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怎样来善护好自己的口业


   日期:2015/3/13 21: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主持人:师父,上官居士举手发言。

  上官居士:感恩师父,弟子想请教一个问题,因为昨天晚上有读《来佛二贤永思集》里面,海贤老和尚有一句话教导他的弟子说,「宁可荤口念佛,也不素口骂人」。这个我想是不是就是《无量寿经》里面把善护口业提到第一位,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口业是不是比杀业要来得更重?这是第一个问题。还有就是想请教师父,像我们学习讲经的同学,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怎样来善护好自己的口业?感恩师父,阿弥陀佛!

  老法师:这两个问题都在《无量寿经》里头,把《无量寿经》学好了,问题全都解决了。特别是善护口业,这句话我们在很多经典里面看到,佛讲三业都是讲身、口、意,《无量寿经》上不是的,《无量寿经》上讲的是口、身、意,把口业摆在第一。在第八品里头,「善护口业」,这个意思不一样;「不讥他过」,这就是你说的,无论在什么场合、在什么境界当中,决定不能够现在说批评别人。佛菩萨教人,他赞叹。人都有善恶两面,说是找一个人全是恶没有一个善,大概走遍天下找不到,往前,古人里头也找不到,往后,后人里头恐怕也找不到,都是善恶混杂。社会好,善多恶少;社会动乱,恶多善少。如果我们只赞叹善,不批评恶,就能改变众生的业力,每个人都意识到批评别人、毁谤别人,这是不善。还有更麻烦的,如果这个众生不能忍让、不能忍辱,他要找机会来报复你,这个事情麻烦,那就造成什么?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你愿意干这个事情吗?因果道理,所以我们重视,这也是海贤老和尚表演给我们看的。

  拯救现前这个世界,全世界,什么方法最有效?因果教育最有效。广东潮州谢总他做了三年,办论坛、讲座,一个接著一个,一个接著一个,短期的七天,长期的二十一天,三年没中断过,感化了许许多多的同学,让他们真正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他的教育核心是什么?因果。而且因果,他现身说法,他自己本身年轻的时候是黑道的不良少年,自己学了传统文化,改邪为正,他说话有力量,他是过来人,把许许多多他亲身所见到的、所听到的这些例子向大家报告,报应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这个论坛可以救中国,可以救全世界。所以我向他要一份资料,他这个论坛里所讲的东西,这个光碟希望他给我一套,我要好好认真把它看一遍。真的好,我们来推动,现在需要这种教育的人太多太多了,我们在有缘的地方去推广。在海外,我们这个小地方,虽然不是一个小道场,海外的朋友很多,经常有人来访问,而且访问都谈到社会问题,这是解决社会问题唯一的良药。

  我们如果信心不坚定,烦恼习气很重改不掉,我就劝你多读因果的书,从因果这上面下手。有同学发心把佛经里面,《诸经佛说地狱集要》,我们过去从二十五种经典里面抄录下来的,现在他们把它编成一本说明书,像《玉历宝钞》一样,什么果报是什么因造成的,希望将来有人依照这个底本再画一幅地狱变相图,这属於因果教育。人要相信因果他才会改过自新,不相信因果他做不到,我们要把因果教育摆在第一。像《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历史感应统记》、《安士全书》、《太上感应篇汇编》,里面完全搜集的因果报应的事实,你读了不能不相信。那是过去的,在台湾我还看到一本现在的,在报纸、在杂志上都曾经登出来的,他们搜集编成一册,《现代因果报应》。说明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下手,自己对於因果认识不清楚,要补这门课,这门课非常重要,要把它补足,深信因果,然后你才懂得怎样去学习伦理道德,怎样去学习圣贤的经典,这个障碍都可以摒除,我们能走得一帆风顺。

  胜妙法师:老和尚这两句话,「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我觉得他是在告诫我们佛教徒,要做出好榜样,不要破坏佛教的形象。宁可荤口念佛,就是我们一个人,你不吃素人家不会觉得你是佛教徒,你念佛,人家会觉得说那很好,但是如果你显示你是佛教徒、你是吃素的人,你还骂人,人家看到会很失望,会对佛教很失望,说你们佛教徒不修口德。尤其是我们道场的执事人员,尤其是出家人,我们的形象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口业,我们讲话如果是粗鲁,甚至我们骂人让别人听了很难过,我们对佛教的形象这是很大的伤害、很大的破坏。如果说我们学佛不真学佛,我们消遣佛教,这个是地狱业,我们毁坏佛教形象,这个不知道是多重的地狱业。所以我觉得老和尚这二句话,尤其是第二句,不可素口骂人,我们如果是表现出来让人家知道我们是佛教徒,尤其我们如果是代表一个道场,我们真的要好好修自己的口业,不然的话这个果报真的是太可怕。

