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35集)


   日期:2015/3/5 15: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上次在第四十一品「惑尽见佛」,这一品没有讲完,说到众生由於疑惑,只能在边地疑城。只有知道自己的罪本,「深自悔责」,要悔,要责备自己,而且要很深。所以你看往生之后,还是有许多重要的事情在做。「求离彼处」,等到生前的过失都消失,都忏悔干净,然后才出来,才能见佛闻法。讲到这一段。

  等到罪业消除,经文「即得往诣无量寿所」,这才能够从边地疑城出来,到海会之中,到无量寿佛面前。「听闻经法」,来听来闻这两个字,听就浅一些,闻就深一些。往往大家对於闻字体会得不够,以为就是听。一经於耳,这是在听跟闻之间的,就是一经过耳朵,不管你懂不懂,只要耳朵听到了,那就都算。闻就很深入,闻,你得信受奉行,才叫闻。所以说到闻的功德如何如何,大家不是说只听到这个名字、听到这一句话就如何如何,你得信,你得接受,你要去执行,这才是闻。所以闻的含义很多。所以闻菩提(这西藏的),你一听,你就可以成佛。这个闻字也应当照我后头这个解释,不是一经於耳。听闻经法,听就是听见,闻当然就是水平提高,能理解就是闻。

  你看,「久久」,不是当时。所以从边地疑城出来,见了佛,闻法之后,是久久,两个久字,久久也会「开解欢喜」。现在有些人比较急躁,就觉得好像是为什么我还不懂,为什么我不怎么怎么样,为什么不如何如何,不知道你这些想法是不合规律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当信佛经语深,哪里是三言两语,你这么用过几天功就能理解?就是佛之所说是佛的知见,众生心中是众生知见,这两个是水火,你心中是众生知见,你怎么能够接受佛的知见?所以就要先消除你的众生知见,这是有一个过程,不然你以为是懂的。还有以为是懂了,这就更危险,你不知道你懂成什么样,你一懂就错。尤其是禅宗,不懂还有法子开悟,懂了就没法子开悟,懂了就更远,不懂还近一点。所以真正的懂是很不容易的事。「开解者,心开得解也」。这个还不是开悟,就是你理解,理解真实义。不是我会答卷子似的,你说一个什么问题我会答,我答得很正确。那是学生考试卷,那个容易。真正要开解,开解就欢喜,踊跃欢喜。从边地疑城出来以后的人还是忏悔,深自悔责之后见佛闻法,用了两个久字,就是不能急躁。我们只能欣赏,我们在佛经之中我们能懂得几句,哪怕是粗浅的懂得,这就很宝贵。一有急躁情绪,那就更不容易懂了,再懂也是错会,拿你主观的东西以为是佛的意思,那就离题更远。

  「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这就初步出现神通,在佛的威力加被之下,无量无数诸佛都可以普遍去供养,普遍去承事,普遍去听法,这就快了。「修诸功德」,要修种种的功德,所谓诸善奉行,一切功德都在修,种种陀罗尼、种种的妙法都在修。久久才能达到这一步,因为这个人他生在极乐世界是生了,但是他前生就是「智慧不明,知经复少」,这是疑惑。没有开智慧,知道的经又很少,所以他堕入疑城。现在虽然亲自看见阿弥陀佛,亲自听到佛的开示,可是心中的污垢还没有除,情见还存。他是众生知见,众生知见就是情见,所以我们要超情离见。离见现在谈还早一点,但是超情确实需要,要超乎这一切情见。所以无情不能学道,情不空不能入道,情要空。在这种情形之下需要多闻薰习,多度的闻法,多度的思惟,在极乐世界耳听目睹都是增上,这样就增长了智慧,这才能开始,能够信佛的话,理解佛的话。所以说为什么需要久久,而不是一刹那?因为他的根器就是如此。他是上根,在这还没有断气,已经就是菩萨,早超过这个境界了。所以根器,大家要知道,根器它就是不一样。上品上生的根器和到边地人的根器不是佛在选择,我厚待谁,谁走后门,不是有这个事,自然,自然如是。所以大家要知道,现在我们就是要好好的修持,使得我们自己有一个很好的根器,於是就可以遍供无量诸佛,修诸功德。

  「汝阿逸多」,阿逸多是慈氏的号,弥勒菩萨的号,释迦牟尼佛又叫他的名字,就是警醒大家,让大家重视。阿逸多,「当知疑惑於诸菩萨为大损害」,是个大的损害,「为失大利」,就失掉最大的利益。望西《无量寿经钞》里他设一个问,怎么说菩萨还有疑惑?怎么还失大利?他解释,他说是不是大乘的凡夫也叫做菩萨?他没有肯定,一个问号的语气;「或是纵说」,纵然是菩萨如果生疑,「可失大利」,他没有做肯定。其实他这个问号是很谦虚,这个事是肯定的。别教的说法,「信位菩萨,如空中之絮」,咱们春天看见柳絮,它就在空中飘忽升沉,变化万端,这就是信位菩萨的情况。咱们凡夫真实发起了菩提心,我们就可以称作初发心菩萨。这样的菩提心就是像《论注》所说,「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怎么度众生?你要把众生摄受到生在有佛的国土这个心,不是一个空的心,不是一个空的愿,你要有具体的做法,产生了效果,这才叫做愿。只是空洞洞的一个东西,所作所为不能达到你的目的,这是空愿、狂愿。发这个心,就是要一切众生成佛。怎么来度这些众生?那就要摄受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所以净业的行人发这个心愿,「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天天这么念,不就是在发菩提心吗?同生极乐国,这也就可以称为初发心菩萨。而初发心菩萨,再进一步,甚至於到了信位的菩萨(不要小看那个信位,有时候初悟的人只在信位),都如空中之絮,忽升忽降。他生疑,因为他总还是有疑,就是所谓根本智、差别智,明白了根本智,还没有明白差别智,对於差别智他还是疑惑。所以这样说,就是菩萨可以生疑惑,信位菩萨、初发心菩萨就很当然。

