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6集


   日期:2015/1/23 15: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一面,最后一行看起。

  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应舍。是法应修。何以故。弥勒。彼诸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养。不修少欲。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不舍愦闹。不住寂静。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不舍世话。不观实义。未生慧力当令出生。以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初夜后夜。耽著睡眠曾不觉悟。系念思惟不舍众务。好诸戏论。於出世道不能修行。於诸众生不生慈念。未生慧力当令出生。以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

  这一段里面,佛给我们说出有十一种是严重的障道法。前面说过,在末法时代,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如果有这十一种法里面一、二种,你的修学就不能成就。何况是具足这十一种,那当然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们要特别留意,一定要把这些毛病习气统统改正过来,我们所求才能够满愿。

  此地举的例子是求开智慧,「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这一句就是求开智慧。我们智慧没有开,希望自己能开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一点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定功可以伏烦恼,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就能够转烦恼为菩提。所以把烦恼化做菩提,这是智慧的力量。

  想开智慧,弥勒菩萨替我们启请,哪些法应舍、哪些法应修?舍就是放下。看看佛教我们放下的这些法,我们有没有放下?佛教我们修学的那些法,我们有没有修学?

  这十一法里面,第一个是「不舍利养」,第二个是「不修少欲」。名闻利养,佛在此地屡次的宣示,由此可知这是病根,决定不能够沾染的。可是在现代的社会,特别是在台湾与东南亚一带,利养之丰富,可以说是世界之冠。我们常常听说,其他国家地区都到台湾来了。到台湾来目的何在?台湾的利养丰富。而不知道利养的害处,为什么?增长贪心,增长悭吝。

  烦恼里面,佛给我们说,根本烦恼有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这是六个根本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再归纳就是三毒,贪瞋痴三毒。三毒再要归纳就是一个「贪」,所以「贪」是所有一切烦恼的最原始的根本。利养就是增长贪心的,所以佛把它看得这么重。只要这一条不断,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会成就。不但不能成就,学的是佛法,到最后都变成妖魔鬼怪了。怎么变成的?因为悭贪而变成的,学佛到最后都变成魔了。所以佛在这个经上第一句话,就教我们要舍利养。

  舍利养一定要修苦行,要修少欲。黄念老在大陆上说,我没有听到,他的学生告诉我,他没到台湾来过。他说:「台湾没有出家人,台湾没有佛法,台湾的佛法是假的。」他为什么这样说?实在讲我们读了这一部经,对他的说法多少可以明白一点。台湾的出家人,谁能把利养舍掉?谁肯修苦行?所以他说今天的佛法在中国大陆。大陆上这些修行人,我也没有去访问过,但是听说了。我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率领一个很大的一个团体,有七、八十人到大陆去参访,专门访问佛教,大概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内地看到真正修行人,他们对於佛法的恭敬,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深受感动。

  经书都是顶在头顶上的,这样恭敬。他们的经书很不容易得到,不像我们这边太多了,得到太容易。生活之清苦,穿的衣服补了再补,吃的东西是自己种的,非常辛苦。他们去的时候,想送他们一点钱,人家不收;想送他们几件的衣服,他们也不收。他说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好。外面人看的苦不堪言,他说他过得很好。问他要什么?要经书、要录音带。录影带他们不要,因为他没有电视不能收看。这些东西送给他,他当宝贝看待!

  所以新加坡这个团体回来之后,非常惭愧。本来认为自己修得很不错了,跟他们一比,天壤之别,这个恭敬心才真正生起来。

  他们所做到的,就是能够舍利养,能够修苦行,对於物质生活绝没有贪求的意念。他们的道场也不希望别人去参观,对外也不开放,这是真正清修!

