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净土的种类——净土到底在那里?


   日期:2015/3/12 7: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按:提到净土二字大家都很熟悉,尤其一般人更是希望往生时能回净土。但是净土到底在那里?有没有净土?去净土做什么?可不可以回去净土?有那些种类的净土?如何才能回去净土?这些都是大家所盼望知道的。以下全文转摘自佛学在线《浅说净土》作者:紫云

净土是诸佛菩萨愿力形成,提供给一些修行者继续修持或佛菩萨教化的场所,每种国土其‘心’状态不同,接纳的种类不同,因此可以说诸法由心所现,净土天宫地狱也是由心的状态呈现而已。依佛菩萨不同的愿力形成十方各种形态的庄严净土,十方代表很多的意思。依阿弥陀经内有西方净土,依药师功德经内有东方净土,在无量寿经内有十方净土……各种经典中都提到十方诸净土。

(一)兜率天净土:弥勒菩萨的愿力形成的净土,分内外二院,提供给禅定较好的修行者在此继续修行。

(二)西方阿弥陀佛净土:阿弥陀佛的愿力形成的净土,分九品等第及边缘化土,及其他种类化土。

(三)东方药师净土:由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愿力形成的净土,分九阶位、坛城及七佛化土,有天人。

(四)燃灯古佛净土:燃灯古佛的愿力形成的净土,是授记的净土。

(五)色究竟顶天:是毗卢佛的愿力形成的净土,为诸佛弟子说法处。

(六)观音如来净土:观音如来的愿力形成的净土,是各种观音弟子学佛听闻佛法之处。尤其传授出菩提路不染不著的净土。

(七)普贤王如来佛国净土:普贤王如来的愿力形成净土,是诸如来菩萨摩诃萨净土。

(八)华藏世界:是毗卢佛的愿力形成,含概层面最大,内有各种净土,种类复杂,每种净土依性质不同而形成。

(九)五方佛净土:五方佛愿力形成不同净土,教化不同种类的修行处。

(十)其他各种净土。

净土在何处──在清净心中

‘佛告韦希提观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佛国土极妙乐事,心欲欢喜即得欢喜地,汝是凡夫心想赢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其实一人的业障深重,因果很多当然是净土很遥远。所以每一本经书中都提到要业清净,心清净,此时于内心中自见面像,佛土继之而现出。

净土不在天边,是在自我内心深处,只要将‘心’的杂念去除,因果、业障消除以后,佛国、佛土自现于明镜中。所谓明镜即是本心。其实净土非净土实为净土,那是内心的另一个世界。

为什么要去净土?

因环境清净,修行容易,可以再回娑婆乘愿渡生。

(一)  环境单纯。佛说阿弥陀经内,本师佛告诉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由此可知净土有很多善人,大家在一齐,学习环境单纯,比较不受干扰与污染,应该是容易继续修行。

(二)  乘愿再来的转接站。当修行者修到有果位时,只有在人间娑婆世间生生世世完成菩提道业是较容易的。因净土的修行者都很好,没有机会去行菩萨道帮助别人,假若入空后,到常寂光土时,就较不可能再入世间了,因此一定要在净土转一下,再入世间,行菩萨道,以完成道业的成就。人间百态,各道心都有,同时又可闻到佛法,较容易实现理想。天界太快乐,三恶道又业过重,所以一般仍喜欢回人间。
去净土做什么?──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每人因业不同,在的净土也不同,去净土的目的是继续修行到开悟见性、了脱生死及学习佛法渡众生,以便重返世间或各道中行菩萨道。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入空见性呢?因见本性以后,心的光明性觉性会展现出无限大的能力,能知、能觉、能受,能发出慈悲平等心化现于各道中,以解决众生的痛苦,所以入空是很重要的一阶段。无论那一种修行者都列入修行的重要课程。

如何回净土

心存日想,修戒律,依愿力回净土,显教常论的信愿行。

(一) 药师经:垢渴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心,……,所乐求,一切皆逐。

(二) 无量寿经:韦提希白言‘世尊,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三) 世尊教导韦提希:‘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紧念,謪观彼国净业成者才可去成。’

(四)‘我今为汝广说众誓,亦今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阿弥陀佛,当修三福:’

(1)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2)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3)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事为净业。

要有愿力才能回净土,一般学佛目标是要开悟见性,毕竟像六祖慧能大师能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道者是太少了,更何况每人的因果业障也不同,所以若修行空观时因‘业’而无法入空时,可以转修往生净土或行假观,净土只要第六意识业清净即可,但一定要有信心及愿力,所以为什么信、愿、行是净土的第一课,因净土有很多种不同,接引的佛菩萨也不同,最主要是自心的特质不同也才有那么多种佛菩萨的净土应化。入净土后,继续修行至开悟,登地后直入佛国,或者修行者以愿力回世间行菩萨道都是应该做的事。

