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野性的呼唤要如何降伏


   日期:2015/2/27 23: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首先我们谈一谈所谓野性的呼唤指什么?这里的“野性”是指我们难以降伏受限于这个肉身的假我, 为什么说“假我”呢?因为这些并不是真 正的你,就好像你们开的车子,车子本身并不是你,你是车中的驾驶,但是各位却常常以为这一部车子就是你本身,所以当这一部车子受到轻 视、受到种种你觉得不合理的待遇了,你就会心生懊恼;如果说这是一部名贵的车子,可以类比于你们的达官显贵,你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我要说的是,这种高人一等、低人一等的念头其实都是假相,因为都不是真的,真正的你是驾驶座上的你(佛性)。

这些车子都是我们从甲地到乙地,从这个状态达到那个状态的载具,但是,从各位的经验当中获得的结论,是这个身体就代表了真正的我,所 以我要为这个身体争取荣誉、钱财、名声、地位等等,这些念头想法无时无刻不在你们的脑子里翻腾汹涌、伺机而动,一旦你们达到了这样的 目标就洋洋得意,如果达不到目标你们就垂头丧气,这就是我所谓的“野性的呼唤”。

这样的念头、起伏不定的心绪需要降伏,降伏的方法我们已经讲了很多,第一步就是要静心觉察,再来就要进一步地进修,进修可以通过闭关 的方式,但是闭关并不适合一般的人,因为必须要有充足的后勤支援,要有足够的场地、安静的环境、各式各样的支持, 这并不容易达到,还 有一个更难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明师指点,在你们现在这个时代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虽然不是不可能,但是确实不容易。

所以除了初步的静心觉察之外,还要请各位能够虔诚地祈请,祈请你生命中的老师,不是指学校的老师,而是能够指导你的那些指导者出现在 你的面前,要时常这样虔心祈请,那么只要因缘俱足,这个苍茫宇宙会回应你的请求,这个请求不是通过你们可感知的层面,而是通过这个世 界的无量之网,层层迭迭、紧密交缠的网络传送出去,终究这样的名师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这个时候你要如何才能辨別这样的存在是你的老师 呢?先决条件是你不能有太多的预设立场,说“能指导我的存在一定是什么样的长相,或者什么样的形象等等”,要以一种开放、谨慎、虔诚 的心去看待出现在你眼前的,能够这么做,相信我们都能够获得适当的指导。

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其实真正的生命本源不在时间之內,也不在空间之內,而在那不可言说、不可形容的那个(佛性),这难以用语言表述,一旦你说祂是什么,就受到了限定,而这样一种状态是不受限制、没有固定形态或者框架的,祂是一切可能的根源。当然,这样的体悟并不容易,需 要经过长久的努力,但是你不开始就永远没有到达的一天。以你们的世界来比方,假设你要走一万公里的路,你坐飞机也好、坐火车也好、坐 汽车也好,甚至走路也好,只要你开始就有到达目的地的可能性,你一步也不肯跨出去就绝无可能到达终点,所以为什么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呢?

好消息是只要你勤奋地朝着正确的道路迈进,那么你们到达那样的(佛性)境界或者状态的过程将会缩短,缩短的程度就看各位用心的程度,这就因人 而异,不是这里能够具体描述的,千言万语其实也只有这么几句,请努力,能够的话请协助和你走在同样道途的存在,彼此扶持协助,同登极乐之境。提醒一点,不管是什么法门,不要东一点、西一点,至少在你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必须保持足够的专注,不要被性如野马的野性控制住了,要当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任由奔腾的思绪四处乱窜,这是今天的谈话,再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静心       佛性)(五明学佛网:静心       佛性)  

 惟觉法师:佛性与法性 

 周贵华博士:印度佛性思想特质简论 

 赖永海教授:佛性·本心·良知——陆王心学与佛学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 

 洪修平教授: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静心就是修行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佛性与修行 

 程恭让教授:略析《佛性与般若》在牟宗三哲学思想进展中的位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兼论无漏种子、佛 

 蔡惠明居士:佛性与顿悟 

 姚卫群教授: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