  如果不舍利养、不修少欲,佛在此地说「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无有是处就是没这个道理!你想开智慧,没有这个道理!有一点智慧,想能够不退转,也没这个道理。

  第三,不舍愦闹。第四不住寂静。再看底下经文。「不舍愦闹,不住寂静,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也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居住修学的环境要安静。我们是凡夫,凡夫一定会受外面境界影响,因此道场的所在、居住的所在不能不选择。可是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想选择太难了。人口太多了,到处都是闹区,到哪里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找不到了。台湾这个岛这么小,人口这么多,所以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实在是相当不容易。可是这一点很重要,总要懂得闹中取静,离开愦闹的场所;对自己清净心有妨碍的那些热闹场所,要知道离开。

  第五,不舍世话。第六,不观实义。你要想开智慧,也没有这个道理。「世话」,世间的言论,我们不能没有。因为一天到晚要与大众相处,总不能不说话!这一些言论要知道愈少愈好,非必要说的,统统都不要说。为什么?妨害清净心,这个要舍,尽可能的去舍。

  前面说过,世话的含义很广。除舍这个,还要修,修什么?要观实义。「实义」就是我们常讲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不会观,你就念《金刚经》,《金刚经》念不懂,你就听讲解。我们有很详细的《金刚经》讲解的录音带,你仔细去听,听懂了,你就会观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对於你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七,「初夜后夜,耽著睡眠曾不觉悟」。这一个烦恼习气,我们总得要把它改过来,要克服自己的困难,那就是少睡眠。佛在此地的标准,教我们睡眠是四小时,中夜睡眠。初夜不能睡眠,初夜是晚上六点到十点钟,大概不会睡了。后夜是清晨二点到六点,正好睡的时候,佛说这个不可以。所以睡眠在中夜。如何能够做到?中夜睡眠就是晚上十点钟睡觉,二点钟就要起床了。实在不行,不行就是烦恼太重。睡眠不够就没有精神,尽可能把睡眠的时间缩短。一般世间人也提倡早睡早起,身体好!所以晚上十点钟睡,如果二点钟不能起来,四点钟起来也算不错了,这已经是打了折扣。所以要认真去学习,克服我们的烦恼习气。睡眠是昏沈、是不觉悟。

  第八,「系念思惟不舍众务」。「系念思惟」,你心里面牵挂、忧虑的事情太多了。你牵挂什么事情?忧虑什么事情?众务,这个世间事情太多了,这一些事情都不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换句话说,它不能帮助你断烦恼、不能帮助你开智慧的这一些事情,都叫「众务」。众是众多的事业,要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不要去找事。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生事找事就是攀缘,这个对於我们修学决定有妨碍。

  第九,「好诸戏论」。戏论里面的范围也非常之广。

  第十,「於出世道不能修行」。出世就是超越六道轮回,你不能够修习。

  第十一,「於诸众生不生慈念」。你对待众生没有慈悲心。也许你听了:「我们对众生很有慈悲心,我又吃长素、又放生,遇到人家有苦难,我都去救济,怎么不慈悲呢?」佛的眼光,你不慈悲,你没有慈悲心。什么叫慈悲?帮助众生脱离三界、脱离六道轮回,那才叫慈悲。搞来搞去,他还在搞六道轮回,你的慈悲在哪里?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了脱生死、不能出离轮回就不慈悲。佛法修学目标在此地。

  你犯了这么多的过失,是「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这十一条犯一条,你的烦恼不会断,你的智慧不会开,你想出离三界不可能!何况这十一条统统都有,这怎么得了!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要努力克服自己的业障、习气,一定要把它改过来。再看下面经文:

  弥勒。是故菩萨。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应舍诸法。当须舍离。应修诸法。当须修习。何以故。菩萨智慧从因缘生。若无因缘终不能生。因缘和合尔乃得生。】