净土的样子

佛经内描述净土的概况:

药师经:‘七宝所成,无有众苦,受诸乐,金沙布地……光亮无比。’药师净土‘佛土功德庄严,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克阁轩窗界罗网皆十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

阿弥陀经:阿弥陀佛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极乐国土,七重栏杆,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时四宝周布围绕,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其中池底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有楼阁以金银琉璃玻璃……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 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香妙洁,舍利佛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其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画夜六时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亦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其国土有种种奇妙杂色鸟……是诸鸟画夜六时出和雅音,其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及八圣道,其土众生闻是音已,悉念佛、念法、念僧……。其国土微戈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其国土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维摩诘经: ‘自心即净土,……。’

由上述可知,净土是如何美妙、清净、光亮……之处,怎么不响往呢?

净土是可以来去自如的,在刹那中即可出现,净土有琉璃透明的天人,因没有业障的原因而形成。住在莲花花苞中,以禅悦为食。一直到花开见佛时到登地的果位,此时相当于九品中的上品上生。

一般开始在坛城中修行并可在佛国中游历,听诸佛的教化及教导,了解宇宙中佛国的情形,然后继续在世间行菩萨道。此时看经典才相信佛菩萨的殷切教诲,才深切了知他们愿众生早日证菩提、了生死的大悲愿。
回净土的时间

不是死后才去,应该是随时于定中即可回净土。

(一)  一般人都认为是要死之后,请人超渡、念经才有机缘回净土,这也是一般强调中阴超渡的法门,其实在死后也确实盖棺论定,看业力的情况,可以知往那一道,或回那一类净土,但是太危险了,这不属保证班。

(二)  另一种是依修行的成果,可以即身成就,生前在禅定中就可以来回净土一遭了。并且知道净土中有自己的位置及同伴的修行者,那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

‘人’总有生老病死的四苦,也终有一天肉身会死亡,到那时再修行“买车票”回净土是太慢了,该是生前确定有车票、有位置才安心呀!因此奉劝各位依法修行,即使没有开悟见性见本心,总有一日可以修成回净土的,在净土中继续修行,找回本心。
修持方法──依无上密法修持。

显教的基础佛学修持要具备相当的基础,同时因果要了,如法修持才有下列的修行成果现出。一切修行要与善知识印证,如此进入密法的课程中,观无量寿经内有十六观,法华经内的诸佛世界都可参考印证。

(一)  禅定修行,用念佛法门例如用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等以达净念相续,或以禅那等方法以增长定力,消除业障。

(二)  自面像:第六识清净,污垢除去,使身心都清净。

(三)  出现观境:现出观想境界,可以用六根‘观’之,所出现的境界依佛经可以印证。若非经典所述即为邪观。各种经典都强调要消五毒,若不清净在业障时,都会因五毒起邪念入魔道而不自知。

(四)  花开见佛:表示修行到某一阶段的指标,由此才算是佛子,才可在净土的报身佛处听经、听法。

(五)  游诸佛国:且知供养十方如来,礼敬诸佛的方法。由此了知诸佛的特质,每位佛菩萨的愿力,用心香供养,如法修持。

(六)  有坛城、有莲座、金刚台、琉璃台三十二相及莲花出现,依各人的修行而有不同的座台及不同色种的莲花。由此继续修菩萨的三十七道品,将果地增长,继续在世间行菩萨道,完成佛国的资粮,从此才算是一门深入的佛弟子,生生世世修同一法门,也才能深入佛国,深入经藏,了知宇宙的秘密及展现度生的能力。

上述是观想最初开始出现时的情形,一切都是自动出现,感受虽闭目仍是清楚的很,绝对不是意识心去妄想,以下所有的过程都是一步步的显现出而非见到。因此金刚经内所言见佛非佛见如来非如来,其意思是相同的。若用意识心观想产生是妄相,用清净心观之为实相,这之间是有区别的。

下面是观无量寿经内的十六观,可以做为参考印证。

第一观──日观: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没之处,令心坚持,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

第二观──水观:见水澄清,亦令分明,无分散意,见冰作琉璃想,内外映彻,光明无量。

第三观──地想:三昧,睋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第四观──树想:重行树,七宝业叶,无不具足,一一业叶,作异宝色。

第五观──八功德水想:常念佛、念法、念僧,叹诸佛相好光明,黄金为渠,金沙为地。第六观──总观想,宝树、宝地、空池。

第七观──华座想: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一一摩尼球放千光明,其光如莲华台、金刚台或作真珠网,作杂华云,随意变化施作佛事,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生死之罪,必定生极乐世界。

第八观──想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法擅金色坐彼华上,心眼得开了了分明,此想非妄念想。