  你退了就太可惜,所以为失大利。大利指的什么?就是经中说的真实之利。「十方婆伽梵,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是三个真实:真实之慧、真实之际、真实之利,十方的佛就是这么样住於这个真实的慧,显示真实之际,这样子来给大家利益,所以是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值是遇著,你碰到了,比方开会,碰到在一块开会,就说值了,但是你不见得能够会见,这就是难值难见。同在一块开会就是值,能亲自相见就是见。难得能够同会一处,更难得见面,十方的婆伽梵。「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昙花一现。现在是难逢的也逢了,难闻的也能闻了,可是疑惑,而没有信受,所以失大利,最可惜了。何况咱们这个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一乘大愿之海,六字洪名的功德无量,只要信愿持名,很简单,就径登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是真实利中最真实的,是大利中之最大的,於这个不信就真实失了大利。这就是说明这个经上的话,「当知疑惑,於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

  底下为了深入,我们再引证一些经。例如《十往生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经」,对於《十往生经》能产生正信,「爱乐是经」,爱是欢喜,乐这个经,「劝导众生」,拿这个经来劝、来引导众生,「说者听者,悉皆往生阿弥陀佛国」,说这个经的人,听这个经的人,都可以往生。「若有如是等人」,如果有这样等人,有在说、有在听的,「我从今日」,就从说的、听的这一天起,「常使二十五菩萨护持是人」,护持这个人。这个今日也就代表佛说这个经的时候,阿弥陀佛当时说的,那就早就如此了。对於我们来说,你要是这样解释,你也得到这个利益,佛就派二十五位菩萨来护持。「常令是人无病无恼」,没有一些疾病来缠扰他。所以到了病中,他没有病不知道,有了病告诉他念,他就难念。这两个病人,一个费济良,他是念不了了;圆得师也是,大家怎么劝他也不行,他心不肯念,最后什么心我不知道,中间曾有这个情况。所以就是要知道,指望著到最后,这病所干扰,这个就困难。你真是发心的人,佛就派二十五个菩萨护持你,不让你生病,没有烦恼,人跟非人都不能得到他的便利,来捣乱你。你行住坐卧之中,不论是白天是黑夜,「常得安稳」,你就好修了。这个就表明信的人得这个利益。

  相反,经中又说,你怀疑,你毁谤,「於后阎浮提」,指这地球,「或有比丘、比丘尼,见有读诵是经者」,或者他很生气,或者心中有毁谤。「由是谤正法故」,他这个人就是这样,他是门户之见,常常就是说所谓斗诤坚固。所以我们不可以产生门户之见,产生门户之见,对於一个异己的就很厌烦。那天我看见个比丘尼,对於别人念《普门品》,她那个厌烦的情绪简直是表示得很充分,非常生气。所以这种情形是会常有的。如果有人对於念《十往生经》的人也是同等的态度,他诽谤,他发怒,他就诽谤了正法。这种人怎么样?你看就是一个信,一个不信,这个对比很清楚。「诸恶重病,身根不具」,身体也就残缺,「聋盲喑哑」,身体瞎、聋、哑巴。「水肿鬼魅」,有鬼来缠,「坐卧不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有一个法师身上插了五条管子,插了很长很长时间,后来实在难过,自己把鼻子的管子拔掉,小和尚赶紧又给他插进去。那个管子一寸多长,都是血。求生不得,求死不得,他拔掉管子想死,旁边有人不让他死,又给他插上。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如果死的话,「堕於地狱」,就入地狱。所以谤法之罪是最大。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护持自己要修持,另外一方面要下定决心不可以谤法。一问三不知都不要紧,我就是不懂,我不知。你不明白就存一个问号,不要随便做结论,随便表态,随便批评。如果堕於谤法,这就严重得厉害,你「八万劫中受大苦恼」,不是八万年。一劫不止八万年,八万亿年也不止!要把一个大石头用轻纱一遍一遍擦,把它蹭来蹭去,把石头蹭没了,这才是一劫,你说多少年?所以谤法之罪是最大。为什么谤法之罪这么大?众生这么苦,所有能出离的就是靠法,你给毁了,你说你罪大不大?这有道理的。众生唯一得救的就是靠佛法,你就毁谤这个。比方庄稼正熟了,要等著秋收,一把火把它都烧了,老百姓没东西吃,这个罪也很大。大家最急需的,他就靠佛法得度,你就把佛法给毁了,所以胜过於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所以言论要十分小心。「百千万世未曾闻水食之名」。所以为什么大家施水?这个饿鬼就是百千万世,不要说没有水跟吃的,他就连这个名都听不著。所以为什么老放焰口?就是请鬼吃饭,他苦,他得不到东西吃。「久后得出」,出来之后,「在牛马猪羊」,因为它愚痴,就要被人杀,受极大的苦。最后这些都消灭,变成人也生在下贱处,「百千万世不得自在,永不闻三宝名字」,这种人听不见三宝之名。「是故」,这两句话我们要注意,「无智无信人中,莫说是经也。」所以说法的人为什么不轻说?为什么要慎重?就是这两句话。你在没有智慧、没有信心的人,不要说这个经。所以最近我在进一步的关门,还不是自己想休养,实在还是少说为宜,你引起人家的,无智无信人中莫说是经,听了之后他疑谤,他得这么大的罪。所以这就是说,如果要是疑惑就为失大利,从这段经文就把这个做了很大的一个证实,引证,引佛经来证明佛经,不是用自己的话来证明,多方面的,所谓引经解经。