  「弥勒,是故菩萨,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没开智慧,想开智慧。

  「应舍诸法,当须舍离」。佛在前面讲你应该舍的那些,你必须要舍离。

  「应修诸法,当须修习」。佛教你哪些地方要修的,少欲要修的、寂静要修的、观实义要修的,教我们要修的,真干!认真去学习。

  「何以故?菩萨智慧从因缘生,若无因缘终不能生,因缘和合尔乃得生」。智慧虽然是本性与本来具足的,可是现在烦恼、业障盖覆著,如果不修学,没有这个缘,自性的智慧德能不会现前的,这就是经论里面常讲的「佛法因缘生」,离不开因缘。因没有问题,我们都有,现在重要的就是缘,缘就是断恶修善。佛教给我们哪些要断的,我们认真去断;哪些要修的,认真去修,这是缘。这一段把重要的纲领总提出来了,下面经文给我们一桩一桩分析它的过失,这才晓得佛为什么教我们要舍、要离。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利养中过。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乐於少欲不生热恼。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当观利养。生贪欲故。当观利养。坏失正念生瞋恚故。当观利养。念其得失生愚痴故。当观利养。能生高下嫉妒心故。当观利养。於亲友家悭吝耽著生诳惑故。当观利养。成就爱味生谄曲故。当观利养。舍四圣种无惭愧故。当观利养。一切诸佛所不许可。数习憍逸生高慢故。当观利养。於胜福田起於轻慢为魔党故。当观利养。众恶根本诸善坏故。当观利养。多所贪著犹霜雹故。当观利养。於亲友家瞻候颜色生忧恼故。当观利养。爱物损坏忧心乱故。当观利养。於四念处多所忘失白法羸故。当观利养。於四正勤多有退失。能令一切他论胜故。当观利养。自言已得神通智慧违背生故。当观利养。先后得失怨憎生故。当观利养。互相瞋嫌说其过恶多觉观故。当观利养。为於活命营诸世业。计度思惟安乐减故。当观利养。乃至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心如YIN女能退失故。当观利养。舍离智断。堕於地狱。饿鬼畜生。阎摩罗界。诸恶道故。当观利养。与提婆达多乌陀洛迦同於法住。堕恶道故。】

  弥勒菩萨代我们启请。佛教给我们要舍利养,利养的过失到底有哪些?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不知道,佛教我们舍,有时候我们不甘心,一定要求佛把这个利害得失为我们说清楚说明白,我们明了之后,想一想这是应该要舍的,才舍得甘心情愿。

  「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乐於少欲,不生热恼」。观察就是明白了,对於利养的过失真的明了了。明了之后,菩萨就能舍了,才喜欢少欲,喜欢过一个清苦的生活。世间人以为清苦,在他并不以为清苦,他的日子的确过得很自在。为什么?他里面没有烦恼。什么是烦恼?贪瞋痴是烦恼。他生活里面不生贪瞋痴。不生贪瞋痴,那生什么呢?生智慧!什么时候你在生活当中不生烦恼,决定生智慧,智慧就开了。所以「不生热恼」的反面就是生智慧,这是弥勒菩萨为我们代请的。

  第一,「初业菩萨当观利养,生贪欲故」。利养生贪欲,利养增长贪心。只要「贪」烦恼增长,那个「痴、慢、疑」什么烦恼都起来了。像一棵树,这是根!利养是什么?灌溉。在树根上天天灌溉,那个树就会长得很茂盛!这是什么树?烦恼树、生死树,麻烦可大了。你怎么可以用这个东西去灌溉它?

  第二,「当观利养,坏失正念,生瞋恚故」。贪著利养的人,得失心很重,看到别人得的比他多,他就嫉妒、瞋恨,这个大烦恼就生起来了。当然正念没有了,哪里会有正念!什么是正念?我们也举例说明。大家都是修净土的,修净土的人正念就是佛号,忆佛念佛这是我们的正念。贪心重的人,早把佛号丢得干干净净了,「生瞋恚故。」

  第三,「当观利养,念其得失,生愚痴故」。就是刚才说的得失心很重,一天到晚在这个地方计较,愚痴!你看这个前面三句,贪瞋痴!你要不舍利养,你的贪瞋痴三毒烦恼会天天增长。

  第四,「当观利养,能生高下嫉妒心故」。贪瞋痴底下就是慢,这是傲慢!

  第五,「当观利养,於亲友家悭吝耽著,生诳惑故」。为了贪图利养,你所熟悉的亲友、斋主的家里面,你的心常常牵挂著他们。为什么?贪图他的恭敬供养。你把清净心忘掉了,你的心里充满了贪瞋痴,你把正念忘掉了。佛也不念了,念谁呢?念那些有钱有势力的信徒,常常想著他、念著他,希望把他身上的钱念到我这儿来,你念这个。怎么个念法?到最后就不择手段,用种种方法欺骗他、迷惑他,这就造了重的罪业,果报就是三途。

