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


   日期:2015/3/23 8: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主要是来学习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说:“具三心者,必得往生。”在解释“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的时候,举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比喻,这个比喻叫做:

  二河白道之喻

  “二河”是有两条河;“白道”是白色的道路。这个比喻对我们很有启发。通过这个比喻是要说明:不管我们怎样的贪瞋炽盛,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净土。所以叫“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当然,从教理方面,从有关的经证,这一点都不成问题了。我们多日来的讲学,也是说明这一点。本来凡夫众生就是贪瞋具足,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也正是具足烦恼、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这样的众生。我们既然是凡夫,总是有贪瞋痴的烦恼。所以,阿弥陀佛的救度,也是以这样的众生作为他救度的对象。

  往往也是因为有人误解净土的教义,觉得说:“虽然念佛,贪瞋炽盛,怎么能往生呢?”所以,用功都用在把这句名号当作一个方便的手法,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压伏内心的贪瞋烦恼。

  应该说,我们念佛人也好,我们学佛嘛!知道贪瞋痴三毒危害身心,所以,内心都有这样的一个意识:希望没有贪瞋烦恼。但是,作为凡夫来讲,我们是力有所不能及。

  一般通途的修学的法则,如同印光大师所说的:

  一切法门,不论大小、权实,

  “大”是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方便权教、真实教法。

  皆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烦恼。

  以令三毒烦恼尽净无余,

  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这是一般法门的通途的原则。

  来到净土门当中,应该别具只眼,就是应该有特别的眼睛。所以,我们也说到了:阿弥陀佛的弘愿叫做“别意之弘愿”,即是说:贪瞋具足的凡夫,仰仗弥陀的愿力可以往生到弥陀的报土。

  所以,印光大师就讲:如果要我们熄灭贪瞋痴之后,解脱生死,这个是:

  难如登天,

  我辈凡夫不能希冀。

  唯有仰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称念名号往生净土。

  【二河白道喻】

  我们这里是通过善导大师这个比喻来说明。我来边读边和大家共同学习: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

  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

  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

  “对一切愿往生净土的人,我善导再给大家说一个譬喻”,因为前面已经从文字上作了解释说明,下面再作一个比喻,目的是什么呢?“守护信心”。让我们在念佛往生这个道上,信心坚固。

  “以防外邪异见之难”:预先防止我们被……“外”就是外道;“邪”是指不正确的见解,邪见;“异”是指不是净土宗的正知见,和净土宗的教法不一样、有差别。防止他们来妨难。

  异见往往就是这样:它会站在通途圣道法门修行立场,认为说“你念佛如果没有断贪瞋痴烦恼,怎么可以解脱生死轮回?”这样就是跟净土宗的观点不一样。

  净土宗的观点,即使是没有断贪瞋痴烦恼,念佛也必得往生,本来是救度凡夫的法门。

  所以,他这个见解不一样,他就会引用有关靠自力修行法门、断惑证真有关的经典、有关的论据,来跟你辩驳。这样,我们心中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会被动摇。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讲一个比喻:

  “何者是也?”:什么样的比喻呢?底下就讲了: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譬如有一个人,想往西边走,路途很遥远,百里千里。

  “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往西边走,突然在半路上就见有两条河,因为从东往西走,隔在半路,拦腰切断,就有二河。一条往南,就是火河。往北是一条水的河,往南是一条火的河(出现二河了)。

  “二河各阔百步”:宽都是百步之宽。

  “各深无底”:深度就没有底了,很深。

  “南北无边”:火河,向南看,“哎呀!没有边”;水河,向北看,也没有边。宽是不宽、一百步;深,很深,没有底,而且南北都看不到边。

  “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在正当火河和水河的中间,有一条白色的道路。这个白道有多宽呢?大概是四、五寸那么宽,只有这么阔。

  “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这条道刚好从东岸跨到西岸去,刚好水火二河中间有一条白道,也是一百步。就是水火二河有多宽,这个白道也有多长。不过白道很狭窄,四、五寸宽(二河也出来了,白道也出来了)。下面再看善导大师说:

  “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这个狭小的白道在水火二河中间,水一浪一浪地扑过来,就浇湿这个小白道;火也吐出火舌,舌苗吐出来,也在烧这条白道。

  “水火相交,常无休息”:要么是水过来,要么火过来,轮番进攻,或者是水火同时过来。所以,片刻都不休息。这个白道是如此、水火是如此。

  “此人”:环境交代了,这个人怎么办呢?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这个人来到这个地方,是一片空空旷旷的,空旷的原野,旁边没有同伴,也没有武器,什么都没有,赤手空拳,一个人在这里。

  “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竟来欲杀”:看见这一个人孤伶伶的,都有很多盗贼,“群贼”,还有那些恶兽,豺狼虎豹、毒蛇、猛兽,看见这个人只有一个人,没有武器,没有伴,它们都想来杀他。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这个人在茫茫旷野上面走,遇到群贼和恶兽,还有豺狼虎豹等等这一切,所以他很害怕,怕死嘛!他就赶紧就往西边逃跑,使劲跑。“直走向西”,对直往西边跑。

  “忽然见此大河”:跑着跑着,突然看见前面拦了这水火二河。

  “即自念言”:心里边就想:“哎呀!”

