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不必入戏太深


   日期:2015/2/3 21: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杂志  文/释妙智

我对精神病充满好奇,好奇会引发关注,而关注产生慈悲。所有经过寺院的精神病患者,他们比西域雪山里闭生死关的僧侣更神秘,他们对我造成的吸引力超过所有来到佛前祈愿、忏悔和参悟的人。

我通过很多途径了解他们,那个过程是我所期待的。如果他们病得不够严重,还没有完全精神失常,他们同样对我满怀期待,期待我有办法帮他脱离那个复杂而又诡异的精神系统。他们被困在那里,渐渐地迷失,找不到出路。然后在一个偶然的因缘下,在被那个精神系统折磨到彻底发疯之前,他们被带到了寺院。他们的身份是心理疾病患者,这比精神病要好听很多。

你知道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精神病吗?是那些内向的、压抑的、过分关注自己、与问题死磕到底的人。这种人也有可能是天才,像《美丽心灵》里那个英俊又古怪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遇到一个问题,你会全神贯注地关心这个问题,你可能只是想要解决它,让它趋向正常,或者让它消失。但结果是,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当你用很多时间来想你遇到的问题,譬如说:某个挫折、某个烦恼,乃至于你的悲伤、焦虑、愤怒和抑郁,你翻来覆去地思维它们,把它们变成很活的东西,你认为它们已经脱轨,而希望把它们一个一个摆回到原位。

看上去,这的确像是正常的。如果你很郁闷,而你想要不郁闷,你要怎么办?你会去看那个郁闷,你会试图压抑它、关注它,而关注就是喂养它的食物。念佛或禅修的时候,有很多凌乱的念头让你烦躁,你希望能够静下心来,但一旦当你追随并试图把念头赶走的时候,那些念头就变得更疯狂。作为一个对失眠深有体会的人,我曾经观察过,每当我强调自己“你应该睡觉”的时候,我的失眠会变得更严重。同样,每当你复述或者压抑你的悲伤和愤怒时,你都是在确认悲伤和愤怒的存在,并加深它们的存在感,把它们变成生命的一部分。

前段时间寺院来了一位病人。每当他分裂成病人时(我这样说是因为他有一部分时间看上去是很正常的),任何与数字有关的信息都会让他进入异常亢奋的状态。因为他一直有个愿望,而那个愿望最初是从数字开始的,他关注那个愿望所以关注数字,当他沉溺在数字的世界里,执著地寻找天机时,其实早已走火入魔。哪怕是在地铁、在菜市场、在图书馆,听到或看到的一个手机号码、一个日期、一个页码、一个价格、一个重量,都会让他百折不挠地以各种荒谬离奇的逻辑进行书写、计算、统筹规划。他开始冥思苦想、自言自语,最终完全失控。任何外缘都成为他的困扰,各种各样的幻视、幻听、幻觉带领他进入一个独立且不为人知的世界。

很碰巧,一位信佛的心理医师也来到寺院。我跟她聊这件事情的时候,她说这样的病人有很多,心理分析对他们并没有太大帮助,因为很难突破已经被他们建立起来的错综复杂、坚固而又完备的精神系统。他们在系统里迷失,而外面的人对这个系统一无所知。严重的情况下,只能采用药物控制。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心理疏导当然是有必要的。

我们过分地关注自己,关注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一直在想这个障碍、那个挫折、某个必须达成的愿望以及身体的疾病、疼痛、内心的顾虑等等,这些关注会不断制造问题。越关注,问题越多,然后就患上这样那样的精神病,所以我说精神病就是严重的我执。

你几乎不太可能会为了别人的问题而得病,因为别人的问题对于你来说是有距离的。即使你很关注那个人(这里并不涉及到慈悲),由于还没有关注到如同关注你自己一样,你就会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观察它。如果你能以这种方式看待你自己,你将会是健康而轻松的。这有点类似于禅修的方法:如果你的妄想来了,境界来了,千万不要追逐它、驱赶它、逃避它或者消灭它,就让它自然地来,自然地去,它只是一朵调皮的浮云,而你只是它所经过的天空,它并非是你的一部分。如果你总把它拉近,一味地拉近而不肯放开,不肯跳出来观察它,它就会像一只妖怪死死地咬住你。

想起小时候,我坐在饭桌旁,一边吃饭一边打量一位我所熟悉的老人。在此之前,我从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位老人的面孔。那天我莫名其妙地开始观察他,发现原来他的眉毛是这样的,眼睛是那样的,鼻子、嘴巴还有下巴和额头以及额头上的皱纹,又是长成怎样的。这种观察把我吓了一跳:我觉得我不认识他。这就像我们平时看书,书上的字原本都是认识的,某天你死死地盯着一个字看,看来看去,你迷糊了:你好像不认识这个字,这个字是不是写错了?与问题死磕到底是种很危险的执著,执著会让大脑短路,会导致进入你头脑的事物严重失真。

我并不是说任何时刻都不要观察生活,都不要面对自己的问题,而是说你要保持正确的距离去观察。“距离”这个说法当然是不够形象的,其实我的另一层意思是:如果我们对待自己的问题就像对待别人的问题一样,我们就会相对安全。或者说,当我们不再那么关注自己,而将焦点转移到别人,去为别人付出和奉献的时候,我们的问题就会减少,烦恼就会减轻。我的师长经常教导我这个方法,我得到很大受用。每当我全心全意地帮助别人的时候,自身的痛苦就会消失。可见,“慈悲”本身就是自利利他的法门。

那个心理医师后来告诉我,当她最开始与病人打交道的时候,她的状态并不乐观。每一个案例都堆积在头脑中,她不断地思索和分析,把自己变得沉重和混乱。后来她学会了遗忘,每当做完一个案例,她就选择放下,如同看过了一部电影而不再回想电影的情节,不必入戏太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