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为什么外境是心“放映”的?


   日期:2015/1/21 9: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对于《太上感应篇》中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道理,也即祸福的始作俑者是自己的起心动念而不是外境上的人或事,很多人都会狐疑不信。造成这种现象的究竟原因就是人们内心普遍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觉,他们觉得外境与自心是相互分离的,外境在外面存在着,自心在身体内存在着;自心虽然可以了知外境,但外境的运动、变化、发展与自心是无关的。而实际情况却是,外境和内心根本不是相互分离的,外境只是自心的放映,就像梦境由梦心所放映一样,这个真理在佛经中叫做“万法唯心所现”。

学佛之初,如果不推翻内心的“自心与外境相互分离”的大邪见,没有树立起“万法唯心所现”的正确世界观,即便是学习一万年,也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进步。在“自心与外境相互分离”的错误世界观的误导下,人们总会将自己遭受的幸福与痛苦归结于外境。遇到痛苦,选择抱怨与争吵;遇到幸福,认为是偶然走运,并像暴发户一样洋洋得意。为了遣除痛苦、获得安乐,唯一选择去改造外境,而不去调整祸福的真正源头——自心,结果使得自心越来越远离安乐、靠近痛苦。所以,憨山大师《梦游集》中说:“修行最初发心,要谛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圣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

为了让万法唯心所现的真理更加分明,使有缘者对佛陀所宣说的因果律更加信得及,这里用唯识宗的逻辑推理方法,来证明“万法唯心所现”的真理。

一、以“无而现”之因证成万法唯心所现。

这是《唯识二十颂》中用来证明“万法唯心所现”的方法。所谓“无而现”,就是一个东西本质上是没有的但却显现在了心前,被心了知,例如梦境就是无而现之法。逻辑推理是这样的:小前提——万法是无而现的,大前提——凡是无而现的东西,必定是心自己创造的(或者说放映出来的),结论——心前显现的万法必定是心自己放映出来的。

先观察大前提成立不成立。例如,眼睛发花时看到的空中飘动的金星,就是无而现的,它们是眼根中的眼识自己创造的;梦境是无而现的,它们是梦心自己创造的;电视情节是无而现的,它们是看电视者的心创造的。通过对所有“无而现”事物的观察,我们可以无一例外地发现,它们必定是“唯心所现”的。

下面来观察小前提成立不成立。为什么说显现在心前的万法是无而现的呢?以显现在眼识前的一辆小汽车为例,这辆小汽车显现在眼识前时,我们会觉得这辆汽车是实有的。是眼识觉得实有,还是意识觉得实有呢?是意识,不可能是眼识,因为眼识只是“境来即照,境去无心”,永远不会产生“外境实有”的认知,产生“外境实有”认知的只能是意识。意识的这种认知是对还是错呢?是错的,是意识自身的执著产生的一种错觉。

这里用“离一多因”的方法证明意识的这种认知是错误的。问:既然我们觉得小汽车离开自心在外境上真实存在,那么这辆小汽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吗?显然不是,因为当我们将这辆小汽车拆成一个一个零件时,小汽车就从我们眼前消失了,此时只能看到一堆零件。小汽车的本质是不是面前的一堆多体的零件呢?也不是。虽然构成刚才的小汽车的零件一个也没有多出来,一个也没有少掉,但在这堆多体的零件上再也看不到刚才的那辆小汽车了。所以,小汽车既不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也不是一堆多体零件。

那么我们的意识坚持认为的面前实有的小汽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它被拆成零件时,我们有没有看到一个实有的小汽车从这堆零件中离开了呢?或者,在零件组装成完整的小汽车的时候,有没有一个零件之外的叫“小汽车”的新东西来到这堆零件之上了呢?都没有。所以,反复观察上面的这个“拆装”过程后,最终我们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小汽车其实根本就没有任何实在性,它只是一个虚妄的显现,也就是说,它是“无而现”的。

