斋笔记)(五明学佛网:轮回实例       庸闲斋笔记)  

 《庸闲斋笔记》中记载的因果报应: 

 佛教故事:正史记载轮回实例五岁男童自述前世 

 伊安·史蒂文森调查的轮回实例(13) 

 伊安·史蒂文森调查的轮回实例(12) 

 伊安·史蒂文森调查的轮回实例(11) 

 伊安·史蒂文森调查的轮回实例(10) 

 伊安·史蒂文森调查的轮回实例(9) 

 伊安·史蒂文森调查的轮回实例(8) 

 伊安·史蒂文森调查的轮回实例(7) 

 伊安·史蒂文森调查的轮回实例(6) 

 伊安·史蒂文森调查的轮回实例(5) 

 伊安·史蒂文森调查的轮回实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