  从这两句话也提醒我们大家,你去说这些事情,不是随便说说,你都要看对方的机缘,他能不能接受。所以为什么密坛不让人进,等等等等的,都是同一个道理,没有什么可保密的,只是为了对方的好处,为了对方。所以说我们有一个法本,锁著不能让别人看,别人要是偷看了,看的人有罪,你这个主人同样有罪,你收藏得不好,就是你不负责任、不小心。所以无智无信人中莫说是经,都要看对象,不能像救世军那样的就是大呼大号。当然说类似的人天乘的话也可以,那跟他们也就没什么多大分别。所以我们看到,疑和信只是当人的一念,可是这个差别岂但是天渊之别,没法说了,这个差别。所以最后就说,「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应当明白的信,不是迷信,明信是最好,佛所希望的是明信。你做不到先仰信,诸佛所说必定如是,自己要很好的学习、参究,希望一天一天的明白。仰信也是很可贵的,你通过仰信达到明信,不能随意就以为如何如何,下评论,也不要轻易以为我现在所理解的就理解得对了,打个问号。你要把它钉住了之后,再接受新东西,它就成了障碍。无止境在发展的,你怎么能钉得住?你不想再发展了吗?你上梯子,在这一层你就把腿捆上,不再往上上了,把你拴在梯子上,那好受吗?但是人都喜欢栓在梯子上。要放弃以前的,再前进,都不可停留。

  底下就是弥勒菩萨回答,「慈氏白言:云何此界」,因为大家正看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还在现前,讨论的时候极乐世界都在现前,边地疑城都在现前。现在佛、未来佛的讨论,弥勒菩萨就问,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一类众生,有这么一种众生,「虽亦修善」,他也修善,但是不求往生,为什么?佛告弥勒说,「此等众生智慧微浅」,智慧很小、很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他觉得西方不如天界。这样的人,没有知识的人就不说,有知识的人我见过两个,一个大居士的女儿,她不求生西方,她说西方极乐世界老开会,她想生天,就是这一类。还有个胡亚龙,好像是个翻译,他也不是求生极乐世界的,他要想生什么天。所以有这样的人,我们不要以为没有,很多人是这样。「不及天界」,他认为这个不乐,他就不求生,因为他智慧微浅,他就有这种分别心。就回答了弥勒,为什么?就因为这个。

  慈氏又接著说,「此等众生虚妄分别」,这些众生是虚妄的分别,这个分别是错误的,虚是不实,妄就是错的,这样的分别,「不求佛刹」,他不求生佛刹,「何免轮回。」所以大家要知道,这是弥勒未来佛的话。你说这个佛不行,等弥勒佛来,弥勒佛还是这个话。弥勒佛就是这个话,「不求佛刹,何免轮回」。你修唯识观,你也要求生净土,你不求生净刹,你何免轮回。要众生不受后有是什么境界?禅宗有时候都三关齐破的人,所谓「三为国王,便失神通」,当了三次国王之后,他神通就没有了。所以入胎很可怕。所以不生佛刹,要出这个轮回,就是弥勒的话,「不求佛刹,何免轮回」,这个语义多精炼。就是说,弥勒这两句话是指的两种人,一种就是说从享乐的观点来看,他觉得天界快乐,尤其是有男女之欲乐,所以留恋。但是这样修善,你可以达到你生天人的目的,你福报尽了之后还又轮回。第二种,各宗各派有许多人以生净土为著相,有的人他就死於句下。这次从美国来的一个人,他看了黄檗《传心法要》说了一段,佛有什么相可见,有什么可来可去,所以临终见佛你也不要跟他走,跟净土就不合,看的人就问我。我的回答,我说禅宗都是法身境界,须菩提他佛来了不去接,无来无去,我有什么可接?他是先看见佛了,这个境界。临终念佛,蒙佛接引,你生的是凡圣同居土,你还是凡夫境界,你当然要跟著去。他懂了。其实这个话还没有说透,这句话有四料简,「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是一定生,去就没有去,往哪去?都在自心之内,你去哪?这不去就如须菩提不接,不接他就见了。再有,「去则决定去」,去就是决定去,「生则实不生」,生了之后证无生,我生什么?所以这有四料简。再其余二料简大家自然就明白,都可以,只是你的境界,不要在语句上去执著。有人就不行,就认为禅宗高,你们随佛接引这个低。他要把这四料简都知道之后,有什么叫来去?有什么叫跟不跟?实际上都是以情见心来推测往生的情况。但往生人的那个情况,佛力加持之下,远离这些跟不跟、去不去这些思想,没有这些,自然而然,自然中自然相,哪里还有这些起心动念、这些琢磨、这些安排?有些人就是在凡夫境界去推测许多殊胜的境界。所以各宗的行人虽然很精进修持,但是不以净土为归宿,在现在生中要坐断生死,可以说不可能,何免轮回。这是弥勒的回答。

  佛就接著说,「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所以愈讨论愈深入,就是佛法需要彼此要计较计较,所谓许多问答、许多交谈,经中就是这个内容。咱们这个《无量寿经》不就是阿难问吗?《金刚经》不就是须菩提问吗?而且经中还有很多菩萨提出问题来问答,这才能引出佛殊胜的开示。佛就说:「彼等所种善根」,他是种了善根,但是他种的善根他不能离相,把这个观点说出来了,他没有离相,他「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底下就进一步指出著相和离相的利害关系,这个差别。上头说明了疑和信,底下就分别你是执著(著相),你还是能离相。你著相修福,你住相布施,你就有一种,今天我是做了很大的功德,我在庙中是大施主,端著一个大施主的架子在那,这就是十分的著相,这就是住相布施。还有单跟某一个人有情感,就多去支援他,这都是住相布施,住相、著相。这个修福,不光是布施,种种都是如此,你要在禅定中去著相,那就一定要著魔的。所以你求往生,不是你著相而能往生,你要是离相就真正得解脱。

  底下就是佛说的,「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他求人天福报,做布施,也供养,种种种种的,装金、造像、放生等等,做了很多很多功德,他所求的只是人天的果报。他得到享受这个报的时候是丰足,可是他没有能够出三界的牢狱,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个牢狱。所以外道以生天为解脱。我们不但是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都认为是牢狱,这就是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只有佛法,你才真可以出三界。你修人天福报,你所得的只是人天的果实,你出不了三界的牢狱。你死了之后,你的父母、妻子,你的种种眷属,「欲相救免」,请人给你做功德,做许多许多善事来救度你、超度你。「邪见业王,未能舍离」,这四个字分量很重,他前生干什么来著?这还是邪见业王,他前生还是修善,问题就是著相。所以对於著相的人用这四个字,大家要知道,这要接受批评。你为什么著相?是你邪见的业王,罪业的王,这个邪见是业王,这样的一个东西它不肯离开你。所以在生前你就是著相修福,你死了之后虽然搞大法事、修大法会,进行超荐,儿女给你诵经,给你做种种功德,但是你这个邪见之业王也还不能离开你,因此你常处轮回,而没法救你。活的时候你种的福就是生天,这个福报尽了之后就要轮转,轮转之后别人要救你救不出来,你的邪见业王在,你出不来,这是一种。佛所批评的这还是轻一点的。

