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29集)


   日期:2015/1/29 20: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个学期最后的两次课,可是很重要,因为是讲极乐世界菩萨的修持和受用。所以我们也看到,去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去到游乐园去享受,那是真实的修持、用功。这些菩萨之中,最尊的、为首的两位,就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成道的因缘,主要就是《楞严经》所说的,这里头把它归纳为四句话,「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得无上道」。过去遇见「古观世音如来」,传授观世音菩萨「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法」,这个三昧怎么修法?就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思修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修行都要走的道路。但是要知道,观世音菩萨的闻思修,比我们这个闻思修深入得多。我们现在的闻思修,你闻了经典、闻了法,你要去思惟,思惟弄清楚之后你就要有行动,要实践。这个意思很浅,不是观世音菩萨的闻思修,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闻思修。所以现在有好些人,就是违反咱们经上那句话,「当信佛经语深」,他们没有信这句话,以为佛经语浅,所以很浅的体会,以为就是这样。所以有人也写小册子,讲观世音这一段。我看了我就笑,我说这个倒是好讲,让人家好懂了,但是观世音当时却不是这么回事。

  从闻思修,这个闻字是指的闻性,首先认识了闻性。闻一个是尘,声音,能闻的这个耳根、耳识。耳根、耳识它还有它一个本性,能闻的这个性称之为闻性。从闻思修,先从闻性这个地方下手,安住於这个闻性,然后不断的彻底,这叫闻思修。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三摩地不是一般的禅定,也不是一般的三昧,是楞严的三昧,大三昧,是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就咱们经上这句话「一切皆成佛」是同样的语言。等於我们这个经是登峰造极的一些文句,「一切皆成佛」,你还有什么不了的?还有什么可修的?还有什么可断的?一切都成了废话。正因为一切皆成佛,所以《楞严》才有这话,「一切事究竟坚固」。现在都说一切事是虚妄的、是生灭法,《楞严》不是这么提,「一切事究竟坚固」,不但坚固,究竟坚固,说到它本体上去了,这些事相都不离开它本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入的是楞严三昧,没有出没有入。有出有入的都是普通的三摩地,这个没有出没有入,所谓大定无出入。

  总给它归纳起来,这是文殊给总结的话,二十五个一上来讲的是见道,如何见道,你不见道怎么修道?所以见很重要。所以多少处徵心,阿难求心不可得,最后在见道上有所了悟。底下就要修道,在修道的时候,就请了在座的二十五个大圣,各人说自己的修持经过。说了之后,释迦牟尼佛说都好,就让文殊根据咱们众生具体的情况、时节因缘,让他品评,然后谁最好。文殊指出是观世音,观音主要的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所以有时候海外出的书,前头他可以勉强讲,照著禅定去讲,到文殊这两句,他就讲不了了。返闻闻自性,这个是「返闻自性,成无上道」,省了一个字。观音怎么修的?他不是去听外头声音去了,而利用耳根,自己观照能听的这个本性,这个闻性也就是自性在耳根所表现的,所以返闻自性,这个心所缘的悉皆成无上道,这样成的无上道。所以一向都以观音所说的代表禅宗,大势至所说的代表净土宗。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事实上真是要尽快的来证首楞严三昧,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也确实文殊的总结是不错的。因为他总结的是这样一个条件,谁第一,观音这个第一。如果要去总结,什么是在这一生之中就要出离六道,按这个范畴来总结的话,那就是大势至菩萨第一。所以有的人在这个地方很抬杠,其实用不著抬杠,就是说你是从哪个方面来总结的。这是观音,我们这个地方再把上次讲的补充一点。

  第二位就是大势至。势,我们说势力,这人很有势力、有威势,形容一种威,形容一种力。菩萨的智慧和力量、威势可以达到一切处,可至一切处,这个至字当作到字讲,大势至。可以遍至一切处,可以达到一切处,所以称为大势至。是大势,而这个大势可以遍达一切处,所以称为大势至。在《首楞严经》里头,「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同时说,「以念佛心,入无生法忍」,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入了无生忍。这是大势至菩萨。所以净宗学会把大势至菩萨做为第一代祖师,因为大势至菩萨真正是念佛三昧,以念佛为法门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除了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外,我不需要再有其他任何的方便来助道(有什么方便之门,我参禅、作观、参究、持手印、念咒等等),都用不著,自得心开,自然而然心就开了。心开不就是开悟了吗?「今於此界」,这个此界就是咱们娑婆世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干嘛?要摄受一切念佛的人,使他归向到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他跟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三圣,两个脇士。《观经》说,大势至菩萨的名号是「以智慧光」,这个光是智慧之光,「普照一切」,这个势就表现为光,这光是由於智慧,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让一切都离开三恶道的恶趣,得无上之力,能够振奋,能够超脱,「是故号此菩萨为大势至。」这是《观经》说这个菩萨名号的原因。这跟前头的一致,不过更把智慧和光明跟这个势结合在一起了。又《思益经》说,大势至说他自己,「我投足之处」,所以大势至菩萨这个大势可以见著了,一下脚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三千大千世界和魔的宫殿都震动,因此号为大势至。所以你们看看,念佛成就的菩萨是这样的威力。而且经典上说,大势至菩萨在极乐世界是永不涅盘的。《观经》还说,刚说他走路,走路十方世界震动,在动的时候有五百亿宝莲花涌现出来;莲花庄严就像什么?像极乐世界一样,各个世界都要现出莲花。《观经》这里头说到大势至菩萨如何作观,这个我们就不说了。

  「此二菩萨,於娑婆界,修菩萨行」,这两个菩萨的根本,他们都是在娑婆世界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他们就「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后头也说,这两个菩萨跟我们这里是有缘,他本来就在这个世界念佛往生的。这两个菩萨示现了往生,就给十方世界的人民示现了一个典范,大家都应当学他们求生净土。现在怎么样?现在当然是往生了,可是还在此界,现居此界。经上说,「现居此界」,此界就是娑婆世界,他还在娑婆世界。这个没有妨碍,比方像弥勒,弥勒是在兜率内院,但同时也在极乐世界。这些佛菩萨我们不可以拿我们的俗眼来看,只能在一处,不能在另一处,他不离本处可以一时遍现於十方。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作什么利乐?所谓大利乐,就是「於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你是念佛的众生,他就摄取你、摄受你,从来不把你放松、丢掉你,把你忘掉,不舍你,让你干嘛?让你离开三途,只要你念佛,而且让你不但是离开三途,更好你能得到无上力。所以我们出这个轮回,能够往生,这个是需要无上力。不是个小缘,不是像现在练气功的,得一点什么功能,这些事情,那是不足道,不能相比的事情。是需要无上力,所以这是有他力门在这。所以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摄取这些众生,来给我们这些力量。「令离三途」,这个令字你看见没有?是他们让这些众生离开三途,「得无上力」。得无上力也是这个令字一起贯下来,就显出他力来了。所以为什么自己修法,修修修,先是很快得点甜头,随后就出很多很多不可思议的惨剧。昨天晚报上登的那个宇宙语害人,都是高才弟子,后来他就自己拿刀杀他的母亲,杀了母亲要杀自己,这都是练功练得入魔走火。所以不能盲修瞎练,不能看到有些什么便宜,这都是一种诱惑,魔网。得无上力,这个力使我们同生极乐,让大家都同生极乐。