  “此河南北不见边畔”:这条河,水河向北,看不到边;火河向南,看不到头。叫“南北不见边畔”。

  “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只有在它中间,有这么四、五寸宽的一个小白道,太小了,太狭窄了。

  “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他是想从东岸逃到西岸去,但是,虽然说东岸到西岸并不远,只有百来步,可是,因为这个白道这么狭小,“哎呀!怎么过得去呢?”这是他当时的心情。

  “今日定死不疑”:“完了!看来我今天是决定死在这里了。”因为群贼、恶兽都要来逼迫他,前面又有水火二河挡住了,虽然说有一条小小的白道,可是太狭窄了,也无法过得去。所以,他可以说非常危险:后面有追兵,左右都有毒蛇、猛兽,前面又是水火汹涌,有一个小白道,这么细,这怎么过得去啊?他就想:今日我是定死不疑了,肯定死在这里了。那怎么办?也要想办法了,人嘛!求生第一!所以,他就想办法、动脑筋了。

  “正欲倒回”:“那我就想后撤,往回走吧!”

  “群贼恶兽,渐渐来逼”:后面喊声阵阵就杀来了,“抓啊!”他就不敢后退!后退马上刀就砍来了。所以,“渐渐来逼”,声音都听到了,喊声阵阵就来了──后退是不可能了。

  “正欲南北避走”:或者向南,想绕过这个河也不可能,因为不见边畔。“那我向南走,或者向北走”,想往南走──

  “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想往南边走,老虎牙都张开了;想往北边走,那个毒蛇把舌头都吐出来了,你看,这个要往哪里走?后面有追兵,这边有老虎,这边有毒蛇,都要向着他。

  “正欲向西”:背后不能去,南北又不能走,那就想:往西边去吧!

  “正欲向西,寻道而去”:想顺这个道过这条河。但是──

  “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又怕掉到水里边淹死,又怕会被火烧伤、烧死。所以,如果我们大家到这个时候,有什么办法?

  (“念佛!”)

  哎呀!你们都有智慧,念佛!这个时候他是插翅难飞!所谓“天罗地网”,已经没有办法了。周围、四面上下都是如此。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当时他非常的惶恐、恐怖,语言无法表达、无法形容,确实如此。

  “即自思念”:自己在那里是自言自语、自思自说。

  “我今回亦死”:“看来形势非常的危急、紧迫,我要倒回,死路一条”。因为群贼恶兽追来了!

  “住亦死”:“我站在这个地方不走、不动了,也是死路一条”。为什么呢?他们包围圈越来越小了。你不是坐在这个地方坐以待毙?对不对?“我住在这里也是死”。

  “去亦死”:“那我去”,“去”就是到对岸去!到对岸可能也是死!因为水火二河太凶猛、白道太小。虽然如此,他一比量:

  “一种不免死者”:“哎呀,反正都是死路一条了,没办法了!”在这个时候,他说:

  “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哎!既然有这条道,抱着万一的希望,我也要走。因为往后退,肯定是死路;停在这里不动,也肯定死;过河,也可能会烧死、可能会淹死,但是,我宁愿这么死法,也不愿在这里不动,也不愿后退。”所以,他这个时候,就下了这么一个决心,没办法了!如果我们当时,也只有如此。

  “既有此道,必应可度”:“既然有这么一条道的话,总是给人走的,肯定可以过去!”他这个时候,是自己心中在这样的考虑、思量。

  “作此念时”:当他这样想的时候。

  “东岸忽闻人劝声”:哎!这么一想,转机来了。他现在站在东岸,东岸突然就听到有人劝他的声音,有声音出来了,说什么呢?

  “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某某人!你打定注意,下定决心,你就决定顺这个道往前过,肯定不会有危险,肯定不会掉到水火当中死掉;如果你在这里不动的话,那就死定了。”这样在鼓励他。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东岸的声音刚落,西岸也有人在喊他了: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汝”就是你,“你一心正念就过来,对直就来,不要害怕,不要担心,我来保护你!”你看,这个人现在最愿意听到的就是“我能护汝”,现在他没有武器、没有同伴,后面有群贼、有恶兽、有毒虫、有猛兽、有毒蛇等等,就要来追杀他。现在对方有声音说:“你过来,我保护你。”知道他心里面有担心,所以,跟他讲:“有我的保护,你不要怕会掉在水里边淹死,或者是被火烧伤、烧死,你不用怕,你尽管放心大胆顺着这条道过来,不用害怕,不畏水火!”