有人会说:“小汽车虽然是无而现的,但是零件却是实有的。”实际上,如果我们继续将零件进行切割,分成很多份,就会发现零件也从眼前消失了,成了一堆碎块。用与上面同样的推理方法,我们会发现,其实零件也是无而现的。就这样,如果我们不断地无穷次地分下去,碎块会越来越小,最终构成小汽车的零件就将会化为乌有。在这个过程中,一辆小汽车最终就成了什么也没有的虚空,这就充分说明了原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小汽车的虚妄性。

有人疑惑:“会不会这样分下去,分到某个步骤之后,不能再分了,但这些最终分成的微尘却是实有的?”这种可能是不会发生的。若可能,那这样的“无分微尘”有没有体积呢?若没有,就说明已经与虚空一样,不可能有任何实有性;若有,就说明这个微尘有上下左右,既然有上下左右,就说明这个微尘还是可分的,这就与我们假设的不可分矛盾了。

二、以“离知非有”之因证成万法唯心所现。

逻辑推理是这样的:小前提——万法都是离知非有的,大前提——凡是离知非有的东西必定都是心自己放映出来的,结论——万法都是心的放映。

所谓“离知非有”,就是世界上的一切法,都必须是某些心识的所知,如果任何心识都不能了知到这个法,是谁在断定其存在呢?所以,一切万法存在的基础就是心识的了知——眼前事物的存在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的了知,而远处暂时不可见事物的存在是意识的了知。离开了这两种“心的了知”,“外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基础。

这个证成万法唯识的因,是极其深刻而强有力的。但是,却被人们心目中的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势所障碍,这个思维定势就是“外境是独立于自心而存在的,与我们的心识没有什么关系,心识与外境是能认知与所认知的关系。”当我们的意识这样相信时,心识和外境就似乎成了这个样子。但实际上,这种相信是一种谬误。人们就是生活在这个谬误当中,根本不知道如果离开了“自心的知”,外境就根本无法安立,正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成唯识论》说:“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夫眼中实有的“人我”和“法我”之法,离开心识的变现之外,肯定是不会有的。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一切法,可以分为两类:能取和所取,而且没有一个法能够逃出能取与所取的范畴,也就是说一切有为和无为之法,不论是世俗中有的还是假的,都不能离开心识的能取而存在。

三、“与缘四境同等理”之因证成万法唯心所现。

什么是“与缘四境同等理”呢?我们的心会缘“过去、未来、梦境、镜中影像”这四种对境。对于这四种对境,我们都会知道其虚假性,是唯心所现的。而缘这四境之外的任何一个法时,心识“取境”的原理与缘取这四种境的原理是一样的,因此断定,任何所缘都是虚假的,而且也是心识的变现。

《成唯识论》说:“谓缘过、未、梦、镜像等,非实有境,识现可得,彼境既无,余亦应尔。”意思是说,缘过去、未来、梦中境、镜中影像等,这些都非实有之境,都是心识变现而有。既然如此,心识在缘取其它对境时,由于心识缘取外境的原理不可能出现两个,因此其它对境也应该是不存在的,是心识变现的。

对于唯识宗所给出的这三个证成“万法唯心所现”真理的逻辑推理,我们应该仔细思维、反复琢磨,直到内心生起定解与确信为止,因为这是心入正信佛道的关要之处。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外境)(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外境)  

 妙祥法师:外境善恶一念间 

 慧光法师:舍外境而趣内自照 

 传喜法师:不被外境迷 美景心内现 

 法藏法师:不管外境如何,求生西方之心总是不变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K 1174经:本 

 嘎玛仁波切:心有定力,不因外境所转,就是快乐的主宰者 

 嘎玛仁波切:主意识的分别,掌控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与外境无 

 呷绒多吉上师:外境的显现是虚假幻化的 

 达真堪布:你看,外境悄悄地在改变 

 仁清法师:不被外境所转就是一种禅定 

 仁清法师:外境是心的影像而已 

 仁清法师:烦恼就是心被外境所转而引发的一种现象和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