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成峰法师:我们都是那只寻找回家之路的猴子


   日期:2015/4/8 21: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成峰法师:我们都是那只寻找回家之路的猴子

  今天,咱们来聊聊美猴王孙悟空。

  老吴笔下的这只猴儿有个性,原本手下也有一帮小兄弟整天跟着吆五喝六,住着大别墅,吃着环保饮食,逍遥自在,也算是一方土豪。

  可是这家伙和他的同胞不一样,简直就是太任性,不满足只是生存下来,他还思考起生命的大问题~~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如何摆脱死亡,到达长生不老的境界。

  带着这个深深地疑惑,他从此踏上了寻求真理的革命道路。

  佛经中有个著名的公案——一猿六窗,与猴子关系紧密。一只猕猴被人从山中捉来后,关在一间屋子里,门从外面琐住。刚进去时候,猴子试图从屋子的六扇窗户上找到逃离的机会。

  于是,它不停地跃上跳下。很遗憾,所有的窗子都被牢固地焊住,任凭它费劲气力,直到精疲力竭,窗户依然纹丝不动。最后,它终于放弃了逃跑的想法,安心的住在屋子里面。

  故事虽很简单,里面却隐含了一个深刻的人生譬喻。

  一个人,通过六根与外部六尘世界产生联系、感受世界。我们发现,当六根无法受到足够的六尘冲撞与触及时,于是我们的内心变的焦虑、不安,我们会自然想到使用各种方法来满足它,试图以此缓解痛苦与无奈。

  西方的几个心理学家做的一个试验,可以说明同样的观点。他们让试验人平躺在一个相对密封的容器内,并为他提供足够的饮食,但是不能与外界有任何接触。以此试验来观察,人在这种条件之下,能够坚持多久。当试验持续到72小时的时候,被观察者主动提出退出试验。

  佛经上说:“一切众生依食而住。”

  食可分为四种,除了物质性的饮食外,还有心理上的需求。

  《增一阿含经》介绍了四食的名称:“一搏食,二乐食,三念食,四识食。”

  四食做为四种长养支持身命的东西。搏食,即普通物质的食粮;乐食,即感官与外境的接触;念食,即思想或意志。四、识食,即知觉。”

  也就是说,在佛教看来,一个生命体的存在的前提是获得精神和物质上连续不断地补充。

  我们发现,一般情况下,当我们遇到糟糕事情,内心无法安定的时候,我们会想出各种方法来恢复。比如:否认、转移、压抑、幻想、逃避等等……

  反之,如果出现一件令我们愉悦的事件,瞬间我们会激动起来,我们可能出现以下的感受、情绪与想法:轻松、飘然、抓住、延续下去……

  这是心的食物——乐食。可意与不可意的出现时,我们接受可意,拒绝不可意的。

  我们会让自己的心停不下来,设想自己有许多很多事情要去处理,籍此获得一种胜任感,找到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并不是我们本身,我们被安上许多外在的标志:我们的相貌、身材,我们的事业,我们存折上的数字,我们名字后面的头衔等等……

  唯一缺少了,我们作为自己的身份。我在那里?

  常常,在抓起电话的时候,对方会问:“你现在在哪里?”

  当然,我知道对方是想知道我身体所处的准确位置。

  如果听筒那头是熟人,我会回答:“ 我在我的身体里。”

  或许,你觉得是个笑话,不是么?!

  其实,我想提醒自己,“我”到底在哪里?

  此时此地,我们是否能做到,听电话仅仅是听电话,没有夹杂其他的念头与想法呢?

  看到只是看到,听到只是听到,一切都是条件的组合,接纳面对呈现的身心现象,世界原来如此简单、平凡与宁静。

  站在某个角度来看,我们就是那只猴子,都在寻找回家的感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猴子       回家之路)(五明学佛网:猴子       回家之路)  

 嘎玛仁波切:把快乐寄托在物质的增长上,就像猴子水中捞月一 

 嘎玛仁波切:“聪明的猴子什么都会,只是不懂得解开自己打下 

 嘎玛仁波切:猴子什么都会,只是不懂得解开自己打下的结 

 南怀瑾:大部分人都像是被高明的人玩弄的猴子 

 嘎玛仁波切:猴子什么都会,只是不懂得解开自己打下的结 

 黄柏霖:饿死猴子与慈心待猴的两种不同果报 

 传喜法师:多大的福报!那只猴子,掉进了自己挖的水池 

 静慈心得:《金刚经》大爱之光,明亮我回家之路 

 愚蠢的猎人与慈悲的猴子 

 一个“猴子社会”引发的道德和信仰的思考 

 南怀瑾:大部分人都像是被高明的人玩弄的猴子 

 一只猴子度化恶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