  “此人即闻此遣彼唤”:这单独、独单单的一个人,被群贼所包围,他现在听到了,这边有人说“你要过去”,那边有人说“你过来”,他心里边就得到安慰了:“有人保护我,啊!好了!神兵神将!”

  “即自正当身心”:抖擞精神,把精神定一定。然后──

  “决定寻道直进”:心就定下来了,就顺这个道过去。本来自己也没有办法,就打定注意想过去,何况现在听到这边有人叫他过去、对方有人喊他,还要保护他。所以,他就打定注意,顺这个道直接就过去,不拐弯,“寻道”,在道上直直地、直进向西。

  “不生疑怯退心”:也不生疑惑心,也不生恐惧心,也不生退堕心,叫“不生疑怯退心”。因为这三个心他生不起来嘛!为什么呢?你再怀疑,后面、旁边都是敌人,包围圈缩小了,死路一条,来不及了,也不允许你怀疑,何况东岸的声音和西岸的呼唤都很柔和、慈悲、恳切──他不怀疑;也不害怕,为什么呢?“反正是死路一条,大不了是一个死,何况我顺这条道,还可能不会死,还有人保护”,所以,他不可能有害怕的心了,因为“在这里是必定死,退也是死,过去再怕也是掉在水里边,现在有人保护我”,所以,他心里面不害怕;也不生退心,为什么?因为退下来,情况更糟,顺这条道过去,还有人保护。所以,他就是不生这三种心,不生:疑、怯、退。“怯”就是胆怯;“退”就是退心了。

  好!他刚上这个道──

  “或行一分二分”:跨步上了这个白道了,才走那么一分、二分,一步、二步。

  “东岸群贼等唤言”:东岸的群贼就赶到了(他已经上了白道了,才走几步),赶到旁边来了,说:

  “仁者,回来”:“哎呀!仁者,”喊得也很好听!喊他“仁者”,“你回来”。

  “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无疑”:为什么喊你回来呢?说:“这个道太险恶了,水这么汹涌,火这么猛烈,这个没法过去!你非要顺这个道走,你必死无疑。”

  “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我们喊你回来,都是关心你,我们对你没有恶心,我们很慈悲你,你回来吧!”喊他。

  你说他能不能回去?

  (“不能。”)

  不能回去啊!有很多人就被喊回去了。一喊,回来了。

  这个人不傻:

  “此人虽闻唤声”:这个人闻到两种呼唤,一个是闻到对岸人的说:“你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你,你不会堕在水火当中。”──对岸的人的呼唤。一个是后面的人,他刚上白道,后面的人也在呼唤他:“哎!回来,回来,这个道肯定不行,这个白道太狭小,你肯定要有死难。你回来,太险恶了,我们对你没有恶心。”

  他只听对岸的呼唤声。所以,他这个人,“此人虽闻唤声”,虽闻到背后的群贼来呼唤他,他不被欺骗,不受他们的诱惑。

  “亦不回顾”:头也不回,也不看他一眼,根本当没听到一样,就:

  “一心直进”:又来一个“直进”,一心一意顺这个道上,直接地就往西边而去。

  “念道而行”:就念着这个道、顺着这个道、念念不舍这个道,顺这个小白道往西边走过去。

  “须臾即到西岸”:哎!时间很短,一百步,很快,在对方的保护下,很快就到了。哎呀!火也没有烧着、水也没有淹着。所以,“须臾即到彼岸”。

  “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这样,永远、刹那之间离开了群贼、毒虫、恶兽、水火……这种种险难的境界通通离开。到了对岸之后,跟善亲友──善友、家人团聚,感到无上的欢喜!“哎呀!你真来了,你果然来了,就怕你半路上被人家喊回去了,就怕群贼恶兽把你杀了。哎呀!”大家欢喜庆贺一番。

  这个是一个比喻。“此是喻也”。

  【合喻】

  下面,善导大师要合喻,“合喻”就是说来解释这个比喻。

  这个比喻,大家能想一想吗?回去大家脑子想一想:这个比喻是啥意思呢?是说的谁呢?对啊!说的谁呢?说的就是我们!好,我们来看:

  “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东岸就是指我们娑婆世界,娑婆火宅,叫东岸。

  “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西岸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宝国,叫“极乐宝国”。

