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财不必要多,多是累赘,多了就变成祸害


   日期:2015/3/27 10: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观察这个世间,以及自己这一生当中,甚至於生生世世在六道、在十法界是一回什么事?说穿了,「因缘果报」四个字!这是事实真相,就是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报,就这么一桩事情。你要不觉悟,你要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没有能力超越十法界,因果报应是十法界里头任何一个众生没有法子避免的。明了之后,自己常常要反省、常常要观照,我从早到晚起的是什么念头?跟人交谈,我说话里面是含的什么意思?处事待人接物,这里头就是因果,现前受的是果,现在造的是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佛法里面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是果报现前害怕了,后悔莫及;菩萨不怕果报,果报来了,乐意承受。为什么?这是在所不免,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他怕什么?起心动念是恶的,怕这个。决定对一切众生不起一个恶念,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决定不会做一桩伤害众生的事情,不做恶业。所以他现前得的果报,纵然过去业因不善,生活非常艰难困苦,但是他非常快乐,心开意解,自在快乐,他真得到了。

  像什么?孔夫子的学生颜回。颜回是大圣,不是凡人,他一生积德修善,为什么三十几岁短命就死了?在生的时候贫穷,物质生活非常艰难困苦,他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这又是什么情形?这个不能以普通人而论,为什么?普通人决定做不到。菩萨示现,他不是普通人,他是来教导我们的。从迹象上来看,迹象就是凡夫,凡夫论因果,过去生中造作的恶业太重。没有财富是什么原因?前生没有修财布施,所以这一生物质生活很困难,很辛苦!他有聪明智慧,我们就晓得他过去生中修法布施。他短命,我们明白他过去生中没有修无畏布施。这是什么?这是以凡夫来论,颜回得的果报当然是这样的。

  可是我们细心去观察,如果真的是凡夫,他就不可能,凡夫要想在一生当中成圣人,不是容易事情。所以我的看法,我们决定不能以普通凡俗来看颜回。颜回是什么?颜回是佛菩萨再来,为我们众生示现的。就像佛门里面,释迦牟尼佛是示现的,佛门里面历代这些祖师大德统统都是示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他就用什么方法。但是我们要懂得他度化的对象,当机是当时、当代的那些人;他如果今天示现,那面对的当机者就是我们。他不是在今天示现,他是古时候示现的,那个时代的人是他的当机者。留下来这些事迹,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属於影响的;他能够影响我们,让我们从他的文字文章记载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的一些善巧方便,我们从这里面学习的就很多了。所以关键是要善学,就是你会学,你会看,你能体会得到别人体会不到的。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跟诸位说就是一个因果报应,连佛法都不例外。清凉大师跟我们讲《华严经》,我们在他注解里看到的,《华严》「五周因果」,《法华》「一乘因果」,所以佛法里才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说这个事情。因果何以不空?这在讲席里面我们也讲得很多,第一个「因果转变不空」,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这是它不空;第二个「因果循环不空」,因果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相续不空」。三种不空:转变、循环、相续。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总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决不能亏待一个人,决定不能占一个人的便宜,为什么?他有报应。於是深明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的人,他一定是以善心善行处事待人接物,他的果报是善的。欢喜布施供养,财布施财用不缺乏。财不必要多,多是累赘,多了就变成祸害。财要什么?要够用,不要积蓄。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积财伤道」,这句话是真的,为什么?你的钱太多,天天想到你的钱,你放不下。尤其是现代的社会,财物怕它有波动、怕它有贬值,怕这个财会失掉,你患得患失的心非常严重,道心就没有了。什么是道心?清净心是道心。你的财太多,心不清净,你心不平等;财太多了的时候,你迷在财物里头,你没有智慧。所以「积财伤道」,这句话有大道理在!