  观世音菩萨,咱们都称为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所以这就说,「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特别提出观世音菩萨。两个菩萨都在此土摄念佛人,而这里单提观世音菩萨,而观世音菩萨单独有这个愿。因为大势至菩萨是摄念佛人,不是非常广泛。观音菩萨就广泛,你念佛不念佛没有说,你急难恐怖的时候,你临时抱佛脚可以,允许你临时抱佛脚。这个话就在这。你遇见急难恐怖,你马上临时抱佛脚,观音菩萨马上就救度。佛这个心胸、气魄,不是跟常人一样的。你可以临时抱佛脚,临时肯抱佛脚还是不错的。《法华经》也说,苦恼众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这一念观世音菩萨马上就听到你的音声,你就得到解脱。《楞严经》说,观世音菩萨修修修,一切都放下,最后就是灭。连灭也灭了,灭也灭就寂灭,寂灭之后,忽然间就是两个殊胜,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这个时候自己的心和佛的心和众生的心就是一个心,三无差别。所以众生的心一有什么事,就是观世音的心,观世音就知道了;观世音的心就是佛心,佛的力量就在这,佛的力量马上就到了,中间不需要传达。《普门品》说,「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於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能够给大家无畏,让你无所畏惧。「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都称观世音菩萨为施无畏者。所以若有急难恐怖,谁都有这个时候,我有一个老同修在电台工作,后来解放了之后就把他解雇,遣散了。给他三个月工资,他就拿这点钱去走单帮,做买卖,维持生活。跑到北方,过河,这河是冻冰的,走到中间解冻了,一块一块冰都解冻了,底下是水,都流了。他这个时候退回去也不行,在中间,退回去也是那么远,只有往前走,这个时候他说念观音。他说一生念观音,就是这个时候念得最好,他也平安度过了。所以有急难恐怖,求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底下是「愿力宏深」。「复次阿难」,这是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所有现在、未来的一切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就是现在在极乐世界的,以及将来要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一切菩萨,都应当究竟一生补处,对於一生补处是能够完全证到,彻底的证到。但是也有人有特殊的大愿,他愿意离开极乐世界这种清净安乐的道场,到生死界中来救度众生。所以那个念佛的偈子,「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原来的偈子是这样的。后来有两个人都把这个偈子改了,一个是弘一大师,一个是我的老师夏莲居。他们没有商量,都改了这一句,改的这个字虽然不同,意思是相同的。就是把第四句「不退菩萨为伴侣」,就在极乐世界不退菩萨为伴侣,在那修;这个就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识」,这是我老师改的。弘一大师改的跟这个意思也是一样的,去了之后,花开见佛悟了无生之后,马上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这又是一类,在弥陀大愿里头也谈到这个,跟这个是一致的。所以就是有「教化随意愿」,他有本愿力为众生,他可以到他方世界去救度众生。虽然他到他方世界是有生死的世界,但是他永离恶趣,他不会堕入恶趣,这是这个愿文的原文。

  现在看这段经,「为度群生,作师子吼」。他到生死界做什么?为众生来作狮子吼。佛说法称为狮子吼,因为狮子一吼,百兽、一切兽都震惊,譬喻佛的说法能够降伏外道,能够震醒愚蒙。现在这些人到极乐世界之后,他又来到咱们这世界来,又示现成了某个法师,或者某个居士,在那讲,也称他为狮子吼。为什么?因为他既然往生了极乐世界,悟了无生法忍,他所知道的都是从阿弥陀佛那听到的,他再来转述,因此也称为狮子吼,这些人能够作狮子吼。所谓不好是野干鸣,这是骂人的话,你这是野干鸣。「擐大甲胄」,这个擐字是专门指的身上披挂铠甲叫做擐。他到这个世界作狮子吼,他是披了很大的甲胄。这是个譬喻,就是以他宏深的誓愿,既然到了极乐世界,还愿意到娑婆世界这种秽土,这种五浊恶世来度众生。你怎么才能来?这很可怕,你要武装起来就是。以什么为武装?就是以自己的誓愿做铠甲,誓愿为铠甲。

  「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恶趣」,这四句是一小段。虽然是生在五浊恶世,这是很恶的事情,很容易入三恶道,他来示现还是示现有生有死。晋朝有一个人很穷,他发愤念佛,念了几天他真的见了佛。他不是死了之后见佛,就是现生见佛,得了无生法忍,之后当然是往生。往生之后,曾经在清朝之前,曾经七度到这个世界上来,世界上没有谁知道他,从来不知道说有个极乐世界来的菩萨到咱们世界来,没有人知道。他说他来了之后,他示现的跟众生一样,他也有生有死,大家看不出来。虽然是这样,示现的跟娑婆世界一样,「同彼」,彼指的咱们五浊恶世这个世界,可是直到他成佛,他也不会受这个恶趣的报,不会因罪报而入恶趣。而且「生生之处,常识宿命」,他一生一生到的地方他还能记得,记得他的宿命,知道自己是极乐世界再来的。

  「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弥陀的大愿是要普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之类,都叫他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悉令得泥洹道」,全要让他们得到涅盘,无上果。「作菩萨者,令悉成佛」,作菩萨的要叫他成佛。既成了佛之后怎么样?「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所以跟阿罗汉不一样,涅盘就自了,没有了。成了佛之后,还要去教授其他的人,菩萨成佛;就这么转相教授,转相度脱,使大家都度脱。如是这么辗转,辗转也无穷,所度的众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无可穷尽,不可穷尽,「不可胜数」,你数不过来。

  「彼佛国中,常如一法,不为增多」。虽然十方世界这么多辗转度脱,都在往生极乐世界,然而彼国它是常如一法,它不增多,它老是这样。这个不好懂,所以打个譬喻,像大海,各处陆地所有河流,一切水都流入大海里头,大海并没有马上看著水往上涨。大海老涨不已,咱们沿海的地方早就没有了,是不是?这说诸水流入大海,大海不增减。这就譬如八方上下,佛国是无数的,这么许多人都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没有变化。「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在十方的这些佛国之中,阿弥陀国是最为独胜。咱们回想起来,在弥陀发愿的时候就问过这个问题,问世间自在王如来,我要成就一个佛国,要胜过一切其他佛土可以吗?当然是可以,他就满足他的愿,所以它胜过一切佛国,他发的愿力大。长久是恒常,「如经云: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所以长久。「广大」,广是宽广,大是广大。「明」是光明,「好」是美好,快乐,独胜。这就是「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就是因为在法藏比丘作菩萨的时候,他求道的时候,他自己所愿就是如此。所以现在这个大愿成就了,「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所以阿弥陀佛普施真实之利,不仅仅是咱们一个地球上,十方无穷无极的世界,一切的众生,这个恩是深大、是无量,不可胜言,言说是说不尽。

  这个地方如大海,说是「常如一法,不为增多」。也可以浅近拿个数学来做比方,咱们数学有个数,就是把这个8字横写,叫做无限大。∞是无限大,无限大,大家要知道,什么数加无限大还等於无限大,无限大减多少还是无限大,无限大被什么数除还是无限大。它既然叫做无限大,它就是不可能减少,它要有个定数才能减少。是无限大,减一点就小了,那就不是无限大。你减多少它还是无限大,你加了它也无所可增,也就是无限大,你除,你多少人去分,每得的一份也是无限大。这就是说「常如一法」,这个一法可以用无限大做为譬喻。所以都不可以有有限的、机械的这种思想。所以过去牛顿他那时候的科学,当然这个数学老早就有了,像现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些概念,物质是妄念,这是新的,过去都不是这个样子,那就是跟佛学格格不入。