  “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它不是群贼,还有恶兽,还有诈亲,“诈”就是欺诈、虚伪的,诈亲就是给你讲:“我关心你!我跟你好!我们是好朋友啊!”叫“诈亲”。其实,他不是你的好朋友,他伪装是你的好朋友,叫“诈亲”。善导大师说这些是指哪些呢?就是比喻我们众生: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叫“六根”。

  “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眼睛所对的就是色尘。

  “六识”:就是我们根对尘产生这种了别,比如眼睛见到色,就对色有个认识;耳朵听到声音,也会产生识,“哎呀!好听!”“不好听,刺耳!”“想多听一会儿”等等。这叫“六识”。

  “五阴”:“阴”就是覆盖的意思;“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我们的身心。“色”是指色身,“受、想、行、识”指我们心里的四种状况。这“色、受、想、行、识”,在《心经》里边有讲,《心经》里边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然后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说:色是空,受、想、行、识也是空。我们没有空得了,所以,就障蔽了我们。这就叫“五阴”。

  “四大”:就是指地、水、火、风,我们身体是由四大所构成的。

  这个叫做“群贼”。怎么叫做“贼”呢?因为它会盗窃、会偷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好不容易修一点功德,都被它们偷掉了。但是,大家还觉得它是宝贝,认为它很可爱,所以,把它当作好朋友,它也伪装的很可爱,伪装的跟你关系很亲密。所以,让我们每天回去镜子照一照,什么膏抹一抹,这不就是把身体当作好东西吗?在服侍它,“这就是我!”──色、受、想、行、识。

  所谓“六根”、“六尘”、“六识”,凡夫不能够辨识,被它们所左右。见了好看的,多看几眼;好听的,就愿意多听,不好听的,就皱眉头,就瞋恨。“你骂我,你说我不好听的话”,心里面起烦恼,起毒恨的心。刚刚还在念佛,刚刚还在佛堂里面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出门,“啊?大清早遇到你,就这么骂我,眼睛对我这么狠看!我可不饶你!”那不是贼嘛!菩提心就给它偷掉了,忘了“众生无边誓愿度”了。所以,这些触境逢缘,让我们内心起种种的恶念、起种种的烦恼,这个叫做“群贼”、“恶兽”、“诈亲”。我们每天都被它们所团团围绕,每天跟在我们屁股后面。

  “言无人空迥泽者”:这个人从东岸往西岸走,就他一个人孤孤单单、空空荡荡,在一片原野当中。

  “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代表一个人,他经常被坏朋友──恶友、恶伴党,跟在他后面,他遇不到真的善知识。我们在世间也是这样,老是遇那些邪见、不正确的见解,然后说:“哎呀,某某人!你怎么这么傻?他打你一个耳光,你给他一个拳头嘛!太被人欺负狠了,不能这样子!”这是恶友;然后说:“你太老好了!我像你这样……你太不争气了!”然后,本来我们想息事宁人的,相信有因果报应,“算了,受了吧!”结果他这么一鼓动,“对啊!怎么我这么窝囊!干!”这个是恶友、恶知识。

  如果遇到善知识,那就说:“某某人!今生造恶,一定有今生恶果!前世一定有恶友,这个事应该做酬债想,你应当欢喜,应当忏悔,应当说欠了别人的债务,这样就免了吧!”有的时候,我们听了,心里边还过不去,“我实在过不去!”实在过不去,你就多倒一点霉!这是恶友、恶知识。

  “言水火二河者”:说了半天了,水火二河还没讲。这个水火二河代表什么呢?

  “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水”代表我们的贪爱,“火”代表我们的瞋恨。所以,我们讲这个人发火,“哎呀!他发火了”,“怒火中烧”。所以,火代表我们的瞋恨心(发火,头上也没有火;头上没有火,但世界都能烧得着──心里面火)。贪爱就用水来代表,水代表贪爱。看见好吃的,他就开始流口水了,贪心起来了。

  “言中间白, 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中间这个白道只有四五寸,代表什么呢?比喻我们众生在贪瞋烦恼当中,能够生起那么很微弱的(因为很小)愿往生心,代表我们众生愿往生净土的愿生心──这是善导大师讲的。这个愿生心为什么用白的颜色呢?代表清净愿往生心,也就是说:你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清净的,除了这个心之外,都是染污的。你看这个贪、瞋,要么是水,要么是火,这个都是染污。只有这一念心,“能生清净愿往生心”。

  “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因为我们凡夫众生,贪心、瞋恨心很强盛,所以用南北不见边、其深无有底这样的水火二河来形容我们内心的贪心和瞋恨心。而善心、愿往生净土的心是比较薄弱的。比如说一天八万四千念,你起贪心和瞋恨心那就太多了,愿往生心在这当中若隐若现、比较小,偶尔有时候显露出来,有的时候急切,有的时候好像又不急切,所以,善心很微弱,用四五寸的白道来形容。