第九观──遍观一切色身相: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眉间白毫,右旋宛转……演出光明于光中,无数多化佛,或见十方诸佛,以见诸佛名念佛三昧,……,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见无量寿佛即可见十方诸佛于佛前授记。

第十观:想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以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罪,获福无量。

第十一观: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除无数阿僧祇劫生死之罪,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第十二观:观想—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第十三观:杂想观: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观音及大势至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上述依笔者经验,授记有授记的佛菩萨,每位佛菩萨都有专属的特质及工作。莲花、化佛、金刚台字有特殊意思及功能,都是无上密法,须实修才知其特殊意思,此处不多言。三十二相列在后面参考,不可以人间相来论,那是有意义的表示。每个重点自有运作方法,列入密法课程。

第十四观:上辈生想—观想三种上品往生时状况:

上品上生:生彼国后,精进勇猛。阿弥陀佛、观音、大势、无数化佛……,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莲花开已,即悟无生法忍(三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观音……持紫金台授手……,一念顷,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经于七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偏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名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持金莲华,化五百佛,来迎此人。因己清净,见自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往生七宝莲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无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初地)。

第十五观:辈生想—观三种中品往生时的状况。

中品上生: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求生西方……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中品中生: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如此行者,命终时,见阿弥陀佛,持七宝莲华,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在宝池中七日,莲华乃敷,已开目合掌,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中品下生: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如壮士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第十六观:下辈生想—观想三种下品往生时状况。

下品上生:众生有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终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遣化佛……接引乘宝莲华,随化佛往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开……为说甚深十二部经……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十方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

下品下生: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因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中见今莲花如日轮住其人前,顿念往生西方,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总计十六观是佛书观无量寿经中所提,若以此观为正观,若不是如此是邪观。愿大家以此为修行、印证。

最后有几点,大家做参考:

(1) 修行是门实在的功课。因果业报不同,由上述可知,即使到净土也有不同种类。想想看裟婆世间不也是如此,同样是人,出生的地方,生长的条件不同,貌相身材都不相同,病痛、死亡、婚姻、事业、儿女、人间际遇也都各异,这是非常公平的结果,是自己的业及因果形成的,只有耐心忏悔累世因果及业。如此才能有缘遇善知识,逆水行舟的由好的‘道’上行走。最后柳岸花明又一村,重见天日,不受轮回之苦。

(2) 也有同修们提到佛菩萨慈悲不是一律平等,为什么有不一样,其实若心不垢,本心的状态是一样,但是受业污染不同,结果就不一样。来世间承受果报也不同,这才是真平等。不然别人努力不就白费了。奉劝修行人,慈悲心要增长,多行菩萨道增加福报,以增学佛的资粮。

(3) 同修们也提及修行以空观为主,相法是‘差’的修行方式,这个观念要改正,修行是空、相二法都要修、只是根器不同而所修法不同而已,空法了知本心,相法是要用渡世行菩萨道,若只顾一面,仍不究竟,若空法有障碍时也会转用相法教之。最终还是可找回本心。

(4) 道场是教化众生的地方。空法以金刚经为主,相法以净土及各种佛经,不论用那一种方式入门,最后都会了知宇宙间各道之事,也不用太惊奇。这都是正常的事,仍以守著菩萨心、慈悲心、平等心,行菩萨道为目的。

(5) 很多修行者在‘行’时,忘失本心受染或又著了贪、嗔、痴、慢、疑、神通等念,因此行了‘非佛道’而不自知,所以本师及诸佛一直强调戒律是有道理的。

6) 净土有四种状态(层次):

(A)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的众生在此处,光环最暗的一种。

(B)方便有余土:初地至七地菩萨所住的地方,属净业处。(光的亮度增加)

(C)实报庄严土:是靠禅定的深入才可安住此处。是八地以上佛菩萨安住处。

D)常寂光土:是佛住的地方。又称法身土,光量无比、无所不在。(光最亮之处。)

修行者‘心’若不达到相对等的状态也是住不了。目前一般人所指的是指边缘化土,只要有愿力修阿弥陀佛法,即可往生入此土。凡圣同居土,一般此处仍以修行者为主,若业重只到边缘化土(非真正的净土),即被转出轮回。

(7)修行要以佛经来印证做指标才不会走错。如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圆觉经、……等,都可以比照出修行正确与否。当修持到时一看即知其微深妙意之意思,全不是人间的意识心、妄心去分别。笔者最后感恩本师的前瞻远见、感谢高僧大德能保留住佛经,使之不绝,使佛理畅行无阻,嘉惠人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       种类)(五明学佛网:净土       种类)  

 会性法师:小净土文略说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弥陀净土的层次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果煜法师:从禅的观点看净土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人在净土打佛七 - 沉明进 

 其它: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