  再底下,第三十品是「菩萨修持」。这就到第四卷,我们对第四卷里头,把「菩萨修持」最后两个重要的内容,我们再一起把它研究一遍。「复次阿难」,这是又叫阿难了,「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彼佛刹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佛刹里头一切的菩萨,这一切菩萨他们的禅定、他们的智慧,禅定是六度里面的第五度,智慧就是般若,是第六度,这两个在六度中是最重要的,所以就拿这两个来代表六度。他们的禅定的境界和他们的智慧,这两个之间也很有关系。《会疏》就说,如果有定而无慧就变成二乘,声闻,罗汉,沉空滞寂,在空和寂之中停滞下来,就没有智慧,不能起观照。「有慧而无定」,只是有慧而无定,「则同外道邪思」,他没有定。还有一种比喻也很好,说慧和定的关系,像是灯笼里头的光明和灯罩。过去的灯外头有个罩,现在电灯当然没这问题,过去是点蜡烛、点油,没有罩,风一吹,那个灯就灭了。所以有慧没有定,像那个没有罩的灯;有定无慧就像没点著的灯,你有罩,但是你根本没点著,没点著你根本不放光。所以定慧都重要。这是禅定、智慧。

  底下是「神通、威德」。天眼通、天耳通,这都是神通。还有六通,我就不说了。这些通在证果的人都是自然就得到。神通确实是佛教里头,你修持、你精进所应当得到的东西。但是如果偏重神通,求神通,这就往往容易出现偏差。神通是圣末边事,是圣道里头的末了上的边边上的事情。所以,「但得本,莫愁末」。禅定,尤其是智慧,这更是根本的根本。这个智慧不是说你写文章什么这类的智慧,而是你识心达本,明白你本来的自心。你只要得本,你就不愁末。就像一个人,还没有长胡子,小孩,一个小男孩,你不要发愁说怎么他没有胡子?他大了,他自然会长出胡子来的。所以这个事情就是这样,没有什么说这个小孩的智商太低,不长胡子,这个没有关系,时间到了他自然就长出来了。我对於神通就是这样的看法。佛菩萨就是这样,他的神通、威德,威是威势、威神,德是功德,这些没有不圆满的,佛一切都圆满。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这些菩萨都是境界很深,诸佛的密藏是究竟明了,不仅仅是明了,是彻底的明了。密藏是什么?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如来语深,如来所说的是深密玄奥,这一些真实的语言,凡夫这种分别心,你听了之后不能理解,你往往就是错解,或者听了跟没听一样,因此这个叫做密藏,这是一个含义。再有《僧史略》里头它讲说,密藏者是什么?陀罗尼,是咒,这个咒只有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佛才能了解它的意思,不是小乘教的佛、菩萨所能够理解的,这也是诸佛密藏的解释。其实两个不妨合起来,就是说诸佛这种深密的语言以及诸佛的陀罗尼,这些大士都能够究竟明了。

  「调伏诸根」,调就是调和,伏者是制伏。因为我们这个根,眼耳鼻舌身这个根就要造业,我们就需要来调制身业、口业、意业,叫它不要造恶。根就是我们的六根,所以我们调伏诸根就是控制,能够调制自己的身心,离开尘垢,离开邪,离开恶。能够调伏诸根,身心就柔软了。柔软跟刚强是相对的。还有很多人很自负,实际上不知道正是缺点,正是刚强难化,非常刚强,自己成见很深、很自负。这些菩萨他们不是这样,「身心柔软」。因为身心柔软,所以就「深入正慧」。正慧是真正的慧,正就是无邪,离开了颠倒才叫做正。你能够契真入实叫做正,能够契会这个真如,能够入这个实相,这才叫做正。所以这个正就离开了虚妄分别,这种离开虚妄分别能够照了真心的智慧才叫做正慧。所以都是能够照到自己的自心。能够了,「了即业障本来空」,这个了字很深,「未了还须偿夙债」。你要能了,你所有的罪性就空;不了,那个债还都在那,一样也少不了。所以这个照和了,这个了字在照字的后头,你能照之后才能了。这个叫做正慧,深入正慧,所以深是很能穷自心的根源。

  「无复余习」,没有余习了。什么叫余习?我们烦恼断了以后,可是还存在一点习气。《大智度论》做个比方做得很好,他说阿罗汉、辟支佛能够破贪瞋痴的三毒,断了烦恼,所以阿罗汉了分段生死,证有余涅盘,但是「气分不尽」,余习还有,这点要很注意,他断了烦恼之后还有余习。譬如香摆在一个盒子里头,香拿开了,没有香了,可是这个盒子里头还有香的气味。香已经不存在了,气味还存在,这个气味就比方这个余习。你贪心、瞋心、痴心已经没有,去掉了,就像香已经去掉了,可是过去他放过这些东西的盒子还有这个气味,这就是余习,贪瞋痴烦恼的余习。断这个余习,彻底断这个余习,只有佛彻底才能断尽。当然二乘是断不尽,大乘菩萨也是,随著水平而能断掉一些。它又做比方,像咱们烧炭,把木头烧完了之后,可是还有灰在,为什么还有灰在?因为这火力不旺。如果是到了最后的大劫,大火烧须弥山,烧须弥山的时候是一点余炭不留(不然太空中还有好些炭,还有好些灰粒),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烧光了,粉碎为一些微中子,大概就是这样,不留下烟也不留下炭。这个就像佛能够断余习一样,他的智慧猛,譬如这个劫的大火,火力大。阿罗汉的火就像咱们烧柴烧炭的火,烧完了这个柴,冒著烟,木头是没有了,但是还有灰。这个余习。它又打个比方,举了舍利弗有瞋恨的余习,它举了几个例子,我们就不念了。「譬如人被锁初脱时」,当然可以开锁,也没有人锁著你了,可是你还是一瘸一瘸的走。都是譬喻。所以不但要断烦恼,还要断余习。这些菩萨无复余习,刚刚说这个余习只有佛才能断,这些大士无复余习,就是说明极乐世界的大士功德成就很殊胜,要知道。

  「依佛所行」,他是按著佛所行的,行佛所行,依佛的道路来行,行什么?先是「七觉圣道」。七觉圣道包括两个内容,七觉支和八圣道。我这个《大经解》里头举了两个内容,我们介绍一个就够了,介绍《会疏》说的七觉支,那一种也把它补充一点,必要的时候。七觉支第一个觉支是「择法觉支」。修行我们要知道,择法非常重要,你要有智慧来选择、来分别,哪个法是真,哪个法是伪,头件事,不要去取错了虚伪之法。昨天来了一个客人到我这,他是五次上当。因为择法很难,不是容易,所以头一个说择法觉支。所以首先我们要能够分别真伪。省庵大师分得很好,真伪、邪正、小大、偏圆,能够分别,自己能够知道抉择、知道拣择。

  第二是「精进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於无益之苦行」。有的人盲修瞎练,这个事情很多,以为自己就这么练,一定会什么。你不知道,你光是在大海中走,你罗盘错了,你罗盘错了,你这个船要触礁的。所以你不把这些工具什么都准备好,你船上水也预备得不够,燃料也不够,莽莽撞撞的你就往海里进发,这个事情是智者不取。像提婆达多,他提倡那个戒律比释迦牟尼佛严格,你说这个更严格,跟著提婆达多跑了,你就没有智慧。他住的房子不要有顶,里面夏天热,冬天冷,这都不近人情,是不是?你要身调才心调,你总要使身有可以避风雨才行。所以我们要知道怎么抉择。比方有很多这些北京城的老太婆,好多东西不吃,苋菜也不吃,这都是。这些苦行没有意义,外道的苦行,练种种的苦,以为受苦就解脱了,其实都是荒谬的。这个精进觉支,「常勤行在真法中」,这叫做精进。你盲修瞎练,再用功,那叫做胡闹,叫糊涂。