  “又,水波常湿道者”:这个水的波浪起来,经常把这个道打湿掉。

  “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这个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的贪爱心,经常起贪爱心,好不容易起一点善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哎呀!极乐世界好!……哎呀!这个世界也不错!发财了,也很好!升官了,也不错!”贪心一起,就染污了我们的愿往生心。所以说“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烧道者”:火焰烧这个道路。

  “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代表我们的瞋恨心、嫌恶心,能够烧损功德法财。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听:一方面说这个白道……你看这个白道,说水能染污它,然后又说火能烧它,烧功德法财,这是一种形容法。为什么要让大家注意呢?因为底下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这里先记住。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说这个人走在道上,一心直进向西而去。代表什么呢?

  “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这个代表,“回”是回向发愿那个“回”,回向,“回诸行业”,“诸”是种种,“诸行”,他所种种修行的“三福业”。“诸行业”,以《观经》来讲,就是“三福”,“三福业”回向,直向西方,向西方极乐净土而去。

  这个地方讲的“白道”,一方面是指的我们清净愿往生心;另一方面,它是指这个人回转他的行业,想往西边去,是这么一个比喻法。

  这个“回诸行业”要求生西方,这条白道,水就有可能染污它,“水波常湿道”,打湿它,贪爱染污善心;火也会烧它,“火常烧道”,就是说,烧灭功德法财。也就是说,我们自己修行诸善功德回向求往生,会被这个贪瞋的水火所损害。所以,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边(我们前面学习过)说:“贪瞋烦恼诸见来间断故。”虽然是白道,这个白道有两种:一个是我们自己修诸行业回向愿生,这个白道会被贪心和瞋恨心所损坏,不保险。再往下看: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说东边岸上听到有人在劝他,发遣他说:“仁者,你顺着这个道往西边走”,这个代表什么呢?

  “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这个比喻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了──东岸这个人就代表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只听到声音,见不到人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入灭了。所以,“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祂可以有经典留在世上,这个经典留在世上,就代表释迦牟尼佛的声音,祂慈悲的言教,所谓“即喻之如声也”。我们现在虽然见不到释迦牟尼佛,但是,还能够听闻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像声音一样。这个声音就是什么呢?就是《阿弥陀经》里边所讲的:“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对不对?祂说:“哎呀!仁者,你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你应当往西边而去!肯定能过去,我等诸佛都在护念、保证你。你如果住在这里不去往生极乐世界,你五浊恶世的凡夫,只有六道轮回!”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面给我们讲的。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说这个人听到东岸有人发遣、西岸有人呼唤,他就上了岸,但是,才走那么一步二步,才走几步,就有人喊他说:“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能过,你是必有死难!”前面说“必无死难”,后面的人说:“你肯定要死!我等没有恶心相向,你回来!”这个代表什么呢?

  “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这个就比喻哪种人呢?善导大师说:就是叫别解、别行、恶见的人。什么叫“别解”呢?他对于净土教法的理解不一样,他站在圣道门自力修行的立场上来理解。他的行持也不按照净土门,说:“这个怎么可以往生净土?你应该如何如何……”叫“别解别行”──行持不一样,理解不一样。还有“恶见”,就是邪恶见解的人,他“妄说见解,迭相惑乱”。比如说我们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念佛了,“哎呀!你光念佛怎么能往生?你这样老太婆,你不读诵大乘经典、不开悟,你不参禅,你没有降伏贪瞋烦恼,这样怎么能往生?”像这样的话,都是叫“别解、别行、恶见”。然后“妄说见解”,不按照佛所说的净土三部经,这叫“妄说”,说他个人的见解出来;“迭相惑乱”,我们听到之后,就产生迷惑了,思想一迷惑,心中就动乱了,动乱之后,又跟别人讲:“哎呀!老王啊!我听他讲的,这不行啊!”好!老王一听到之后,老王又去“弘法”去了。“哎呀!老李啊!这样不行啊!”老李听到之后,又去“弘法”了,都是弘这个不正确的,“哎呀!老张啊!这样不行啊!”这样你吓虎我、我吓虎你,你迷惑我、我迷惑你,叫“迭相惑乱”。

  大家以后要注意:不要讲那个“迭相惑乱”的话,也不要听“迭相惑乱”的话,我们要依据净土三部经、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要听东岸释迦牟尼佛的发遣和西岸阿弥陀佛的招唤,西岸那个声音就是阿弥陀佛。