  更重一点的,「汝见愚痴之人」,更有愚痴之人,这样一帮糊涂人,「不种善根」,那就更错了。前头的人还种善根,他还念佛,他不离相,不求佛慧,不求佛慧比不离相又更严重一层。你现在没有达到离相水平,但你在这求佛慧,你学般若,学般若就称为学般若菩萨,你在学。你不学就是不求佛慧,但你结果就是这样,邪见业王,你常在轮回中出不来了。这还是好一点,更差一点的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这个批评就很厉害。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现在这样的人很多,他只是拿所谓的世智聪辩(我们常说世智辩聪,这个意思上没有分别),世间的智慧,能说、能够辩论,能够写文章,能够咬文嚼字,能够夸夸其谈(聪辩就是夸夸其谈),增益邪心。本来众生就是迷惑、就是邪,正的东西很少,但是他就是用这个世智辩聪,他没有用佛的智慧去除掉自己的邪心,不是去东西,他是使得这个世智辩聪增长他的邪心。所以有人研究佛教之后,说这个经是假的,那个经是假的(当然有一些经是假的,你说出来那就是很有功德),但是明明是对的,你硬要说是假的,因为跟你所理解的不一样就说是假的。跟你所解的,你要知道四依,「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你那就是不了义教,你就应该放弃你那个,依那个了义教,他就坚持他那个不了义教,来说这个了义教是假的,这种人就不好办。「云何出离生死大难」,他如何能够出离生死这个大难?无量无尽无边的生死,无穷无尽的生死,这个大难,怎么出离?大家看见病十分可怕,这个病人痛苦,疼得要死,无穷无尽。世智辩聪,增益邪心。前者是修善,求世福,所以不能出轮回,但求世福就出不了轮回。这个就更愚痴了,不种善根,他反靠他的世智辩聪骄慢自大,他没有增长正信,反而助长他的邪心。不知道世智辩聪正是八难之一,所谓盲聋喑哑、生在边地、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就跟瞎子、聋子、哑巴、疯子是同等的困难,确实是同等的困难。那个盲人,将来他能够读盲文,将来会有盲文的佛经看,他还是有希望得度。这种世智辩聪,靠世智辩聪来增益邪心,这个就确实是困难了。

  「复有众生」,再有些众生,「虽种善根」,前头有种善根的,有不种善根的,底下就结在一块,虽然种善根,「作大福田」,种了很大的福田,可是「取相分别」,在这里头他有相、有分别心,「情执深重」,情念执著很深很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这一段就是说,如果你情执深重,取相分别,虽然种善根,作大福田(作大福田就是念佛号,这才可以称为大福田),但是你有了这种情况,你求出轮回还是得不到。这个道理很清楚,咱们经里头三辈往生都是由於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两个条件。他刚一听,念佛也不行,那怎么办?不是,你们不要片面,是两个条件。菩提心是大智、大悲、大愿圆融一体的心,圆融成为一体了。你情执深重就是愚痴,你不愚痴为什么情执深重?既然是愚痴你哪里有大智?取相分别你就有取有舍,有的是我要的,有的是我不要的;有的是我喜欢的,有的是我不喜欢的,你怎么能够兴起无缘大慈?无分别的、普遍的、究竟的心生不起来,怎么能生起同体大悲?大悲的心他也不具足。既无有大智,又无有大悲,这样的人怎么能谈发菩提心?所以念佛也不能得到往生三辈,最多最多达到边地。所以蕅益大师说,念佛如果没有信愿不能往生,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清楚。我们首先要念佛,不念是不行,念佛之后大家就知道要提高我们的信愿,没有信愿,念得如铜墙铁壁一样也不能往生。你如果决定有信有愿,你哪怕念一句也可以往生,就跟这个地方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大家既然念佛,作大福田,底下就是说这一步必须要争取,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大家就清楚了,你情执深重,现在大家在这个地方上还都需要很好的思惟一下。肯念的人,在座的人大家都肯念,但是对於这个问题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现在就是要提高一步。我说就像上梯子,你不能留恋在这,我在梯子上头,我比在平地的人看得远一些,你在梯子上能老待著吗?要前进。所以,「著相修福,其福有尽」。

  底下我们引《金刚经》的话,「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是《金刚经》的原文。底下蕅益大师《破空论》里头有所解释:「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这几句话很深很深!用无所住的法住在般若之中,不是有所住而住於般若,是无所住而住於般若;炽然修行六波罗蜜,火要蓬蓬勃勃的在那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没有一切相可取。这才是《金刚经》的宗旨。有人都把《金刚经》上无为、无相,什么什么都跑到无一边去了,不动;不知道炽然,炽然修行六波罗蜜。所以蕅益大师《破空论》,因为大家执著於空(偏空)。有人说《阿弥陀经》是有,《金刚经》是空,错了。错了,《金刚经》的空,蕅益大师给破了,他们所谓的空给破了,不是大家所领会的那个,都是片面。这样的炽然修行六波罗蜜,他不取相。他为什么?他无住法住於般若之中。所以他就能够可以使他很少的一点布施,这一点的布施就跟虚空相等,虚空有多大!相反的,「众生住於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自己就这么著计果计因,「观大观小」,做种种的分别,就如仰箭射虚空。「若能称性而住」,怎么住?称性而住,称於自己的本性而住,就是如法性而住,也就是如如而住,不住於一切相,只住於如。这就譬如芥子当中一点的空跟十方的虚空有什么分别?一个芥子里头的空跟十方的虚空,请问大家,你们回答回答,有什么分别?实际就是这样,因为你执著了,它就不一样;你要不执著,本来就是如此。所以就是说你这个微小的布施可以与虚空等。「芥子中空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本性无二,也没有分别。因为空没有内外、彼此、方隅、形相等等的差别,也没有小空与大空的不同之处,你说小空跟大空有什么不同?同样是空。「无相之福,其福乃大。」若是离相念佛,离相修法,离相做一切的功德,这个福就大!一个芥子中的空跟十方的空是一样。《金刚经》的话:「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都是《金刚经》的话。所以说,你违反了这些道理,很大的福田也成了有限度的。就是我说,你那个杯子没有洗,那个杯子里头有毒,你来装了很好的药,你把它喝下去,那个药没有毛病,是你杯子不干净,你吃了毒药就把你毒死了,你还怪大夫。所以要把杯子洗干净。不要执著,往往大家就是总想得境界、得神通、得感应,都是有所求,有所求就都成了有为、有住,就都是这一类,你做的功德都七折八扣了,要无为法才能相应。