  三是「喜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这个喜我是正法而生的喜,不因颠倒的法而生欢喜。至於第四「除觉分」,除觉支就是别的上头说的「轻安觉支」,轻安觉支的解释就是你身心粗重的烦恼断除了,感觉得很轻快、很安,这种感觉。所以修法的人他用功上了路,有轻安的感觉,很轻安。除觉支就是那个轻安之外更深一层意思,它就说,你断除烦恼之后要觉了,要把虚伪的去掉,但是不要把善根去掉,这叫做除。除的时候你要善除,你除了这些烦恼就轻安,但是你除要除掉那些有害的,至於善根不要损伤。五是「舍觉分」,也有叫做行舍,就是自己所念,自己心中有时候所住的这个法、这个境界要能觉了,要能够明白,不要在虚伪的境上去追忆,这叫做舍。第六是「定觉分」,在发禅定的时候,要知道有许多禅有假相,很多是假相,不要生这种见爱,喜欢这个禅。禅本来是个好事,但是有的时候也就成了一种障碍。所以菩萨怕三禅,因为三禅是十分的快乐,菩萨到了三禅也贪这个快乐,也出不去,出不去三禅就不会再进步。所以对於发禅定的时候,你要觉了这些禅的虚假,不要有见爱,这叫正定,定觉支。第七是「念觉分」,就是说修出世法的时候要知道定慧均平,有的人是定多慧少,有的人是慧多定少,也就要想办法。如果心里头很沉,你就要用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来观察;如果心浮动,你就要用除觉支、舍觉支、定觉支来收敛,这就是七觉支的修行。

  八正道,根据《弥陀疏钞》,一是「正见」,正见要「以慧安立,谛理分明」,要用智慧,见理体要分明,不要有谬误。所以八正道里头第一件事就是正见,这个是非常有深意。所以密宗叫决定见宗,见修行果,以这个见为第一关。禅宗,沩仰宗,仰山跟沩山问答,仰山他谈了一谈,沩山就表扬他。仰山就说,这个只是我所见,不是我所证,不是我的行履。沩山就说,「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我所贵是贵你的见地,不是贵你去做到的那个情况。当然这个话理解得不好就成了毒药,做不做都无所谓,不是那个意思。你真正要是见,要真正见对了之后就不会起这个误解,你起这个误解就是那个见还没对。我见行了,行不行无所谓,这就是你那个见还不行。第一是正见,要谛於理。第二是「正思惟」,你见到了这个理,要以无漏的心相应来思惟,不是以有漏法这种执著、这种取舍,而是无漏的心跟它相应来思惟。刚才说的闻思修也就是这个意思,那个闻就是你既然有正见、有闻性,底下是思惟,是无漏心的相应,在这个闻性上。所以没有很好的用功,没有很好的看经,大开圆解等等的,在这些地方上还确实是有困难的。思惟使得自己这个见增长,能够入涅盘。第三是「正语」,不但心不生邪念,而且以无漏的智慧来摄住四种口业。口业,四恶业就是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不但不做这四恶业,而且我们用口来行善,来传播正法,这就是正语。「四、正业者,以无漏智除身三种一切邪业」,到了正字就不是有漏。漏是什么?漏就是见惑、思惑,你在见惑、思惑之中就是有漏,离开了见惑、思惑就是无漏。思惑就是贪瞋痴慢,见惑有十种: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瞋痴慢疑,这都是称为惑,也就是称为漏,你无漏的智慧就离开这些。

  「五、正命,以无漏智通除三业中(三业都有)五种邪命故」。你维持你的身命,有五种是邪命。这五种邪命,第一种就是给人家现出种种的奇特之相来求利养。所以现在有人他说我要去得神通,得了神通我现神通来弘法,这都是不对的。你要在人间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这就是邪命。第二,自说功德求利养,我自己说我有什么功德,什么功能。第三就是学占卜,像国外的林明、卢胜彦他们,就是会算卦、看风水,无所不能,他们都发财了,其实这都是违反佛法的。也就是他们那个地方水平还是低,如果群众水平高一点,上当的人也就少一点,大家不明白。现在香港已经将这些事,对卢胜彦已经是连续几期都在批判。说人吉凶,你这个好、这个不好,给人算命看相。医卜星相,这个比丘是戒的。第四,高声现自己的威势,故现威势,来要求人家进供,来求利养。这是引证的注解,《大经解》里没有,这是我补充一下,书里没有写这五种邪命,书里只有一个总的五种邪命。五种邪命是什么,现在补充一下,第五种就说所得的利,在台湾就说我在美国多少人供养我什么什么,到了美国说我在台湾多少人供养我什么什么,就号召大家来供养。这都是属於邪命,行八圣道就没有这些。「六、正精进者,以无漏智应勤行精进,趋涅盘道故」。「七、正念者,以无漏智於应念正道法及助道法,心不动失」。第八是「正定者,以无漏智相应,正住於理」,理是本体,正住在本体,「决定不移故」。

  正是什么?就是以不偏不邪,就叫做正。能至涅盘叫做道。八正道就这个意思,因为不偏不邪所以叫做正,能够达到涅盘所以称为道。《华严》说八正道都是菩萨道(小乘也修这个法),它说像正见就离开一切邪见,正思惟就舍一切分别心,随顺一切智,乃至到正定就是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说这很深玄,不限於小乘。所以这个是小乘的法,可是跟大乘是相通的。《弥陀疏钞》后来就说「道品是一」,但是你观的智慧有大有小,因此这个也就不定。

  底下,「修行五眼」。七觉圣道,修行五眼,「照真达俗」。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照真」,能够见到真空,所以是照真。因为能够照真,所以自觉就能够圆满,能达到究竟。不但照真,而且达俗。《无量寿经》的好处就是照真达俗这四个字,达俗就能够知道有为的世间里头种种的情况、种种的根机、种种的病、种种的药,来随机设教,来度生无量。所以修行五眼,照真达俗,肉眼能够达俗,天眼也能达俗。净土法门正是如此,就是因为你是照真,所以是如实,这都是真实的,真实之际,真实之慧;你达俗,所以才能普度,普惠真实之利。所以修行五眼就照真达俗,而照真达俗正是净土宗最主要的内容。

  「肉眼」,我们很明白,就是咱们人长的眼叫肉眼。「简择」,看见东西都清楚,什么是什么,什么是什么。这是肉眼简择。「天眼」,是天道所得的眼。天眼能看到自地(就是他的天界)与下地,人属於他的下地,他都能见得到,种种的人和东西,是近是远、是粗是细,种种色相(不一定是颜色,就是形相,这个色就是形相),都能够明了,都能够照,俗话说眼睛都能看得见。这是《大智度论》说天眼的定义。《净影疏》里头说,「一切禅定,名为天住」。所以叫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禅天,你进入到某禅你就达到某天的境界。一切禅定名为天住,天当然有天眼,依这个禅定你得到的眼就叫做天眼,能够看见众生从哪生哪死,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从人变成狗,又变成老鼠,这些都知道。所以天眼两个含义,这两个含义都包括在内的。当然一个只说了一种,但两个才是具足。但是这两种都是指的修得的,你是达到了什么。真正生到色界天的不一定等到修,你一生到天,大家最近说有七公主,什么什么天上的公主,她生下来就是天女,就是公主,她何曾要修?她一生下来就有天眼,这属於报得。所以很多事情,有的是修得,有的是报得。也有很多人一生不修,一生下来之后就带一些神通,这也都有。有的人不但能看见,眼睛可以放光,他看书,过去没有电灯,他眼睛就放光看书,夜里可以看书。有的小时有,大了就没有,种种的,这都属於报得。有的有神通,能知道很多事情,所以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有的是修得,你坐禅就得了这些,有的是你自然就报得,前世带来的。所以天眼就通达。为什么说天眼通达?肉眼就是看见近看不到远,看见前就看不见后,看见外,外头看得见,里头心什么样、肺什么样,根本不知道;白天能看,夜里没有光就不能见;天上能看,地底下什么样看不见。所以要求天眼,天眼是远近、前后、上下、内外都能看,没有障碍,这是天眼的好处,所以叫做通达。但是在咱们这个秽土得的天眼通,他眼睛所看超不过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阿罗汉也是如此,超不过三千大千世界。现在我们这有人说能看,从这看见湖南什么就了不起,这都太小了,能看三千大千世界。极乐世界的天眼,那就恒沙世界他都知道,恒沙世界众生生此死彼、死此生彼都知道,他这死到哪生都清清楚楚,都能看得见。这是第二种类。