  第六,「当观利养,成就爱味,生谄曲故」。「爱」是贪爱、贪恋,没有办法放下了,就好比是中了毒,有毒瘾,麻烦大了!心是谄曲,歪歪曲曲,心不正直。

  第七,「当观利养,舍四圣种,无惭愧故」。什么叫「四圣种」?佛当年在世教导出家弟子,要知足常乐、要修少欲。这是说在物质生活,我们要尽量的简单。物质生活里面,最重要的饮食、卧具、衣服,这是不能缺少的。佛教弟子们,这三样东西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求呢?随所得,也就是随缘而不攀缘。托钵只能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今天就不要吃了。你托到第八家、第九家,贪心!所以佛规定托钵只能七家,不可以到第八家去托。衣服,所谓粪扫衣。卧具,睡觉时候的铺盖,非常简单。这是三衣一钵,这叫「随所得」。目的在哪里?治贪,对治贪念。这是三个。第四条,喜欢修、喜欢断,就是此地讲的,哪些应该修的、哪些应该断的,他们对佛的教诲非常欢喜,依教奉行。这是对治放逸、对治懈怠,这四法叫「四圣种」。贪著利养的人,这四样都忘得干干净净,没有惭愧心。

  第八,「当观利养,一切诸佛所不许可,数习憍逸生高慢故」。这是利养之害。利养是一切诸佛都不许可的,一切诸佛都不会赞成的。换句话说,贪著利养就是违背一切诸佛的教诲;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这里面的毛病,「数习憍逸生高慢故」。

  第九,「当观利养,於胜福田起於轻慢,为魔党故」。这是利养的大害。胜是殊胜。最殊胜的福田,他轻慢、轻视了。什么是最殊胜的福田?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无比殊胜的福田,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一生当中可以做到,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贪著利养的人不求往生,没有这个念头。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贪图世间的富贵,这就是成魔了,跟魔一党。

  第十,「当观利养,众恶根本,诸善坏故」。当然三善根没有了。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他是贪瞋痴天天增长,所以善根断掉了。善根断了之后,所生出来的是众恶,无量无边的恶行,造作恶业。

  第十一,「当观利养,多所贪著,犹霜雹故」。「霜雹」是比喻。不舍利养,一定是多所贪著。

  第十二,「当观利养。於亲友家瞻候颜色,生忧恼故」。这是贪图利养的人,也就是我们平常讲察颜观色,看人家脸色,怎么样巴结人、讨好人。

  第十三,「当观利养,爱物损坏,忧心乱故」。贪著利养的人,他喜欢的那些东西损坏了,他的心里面就忧虑,生烦恼,得失心太重了。

  第十四,「当观利养。於四念处多所忘失,白法羸故」。「四念处」是佛教人修学智慧,所依的基本法。四念处是讲正确的观念、智慧的观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所以,四念处是修慧。贪著利养的人,把佛这些教训忘得干干净净。「白法」就是善法,善法一天一天的退失了。「羸」就是退失,善法退失了。

  第十五,「当观利养,於四正勤多有退失,能令一切他论胜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大小乘佛法共同修学的科目,都退转了。「他论」是外道。与外道相处,你抵不过别人。

  第十六,「当观利养,自言已得神通智慧,违背生故」。这在现前我们也常常遇到,为了贪图利养,诈现异相,炫耀自己有神通,炫耀自己开悟了。这个智慧就是一般讲开悟了。他开悟了,他有神通了。这一些言行,完全是违背佛陀的教诲。「违背生故」,用这种方法来骗取众生的恭敬供养。这个造作罪业就重了。这是犯大妄语,没有得而说得到。

  第十七,「当观利养,先后得失,怨憎生故」。这一句里面指争名夺利。为了争名夺利,当然就产生许多的怨憎。这些怨憎要不舍,祸害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第十八,「当观利养。互相瞋嫌,说其过恶,多觉观故」。这是彼此的斗争。斗争最初多是从言语上互相说过失。「多觉观」,觉观就是杂念、妄想。粗念叫「觉」,细念叫「观」。此地用在这个地方的意思,觉就是杂念,观就是妄想。

  第十九,「当观利养,为於活命营诸世业,计度思惟安乐减故」。「安乐」是学佛人正常的享受。轻安、自在,身心没有忧恼,这是正常的享受。这种享受他没有。他为了生活,「营诸世业」,营是经营,跟世间人没有两样,所造的都是世间营利的事业。诸位要细细去观察,你就会明白了。「计度思惟」,计是天天在计划、在衡量,怎样才能得多的利益,天天想这些,所以他的心不清净。轻安、自在、安乐他没有了,这种享受他得不到!