  如何处理自己的财物?中国有个了不起的人,范蠡,我们中国人在从前社会上是以范蠡为财神。为什么?他懂得生财有大道。现在中国大陆我不晓得,台湾供财神是供关公,我们就很不懂得,关公与财富好像没什么关系;关公讲义气、讲道义,没有听说关公很会理财,没有听说过。所以现在供奉神明也搞乱掉了,真的叫乱世。

  范蠡非常有智慧,你看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这是一个国家从灭亡真正到复兴,在中国历史上少有,几乎没有这种例子;在自己手上亡国,又能从自己手上复兴,范蠡有大功。

  国家光复之后,他不做官,他去做生意、做买卖。这个人前生一定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具足,为什么?他有智慧,他有财富,又健康长寿。我们从三种果德上就能够看到他过去生中的业因,他一定造这三种因。所以他做个小买卖,没有几年发大财了;发大财,他没有想到去扩展他的商业,没有扩展他的生意,他散财布施,把他的财用来救济方方面面这些苦难的人民,做慈善救济工作。财散了之后,自己再从小生意做起,过了两、三年又发了,史书上记载是「三聚三散」。他懂得散财,愈散愈多,愈多愈散,所以中国古人以他为财神,非常有道理。

  财如果积,你不肯散,就像一潭死水一样,它不是活的,它是死水。所以社会人不懂这个道理,有财不肯散,有财的人显得非常吝啬,真正肯布施的都是一些穷人。所以穷人肯布施来生得福报,富人有亿万家财,做人很吝啬,来生贫穷。天道有还,不是富贵你生生世世就富贵,也不是贫穷你生生世世会贫穷,看你造什么样的业因,你得什么样的果报。

  所以生财有大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要想求大财富,你要修大布施。而财用绝不为自己,为自己,这造罪业;为众生,一切都为众生,为众生服务。我有大的财富,我对於众生的服务面就大,照顾的圆满。那么希求大的财富是为什么?希望多照顾世间需要照顾的这些众生,这个心是菩提心,这个心是佛菩萨的心,这个心纯善纯净,不是为自己享受。我们应当要学习,这样的心才真正是智慧。

  一切众生苦难的根源是什么?很少人知道,佛菩萨知道,大圣大贤知道,苦难的根源是「痴迷」,愚痴迷惑,这是苦难真正的根源由於痴迷,才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十法界,转变成六道三途。所以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怎样拯救一切众生?教学!在中国儒家,你看孔子、孟子他们一生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在佛法里面,你们看诸佛菩萨种种示现,用今天的术语来说,他们所示现的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的教师。

  义务是什么?他们教学不收学费,不求各人的名利,名闻利养统统放下,愿意过一种清苦的生活。为什么要过清苦的生活?因为过清苦的生活就是他的教学。他教众生要放下贪瞋痴,那自己要过一个富裕的生活,学生会怀疑,「你教我们不贪,你自己在贪」,怎么能够让学习的人心服口服?如何能让学生对老师真正的尊敬,真正发心向他学习?老师要不做一个好榜样,那怎么行?所以老师虽然福报是圆满的,真正圆满是他过平常人清苦的生活,大家看到他,安心!

  你们仔细去想想,从前的社会跟现在社会不一样,现代社会讲民主自由开放,观念上不相同。从前是属於专制封建的时代,一般人民看到作官的人、看到富贵的人,怎么样?远远的躲开,不敢接近,这是那时候的社会。释迦牟尼佛示现过一种清贫的生活,一般贫苦的人看到释迦牟尼佛都很愿意跟他接近。如果释迦牟尼佛要过很富裕的生活,接受很厚的供养,那大概只有一些达官贵人,我们今天讲上层社会的人会跟释迦牟尼佛接触,中下阶级的人都不可能来接触、接近佛,他普度众生就要打了折扣。所以他过的是贫贱的生活,才能普度!

  这种现象,实在讲在今天还有,不过没有从前那么样的分明。我们在新加坡,诸位晓得新加坡有位许哲居士,今年一百零四岁,还在为一切苦难的人服务。许哲居士实在讲,她可以过很富裕的生活,但是她不肯。我们问她,你为什么不把你的生活稍稍改善一点?她每天吃一餐,吃的生菜,喝的是自来水,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垃圾桶里头捡来的,从来没有买过一件衣服,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垃圾桶捡来人家丢弃的衣服,她捡来洗洗干净,能够合身的就穿,不合身的改,都是自己来,自己动手。为什么过这个生活?她说「我往来的人都是这么苦的人,我如果要是穿著得很好,他们不敢跟我接近」。你从这一点,你就能体会到佛菩萨为什么过清贫的生活,为了普度众生!