  所以就是经这一段末,「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无相的智慧来种植诸德的根本,这样来求生净土就得解脱。「众德之本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净土的宗。无相,色受想行识这五尘,这是五相,加上男相、女相、生相、住相、坏相,就是相里头最严重的,这个叫做十相,没有这些相就叫做无相。《涅盘经》解释无相,「涅盘名为无相。」《演密钞》解释说,「寂灭者,即无相义。但心自证不从他得,故无诸相。」这个寂灭,这个涅盘,只是你的心你自己证的,不是从他所得,从另外所得,所以说没有一切相。有一个地方给你得到了,你就存在出现那个地方的相;你完全是自心的自证,所以不从外来。所以不能心外求法。心外无法,你还有相吗?都是心,还有什么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的本子说,「则见如来」,都一样,版本不同,好多字有出入,意思相同就行了,我们不去考证这些。这几句非常好。所以大家在用功的时候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愚痴的人就在虚妄之中去求虚妄,都是虚妄。你见著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是说根本没有相,那是虚妄。你如果在见相而非相(无相)的时候,你就见到如来。又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所以这是极直捷的事情,离开了一切相就叫做一切佛,哪有那么些罗嗦!都是自己找的,修行之后又自己找了好多好多东西,搬了好多粪往脑袋上面装,天天往里运粪入。所以修禅宗有两句话,「运粪入」与「运粪出」。一种人的修行是运粪入,把粪往里头搬,都塞进来,叫运粪入;运粪出,把你的粪运出去。所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都是来表彰无相的智慧。

  现在咱们把这个经和《金刚经》来会合一下,《无量寿经》上说,「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就是永得解脱,这不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蕅益大师的解释,「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你不了达无我,总有个我在这。所以《金刚经》的离相,首先就是要去我相。现在大家处处有一个我,处处突出我自己,我怎么怎么样,碰到了我,顺著我、不顺著我,合於我、不合於我,这个我在这没完没了。你不了达无我,根本没有我。这个我天天都在这死掉,又出现一个,一会又死掉一个,一会又出现一个,哪个是你?这个身子是你?我年轻的时候跟现在就一点不像,不一样,早那都死光了。连阿赖耶识也是在变化,它只是相似相续,哪里有你?什么是你?没有。所以你不达无我,虽然修一切善法,你只是得人天的伪果,这个果是假的。「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蕅益大师这个议论好!你不修善法,你只是我空,这个就叫阿罗汉。阿罗汉确实我空,所以他没有生死,他还有六神通,不可思议的神通。现在这些个奇异功能,那万万分之一,九牛一毛,一万头牛的一毛也比不了。这就是佛呵斥的焦芽败种。再一种,「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这种人现在也很多,自说我也空、法也空,是妄言,是胡说,任意在那造恶,「则为阐提狱种」,这是阐提地狱种子。蕅益大师这一句很切中时弊,这个病,自己吹得很厉害,恣行恶法,这是阐提狱种。「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无我,别的可以不说,无人、无众生不说,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正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么讲。你无我来修一切善法,这个把《金刚经》这两段融合起来功德非常大,「故即得无上菩提」。把《金刚经》和《无量寿经》这一段来比较,经中说的「无相智慧,远离分别」这两句,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说要「植众德本,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修一切善法」,这都是善法,修一切善法;这说「当生佛刹,永得解脱」,《金刚经》就说「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看,净土宗和《金刚经》分别在哪里?完全是一味,就这一个道理。「十方婆伽梵,一路涅盘门。」方便有多门,真正到了真实法中就是一路涅盘门,一直到他涅盘。所以无我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的「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净土宗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对於难信之法能够信,这就是无相智慧。按说无相智慧我们没有。《金刚经》也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听到《金刚经》的章句,乃至能够一念生到净信的,「是诸众生」,这些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众生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又说,你听到这个经你能够信,你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没有这四相。蕅益大师又解释,如果有个人有一点点我人等相,反过来证明,你绝不能信这个经。能够信解受持,你决定可以了达我相、人相等等的相,当体都是无相,所谓当体皆空。所以就是说能信这个妙德,他本体全部就是无相智慧。也就是说,你如果能忍,要住相,你绝不能信;你要能够信,能够受持,你一定可以了达这些无相的真谛。所以信和智慧是不二的。净土宗是最圆最顿的法,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的法门。如果人对於这个法能够生出实信,真实的信心,我们六信具足,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这个人他必然也超情离见,超情离见就是无相智慧。

  所以在《无量寿经》中最后的「独留此经品」说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有种种的难,你听到了这个经,你相信,你快乐,你愿意接受,愿意去奉持,在一切难中之难,没有比这个更难的。所以现在大家第一步,有的人肯相信、肯念,逐渐逐渐的达到受持。受持两个字也是不容易的,能够接受,经中的道理我接受了,能够坚决见之於行动的才是持。前面说到,这个信解如上之难,能信就是智慧。你取相分别,你种大福田,甚至於念佛,你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蕅益大师说,念到跟铜墙铁壁一样,也不能往生。这就是取相的过错,那个不行,就是因为取相。现在「若以无相智慧,植种德本,当生佛刹,永得解脱」,这就是离相的殊胜。一个就是三辈往生,在七宝池中闻受妙法,就可以分身尘刹,广度有情;或者你就堕落在疑城里头,你取相分别,但是你缺少智慧,这个关键所在就在於离相和不能离相。经文说,「身心清净,远离分别」,因为无相智慧,万法一如,万法一如就是万法如一,既然如一,还有什么叫染,还有什么叫净?它一个了,这就平等,还有什么可取可舍?所以身心就清净。「一切皆如,故离分别」。

