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案例分析_太上感应篇


   日期:2015/3/2 8: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感应篇》中“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教言,让我们对善有一个皈依与信仰之心,对恶有一个远离之心。心中存有这种“断恶从善”的决心很重要,因为这个决心决定了一个人心念的善恶,也决定了此人将来的去处。

《感应篇图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山左人邓善心,开了一个店铺,专卖粮食和酒。虽然只是一介平民,出身卑贱,但他一生忠厚正直,从来不奸诈欺人,也不自我欺骗,人们都尊他为长者,对其十分敬重。邓善心常告诫子弟们说:“我没有念过圣贤书,不知道圣贤的道理,小时候曾经看过一句格言‘不存事上行不去的心,不行心上过不去的事’,我尊奉这两句话,时时警戒自己,因此不做亏心事,没有犯下罪过。”

同村有一个姓冯的人,也开了个卖粮食和酒的店铺。他常听人讲《三国演义》,书中有曹操的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冯某对这句话很感兴趣,说:“处世为什么不能像曹公说的那样呢?”于是,逢人就说这两句,自以为得意。有一天,他被鬼差捉到阴曹地府,看见一座正门朝南而开的衙门,进了衙门,看到东西走廊分别挂着两个榜文,东走廊的榜文为“行善之报”,前面有邓善心的名字,并且在邓善心的名字下边注了一行小字“不存事上行不去的心,不行心上过去不去的事,子孙贵显。”西边走廊的榜文为“作恶之报”,前面列着他的名字,下注“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子孙灭绝。”过了一会儿,阎王升帐,冯忙为自己辩护说:“我和邓善心做的事情是一样的,都是卖粮酒为生,彼此只是口头说说,为什么报应悬殊两样?”阎王说:“邓善心‘不存事上行不去的心’,就是《感应篇》中说的‘是道则进’,‘不行心上过不去的事’就是‘非道则退’,他这样的圣贤好人,怎么能不子孙贵显呢?你听三国之事,想学曹操,与《感应篇》完全相反,是最可恶的人,怎么会不受恶报呢?”说完,命令鬼差带冯某还阳。后来,邓善心的儿子发家致富,冯某一生贫困无子。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一件事的善恶不能从表面来看,要从存心来看。存心利他善良,这件事就是善;存心自私害人,这件事就是恶。像这则公案中的邓善心与冯某人,虽然表面上都是以卖粮酒为生,但由于存心有天壤之别,因而善恶果报也有极大差异。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转变存心。例如,如果怀着自己要多多挣钱的发心去工作,则工作也成了一种培养自私心的恶行,如果想着通过工作可以利益社会与他人,怀着这样的发心去上班,上班也就成了一种利他的善业。这样,虽然做着同样的工作,但由于发心的善恶不同,最后两个人得到的果报就不同。怀着“吃饱饭之后可以有力气去杀盗YIN”的心去吃饭,吃饭这件事就成了恶业,怀着“吃饱饭之后可以有力气帮助他人”的心去吃饭,吃饭这件事就成了善业。如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意思是说:人心地善良,则一切所作也成贤善,将来的去处也善妙;而心地邪恶,则一切所作也成邪恶,将来的果报也会痛苦,一切所作是善是恶、将来是苦是乐都依赖于自心,所以应当竭尽全力地修持善心。

通过上述公案,我们应当知道,内心有“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存心,或者说“弃恶从善”的决心,或者通俗地说“要发愿做一个好人”,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是善恶的根本,上升善道、下堕恶道的枢纽,于此不可不精进。

关于“不履邪径”,《感应篇图说》中记载了陈秉义不履邪径的两个公案:陈秉义一生端直方正,不错走半步,不违背礼仪。他居住的地方,前面是大街,后面是寺庙。他父亲有一天和庙里僧人下棋,叫人让秉义把家中的棋盘拿来。秉义两手端着棋盘,从前门绕了一圈远路来到寺院。父亲责怪他来迟了,秉义告诉父亲他走的是大路,父亲说:“你如果从后门来,不是很近吗?为什么舍近求远呢?”秉义说:“行走不从大道而走小径,圣人不这样,走后门和走小径有什么不同?因此不敢走后门。”父亲笑着点头称赞儿子。