  出家人身分、地位高了,贫穷人不敢接近。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这是出家人里面身分地位高的,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不敢接近他。对他很尊敬,但是不敢接近他,好像他有威德。而实际上,章嘉大师非常慈悲,平易近人。他也常常感叹,因为他的地位,许多人不了解,不敢亲近。

  我是有这个缘分,当时有一位内蒙古的亲王看到我学佛,为我介绍这样一位好老师,我就跟他去见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慈悲谦虚,令人亲近之后永远怀念他。很多人不晓得,连忏云法师对他都有误会。以后我跟忏云法师一段时期,跟他讲起章嘉大师,他非常后悔,他也有缘去亲近他,但是因为听说他好像是个政治和尚,因为他是当时政府的资政,所以不愿意亲近他,机会错过了,以后知道后悔莫及。那是我们初学,不知道!如果章嘉大师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过一种很清苦的、很平凡的生活,那接触他的人就多了,他度的众生也就广了。他把普度众生这个事情交给我,我来替他做。

  所以诸佛菩萨、大善知识出现在世间,确实他有意义,他的用意很深,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够想像得到的。所以这是他的诸力、他的智慧,差别当中有无差别,方便有多门,善巧方便,真正能够帮助众生,利益众生。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三卷)  2002/4/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663

  平等就太重要了,我们为什么平等心不能现前?因为平等的前面是清净,我们的心不清净怎么会平等?不可能平等;换句话说,平等的基础是清净。在佛法里面,成就清净心的是阿罗汉,得到平等心的是菩萨,他有次第的,后面那个觉则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是成佛。所以,清净是善,平等是定,觉是开智慧了。我们今天修行要以什么为目标?要以清净心为目标。我们要想得清净心,你不能不放下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的人心不清净,有名闻利养的心,他不会清净,有贪图五欲六尘的心不会清净,有贪瞋痴慢疑,心不清净。那我们就知道,阿罗汉的清净心是怎么得来的,清净心是多么可贵,清净心生喜悦,那个欢喜是从清净心生出来的。所以菩萨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哪来的?清净心来的。现在世间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他没发现,这种欢喜、快乐、自在,六道轮回里头找不到。古人说一句话说得好,「世味哪有法味浓」,世间人贪图世间的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他以为得到这个东西是快乐。这在佛法叫世味,就是世间的滋味,如果跟法味相比这差太远了。法味是什么?清净心,清净心里面所生的喜悦,那是法味。

  不但世间五欲六尘那是染污,严重的染污,那是烦恼。从五欲六尘得到的快乐,我们在佛法常常把它比喻什么?比喻服毒,打吗啡,那是刺激,哪里是快乐?它不断的在提升你的欲望,欲望没有止境,你痛苦没止境。你今天拥有亿万财产,你快不快乐?不快乐。为什么?嫌少。好,那再给你十亿、百亿、千亿,还是嫌少,给你万亿还不够,没有填满的时候,那你就苦到底了。谚语说得好,「知足常乐」、「回头是岸」,只要回头你就乐了,你要不回头你永远苦下去。可是真有人回不了头,回不了头的人苦一辈子,虽然有那么多,他从来没享受过,他没有快乐过,只有麻醉,一次一次的麻醉,到最后变成麻木不仁。死后哪里去?阿鼻地狱去了,是这么个果报,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无一不是过著清贫的生活,这个里头有乐趣。清净、清高,他享受的是无为之乐,用我们现代话来说,他享受的是大自然之乐。每天生智慧,不生烦恼,每天做的功夫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灵性。将来到哪里去,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也知道十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法味浓於世味,尝到法味的人再不会去尝世味,他把世间那种五欲六尘之乐抛弃得远远的,不再去沾染。生活在世间,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清净不染,你说多自在、多快乐!和光同尘显示出生佛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这里头起随缘妙用、威仪有则、质直柔和、代众生苦,这种生活多有意义,多么的美满!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五一集)  2011/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5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财富       放下)(五明学佛网:财富       放下)  

 普献法师:佛教徒的财富观 

 其它:论佛教的财富观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惟觉法师: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净界法师:临命终时能否过关 放下因缘观照现前 

 陈永革博士:圆融而超脱的佛教财富观 

 梦参法师:放下的气度--秤锤法师出家的启示 

 慧门禅师:放下 看破 自在 

 慧门禅师:慧门禅师谈“放下” 

 明一法师:放下就如此痛快 

 梦参法师:看破放下 日常生活与佛法结合 

 王骧陆居士:简捷放下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