  第二十,「当观利养,乃至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心如YIN女能退失故」。这是讲修学的功夫不能成就。第一个,他不能得禅定,他不能得解脱。「禅定、解脱」在此地是广义的,并不专门指参禅的。我们念佛人,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所以这个意思是广义,通一切大小乘佛法;也就是说你不能得定。解脱是对烦恼说的,你不能断烦恼、不能了生死。「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里面没有烦恼。你充满了贪瞋痴慢,所以这个享受跟凡夫没有两样。「三摩钵底」也是梵语,意思也是定,也叫做等持。实际上,《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就是三摩钵底的意思。你的清净心、平等心不能现前。下面佛说了个比喻,「YIN女」就是比喻不定,你所修学的功德很容易退失,保不住!

  第二十一,「当观利养,舍离智断,堕於地狱、饿鬼畜生、阎摩罗界,诸恶道故」。这一条是从果报上说的。果报太可怕了,因为你造作这一些业障,将来必定堕三恶道。换句话说,因为不舍利养,你眼前所贪得的非常有限。纵然你贪到了,你能享受几年呢?就让你享受一百年吧!你可以活二百岁,可以享一百年的福,那个地狱罪报的时间多长,我们在前面看过;造作这个恶业,堕地狱,以人间的年数来算的时候,佛说要一千八百万年!真正是得不偿失。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怎么肯干这一些恶事?你才晓得利养之害,不是佛这样给我们分析,我们怎么会晓得。贪图不得,太可怕!

  第二十二,「当观利养,与提婆达多、乌陀洛迦,同於法住,堕恶道故」。提婆达多是一个人,世尊当年在世,这个人专门跟释迦牟尼佛作对,嫉妒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不舍利养,最后是堕阿鼻地狱。乌陀洛迦是恶鬼名,他作恶所受的果报跟提婆达多是同类的。如果我们不舍利养,世尊的意思是你跟提婆达多跟乌陀洛迦是「同於法住」,你们是同一类的,将来也是堕阿鼻地狱,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佛从反面为我们说明,如果把利养舍掉,你得多少种利益?贪著利养的过失,我们晓得。舍离利养的利益,我们也要明了。

  弥勒。初业菩萨。如是观察利养过失。乐於少欲。不生热恼。何以故。弥勒。少欲菩萨。於一切过皆悉不生。堪为诸佛清净法器。而不系属在家出家。住於真实最胜意乐。不为卑下亦不惊怖。离诸恶道堕落畏故。无能映蔽舍耽味故。众魔境界得解脱故。一切诸佛之所称赞。诸天及人亦当爱羡。於诸禅定而不染著。住边际故。其心质直无有谄曲。於五欲中亦不放逸。见其过故。如说修行能住圣种。同梵行者亦当爱乐。弥勒。若有菩萨智慧聪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以胜意乐当舍利养。以胜意乐住於少欲。为断贪爱而发起故。】

  「弥勒,初业菩萨,如是观察利养过失,乐於少欲,不生热恼」。这一句是总说。「如是观察」,像佛前面所讲的一桩一桩的过失,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自然然就能够舍利养,自然就能够喜欢少欲,不生烦恼!

  「何以故」?以下是别说,佛给我们说了十四句,十四种利益。

  第一,「少欲菩萨,於一切过皆悉不生」。「少欲菩萨」,我们现在一般人说,生活简单清苦的这一些修行人。生活是愈简单愈好!现在看到生活很清苦,他一切过失悉皆不生,他没有过失,这就不是凡夫。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过失。才知道所有一切过失从哪里生的?从贪欲生的。他把这个贪断掉了,贪瞋痴就断掉了。

  第二,「堪为诸佛清净法器」。这个意思是说,他是一切诸佛教诲的对象,他能够接受佛法,诸佛菩萨都喜欢教他。为什么?他能接受,他的心清净,清净心能够接受大法。

  第三,「而不系属在家出家」。於在家出家,他的心都清净,都不染著!