  第三,「法眼」。法眼,现在我们说「法眼清净」。《三藏法数》里说,「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八万四千种法,应该一切法我都要知道,而且我还都要能行,知道怎么做,又要知道去修哪一种法,能够证哪种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他怎么才能够学会这个法,能够修这个法,用什么方便让他能够修还能够证,这样的眼叫做法眼。这必须得清净,你没有一些染污,没有一些垢染、爱著,你才能遍知这一切一切。所以,「菩萨於一切法能知能行,能知种种所行之法与所证之道」,还知道有种种方便的办法来普度众生,这叫做清净法眼。第三种眼睛就是法眼清净。

  第四,「慧眼见真」。《净影》说,「能见真空」,所以叫做见真。《大智度论》说,「慧眼能见破相空理及见真空。」破相空理,把相破了,显出空来,这个空理他能见。所以这个见就不一定是用眼睛看见那个见,这个见就是以心眼见也是见。及见真空,不是一个有形相的事情,实际是了了见。了了见,无所见;无所见,了了见。所以见空是这样子。你是真正清清楚楚的看见了,可是没见到什么;你没见到什么,你真的清清楚楚的看见了,这个见字要这么体会。底下就说,为了实相,你就要求慧眼,你得了慧眼(慧眼是平等法),你不看见众生有生有灭,有一有异,你就离开一切执著,你就不受一切法,这一切都无所谓分别,你也就无所谓简择,你也就不受一切法。底下一句很重要,「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所以佛法之殊胜,有的时候它随时都能流露出来。什么叫慧眼?前头都好懂,能见真空,不见一切众生,不受一切法,而且这个智慧本身自内就灭。再把《思益经》关於慧眼的整句把它念了,问:「慧眼为见何法?」慧眼是要见什么?「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你见到一个什么东西,不叫做慧眼。「慧眼,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所以者何」,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是这样?「有为法皆虚妄分别」,为什么不见有为法?因为有为法都是虚妄分别,我不见虚妄,我离了虚妄。「无虚妄分别,是名慧眼」,无虚妄分别,才名慧眼。「无为法空无所有」,无为就无所有,就空,这过於眼道的事情,不是眼睛所能及的,所以慧眼也不见无为法。这两段关於慧眼的解释很殊胜。

  「智慧自内灭」,这个跟当年,所以黄檗《传心法要》是一部好书,那是一部成佛的书,大家都应当注意,到了最后他就说,无分别智如金刚王宝剑。人就问他,「争奈有智剑在何?」你说无分别智如金刚王宝剑,你不是还有个金刚王宝剑吗?这一问问得很厉害,问黄檗,争奈有金刚王宝剑在?你还有个剑。黄檗答:「剑自害剑」、「智自害智」。这个剑自己断自己,这个智慧自己消灭自己,就用这的这个,「智慧自内灭」。所以说来说去往往就跟这些道理违背,这就不叫佛法,你这跟佛法唱对台戏,你要知道佛经语深,这些道理。所以这些要很深的体会。所以「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你抓住一句话,这句话对头了,我就要依此去做,和你对了头这一句话就是万劫拴驴的橛子。所以是不见一法当情,也是一法不立。念佛你这不就有一法了吗?念佛它妙就妙在这,念即无念,你真诚恳了之后,这个念本身就无念。所以一上来还是有心在那念,慢慢慢慢的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有的时候就会出现暗合道妙的情况。常常暗合道妙,决定往生。再有,你再高明一点,你常暗合道妙,你也就可能有明合道妙。明合道妙你就是带角虎,你就是现在为人师,当来作佛祖。

  所以像这个地方,说「智慧自内灭」;「剑自害剑」、「智自害智」,一般人怎么下手?连理解都不容易理解。但是叫你念佛你会,所以阿弥陀佛大恩大德就在这。而实际是什么?实际就都是一个道理,而阿弥陀佛这个法就是一个特殊的方便,极深的、极玄奥的道理,使愚夫愚妇他能够奉行,也能够暗合。你叫他走路,他还不容易,教了一个法,他去修,这有什么不容易?但是妙在还叫你能暗合。无住生心要到地上的菩萨才能做得到,地前的三贤只能无住就不能生心,生心他就不能无住,你凡夫怎么无住生心?无住生心是极妙。过去六祖就是听两次就超过神秀,第一次超过神秀,第二次就是天人师得衣钵。好是好,你怎么办?可是念佛的人,你万缘放下就是无所住,一念单提就是生其心。你真的要做到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你不就是无住生心,你就暗合道妙了!所以这个巧入,潜通佛智,潜水艇的潜。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一般的修持是明合道妙,证入无生,难!这个是方便,能够普度一切。这个智慧自内灭,跟这个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这是慧眼,而若有所见就不叫慧眼。所以说有很多人还抬杠、还吵,你说我不对,我说你不对,这恐怕都不是慧眼,还是吵架眼。这么来看,这个就很精,智慧自内灭。而智慧自内灭,也正是《心经》的「无智亦无得」。他自内就灭了,还有什么叫做智?所以讲转八识成四智是法相,到深的般若无智也没有得,这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底下是佛眼,「佛眼具足」,就是一切眼的功能佛眼都有,这称为具足。憬兴说,「一切种智为体」,佛有一切种智,「无法不照」,所以说具足,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法华文句》说,「佛眼圆通,本胜兼劣」。就刚才我说的这个意思,它这个本胜,佛眼本来就胜,前四种眼当然比佛眼就差点,也就是劣了;劣,它也兼备,这五个它都有,所以叫做佛眼。四眼都入了佛眼,这都叫做佛眼。所以圆人就是法法都圆,小始终顿全成了圆法,就无法不圆。到了佛,这一切都成了佛眼。这就是说佛眼是本,本来是殊胜的,是无上殊胜,所以叫做本胜。但是也兼劣,劣就指其余四眼。本胜指什么?就是能够见佛性。所以谁也没有说过这个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印度那么些大德,遍参,没有人说过这个话,一切宗教界也没有说过。前两天来了两个回教的阿訇,他们到阿拉伯去参圣。我以为他是回教,想了解一下佛教情况。不是,他马上就提问题,他是来请教,他们看了很多佛经,问了很多问题,我给他们讲。后来那个老的他还问我,什么叫妙有真空?他们一边听一边称赞,他们是从内心的点头说佛法好,就是好。所以就是说教化。所以佛法不可思议,本胜兼劣。这就是佛眼的作用,能够照真达俗。也有人说,佛不是肉身,怎么会有肉眼?这是《大智度论》说的,说慧眼、法眼、佛眼当然是殊胜,但是不是见众生的法,欲见众生是要用肉眼。要化度众生,就现出有相的佛,所以也兼肉眼。这是说五眼。底下就是「佛眼具足,觉了法性」。就是刚才说的有佛性,只有佛提,别的宗教提不出来。所以一切宗教,一切众生,他也有佛性,他虽然信了回教,他也要来请问佛法。这一段是从「究竟密藏」开始,到最后这一句是「觉了法性」。憬兴的话,「能与佛一切种智相应,觉了中道第一义」,空假中这个中道,即空即假,第一义谛是胜义谛,所以这个叫做觉了法性。