  「再者,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故身心清净;净念相继,自然远离分别」。或者有人会怀疑,净土宗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不就是有厌有欣,这不就是分别吗?《妙宗钞》的回答说,「取舍若极」,你这个取和舍达到了极点的时候,「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这个就是净土宗之妙就妙在这,达到极点,你跟那个不取不舍不是两样事情。你舍到了极点,什么都舍,就是我们常说的万缘放下,都舍了,万缘放下。六根寂静,万缘放下,取到了极点,就是一念单提,只剩这一念,这才说达到极点。你这么念佛的时候,万缘放下,一念单提,跟那个不取不舍的人念佛,不取不舍,他对於一切都无取舍,内心清净,他在念,他也自然是万缘放下,一念单提,我这也万缘放下,一念单提,那岂不就是一样吗?所以说不是异辙,不是两件事。这一点就是说我们要求离相智慧,大家有可能专门去注意离相;是要学习,要明白这些事,但是要圆融,不要死於句下。《弥陀要解》还说到,「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这又是依文解义,不取不舍才对,我就要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你执著了理。你执著什么?你不是执著这些情见,你执著了理,你把事给废了。「既废於事」,离开了事,「理亦不圆」,理要靠事来显,你把事都废了,理就不圆满。「若达全事即理」,这一切事就是理,「则取亦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所以这种净土宗的妙谛,不是情见所能及的。

  「求生净刹者,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也」。至心信乐,愿生彼国,就是把我们微小的一念心愿,我们的心愿是求生彼国,投入在弥陀无边的一乘广大愿海里头。弥陀愿意众生求生彼国,摄受了净土,劝大家念佛。我们也念佛,也求生极乐,这就是把我们这一念心愿投入在弥陀的愿海里头。底下我写了两句,这也就是摄彼弥陀一乘无边愿海,进入到我自己介尔一念心中。前头一句好懂,我的心愿就投入弥陀的愿海里头成为一体,能如是理解也就很不容易。底下说,这样的话也就是等於把弥陀整个的愿海摄入在我们自己的心中。这个费解吗?这个在我看还多了一个摄字,本在我们心中。「是故十念必生,有愿必满」。「趣佛菩提」,我们在因中发菩提心就是趣佛菩提,趣向於佛的菩提,以这个为因,我们果上必定是成阿鞞跋致,究竟佛果。所以,「以无相智慧,植种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就是本经的宗,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照著宗去修持,宗就指明修持的捷径,就「当生佛刹,永得解脱」。刚才我们说到这些都是离相智慧,以离相智慧来求生佛刹就永得解脱。

  所以现在大家对於这些内容应当著重,应当要去掉这些执著。我常常说,咱们修行如剥笋皮,笋本来很脏、很粗,应该耐心的去剥,剥了一层还有一层,剥到最后笋心都露出来就无可剥了,就是如此。你这个剥的过程,就是笋心显现的过程。在这个里头如果贪著,自己要得点什么,这种思想就是执著。你本来是佛,你还要得什么?「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就说明无所得。所以不用功则已,一用功就想马上要修出个什么样来,一有个样不就坏了吗?就有个相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硬要出个什么相,你只是要去东西,扫除这些情见,一方面要用功,一方面要看一些书,用般若智慧扫除自己修行中的这些绊脚石。盲修瞎练得的好处就太小了,要避免盲修瞎练。要知道,我们一方面要跑、要走路,一方面要把眼睛睁开,眼睛也要好好的擦亮,看不清楚是很危险的。

  底下就是「菩萨往生」,这是正宗分的最后一品。表明十方,不但是凡夫往生,十方的菩萨,无量无数,都要求往生。所以弥勒菩萨就问佛,这个娑婆世界,跟各个佛刹不退转的菩萨,已经到了不退转的菩萨,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为了得到不退转,得到不退转的菩萨也还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个很有意思。弥勒就问:「其数几何」,这数多少?「佛告弥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种德本,当生彼国」。有许多大菩萨,七百二十亿,过去供养了无数的佛,做了种种的功德,都当要往生极乐世界。「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这个数目就不可说了,不知有多少,包括咱们都在里头。小行者是指十信的菩萨,因为十信还在退,十信以上都是不退的菩萨,这里他称为小行。

  释迦牟尼佛接著又说,「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底下谈了很多佛国的名字,最后这些菩萨他们要往生者,「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其第十二佛」,这个按照《唐译》来参考,我们知道就是第十二个佛国,因为前面谈的都是佛刹,「名无上华」,佛名无上华,「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具大精进」,他们是趣向一乘法。「於七日中」,七天里头,「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你看七天之内,他就能够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的法,他都能摄,都能圆满。「斯等菩萨,皆当往生。」无数的菩萨众,这是第十二佛国。「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这个就是说说这个名,穷劫都说不尽。

  第十二佛国的菩萨皆修坚固之法,所谓修坚固之法就是不退转之法,因为这都是不退转的菩萨。他们这么多,能够摄集无数无边菩萨的坚固之法,皆当往生。第十三佛国说到名称,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的问题,这是龙树菩萨造的。菩萨应该度众生,为什么到极乐无量寿佛的国土去?龙树菩萨回答说,「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他有慈悲心,他的心多是为众生,这是一类;「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他愿意多来收集、摄取一切佛的功德。喜欢多集诸佛功德,这样做的就到无量寿世界;喜欢要度众生的,就到没有佛法的地方去,到没有佛法的地方去就好去度众生。所以这里菩萨有两类,一类是愿意多为众生,就到没有佛法的地方去;一个就是愿意亲近佛,把佛的这些功德都摄受住,学习圆满,就到无量寿佛国土。这就把菩萨分为两类,这也是个回答。