有一次,陈秉义和大家一起出城,碰上天下大雨,众人都急不择路,从小路往家里跑。秉义高视阔步,从大道上冒雨缓行。朋友想留他避雨,告诉他说:“事有缓急轻重,你这是迂腐之举。”他回答说:“现在,有人迷恋于娼楼妓院,丧失性命而在所不惜;酒店赌场,大家聚集在那里,倾家荡产而不悔恨;那些趋炎附势、巴结权贵之徒,一旦靠山倒了,就会累及身家性命。世人贪性不改,都因最初不在乎小事小节,后来由小错变成大错,而不能自拔。我怎不知道走小路可以快到家呢?我是想谨小防大,防微杜渐。”友人连连叹服。陈秉义后来精通经书,教授门徒,学者称秉义是“方正先生。”

通过陈秉义的这两则公案可以看出,他在不履邪径方面的功夫可谓做到了极至。舍弃大路,走小路,虽然可以节省时间与精力,但是却培养了内心不走正路的投机心;虽然淋雨,也不走小路避雨,这是在控制自己的投机取巧、贪图小利之心。

《感应篇汇编》中有两则“不履邪径”的公案是这样说的:

明朝的尚书杨翥(zhù),吴县人,梦中梦见自己在果树园中游玩,偷摘了两个李子吃,从梦中醒来后,他深感自责,并说:“是我平时是非不明,所以才有此梦。”于是,几天不吃饭,面壁思过。

过去,有一个八岁的小沙弥,叫妙颜,已经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具有神足通。有一次,他飞入王宫做客,王后看他可爱,想抱抱他,妙颜小沙弥阻止说:“不可!女人不宜用身体接触沙门。”王后说:“你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年幼,我抱抱你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妙颜沙弥回答说:“从世俗情理来看,没有什么违背常情的。但人的贪爱之心,是从一点点开始增大的,星星之火可以焚烧掉万里草原,涓涓滴水能滴穿泰山之石,世间之事都是渐渐从少变多,由小成大的,所以,智者在一开始就远离嫌疑,将可能的恶事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让其有发展壮大的机会。”

关于“不欺暗室”,《感应篇汇编》中记载了如下两则公案:

汉朝的杨震,做东莱太守时,路过昌县。县令王密,是杨震过去所推荐的茂才,晚上赶来看望杨震,并赠以黄金,杨震坚决不接受。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这件事,请先生放心收下。”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惭愧地告辞了。杨震后来官位一直做到三公。

何澄的医术很高明。有一个姓孙的病人,久病不愈,请何澄看了好几次病。有一次,这个孙姓病人的妻子把何澄叫到旁边,悄悄地对他说:“我家良人生病很久了,家中的所有财产典卖得也差不多了,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偿还你的药价。”何澄认真地说:“何出此言呢?你只管安心不要忧愁,我一定治好你丈夫的病。如果因为此事玷污了自己,不仅使我成了小人,而且你也失去了大节。即使别人不知道,但上天的谴责难以逃脱。”何澄后来梦到自己来到一个地方,有神仙对他说:“你行医有功,并且不在他人艰难中乱人妇女,天帝将赐你一个官位,钱五万贯。”不久,皇帝的东宫娘娘生病,到处张榜找名医,何澄用了一副药就治好了娘娘的病。皇帝很高兴,赐予了何澄官位和钱,官位的大小与钱数,与梦中所述一模一样。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案例分析       太上感应)(五明学佛网:案例分析       太上感应)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感应篇》:知善不为 

 蔡礼旭:我们奉行《太上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 

 印光大师极力推荐的《太上感应篇》《集福消灾之道》精简本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华藏整理版)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小本珍贵版)(全)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精校版) 

 《太上感应篇图说》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