  今天有许多同修来问:「学佛要不要出家?」

  我说:「不必要出家。在家修行一样成佛作祖!」

  他说:「那为什么你要出家?」

  我说:「我在世间这许许多多行业当中,我喜欢这个行业!」

  这是正确的理由。出家是一个行业,是什么行业?牺牲奉献的行业,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我们统统舍弃了。弘法利生是没有条件的,是不能跟人家讲代价的。我讲一座经,你们对我要恭敬供养多少,那就变成生意买卖了,那就有条件的了。无条件的牺牲奉献,这个很乐,很快乐!我自己的生活很简单,就一个人,吃饱了、穿暖了就够了,什么都不要了。

  你们今天供养我的这些钱,我跟诸位同修说,我修到什么程度呢?钱对我没有用了。我这一次在外国住了一年多,一块钱都没有花过,没有用钱的地方。银行给我的信用卡好多张,我有四、五张金卡。没用过,从来没有开过张!所以钱对我已经没用了。这个很自在、很快乐!你们是为没有钱烦恼,我现在人家送给我钱,我生烦恼。送来干什么?做什么用好?这是确确实实不系於心,不牵挂在家出家,你才真正得自在。

  第四,「住於真实最胜意乐」。你的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法喜充满,这是真快乐,自在、快乐。

  第五,「不为卑下亦不惊怖」。你的心神永远是安稳的,没有恐怖。任何巨大的灾变,你遇到也不惊不怖。为什么?能够不为外境所转。《金刚经》上讲:「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能做到这一条了。

  第六,「离诸恶道,堕落畏故」。一般人怕堕恶道,少欲知足的人决定不堕恶道。即使不学佛,不求往生,在六道轮回,他也不堕三恶道。凡是堕三恶道的人,欲望太多了,贪瞋痴慢太重了,才会堕三恶道。没有贪瞋痴的人,怎么会堕三恶道!

  第七,「无能映蔽,舍耽味故」。他的智慧、他的德能没有人能够障碍他。「映蔽」是障碍他的意思。为什么不能障碍呢?因为他没有任何嗜好,没有任何的贪著。世间人能够操纵一个人,能够控制一个人,必定有把柄落在人手上。哪些是把柄?总不外乎名闻利养。你有贪著,他抓到了,他就可以用这个控制你。你怕死,他用死来威胁你。你死都不怕,他对你无可奈何了。你贪财,他用财来控制你。我不要财了,那财也不能控制你。只要你有所贪爱,有所耽著,你就会被妖魔鬼怪控制,他就能障碍你。你能够舍弃一切利养,妖魔鬼怪对你也无可奈何了,也不能障碍你。

  第八,「众魔境界得解脱故」。从魔境里面他不能障碍你,你在魔境里面自在了。「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

  第九,「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你的心行与诸佛菩萨相应,所以得佛护念。「称赞」就是护念的意思。

  第十,「诸天及人亦当爱羡」。诸天善人对你爱护羡慕。

  第十一,「於诸禅定而不染著,住边际故」。虽然得禅定也不染著禅定,也不贪爱禅味,这才能生智慧。如果对禅定生染著,得禅定不能开智慧。为什么?他住在禅定里面,有所住了。而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是空有两边都不住。凡夫住有,贪著利养就住在利养里,贪著禅定就住在禅定里。所以,空有两边都不能住。两边都不能住,这叫「住边际」。「边际」就是两边不住!

  第十二,「其心质直无有谄曲,於五欲中亦不放逸,见其过故」。这一条很重要。「质直」就是真诚。他的心真诚,没有谄曲。与大众相处,在五欲六尘当中,他也能够恭敬、谨慎而不放逸。「放逸」就是很随便。他并不随便,他很恭敬、很谨慎。为什么?知道五欲六尘的过失,所以他不贪著!

  第十三,「如说修行能住圣种」。他能够依著佛的教诲去做。「能住圣种」,前面讲的四圣种:衣、食、卧具、能够随缘而不攀缘;佛教他断的,他很喜欢去断,佛教他修的,他也很乐意去修,这就是住圣种。

  第十四,「同梵行者亦当爱乐」。这是跟与他在一起修梵行的人非常喜欢他,也非常赞叹他。

  佛在这里总共说了十四种利益,远离利养的利益有这么多。

  佛把利养的过失为我们说了二十二种,前面讲了二十二种的过失。远离利养过失的利益,佛又给我们说了十四种。这才告诉弥勒菩萨说,实在讲告诉弥勒就是告诉我们大家。「若有菩萨智慧聪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对於利养的过失与舍离利养的利益,你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定是以最殊胜的意乐、意愿,喜欢舍利养。