  老法师:胜妙师的话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我们要认真的思考,不要破坏佛教的形象。这些事情实在说有意无意常常会表现在外面,什么原因?养成习惯了。没有学佛之前养成的习惯,学佛之后又没有真正把佛陀教诲落实,还是我行我素,学佛跟我们实际上的生活、工作、行为没有连上,所以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受用,换句话说,也就没有办法往生净土。海贤老和尚还有一句重要的话,「往生净土不要求人助念」。别人替他助念,他说那是假的,我不要人助念。所以他往生,你看看,家里不是没有人,他半夜往生的,大家都睡觉了,到第二天早晨一起来,老和尚走了,不知道几点几分走的。那天晚上老和尚表现是异常,他从来晚上没有敲引磬拜佛的,这天晚上敲著引磬拜佛。但是大家也就没有警觉,睡著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引磬停止,走了。这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教导,我们要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绝不要求人助念,等我走了你们再来助念,这个才是真正的往生。助念很麻烦,不一定助念都能往生。助念的人喜欢去摸摸头顶,哪个地方最热,从哪里走的,那都是找麻烦,那都叫业障,让你死都不能安心,这是我们不能不注意的。这个光碟里头几个,你看他的母亲往生、海庆老和尚往生,都是预知时至自在走的,走得非常潇洒,说走就走了。我们什么都不求,希望走的时候能跟这个一样。真正往生,这不是假的,给念佛同学做个好榜样。平常做人,《还源观》上告诉我们,我也讲过很多遍,柔和质直。质直就是真心,对人没有用妄心的,用真心。柔和就是慈悲的表现,对人一定有爱心,一定多替别人著想,少批评别人。批评别人很容易结冤仇,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那个怨结很难化解,自己一定要小心谨慎。所以佛门把弥勒菩萨(布袋和尚)摆在大门前,让你进来就给你一个榜样,你要学笑面迎人,你要学一片慈悲。

  主持人:大家有问题请举手,有一位举手,弥陀村的。

  学生:感恩师父慈悲教导,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昨天收到协会发给大家的一封信,鼓励我们大家来学习,珍惜这次机会,能够求教师父上人。其中首先就提到师承这个概念,我们很多同学知道这个很重要,但是对师承这二个字对它的内涵知之甚少。我们请求师父上人慈悲开示,在净土宗里面师承有没有哪些规矩?有没有哪些特别要注意的?感恩师父。

  老法师:净土宗的师承比较特殊,因为直接承传释迦牟尼佛的,所以净土宗的祖师不是承传的,不是某一个人传给某个人的,他是选举的。这一位大德修净土的,对净土真有成就,而且对净宗有影响,有很大的影响,可以给世人做榜样的,选举出来做为净土宗一代祖师。所以净宗的祖师到现在只有十三位,是往生之后人选举的,不是他在世。印光大师在世不知道他是第十三祖,往生之后大家认为这位老法师一生专修专弘,是净土宗的典范,推选他,大家都承认,没话说。所以他不是争取的,是后代选出来的。所以净宗我们是直接跟释迦牟尼佛学、直接跟阿弥陀佛学。这一部经里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的,而里面第六品是世尊为我们转述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所以这个经里头有阿弥陀佛讲的、有释迦牟尼佛讲的。我们一部经,这一部经是广义的,也就是净土五经一论,这五经一论一共六样东西,六样都学可以,六样选学一、二种可以,六样只学一样也可以。你们问我,我是专学《无量寿经》,我就选这一部,《无量寿经》现在有九种不同的版本,我采取的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参考资料是采取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他是集八十三部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疏来注解这部经。所以集注里面让我们看到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开示,这些全都是净土的精华,我们有这一样够了,不要太多,不要太杂,一心一意。修行是以念佛为主,二六时中不要把这句佛号忘掉。所以我劝大家,现在有计数的机器很好,从这开始,一天念一万声佛号,如果念上一年就成习惯了,不用计数佛号也不会中断。

  海贤老和尚剃头那一天是二十岁,他的师父(剃度师)就教他一句阿弥陀佛。虽然师父通宗通教,没有教他参禅,没有教他学教,就教他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他听话,他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九十二年。他要不要计数?他不需要计数。他念佛有没有停止?没有停止,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都在念阿弥陀佛。为什么?求生净土。我这一生只有一个方向,只有一个目标,万缘放下,就想求生净土。除这个以外什么都不求,用心专一,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为什么?到极乐世界成佛,成佛普度众生,加入佛度众生的行列,所以这是无上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好,真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因为成佛哪有不度众生的道理?不但成佛,法身菩萨就跟诸佛如来一样,度众生是他唯一的事业。在十法界现身说法,记住,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怎么会有分别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宇宙是一体,没有分别!有分别,有执著,这才有烦恼,这才叫造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造业。没有起心动念,无明破了,生实报庄严土,经上讲的上辈往生。谁有资格?每个人都有资格,问题你肯不肯,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是!我们天天勉励自己、勉励同学,时时刻刻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养成习惯就好了,养成习惯就一帆风顺,就得法喜,真正是常生欢喜心,烦恼少了,智慧开了。

       资料摘自: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三集)  2014/3/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00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