  底下我们还要讲,现在我们简单说一说。底下设了一问,别的经里头这个慧眼跟法眼的次序,像《金刚经》的就跟我们这个不一样,它慧眼跟我们倒一倒,我们是慧眼第四,法眼是第三,《金刚经》还有一、二种别的经,倒过来。跟我们一样的也有,所以有两种类型。为什么有两种类型?一种解释就是说,法眼跟天眼跟肉眼所见的都是俗谛。法眼见众生,他应该修什么法,还是没有离开众生,没有离开众生的心念,什么都跟他相合,都是些世谛、俗谛。慧眼它见真,见了佛性,见了真空。真就比俗好,所以应当慧眼在后头,就是说我们这个排列的解释。另外一种排列,就是你先需要了达真空,你才能度众生。所以有的经,像《金刚经》就把慧眼搁在前头,就是因为这个次序,你要先见了真空,你才能够度生,因此慧眼在前,法眼在后。还有证明,「如《华严演义钞》曰:为道养身,先修肉眼」,要利益众生,要先修肉眼。肉眼只看得很粗,不能见细,「次修天眼」。天眼只看见种种的形色,不能见真境,所以修慧眼。慧眼是见理,不能见事,所以就修法眼。法眼还没有圆满,「故修佛眼」。它这个慧眼在前,跟前说一致的,就是先要见真,然后才能度生,是这个解释。因为它是认为达真方能导俗,这就是另外的经典的次序。本经就以为真谛超胜於俗谛,所以慧眼搁为第四。其实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可以要决定必须哪一个好,用不著。

  本经这一段,从「诸佛密藏,究竟明了」,到最后「觉了法性」,这一段的意思很深刻。我们必须要明了佛的密藏,就好像我们「探水得源」,研究一个问题,你找到它的源流,找到它的根本。「寻枝得本」,树枝、枝叶,树的本在哪里,你得到了根本就不愁枝末,枝末就必然会得到的。「古云:得其一,万事毕」,得其本就不愁末。所以,「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体」,明白佛的密藏,自然就会调伏诸根,因为你手里有金刚王宝剑(刚才说的黄檗的话,你手里有金刚王宝剑),来者俱斩,不管什么来了,佛来斩佛,魔来斩魔,自己也不存,剑也不是剑。所以就善於调伏,善於调伏身心就和顺,就深入正慧。「身心俱调,正慧明了,故烦恼余习不断而断」。这是「志愿无上,随顺如来,依佛之教,行佛所行」,对於七觉圣道就成为自己的履践,佛的五眼也就成为自己所修习的内容。「照真达俗」,我们都要照真达俗,要明白真,还要了达俗,自觉觉他,「从容中道。精进不已」,就可以明了本具的佛眼,彻底知道佛性,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觉了法性」。这个就是说,从开始是「诸佛密藏,究竟明了」,最后是「佛眼具足,觉了法性」。所以也就是从佛之密藏开始,到觉了法性又回来了。所以一切妙德,无不从佛的大智慧海流出,也没有不流回这个海的。这一段的修持也说明这一点,从明了诸佛密藏出发,到最后还是觉了法性。

  底下就「辩才总持」。辩才就是说法之才,所谓智慧辩才。说法是很难,所以我们去说就很容易有所偏离。从「辩才总持」到「远离颠倒」这一大段,是说极乐世界菩萨慧辩的功德。「辩才总持」,这个是《宋译》,在《魏译》里头称为「具诸辩才」。所以这个辩才总持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总持、就是具诸,都有,总持、辩才都有,所以辩才总持就是《魏译》具诸的意思。再有一个意思就是,总持是总持陀罗尼,总持一切,就是说这些菩萨都得了辩才的陀罗尼,得了陀罗尼他就是永远不会退失。「自在无碍」,他这个辩才,他是一切无碍。辩才无碍就是四无碍,《涅盘经》说四无碍是「法无碍」,对於一切法都说无有碍,没有一个地方说我这有抵触,我说不了;「义无碍」,义理上无有碍,没有障碍;「辞无碍」,有的时候我言说表达不了,但是辞无碍的人他可以用譬喻来做一些说明;「乐说无碍」,没有说我疲倦了,我不高兴说了。这叫四无碍。「辩才总持,自在无碍」。「九辩者」,我们就不介绍,书里写的有。

  「善解世间无边方便」,这就是差别智。刚才我们说到知道本、知道真,达本,这一切一切是根本智。根本智易会,差别智难明,从根本智就要入差别智。善解世间无边方便,这个是差别智,也可以说是权智。要善於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和他所喜欢的东西,随他的根器,随他之所宜,很善巧的跟他说法,这样才能契他的机。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无量无边的方便,善为说法。「所言诚谛」,所说的话非常诚恳、非常真实,谛是真实。因为你明了根本智,你契实相的理,你有真实的智慧,所以真实。而且你现在又有差别智,你知道他的机,你可以随他机而说。所以听的人就觉得「深入义味」,他又知道有意思,他又有趣味。又有意思就是说你有内容,他又觉得有趣味,就是对他的机。你说的都是些低级庸俗,他很有趣味,但是你这不叫说法,你这叫做绮语。你说的这个很有内容,他也很感趣味,就是这的情况,「所言诚谛,深入义味」。

  「度诸有情」,这样就度诸有情,闻法就得益。「演说正法」,因为契理,所以说的法都是正法。正法就是真正的道法。如是正法是什么样?正法就是「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都还是拿著练功的心来学佛,希望很快又怎么怎么样,都是有相有为,不是佛法。「《净影》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上次说过无相与空就跟眼跟目两个字一样,眼跟目写出来不一样,意思是一回事;无相跟空写出来不是一个字,意思是一样。因为诸法是空,所以叫做无相。涅盘就是叫做无相。这个无相说了十个,没有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男、女的相都没有,所以称为无相。「无为者,无因缘造作曰无为」。不是靠一些条件,一些有计划的在那安排、在那造作,所以称为无为。无为也通於无作,无为、无作过去解释过了,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无缚无脱」,没有谁捆住你,也没有什么叫解脱。所以祖师,有人说我业障很深,我希望得到解脱,祖师说谁捆你了?听话的人当时就悟了。「无缚无脱。世以无明烦恼为缚,断惑显真为脱」,但不知道无明跟法性是一体,无明实性即佛性,所以无明跟法性本来是一体。法性就像水,无明像冰,水就无碍,到哪都能适应,冰就有碍,到哪都不适应。冰跟水不是一个相,可是本体都是氢二氧,没有两样东西,无明这个冰全体就是法性的水,所以说无明跟法性没有分别。既然冰跟水是一样,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叫做缚,什么叫做脱。这就把刚才那个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我们这解释了。