  这样的人,我们也遇到不少。所以,印光大师也有讲,他讲:古来有不少人自以为在弘扬净土,但是,他拿通途的、用戒定慧熄灭贪瞋痴烦恼这种教法,要大家烦恼惑业尽净无余,这样了生脱死,他自己以为在弘扬净土,其实是在自误误他,还认为自己在弘扬佛法。从古到今这样的人很多,佛法就给他们误害了。

  印光大师讲得也很恳切。法门不一样!特别法门就应该按照特别法门,阿弥陀佛本愿慈悲救度,这一个理路来说明才可以,你要按照一般修行法门,那就讲不通了。“你罪业凡夫,烦恼没有断,怎么可以去成佛呢?”所以,讲不通。这个是“别解别行”。

  一个是被人家讲说这些见解,内心迷惑动乱,这样失去了往生的大利。

  第二个叫自己造罪退失。自己造罪有两种:本来如果按照我们三福业回向往生的话,你要有善业回向去往生。结果自己造罪,你造罪下来了,没有福业了,这要靠什么去往生呢?内心不谨慎,毁犯,有诸多的过失,这个是一种造罪。第二个,听说“反正阿弥陀佛救度我,没有关系!”住于邪见,也造罪,内心里边并不是真正的想求往生。

  有的人就住于邪见,什么邪见呢?“反正阿弥陀佛祂大慈大悲,无条件救度我,我造一点小罪也没有关系。所以,我现在可以不念佛,造造小罪。”

  这就像那个人,他听说有这个药可以解毒酒,然后他药也不吃,“反正旁边有药可以解毒酒,我可以喝一点毒酒,喝一喝”。这个是不是正确呢?这个就错误了。

  也像一个人听说医生能够治癌症晚期,得重病都可以治愈,甚至你腿打断了,也可以把你的腿接起来,送骨科给你治好。“反正医生腿打断了也可以治好,我干脆把腿打折了”。好不好?

  (“不好。”)

  行不行?

  (“不行。”)

  有没有这么愚痴的人?

  有啊!他听说“反正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他本来吃素吃得挺好,他说:“反正阿弥陀佛救度我,吃荤祂也不嫌弃,干脆我也来吃两个小鸡腿,也搞一点肉吃吃”。

  这就像那个人……医生是要救那个脚上长疮的人、脚受伤的人,你脚没有受伤,不更好吗?“反正受伤也救,干脆我拿刀子把它挖一块”,这个叫做没有智慧。就是你根本没有体会到自己是一个罪业凡夫,还认为自己罪业少了,“我再补上一块”。说明他没有愿生心,这样不能往生。这个是邪见,自己造罪退失。下面就讲了: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西岸有人在招唤:“哎呀!仁者,汝一心正念直来。”这个是谁呢?

  (“阿弥陀佛。”)

  是谁啊?

  (“阿弥陀佛。”)

  开悟了!大家有智慧,确实不错!(大众鼓掌)

  我讲你开悟了就鼓掌!

  这个是比喻弥陀愿意,比喻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思。所以,善导大师讲的话,弥陀示现讲的话,都是有味道的。就这么一句话,就是解释第十八愿。他怎么解释?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那我们来对比第十八愿的愿文。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十方众生太广泛了。我们可能说:“十方众生可能是指方丈和尚,他是有德高僧,可能指他,可能指出家人,可能指那个念佛时间久的,我肯定不包括在内,因为我念佛时间短,功夫不行……”我们就只左看右看,以为十方众生是指人家。

  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讲:十方众生不是别人,就是你!用“汝”,救的就是你。阿弥陀佛直接跟你对面,说“救的就是你”。这个“汝”就代表你。“十方众生”就跟我们自己紧密地挂钩起来。这样,我们读经文就不至于含糊笼统,“跟我没有关系”。“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不能往生。这个‘十方众生’指人家,他能往生……”所以,善导大师用“汝”这一个字来解释“十方众生”,每一个人都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就是你!不是别人。

  “一心正念直来”:你看,这六个字很干脆。“一心”就是信心,也就是“至心信乐”;“正念”就是“乃至十念”念佛;“直来”就是“欲生我国”。你看!解释得很干脆、很明了。

  “我能护汝”:这个就是解释后面八个字。“如果我不能令你往生,则不成佛”,是解释“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靠我的正觉功德来保护你,靠我的光明神力来保护你,靠我的大誓愿力来保护你,你不用害怕!”叫“我能护汝”。后面:

  “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是在解释“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因为这个五逆谤法的众生──第十八愿是要救度哪种人呢?是救度充满了贪瞋烦恼的众生。释迦牟尼佛也好、阿弥陀佛也好,早就看到这样众生的本性,他因为充满了贪瞋烦恼,所以,他极有可能造下五逆谤法的重罪,所以,事先遮止他说:“哎!你不要造五逆谤法!”反显所谓的“十方众生”,就是那个极有可能造五逆谤法重罪的人。对不对?是不是?