  昙鸾大师的《论注》,他说「未证净心菩萨者」,什么叫未证净心菩萨?指的初地以上到七地以下的菩萨。这些菩萨他能够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做这些事的时候,「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才能做得到,就是要起这个心,要入三昧,然后才能够做得成。他不是以无作心,因为他要有所作。因为他是心有所作,作心,所以就叫做「未得净心」。你看看,这种心就不叫做净心,未得净心。「此菩萨」,这类的菩萨,七地以下的菩萨,就是很高很高的菩萨,分身这么多尘刹去度众生,他要入了三昧之后才能做得到,所以叫做未得净心菩萨。「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马上可以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八地、九地、十地、十一地)毕竟身等法等」。这快!所以这些菩萨往生,他为什么要往生?他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四十八愿有这个愿,这些菩萨往生之后很快,身也等,法也等。「龙树菩萨、婆薮盘头菩萨愿生彼者」,他们愿生极乐世界就是为这个,他们到了极乐世界马上跟上地的菩萨身等法等。又说菩萨,这一点很特别,这个事要不是大菩萨说,凡夫是没法子知道,「菩萨於七地中,得大寂灭」,一切皆空,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无佛可求,无众生可度。这个时候他就想般涅盘了,在这个时候若没有十方诸佛神力加被劝导,他就灭度了,就跟阿罗汉一样。所以七地菩萨还有这么一个岔路,他无佛可求,无众生可度,「即便寂灭」,他就要入寂,就跟二乘的证涅盘一致,十方诸佛要加威劝导,这才继续前进。所以从上面的《大智度论》和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这两部重要的论著(论很重要,论是慧藏),都是说明不退菩萨(这都早是不退了)要往生的原因,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

  《无量寿起信论》说明,它对於这个有一番议论,「右明往生菩萨不可计数。皆是如来愿力所持,光明所摄」,无量光,光明在摄受。例如智者大师临终的时候,让这些门人唱无量寿佛佛号,还有《观经》的题目《观无量寿经》,然后「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很容易去,可惜没有谁去。「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在地狱里头火车的相现前了,在这种紧迫的时候,就这么样的罪人一念改悔,悔过念佛,「尚得往生」,还能够得往生。「况戒定薰修」,用戒有禅定来薰习、来修持的人,「圣行道力」,圣之所行这个修道之力,「实不唐捐」,不会虚废的。这临终的证明。他已经见到这一切,说到这些众生临终都还能往生,现在的人你要是好好的去修,决定功不唐捐。说完了之后,「称三宝名,奄然而逝」。智者大师当时是一代大师,总结佛教,这是了不起的人物,这是他临终时候的景象。这都证明什么?证明无量光,光明普照,摄受大家往生。所以往生菩萨是不可计数。这是《起信论》的又一个说法,都是对的,证明这个往生法门。

  唐朝法照上五台山,到了竹林寺,看见文殊、普贤两个大菩萨,他问这两个大菩萨修行之要,重要的是什么?文殊的回答,「诸修行门无如念佛」,种种修行的法门没有能够和念佛相比的。「我於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文殊就是这样,我在过去劫中,因为念佛就成佛了。文殊是老早成佛了,他是现在示现为菩萨身。「是故一切诸法」,一切法的重要之处,像「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般若、禅定,这六度里头最重要的二度,一个是慧,一个是定,里头摄了其他,「乃至诸佛正遍知海」,再说诸佛的正遍知海,大智之海,「皆从念佛而生」,都从念佛而生。文殊这段开示,非常亲切,非常扼要。

  法照他也很善问,他接著问,「当云何念」,怎么念?所以这个问很重要,不问,这个事情就平平淡淡的停止在那。所以问什么人能报佛恩?两个人可以报佛恩,一个是善问,一个是善答。把这个善问的人搁在前头,因为你有善问才有善答。怎么念?他回答得很好,「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在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关键就在这个愿力不可思议。所以种种的根器,你只要是真正的深信切愿去念,决定皆可得度,他有不思议愿力。所以难信也难信在这,一个是下等的凡夫,更要甚深的智慧,怎么他能够往生?他有不可思议的智慧。「汝当继念」,你就是这么念,接著念,他已经念佛,就是你接著念,「令无间断」,难就难在这。所以念佛是易行道,是一切修行中最容易的道,但是也不是说谁都行。所以易往无人,你看见没有?很容易往,还是没有人,一个是不肯信,信了之后你要念到不间断,确实不容易。所以夏老师说是「火中生莲,旱地行船」,火里头长出莲花来,不要把这看成好像垂手可得,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就是这一个令无间断,这一辈子能不能做到?所以说很难很难!要容易也是容易,谁拦著你?就是自己不能下这决心。「命终之时,决定往生。」命终之后,那还有什么话说?他已经有正信、有正愿,又这么念,那不往生等什么?「二大菩萨因与授记曰:汝以念佛不思议故」,你因为念佛这就是不可思议功德,「毕竟证无上觉」,给他授记了。授记就是说你一定要成佛,还没有成佛,但是给你授记,决定成佛。这是他在五台这段因缘。

  又有一个慧日,他渡海到印度,这个山有观音像,他七天在那观音像前磕头,又不吃饭,愿意磕到命终为止。到了七天七夜,忽然看见观音现紫金身,坐在宝莲花上头,伸出手来给他摩顶,「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就唯独去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一切都是证明念佛法门胜过其他的地方。大的经论,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马鸣大师的《起信论》、智者大师的《十疑论》、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还有永明、天如、楚石、莲池、蕅益诸位大德等等,他们的著述都是殷勤赞叹。所谓是「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都是劝导大家到西方。这里头绝没有欺世误人的事情,有好多人是欺骗、误人的事情。这个欺骗的事情它很奇怪,最近他们从美国带来一个录音带,说是黄念祖居士念佛。不是我,有人就是要做点假。这个里头没有,这都是真实的。何况我们已经生在末法,「法弱魔强」,要是靠自己力量去修行,可以说难逃走上错路,跑不了,总会走上错路。如果还在徘徊,还在留恋尘劳,喜欢这个尘劳世间,放不下,舍不掉;留恋尘劳像什么?就像那个飞蛾扑火,这个灯蛾看见光明,它扑上去,结果把自己烧死了。现在许多众生都是奔向他自己所谓的光明,结果都是把自己身命送掉为止。「如鱼处涸」,鱼跑到没有水的地方去,不要多久,一期报身的寿命就没有了。「大苦随后」,大苦就要来了。「宜各猛省,莫更他求。」我们应当很好的省悟,不要再求其他的事情了。尤其很多人还是在这个尘缘上,恐怕还是尘世间的事摆在第一的人还是有,这就很不够了。