  「无诸分别」,没有种种分别就是不二,不二就是如。《维摩诘经》说不二法门,唯以妄想执著,妄想执著都是分别,妄想就是分别,你著在上头就是执著,就不能证得。法界本来的实际理体,它的本体是不二的。所以《维摩诘经》说不二法门,是平等的,它没有差别,所以叫做如,如的意思就是这样。「诸法皆如」,一切都如,所以称为如如。根据《大乘义章》的话,《大乘义章》是这么说的,「彼此皆如,故曰如如」。你也如,我也如,他也如,都如,所以称为如如。「如非虚妄」,如我们说是实际的本体,不是虚妄,所以就称之为真如,是真谛。这都是名相,总之是表真实平等,非虚妄之法。《文殊般若经》说:「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惊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菩提。」这是简称,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如果能够相信一切法都是佛法,《金刚经》就有这话,「一切法皆是佛法」,这都跟这个「一切皆成佛」、「一切事究竟坚固」,这都是一脉相传的。所以你听了这个法,你不生惊怖,你不害怕,也不怀疑,你能够如是坚持著,你很快成佛。这就是文殊给大家授记了,如果你听到一切法皆是佛法。《大宝积经》说:「乃至诸法本性与佛性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就是一切法(诸法)的本性都跟佛性相等,所以诸法就是佛法。它也做个解释,诸法的本性都跟佛性相等。就好像冰,有各种各样的冰,但是冰的本性都跟水一样。冰,你可以现在到哈尔滨看把那个冰做成千奇百样,也有的很怕人,也有的很好看,做那个老虎,跟老虎一样就很怕人,有的很漂亮,千奇百状,但实际它就是氢二氧,所以说一如。一如,然而有千奇百样,就是这样。所以如果能够相信一切法皆是佛法就少了好些分别、斗争、区别、爱憎、取舍。所以我们爱憎取舍就是毛病。「远离颠倒」,这样的话,没有分别就远离颠倒。

  「於所受用,皆无摄取,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上面讲说法,这就讲到各个佛刹去,极乐世界的菩萨遍游十方佛国去供养、去听法。他知道一切皆无,他没有颠倒,他对於极乐世界的受用,他在他方世界所得的受用,他就没有要摄取,不想要什么;遍游十方的佛刹,他也无碍无厌,没有所喜爱和讨厌。所以有一天我跟人说,我说你不要把咱们这个要求往生这个愿,欣求极乐,厌离娑婆,这个厌当作讨厌讲,你要当作讨厌讲就错了,不是讨厌。我们往生之后,刚才不是说吗?还有很多人擐大甲胄,还要来,还要永久的来,是不是?不是讨厌,这个地方真讨厌,我再也不来了,不是这种情绪。这个厌离就是说我们没有留恋,对於娑婆世界没有一件什么事情我们舍不得。还是音乐太好了,跳舞太好了,或者是烧鸭子好吃,这些事情我们很想,还想再吃一点,还想再享受一点,这就叫留恋。你留恋娑婆,你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不是讨厌,对於它起了一种讨厌心,我再也不来了,那就不对了。都遍,平等,平等普度,娑婆世界正是在於要平等普度。而且对你都很有缘,我们要知道,我们所接近的这些人,不管是有好、有坏都是缘,都结了很深的缘,这些有缘的众生你不度度谁?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金刚三昧经》:「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种」,入道有多种路,但是重要的不出两种,一种是「理入」,一种是「行入」。一种从本体,理来入这个道的门,一种是从实行入。行入有四,「其中第三为无所求行。世人长迷」,世人就是迷,处处都贪求,我要求这要求那,求利养,求名闻。有的人只知道我要求利这是不好,不知道求名闻,愿意人家恭敬,愿意人家都知道我,这跟那个求利、求黄金美钞是一样的事情,一点也不高。所以名闻利养我们要警惕,名闻还在利养的上头。所以不贪财是不错了,但是你还在求名闻,你跟那个贪财的人没有多少分别。长迷,他贪求,这叫做求。「智者悟真」,悟到了真谛,他就「安心无为」,一切法本来无所有,本来寂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在这个地方安心,他那是真正的安。我们就没有法子来形容这种安,那超过一切世间了。他无所为,他还为什么?佛的功德智慧都具足了,还为什么?无所为。「万有皆空,无所希求」,真正的无求。这个叫做无所求行,这是《金刚三昧经》里头的。所以我们这的无希求想,对於一切佛刹无爱无厌,也没有爱,也没有讨厌,也没有希求想,「无希求想,即无所求行」。可是还有「亦无不希求想」,就是对於不希求也没有。「一法不立」,才是真正的无求。

  「无希求,是无为。无不希求,是不住无为」。所以禅宗的话,「有佛处不得住」,有佛的地方你不能在那待著。无佛处怎么办?「无佛处急走过」。所以禅宗它不给你留一点点的叫你执著之处。我们的净土宗,你先不要求离相,你先执著就执著,你先念起来,暗合道妙。等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讲「菩萨修持」,极乐世界的菩萨修持,他这个境界就不是我们这个境界。他就是这样,他不住有为,也不住无为法,不著有为,不住无为。你说我就是要无为,我不要有为,我就要无为,这是什么?这不就是求了吗?你不就有爱有厌了吗?爱无为,厌有为。所以它这个里头,他这个智慧他才能够自己能够排除自己的。所以这个不著有为,我们在著有为。所以我们现在不著有为,到了无为也不住在无为上,不住无为,这才契入中道,这叫理入。先不要去希求,这是行入,到了亦无希求也无不希求,从容中道,这就理入。

  由於平等,所以就没有彼我违怨之想,这个人我是非,彼我就是人我,这个和这个,人和人之间好多意见,都是人我是非,都是自己是,对方非,这些问题,他都没有这些。同意我的时候是顺,和我相违就是跟我结怨,他就没有这些「彼我违怨之想。何以故?彼诸菩萨,於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这一切菩萨,对於一切众生,他有大慈悲,要给大利益之心。「舍离一切执著」,这些妄想执著他都要舍离。「成就无量功德」,他已经成就了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刚才已经说过这个如如,这个地方我们就不重复,就是彼此都如。引一句《会疏》的话,就是说「如如是不一不异,不空不有之义,正是中道第一义谛相也。」《净影疏》它解这个如如,「解法如如」,就说明这些大士的理解。这个如如是《楞伽经》所说的五法之一,这个说一点。《楞伽经》的五法就是唯识最宝贵的一些东西,有五法,「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这是法相宗最宝贵的东西。五法是什么?就是相,一些现的现相的相;第二是名,名是名相(第一是相,第二是名);第三是分别,有的旧译译成妄想;第四是正智,正智就是包括无漏心的妄想,并不是完全是智慧,但是它里头有无漏心。这个就是说真正修行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说会出现这样的,你能出现无漏心,但你还是有妄想。你还没有证果以前,你这里头就是说,既然有的时候还没有离开妄想,但是这里头有无漏的气分,或者有无漏的成分,这就叫正智。要不是这个过程,他从妄想怎么能一下子跳到真如,到了如如?那只有禅宗,迷则众生,悟即是佛,一下子妄想顿然断了,他是顿然断的。别的方法修是让你的意根枯萎,不起作用。禅宗是折断,它又是教外别传,又是一条路子。所以我们这有正智,从正智而如如,这个如如就是五法中的一法。这是《净影疏》的解释。彼此都如,不一不异,所以他就没有彼我违怨之想,能平等普度,也就没有执著,这样就成就一切功德。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这个集灭音声,集是指的四谛法中的集谛,灭是灭谛,苦集灭道,集谛里头就包括了苦,灭里头就包括了道,所以他说了集灭两个字,实际代表了四谛法,这个四谛的教就称为音声方便。所以善知集灭音声方便,就是善知四谛法这个教里头的内容和他度生的方便。所以善知,这些就是对於教理解了。习善的教叫做习音声,灭恶之教叫做灭音声,这个音声就是指一些教里头的教言。所以集灭音声方便,音声就做为教言,它的教里头的话。菩萨对於这个能够了解,而且善知,而且还巧知,所以叫做方便。所以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不喜欢世间这些谈话,乐在正论。我们人平常谈话,有的时候真是一个人开口见心,他来之后说几句话,一个人什么水平就可以知道了。