  (“是。”)

  比如说我们今天这个讲堂里边这么多人,你看,在世间开会的时候,如果有六七百、七八百人在那里开会,开会之前,就有人打招呼:“哎!会堂人多拥挤,空气流通不畅,大家不要吸烟!”这一句话,主持者就知道底下有人吸烟的,所以,事先讲“不要吸烟”。在我们今天这个地方,就不讲这句话,因为不可能有人吸烟。是不是?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祂们知道贪瞋烦恼具足的凡夫,如果不加遮止,他恶性膨胀,越来越厉害,就有可能造五逆谤法,所以讲:“哎!你不要造五逆谤法!”如果对阿罗汉会讲这句话吗?会不会?

  (“不会。”)

  不会!不要说对阿罗汉,即使是对深信因果、归依三宝的弟子,会讲这个话吗?

  (“不会。”)

  他深信因果了,他虽然是凡夫,也不可能去五逆谤法了。他懂得因果,他归依三宝之后,他就应该信奉三宝了。所以,讲“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就是指对恶性众生,没有正信、正见、正解,烦恼炽盛的人。这样的人,阿弥陀佛发愿要救他,所以说“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你不用害怕有水、有火,有贪心、瞋恨心,不用怕!我来解决,我来保护你,我来排除!”

  我们都在那里怕,“哎呀!师父!我有贪心怎么办?我有瞋恨心怎么办?”当然这个不好。阿弥陀佛就说:“不畏”。“不畏”就是不要害怕,不要怕……本来有这个贪瞋烦恼,我们会堕在水火二河里面,堕落三恶道,掉下去;现在有阿弥陀佛愿力的保护,我们不至于堕下去。所以,叫我们不用怕,来安慰我们。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西岸上有人唤言,即喻弥陀愿意也。”这个比喻阿弥陀佛誓愿。

  “言须臾到西岸,善友想见喜者”:说很快就到了西岸,善友相见很欢喜。这个比喻什么呢?

  “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有解脱”:这是我们本来的状况。旷劫以来沉没在生死轮转当中,迷惑颠倒,自造恶业,自业缠缚自己,没有办法解脱。这是我们这个状况。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在东岸释迦牟尼佛说:“哎呀!你要往生西方!”“偏心指授向西行”,“指向西方”。然后,阿弥陀佛在对面招手,呼唤我们。

  “今信顺二尊之意”:信顺释迦牟尼佛的发遣,信顺阿弥陀佛的招唤,信顺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和阿弥陀佛的本愿,叫“信顺二尊之意”。

  “不顾水火二河”:水代表我们的贪心;火代表我们的瞋恨心,不要管它这一切!叫“不顾”。“不顾水火二河”。

  “念念无遗”:一句接一句。

  “乘彼愿力之道”:踏上这条愿力的白道。这条白道有两种:一个就是回诸行业、求生西方的白道,一个是愿力的白道。我们不顾水火二河──

  “乘彼愿力白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及也”:我们这一生的寿命很短暂,刹那之间过去了,就往生净土,跟佛相见,这个是非常欢喜的事情。

  【启发】

  善导大师通过“二河白道”的比喻,来跟我们说明。这个比喻对我们有很多的启发:

  这个人孤孤单单,就代表我们每一个人“独生独死”,孤独的一个人来到人世间。我们生下来抱有邪见,没有善知识随从,结交恶友恶党,被六贼(六尘、六识、五蕴、四大)所逼迫、逼恼,这个时候,我们想解脱,所以往西边走。

  往西边走,可是我们内心,如果不修行的话……你看大街上许多人,还有没有信佛的,他不讲修持的话,他就根本也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贪瞋烦恼,他也看不到两条河。

  一旦我们想发心修行的时候,忽然“中道见此二河”。我们一旦想修行,“哎呀!我怎么这么多的烦恼!我贪心怎么这么重?我瞋恨心怎么这么重?”这就代表我们已经来到河边了。东岸跟西岸就隔一条河。

  我们为什么往生西方?如果是诸大菩萨的话,很容易去。因为我们是造业凡夫,就被我们的贪瞋挡住了,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宝国,祂来救我们。靠我们自己飞过去吗?飞不过去,对不对?