  舍利养,就是我们讲的放下,你真的能放得下。为什么能放下?看破!如何看破?知道利养的害处,知道舍利养的好处。你知道是看破,舍掉是放下,你真的肯把它放下了。放下之后,你才「以胜意乐住於少欲」,对於简单的这种生活方式,你才会喜欢。简单的生活方式,没有累赘,真正得自在!不但个人修行要明了,我们大众在一块修学也要懂得。

  我们讲经说法三十多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我们到二十年才有这个图书馆。很多同修知道,我讲经说法二十年才有这个图书馆。二十五年才有杭州南路的基金会,都是自然成就的,我们没有说我要去建一个道场,自自然然成就的。外国的道场也是如此,都是自然成就的。成就之后,同修们一天比一天多了,有许多人来给我讲,我们要找个地,建个庙,盖大一点!我统统不赞成,为什么?贪著利养。

  庙盖大了,财产多了,出家人也多了。他为什么出家?看到这个财产可以继承,那个味道不一样!我今天这个道场这么一点点大,什么都没有,他来出家,大概是好心,没有恶意!如果这个道场大,他要来出家,我就会想到,你为什么到这里来出家?是不是想到这来争夺财产。为什么?利欲会增长人的贪心、会贪增长人的烦恼。那个道场建起来,叫许多人来斗争,岂不造阿鼻地狱的罪业吗?所以任何人到我面前来说要建道场,我一概拒绝,我绝对不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不是一桩好事情。

  如果他讲:法师,你要慈悲,弘法利生。弘法利生在现代这个时代,不需要道场。现在需要国际网路,需要这个。我们这个东西在此地讲了,一上网路,全世界每一家电脑一打开,他都看到、都听到,这多自在!所以要道场干什么?我们现在的图书馆已经嫌太大了。所以这个国际网路做得非常之好,我们的录音带、录影带、在印的经书已经流通到全世界了。科技进步,要利用科技的传播,将佛法带到每一个人的家庭。我相信十年之后,每一个人随身都有电脑,无论在那个地方,一按钮,我们的画面就出来了。你还要建道场干什么,所以真省事!一点都不要操心。

  即使做这些科技的工作,我也不操心,谁愿意做谁拿去做。我这些东西没有版权,谁喜欢做都可以。还有人做的时候要来问问我,同不同意?我同意个什么,尽来找麻烦的。你们喜欢做就做,不要再来问我,不要去找这个麻烦,厌烦这些事情。给你讲了没有版权,你还来找我干什么?还要徵求我同意干什么?这不叫故意找麻烦嘛!若不是故意找麻烦,就是文字看不懂。所以你必定喜欢少欲,喜欢简单的生活,愈简单愈自在,愈简单愈少烦恼!「为断贪爱而发起故」,「发起」是菩萨殊胜志乐,他一定发起这个。

  底下这一段是弥勒菩萨为我们启请,观察愦闹的过失,也有二十。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愦闹中过。若观察时。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

  观察就是彻底的明了,知道愦闹当中的过失。愦是昏愦,一般人讲糊里糊涂。在热闹的环境里面糊里糊涂,这叫「愦闹」,对於修行产生很大的障碍,他让你迷惑颠倒,不能帮助你觉悟。前面这个利养是增长贪瞋痴的烦恼,愦闹是增长无明,都是麻烦事情。菩萨明白之后,他就能够「独处闲静」。

  修行人,念佛人,许多同修到外国去住了几天,就发现太寂寞太无聊了,就住不住了,赶紧要回台湾,台湾热闹!台湾的亲戚朋友多,今天在一起张家长,明天在一起李家短,天天讲废话,他以这个为乐,以此为人生乐趣。到外国去了,没人跟他讲话,邻居是外国人,言语不通;又不会开车,自己儿女工作也很忙,一天到晚叫你一个人坐在家里,你就觉得很无聊了。这就是这一条所说的,你不能够安於闲静。如果你明白这一条,喜欢过一个很安静的修学生活,实在讲国外的环境比我们国内好。我们看经文: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愦闹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弥勒。云何名为乐於愦闹二十种过。一者不护身业。二者不护语业。三者不护意业。四者多饶贪欲。五者增长愚痴。六者耽著世话。七者离出世语。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习。九者舍离正法。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习。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怀染著。十三者多诸觉观。十四者损减多闻。十五者不得禅定。十六者无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诸梵行。十八者不爱於佛。十九者不爱於法。二十者不爱於僧。弥勒。是为菩萨观於愦闹二十种过。】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愦闹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不生热恼就是不生烦恼。诸位要知道这个话的意思,不生烦恼就生智慧,这是一定的道理。