  最后一段,「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维摩诘经》:「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会疏》说:「般若妙慧,证寂灭平等」,般若殊胜的智慧,就可以能证到一切都寂灭。所以,观世音菩萨就证到「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证到寂灭,证到平等,观音是平等,跟佛跟众生都齐了。所以知一切法悉皆空寂,一切法都是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这四句就这样,「知一切法,悉皆空寂」都是空,当然这个空要知道,这个就是说不可得,没有实性,但是是不断的,不是断灭的空,不是断空。「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上头这个生身就指的分段生死的这个肉身,还有变易生死的身,这个又有残余,烦恼也有残余,这两种残余就是余习,这两种余习(残余)都尽了,叫做二余俱尽。所以就是诸法空寂,二余俱尽。这样的话没有余习就出了三界,「离父母生身」,余习也就尽了,这一切有漏的果缚也都断尽了,所以说俱尽。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在欲界、色界、无色界来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虽然生三界,还是生死界中,在生死界中也是平等在那精修,究竟通达到一乘。一乘就是成佛唯一的正路,是最圆最顿的教法,就称为一乘法,就是《法华》、《涅盘》,一乘法。《法华》就是譬喻,父亲把孩子骗出来,统统给他的,没有给牛车,没有给羊车,没有给鹿车,完全给了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就表示佛乘,都给他一乘法。《法华》它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说到究竟,十方佛土就都是一乘法,唯独要除掉,佛慈悲,看见众生根器实在不够,方便而说成三乘,若论实际真实的,都是一乘法。所以在《法华》中佛就说,我说的这个阿罗汉是化城,不是真有一个城,就是化城让你休息一下。所以实际说来还是没有三乘法,还是一乘法,它那是化城。佛法虽然是化了有很多种,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也好像有很多乘,而实际是没有两样的,实际最后都是要大家证到涅盘三德。所以「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所以说是一。对於这样的一乘你能够穷尽,你没有还有什么不懂,没有什么没了,就叫做究竟,究竟一乘就是这样讲。极乐世界大菩萨悲誓宏深,虽然是在极乐世界,可是还是示现在三界之中。「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用平等的智慧精勤修习,平等勤修,最后就究竟了达实相一乘的道理,都得到涅盘的彼岸,「故云至於彼岸」。

  「决断疑网」,决断疑网也有两个解释。《净影疏》说是「除妄显真」,你妄除了,当然真就显现,还有什么疑?叫做断疑网。《会疏》也是这么解释。另外《嘉祥疏》就不同了,「决断疑网者,能断众生疑」,就是说这些菩萨能够让别的众生断疑。其实这两个还是没有什么差别,虽然不一样。你要是能够给众生断疑,他必定自身也无疑了,也包括那一种;自身既能断疑,也就会智慧出来了,也就会给别人断疑。所以这两个都是各人说了一半,我们可以把它合起来就完了。决定「证无所得」,最后证什么?证无所得。也就是《心经》「以无所得故」,三世诸佛因,般若波罗密多就讲个无所得,以般若波罗密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无所得。底下说得很好,《涅盘经》的话,「无所得者,则名为慧」,无所得就叫做智慧;「有所得者,名为无明」。我想这个话大家都应该做为座右铭。一旦你觉得有所得,那就是无明现前了。无所得名为慧,有所得就名为无明。底下再说,「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你只要有所得,所以《圆觉经》,你说我证了、我悟了,都是人我四相。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无所得就名为智慧,有所得就名为无明。所以无所得心就是无分别智。《维摩慧远疏》就说:「菩萨破去情相」,离开情执破相,到了无得之处,达到证到无得之处,这个名字叫无所得。所以经上说「证无所得」,就是到了无得之处。

  「以方便智」,方便智就是权智,就是了达於方便法的智慧,也就是行方便的智慧。权智跟实智是相对的,你能够了达诸法的实相,叫做如来的实智;了达诸法的差别,这叫如来的权智,都是如来的大智慧。密教里头把莲花那个八瓣代表权智,莲花中间那个心代表实智。「增长了知」,就是形容莲花一开,莲花那个瓣不就都开开了吗?都大了,这个就是所谓了知。「以方便智,增长了知」,刚才说莲花的八瓣不是代表方便智吗?莲花开就代表方便智在增长,莲花在开的时候不就显出那个花台来吗?显出那个花台,我们刚才就说,那个花台就表示是根本智,是实智。所以这也可以启发我们知道,以方便智的开明,又回过头来,使得你的心源可以彻底的显露。所以这个就是说以方便智增长了知的意思。不但是我在方便之中就增加了方便,这个方便愈用愈熟,而且这里头对於实智也有,因为你花瓣开了,那个花心就明显了。

  「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权智、实智都明,神通自然就出现。而且一切妙德都圆满,就入於实相,证无所得,无所得就得一乘道,无得就故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心经》讲无所得、无所得,最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要以为就是断灭的无,但是当你有所得的时候,你绝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难就难在这。你真正无所得,你证到无所得,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看在有所求、有所得的时候,你所得的一切那是无明。咱们这里讲的是无明,那不是正智,那不是智慧。不由他悟,真实的明悟是发於自心。所以《魏译》本这一句它是用「慧由心出」。我们这个「不由他悟」,我们这个用的是《唐译》本的话。「不由他悟」这个更明显一点,《魏译》本是「慧由心出」,这个智慧,真实的智慧是从你自心出来的。《净影疏》说,「真解发中」,这个叫做慧从心出。都是说明这一个意思,它解这个「慧由心出」,就等於解释我们这个「不由他悟」,真实的明悟是发於自心。

  望西在《无量寿经钞》说,「疑网既断,实理忽证」。忽然,这个忽字用得多好,不由你思议的,不由你安排的,忽然触著、碰著。所以古人这一个字都不能放过,忽然,证了。能证的智,你能证的智慧,不是从他生,所以不由他悟。所以他这个话来解释这个「不由他悟」更好,不是从他生,必定是从你自心出来的。所以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什么是门?眼睛是门,耳朵是门,这都是门。从这些地方进来,你看来的、听来的,从外边来的,不是你自家的珍宝,你自家的珍宝要从你自心出来。「盖谓纤疑永断,朗然大悟,顿证实理,得一乘道」,得一乘道就是这样得。能证这一乘道的智慧,必然是从自心出,绝不从他处生。所以不由他悟。这是无师智、自然智,这些不从他得。「综而言之,则为朗然大悟,证入实相。无师智、自然智等等妙智炳然齐现」,在这个时候忽然就得了。观世音说得两种殊胜,那些殊胜都炳然齐现。悟是由於自心,不是从外面得到的。所以「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六祖答覆人的话说,「密在汝边」,你要问我密,密在你那边,都是开示这个。所以诸佛密藏,你本来具足,悟了就明现,「不从他得,故云得一乘道,不由他悟。」也愿我们早早晚晚都得一乘道,但是绝不由他悟,都是每位每位自心的朗现。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二十九集)  1991  档名:51-001-0029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黄念祖       无量寿经)  

 黄念祖居士:根本修持心要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开愿法师:《无量寿经》说什么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下(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中(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卷上(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无量寿经起信论叙(彭际清)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二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景印无量寿经起信论序一 

 徐恒志居士:剖心沥血功在万世--记我与黄念祖老居士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