  所以,阿弥陀佛用祂的愿力,放了一条愿力的白道搭过来,从西岸直接铺到东岸来,水火二河有多宽,白道就有多宽──说明我们的贪瞋烦恼有多长久的时间,阿弥陀佛的救度就跟我们的贪瞋心永远在一起,不离开我们的贪瞋心,就在我们凡夫的贪瞋具足的心中,架设阿弥陀佛愿力的白道,就是要救度这样的众生!所以,这叫“愿力的白道”。

  如果当时这个人的话,他也没有时间去把这个水……我们往往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嘛!你要熄灭贪瞋痴烦恼。”如果要用这种方法的话,等于是用小瓢要把水挖干,用一个碗把水舀干。来得及吗?群贼杀来了,对不对?舀得干吗?舀不干。因为这个水河深没有底,向北没有边;火河也是的,向南不见边畔。这代表我们内心贪瞋心很深重,我们无始劫以来,都在造贪瞋的罪业,所以叫“其深无底”。而且,我们是往广大的众生、三宝、一切众生的境界上面,都造贪瞋罪业,就代表向南北无边,“无边无限,其深无底”,没办法把它舀干,也没有办法拿一个灭火器,想把火河熄灭──不可能。所以,阿弥陀佛怜悯我们说:“你现在想把这个水抽干、想把火扑灭,想把这水火二河弄干了之后走过来,来不及了,也根本不可能!所以,我就为你建了一条愿力的白道,你就顺这个愿力的白道走过来就好,我来保护你!”是阿弥陀佛了解我们这样的众生,就是我们在贪瞋烦恼具足这样的心当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够了,这个叫“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不管它有贪心、有瞋心,我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这样一心正念直前,一路走下去,直接走到西方。这个例子大家有没有听懂?

  (“懂。”)

  所以,我们的标题说了: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就不用管它!这个是我们本来心里的状况。所以,阿弥陀佛了解我们众生的根性,而建立了六字名号的白道,从西岸直接到东岸铺设过来。

  话讲回来,如果我们以自己修的种种的善业回向求往生的话,就要把这个水挡一挡,要把这个火遮一遮,不然,这个白道会被烧掉。也就是说明:要靠杂行、靠自力修行功德去往生很困难,原因也在这个地方。

  阿弥陀佛愿力的白道,会不会被我们的贪心之水所打湿掉?

  (“不会。”)

  会不会被我们的心所染污?

  (“不会。”)

  阿弥陀佛愿力、六字名号的功德,会不会被我们的瞋心所烧灭?

  (“不会。”)

  如果是我们自己所修的,就有可能被烧灭、被染污,因为我们自己心修的,自己心还能染污它,都是无常生灭的。既然是阿弥陀佛所修行的,就不被染污。

  就好像上午我们举的那个比喻,说:“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住。”这个月亮在水里边,水淌的再快,但是月亮冲不走。话讲回来,如果不是天上的明月倒影在水里边,而是一个草在水面上,是不是水流得快,它就被冲走了,对不对?因为草跟水是一体的,它是一个境界、一个层次的,所以,水一淌,就把它流走了。但是天上的月亮不被你限制,它在天上,它投影过来,你淌的再快,也冲不走它。不仅冲不走,水到哪里,月亮映到什么地方。

  水代表我们的妄心;月亮代表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从极乐的天空映到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虽然有贪瞋心,烧不了它。你再大的火,烧不了这个月亮;你再大的水,冲不走它,它是如如不动。这个叫如如不动、金刚不坏,不受我们所染污。

  所以,我们就是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用担心我们的贪瞋烦恼。

  这个就是“二河白道”的比喻对我们的启发。

  通过这个比喻,怎么叫守护我们的信心呢?让我们不要被别解、别行、恶见的人所迷惑,“迭相惑乱”,那样我们就会退心了。后面人喊了:“哎呀!回来啊!你这个念佛怎么行啊?你没有什么修行,贪瞋没有熄灭掉,水河没有抽干,火河没有打扫干净,你这样过不去啊!你这样不能往生啊!”这样都不是正确的见解。所以,如果以后还有人这样讲,你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哎!坐下来……”,讲这个故事给他听。哎!他一听,也欢喜了,他也回去念佛求往生,那不好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善导大师       二河白道)(五明学佛网:善导大师       二河白道)  

 净界法师:什么叫真实心呢?善导大师说:不求名闻利养之心 

 其它法师: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心行法师) 

 黄念祖居士: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 

 圆慈法师:净土宗师 二祖善导大师 

 纯祥法师:“二河白道喻”第一讲 

 纯祥法师:“二河白道喻”第二讲 

 纯祥法师:“二河白道喻”第三讲 

 纯祥法师:“二河白道喻”第四讲 

 纯祥法师:“二河白道喻”第五讲 

 慧净法师:善导大师 弥陀化身 

 善导大师:念佛百分之百往生的四个原因! 

 信愿法师:我与善导大师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