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普贤菩萨给我们的启示


   日期:2015/4/10 19: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很多人对《华严经》很陌生,对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也比较陌生,不像观音和地藏,还有阿弥陀佛,你要是生病了,或者遇到灾难了,都是观音菩萨在管,死了阿弥陀佛来接。那普贤菩萨在管什么呢?普贤菩萨其实就告诉你一个事实,就是你不要忽略了你生命中有富贵的部分。

如果去了解历史,就会发现,中国有很多所寺院,叫做华严寺,或者曾经被皇帝命名为华严寺,后来又改名了。为什么叫做华严寺,就是来自《华严经》。佛法的目的,是告诉我们生命中有富贵的部分。

很多人学佛,是抱着一种求现实利益的心来学的。当然,这个是勾你入佛门的善巧方便。但是你入了佛门,还是如此执着世间物质的享受,那说明离佛法太遥远了。佛法的精髓,就是你要开发出内心的富贵相。

什么叫做富贵相。不是说,金银珠宝就是富贵相。贫穷就是没有福报也没有智慧。那为什么会贫穷,就是内心不富贵,就是你常觉得自己很缺乏。记得,这就是贫穷相。

你有没有常觉得自己很缺乏,钱永远不够多,名利永远不够大,时间通通用来赚钱,也没有空念经。总感觉自己很缺乏,这就是贫穷相。禅宗讲的,见到本心,本性。那是什么?首先你要发现自己内心的庄严和圆满。

永嘉大师说的,穷释子,口称贫,实则身贫道不贫。道不贫就是他已经发觉了内心的圆满。这时你才会想到去付出,去奉献。那些真正发心把自己奉献出去的人,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圆满。

我们一般觉得,我福报不够,所以要布施,让我更多福报,赚更多钱。这个心态,其实是不够究竟的。虽然可以促成你布施的动力,但同时你会常常觉得,自己仍然很缺乏。哪怕当了皇帝,把整个江山布施出去了,可是你仍然觉得很缺乏。

记得达摩来中国时,见梁武帝。梁武帝就问他,我一辈子建寺斋僧,功德大不大?这说明了梁武帝还觉得自己有缺,因为有缺,他就没有信心,就去问达摩祖师,希望达摩给他认可。但达摩说,没有功德,只有福报。什么是功德,是开发了内心的富贵,才是功德。

大家到庙里去,你去布施,祈福,求世俗事业。这说明我们仍然在第一层次。所以我们会有所求,这就是你资粮道不足。记得,修行一定要资粮道足够,上路就很快。很多人一直在找方法。如何消业障,如何开悟,如何成佛。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具足我们的资粮道,好比我们的粮草。

真正进入修行,是不容易的。开悟的人,是三朝天子命,七代状元才。这些就代表你资粮道很足够,你要成就就特别快。《法华经》说,佛陀修行,是聚沙成塔的修,经过无数长的时间。这么长时间内,佛陀都在累积他的资粮道内。

其实开悟是很正常的,也是很快的。就相当于临门一脚。禅宗公案,祖师大德看到花开了,他也开悟了,听到声音,也开悟了。为什么这么快?因为他资粮道已经足够了。所以,在修行前,先累积资粮道。

每个人内心都是富贵的,就是你不缺少任何东西。但目前虽然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但不受用。为什么呢?这就是资粮道不足,你无法启用。那先培养福报,积累福德资粮,就按照普贤菩萨十大愿来做。礼敬诸佛,称赞如来等等。

当你受用时,你的心量就打开了,那你要做事业,就比较容易。祖师也是活一辈子,他那一辈子为什么就是死而不亡,死了人们还记得他。就是他不仅心态富贵了,而且也做了许多富贵的事业出来。

学佛一定要启用,道理可以讲,但转化出来最有用。祖师就是会做事的人,他们建寺,弘法利生,踏实的兑现出来。这才是真修行者。单单只会说,而不会做,那不算大富贵。

转自:福安观音寺 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普贤菩萨       启示)(五明学佛网:普贤菩萨       启示)  

 傅味琴居士:2004年普贤菩萨圣诞法会开示 

 圣轮法师:山光水色尽演清净禅 溪河大地阐示微妙谛─「山河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4.暖冬的启示 

 郑振煌居士:《六祖坛经》对二十一世纪居士佛教的启示 

 惟觉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李志夫教授:普贤菩萨之行持特色 

 方立天教授:佛教四缘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利安教授:法显的内在品格及其当代启示 

 李利安教授:法显精神对现代心灵环保的启示 

 杨曾文教授:赵朴初居士思想的当代启示——纪念赵朴初居士诞 

 杨曾文教授:太虚大师整理僧伽制度思想的启示 

 温金玉教授:马祖丛林建设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