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


   日期:2015/3/1 21: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月就完蛋。国家天下事,是要从人生经验中得来。

什么经验都没有,甚至连“一呼百诺”的权势经验都没有尝过,那就免谈了。否则,自己站在上面叫一声:“拿茶来!”下面龙井、乌龙、香片、铁观音,统统都来了,不昏了头才怪,你往地上看一眼,皱皱眉头,觉得不对,等一会就扫得干干净净。这个味道尝过没有?没有尝过,到时候就非昏倒不可。头晕、血压高,再加上心脏病,哪里还能做事?一定要富贵功名都经历过了,还能保持平淡的本色,最了不起时是如此,起不了时还是如此;我还是我,这才有资格谈国家天下事。不然去读读书好了。

至于批评尽管批评,因为知识分子批评都很刻骨,但本身最了不起的也只能做到清高。严格说来普通一般的清高,也不过只是自私心的发展,不能做到“见危授命”,不能做到“见义勇为”。清高的人往往比较自私,只顾自己,不能算是忠臣。否则,为什么自己国家有难,弃而不救,到处乱走?这里看不惯,那里看不惯,难道国家太平了,就非要你来住吗?

所以古人的诗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也是从人生经验中体会得来,的确大半是如此。屠狗辈就是古时杀猪杀狗的贫贱从业者,他们有时候很有侠义精神。历史上的荆轲、高渐离这些人都是屠狗辈。虽说是没有知识的人,但有时候这些人讲义气,讲了一句话,真的去做了;而知识越高的人,批评是批评,高调很会唱,真有困难时找他,不行。

讲到这里,想起一个湖南朋友,好几年以前,因事牵连坐了牢。三个月后出来了,碰面时,问他有什么感想?他说三个月坐牢经验,有诗一首。是特别体裁的吊脚诗,七个字一句,下面加三个字的注解。他的诗是:“世态人情薄似纱——真不差,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交了许多好朋友——烟酒茶,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我听了连声赞好。这就和“负心多是读书人”一样,他是对这个“清”字反面作用的引申;对社会的作用而言,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孔子对于陈文子这种人的评论只给他一个“清”字。总之,“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这话很有道理。

*****

有些朋友很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时常常问起:“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我说:“我个人不完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过有一点苟求清高。”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

我们看到许多朋友,个性非常倔强,人格又很清高,但是这样性格往往锋芒太露,不但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

有隐士思想的人,欲洁身自好,把自己身心人格搞得很清高,自己有自己的观点。社会中有许多人也是这种个性,这种人是守成的第一流人才,可是教他去开创,那就糟了。

开创事业的人,好的要,坏的也要,而且要准备接受坏的,天下好的名声固然好,有时候为了成功一件事业,往往要担负很多坏名声,其实很冤枉。但是能够挑得起来,就很难了。这种做法,比洁身自好还更难。

所以我们常常感到任劳任怨难,尤其当主管的人更是如此。创业的人,第一个修养要能够任怨,但不是手段,要是一种德行才行。所以洁身自好的人,多半是隐士,洁身自好,把一切都丢开了,只管自己。也可以说,是绝对的个人自由主义者,对于国家社会并无贡献。

《论语别裁》

----------------------------------------

孟子说,伯夷当隐士,人品极其清高,他严格地选择老板,连周武王都看不上。他认为不是理想的老板,就不替他做事;不够朋友的人,不和他做朋友;朝廷里有坏人当政的话,他就不到这朝廷中去。像纣王是他的本家,因为是坏人,他就走开了。他也不愿意和坏人说话,如果让他站在坏人当政的朝廷上,或者和恶人说话,他就感到难过万分,好像自己穿了礼服坐在烂泥坑里或煤渣堆上一样,觉得别扭难过。他对是非善恶分得太清楚。

但是我们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是非善恶分得太清楚了,就没有福报。是非看清楚之后,必须能包容,如果不厚道,变得愤世嫉俗,这也算是一种毛病。
孟子这里说,基于这种讨厌坏人的心理发展下去,如果和一个普通人站在一起,看见这人帽子戴得不端正,伯夷就偏过头去,理都不理就走开了,好像生怕看上一眼、打个招呼就被玷污了似的。所以诸侯们虽然写了言辞恳切的聘书来聘请他,他都不接受。他之所以不接受,是因为他的人生态度是不屑于去将就别人,所以结果搞到“天子不能臣”,皇帝没有办法找他来做干部;“诸侯不能友”,各国的诸侯想和他做朋友都办不到。他望望然而去之,走了,硬走到首阳山,困在那里吃野生植物蕨薇。这种植物,在登山时如果迷途,暂时用来充饥,保持体力是可以的,长久地吃下去,一定会吃坏肠胃。所以他和叔齐兄弟两人吃出肠胃病而死。他们清高是清高了,可是对当时天下的生民并没有任何贡献。

孟子曰:“伯夷隘”。伯夷太狭隘了,有些孤高自赏,像小乘道。

《孟子与公孙丑》

---------------------------------------

功夫炼得越好,修养越高的人,脾气越大。譬如当年的师父老和尚,不发脾气则已,一发就要命。徒弟犯了一点错,曹溪那么大的庙子,前院骂到后院,一路在骂,声音又大。固然这也是他的教育法,可是平时愈讲究修养的人,往往脾气发起来就越大。这也就是“水太清则无鱼”,不能容渣子,也是火灾之一吧!

《如何修证佛法》

-------------------------------------

做人的方法也是这样。比如我们都晓得唐朝代宗皇帝告诉郭子仪的话:“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做长辈的,有时候分明知道,但知而不知,装作没有看见。如果太精明了,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可是,在我也是只会说而做不到,所以,一辈子也没有福,看不见的也看见了,听不到的也听到了,始终想学“知不知”,而偏偏都知,真的很麻烦。

“知不知”也是人生的厚道处,尤其是做长辈的,或者做校长的,或工厂老板的,有时候要学到“知不知”。人就是人,有时犯一点小错误,你要偶然装作看不见,下一次他就不会错了。“知不知”是真聪明、假糊涂。

《老子他说》

------------------------------------

贵不是富啊,什么叫贵?清贵,人很清贵。贵多半属于清贵,清的才贵,像我们看过去在历史上,算命看相说某某人这个相很清贵,清贵是位至三公,没有实权的,穷一辈子,很贵,很清高。

所以关于“富贵”,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有一句话叫“清贵浊富”,我们中国人还有句老话:“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水太清则无鱼”,水太清了里头养不了鱼;“人太清则无福”,一个人做得太清没有福气,譬如有些人喜欢洁太爱干净啊,那都是无福气,这是贵与富的差别。

整理自《楞严经讲座》

------------------------------------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你们注意哦!头脑太清醒的,太爱干净的,这些人没有福气;反而脏兮兮的啊,邋里邋遢的,福气好得很。所以中国人讲话,选媳妇要选一个丑一点的。“福在丑人边”,太漂亮就红颜多薄命,这是同样的道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无福)(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无福)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