  「弥勒,云何名为乐於愦闹二十种过?一者,不护身业。二者,不护语业。三者,不护意业」。一开端「身语意」三业犯过失了。《无量寿经》上,佛教给我们念佛人,修行最重要的三个总纲领也是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不护语业,天天讲人家的是非长短。「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你不护身业,律仪全废了。「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你不护意业,你的烦恼污染天天增长。这是愦闹对我们的伤害,对道业上的障碍。这三条摆在前面。

  「四者,多饶贪欲」。他能够助长贪欲。

  「五者,增长愚痴。六者,耽著世话」。与大众接触,一切言谈都是六道轮回的业障,这是世俗的言论。前面跟诸位说得很清楚,世俗言论的范围很广,凡是不能够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的思想、言论都是属於世话。所以,世话里面有正论、有邪论。邪论是堕三恶道,正论是三善道。儒家的教学是正论,但是他不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它是世话,它不是佛话。

  「七者,离出世语」。「出世语」是佛教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今天我们所修学的就是佛教导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他把佛的教训舍离了。「离」的意思也很深。我们大家天天念佛、天天诵经、天天想求生净土,其实我们是耽著世话,离出世话。因为我们没有真干,虽然念佛,你自己想一想,你一天念几点钟的佛,说几点钟的废话?这两个一比较,一天念两个钟点佛,说二十个钟点的废话,你想一想你的果报在哪里?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这个离的意思就很深长。

  「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习」。你天天也在修、也在学,你学的是些什么东西?学的是「非法」。非法指的是什么?增长三毒,增长世务,你天天干的是这个,增长贪瞋痴!贪瞋痴的念头没有减少,身增长杀盗YIN,口增长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你对这些法很尊重,很认真的在学习;你也有这个意思。外面环境也如此,你看看哪个地方没有这些诱惑?电影、电视不必说了,连报章、杂志上,所有一切广告都是贪瞋痴这些诱惑,十恶业的诱惑。里面有烦恼,外面有诱惑,这还得了!你尊重修习,这不是修西方净土,这个是修三恶道。

  「九者,舍离正法」。三宝、三学、六度这是正法。把这些东西忘掉了,不认真的学习;而对於三毒、十恶,他很认真的在学,这就错了。过失都是愦闹中过。

  「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因为你有这些把柄在魔王的手里,魔就控制你。你只要被魔控制了,你的善心很不容易生起来,你想做善事也很不容易成就,魔来障碍!

  「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习」。不放逸就是恭敬、谨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你的恭敬心、慎重的意愿很难生起来。

  「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怀染著」。轻慢、随便、马虎,这是不应该的。不应该的常常有,常常犯。

  「十三者,多诸觉观」。觉观在此叫杂念、妄想,都是妨害清净心。佛门里面常常用觉观多少来判断定功的浅深。定功深的人,觉观就少;定功浅的人,觉观就多。觉观就是他里面有杂念。杂念过,定功当然就浅;杂念愈少,定功就愈深。所以讲四禅八定,这个定怎么分的,功夫怎么分浅深,用觉观。

  「十四者,损减多闻」。多闻是要勤学。喜欢愦闹的人必定耽误学业。

  「十五者,不得禅定」。喜欢热闹与定、与清净心决定有妨碍。

  「十六者,无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诸梵行」。这是贪,现在人讲求新、求变、求快,这是现代人所谓科学的精神。在佛法里面,「速疾而得」,这不是梵行、不是清净行。纵然你得到了,你的心不能清净。

  「十八者,不爱於佛。十九者,不爱於法。二十者,不爱於僧」,这是违背了三宝。我们一入佛门,先受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把「佛、法、僧」丢得干干净净,搞热闹去了。

  「弥勒,是为菩萨观於愦闹二十种过」。这是世尊把染著愦闹的二十种过失为我们说出来了。

  下面是重颂,佛再将这个意思重复,以偈颂再说一遍。偈颂里面,不但说愦闹,而且也说到前面所讲的利养。重颂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牢牢的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起自己的正念,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资料恭摘: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六集)  1996/10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5-011-0006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