  我现在不是劝大家唯一是佛法,目前还做不到,但是要把佛法搁在第一位。当两个不能得兼的时候,就应该放弃尘缘而取佛法,这是第一位。有的还可以得兼、可以并行的时候,你就不妨并行、不妨得兼。总之慢慢的修行是不是有进步,不是你见佛见光,而是你的尘缘慢慢的淡了,佛法的道理你能够明白,你的慈悲心扩大了。人都有独生子女,你对於独生子女是爱护备至,这是小慈小悲,如果把这种心扩大到无量无边的众生,你就是菩萨。我们要慢慢的扩大,扩大出自己的慈悲心,行解相资,来发起菩提心,一向专念。当然不是想生边地,但也应知道,生到边地就不容易,就很好。但是你的志向,你最高的志向只是想生边地,万一没有达到,那就落空了。所以我们的努力应该更向上,多看一点,不行、达不到,落后一步还有个边地。所以真正明信佛的智慧,或者深信自己的智慧,不是那么空空洞洞的,你信不信?我信,这个跟不信没什么分别。你信佛的智慧,佛所说的你就自然会依教奉行;佛只管说,我还是照我的老法子去做,没有信佛的智慧。佛早替你想好了,你种种种种的,他给你安排了最佳方案,但是你自己有你自己的最佳方案,这就是没有真正信佛的智慧。所以真正信很难,不是说就是一个空洞的这样的信,还自己生出很多知见来,得少为足,或者生出轻慢的心来,种种的。能信自心,这种种的罗嗦就没有了,也就不可能被这些邪徒、邪说,甚至於次要的这种书所动摇。所谓四依,「不依不了义」,要真正信自心的话,你对於不了义的东西你也就能够辨别。所以这里头还都有很可提高之处。但是大家还是很有机会,很庆幸能遇到这样的法。除了这,只有更难,这点可以肯定。不然我也变成谤法,我谤了别的法。我深知谤法之罪,我不敢谤法。所以这一点大家共同在今后要努力的。正宗分就到这。

  彭二林的《起信论》里说,「正宗者」,为什么说是正宗?因为这里说了四个大问题。第一个大问题,首先说明法藏比丘他广大的誓愿,四十八愿。所以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个经大功德就在这,说了弥陀本愿之海,佛之出兴於世就是要说。而说这个法的就是这部经,将来独留在世间也是这部经,这部经的重要就大家自己说,是不是重要?说这个誓愿海,让众生「生担荷心」,你也担荷。法藏能发这样的大愿,我们至少也是共同投入这个愿海,担荷。发起大悲大智的心,也发起导归极乐普贤之愿,这是第一。第二,说明法藏比丘的广大功德,以五劫的时间来集结四十八愿,然后又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净土,种种的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让咱们行者生出真实心,弥陀如是修持。我们今天能够相信弥陀的法,研究《无量寿经》,过去生中我们就得过弥陀的救度,结了这个善缘。所以一直在救度我们,现在还摄取不舍。所以我们要生出真实心,要广行方便。广行方便者,就是说也要用这种便利的方法来劝说大家相信净土法门,来圆满普贤之行愿。再有,说了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为令行者生决定心」。这个世界,过去不知道这个才是事事无碍,总觉得说些境相,后来才知道这是完完全全说的事事无碍,是托彼依正,显我自心。你的自心不可思议,怎么个不可思议?就假托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来显现我们自心。这完全是华严境界,事事无碍,完全是自心功德,若非自心,不可能如是微妙。再一个就是说,我们这样的话,就是至诚回向,要相信佛的智慧,不要堕到疑城里头去。第四个就是说往生的正因,「三辈往生」以及「往生正因」,令大家生精进的心,用这种修持生精进心,念佛成就三昧,成菩提果。《起信论》分析,为什么以前叫做正信?正信里有这四个内容,这四个内容大家都已经讨论过了,它是确确实实有这四个内容。头两个是劝愿,第一个就是阿弥陀佛的愿,第二个说明弥陀的功德;第三个劝信,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第四个就劝行,你要去修行。这就是指信愿,头三个是信愿,信愿就是发菩提心,底下要劝行,要持名等等,这就是一向专念,就是本经的宗,所以这是正宗分。

  再者,经分三分,第一是序分,就是阿难请说,当中是正宗分,末了是流通分。灵峰蕅益大师说,「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都是好。序像一个人的头,五官都在头上。所以这是灵峰大师跟别人就划分不一样的地方,有的人划分把重要的全搁在正宗分里头,一开头一点叫做序分,最后末了有几句话叫做流通分,中间有重要内容的全分在中段就是正宗分。蕅益大师他说不然,他说三个都各有其重要,「序如首」,眼耳鼻舌什么都在头上;「正宗如身」,心肝脾肺肾等等,都在身体躯壳里头,身体还是主要的,心脏在这;「流通如手足」,你要没有手足,走路都不方便,动作不方便。所以流通就是要广泛去流通。这个里头道理都讲了,我们应当使这个经能够流传、能够普利,就叫做流通。

  今天我们时间也到了。底下从下面起,流通分两次我们把它讲圆满,就一切圆满了。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三十五集)  1991  档名:51-001-003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根本修持心要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徐恒志居士:剖心沥血功在万世--记我与黄念祖老居士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