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4集


   日期:2015/1/20 10: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第二行看起:

  这一段经文是世尊所不说的,他的用意是防范末世末法时期有一些经上讲的愚痴菩萨。后面经文也说到,在这个时代,魔王的子孙来出家,也披上袈裟,破坏佛法,假借佛法之名,实际上是来破坏佛法的。这些人有的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无意,为什么也破坏佛法?被魔控制了,他自己并不晓得这么做是破坏佛法,以为他还是修积了无量功德。这是我们应当要省思的,应当要觉悟的。我们看第四段:

  弥勒。我不说言。矫诈之人住阿兰若。薄福德者而为少欲。贪胜味者名易满足。多求美膳以为乞食。】

  「弥勒,我不说言,矫诈之人住阿兰若」。这一句就是现在所谓闭关、住茅篷。闭关、住茅篷的目的何在?是用这种方式欺骗信徒。大家一看,某个人曾经闭过关的,这一定很不错了,目的在此地。所以,其目的都是要招来名闻利养。「矫诈之人」,他自己也不是真的修行,也不是为弘法利生。这些事确实是有,如果诸位细心去观察,你不难发觉。虽发觉了,也不必说,自己不上当就是了,别人上当各有因缘。

  前面世尊教给我们,在这个时代修行怎样才不生烦恼,才能够安稳的解脱。佛教给我们四种方法,又说四种方法,这八种方法你们能记住吗?要牢牢记住!如果没有记住,你就白听了,这个经也就白念了,非常非常重要。

  佛在第一句就教给我们,「不求他过」。但是他有没有过失,我们心里明了,我们并不找他的麻烦,一接触就了解。「不举人罪」,他就是犯戒,造作罪业,也用不著我们去说。自有因果。自有报应。我们何必搅和在里面?八桩事情,这两桩摆在第一,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晓得。

  「薄福德者而为少欲」。他自己标榜少欲、标榜知足,为什么?他没有福报。没有福报怎么能够说少欲?没有福报的时候,标榜他少欲。少欲是佛法里面很高超的行法,被他冒用!

  「贪胜味者名易满足」。胜是殊胜,味就是五欲六尘,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美其名为「易满足」。易满足就是知足的意思,他知足。

  「多求美膳以为乞食」。在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托钵。他到那儿乞食?专门到富贵人家去乞食,贪图美味。贫穷人家不去乞食,为什么?那个供养的不好,饭菜不好吃。这叫乞食。诸位从这个意思来引申,凡是贪图名闻利养的,这就不是出家人,其实是出家人。所以引申是这个意思,贪图名闻利养五欲的享受,这一句就是不能成为出家人。

  弥勒。我不说言。乞求种种上妙衣服。谓如是等持粪扫衣。】

  「粪扫衣」,世尊的用意是教出家人,自己时时刻刻要警觉,这个世间很苦,轮回更可怕。所以生活简单,衣著都很粗。

  古时候科技不发达,一件衣服很难求得。不像现在很容易得到。出家人的衣服都是捡这些在家人穿旧的衣服,丢弃不要了,把它捡来。捡来后,看这个衣服里面还有一部分可以用的,剪下来,然后一块一块并凑起来,这是袈裟!袈裟是这样并凑起来的,这叫「粪扫衣」。并凑起来都是旧布,颜色、料子都不一样,佛教染成灰色、染成咖啡色,这叫「粪扫衣」。这是世间人不会穿的。穿这个衣服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决不贪图享受。

  今天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的教训,我们制作这个袈裟,整块的料子拿来把它剪碎,再把它缝起来,这就不是佛的意思了。所以要想想世尊当年在世僧团的生活,世尊教诲的苦心,无非是教我们在在处处、时时刻刻提高警觉心,决不能为世间五欲六尘所迷惑。所以乞求种种上好的衣服穿在身上,等於粪扫衣;佛从不说这种话。

  现在出家人的服装也相当考究了,料子都是选上好的。这一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增长贪心,使你对这个世间留恋,舍不得离开。念佛往生,到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想一想还有许多好东西,还舍不得去,那就麻烦了。这个东西带不走的,所以平常就要舍弃。

  弥勒。我不说言。在家出家无识知者为离愦闹。】

  无论是在家菩萨或者是出家菩萨,你的知名度不高,没人认识你,没人知道你,你就标榜你是离愦闹。你看,这些好的名词都被他冒用了。

  弥勒。我不说言。谄曲之人值佛兴世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

  「谄曲之人值佛兴世」。心里面不正直、不诚实,这样的人会不会遇到佛出世?佛纵然出世,他也遇不到。为什么遇不到?他有障碍,「谄曲」就是障碍。什么人能遇到佛?真诚。「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的心地真诚与佛菩萨就感应道交,就能遇得到。这个谄曲之人是决定遇不到;不是佛不慈悲,这是他本身有障碍。

  这些事情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国、外国我们常常听到,某人是什么菩萨再来的、是什么佛再来的。有许多人亲近之后,觉得自己非常光荣,他见到活佛了。你再仔细观察,他就谄曲,他怎么会见到活佛,见到菩萨?那些说是菩萨来的、佛来的,说了又不走。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个例子,说出身分他就走了,那就是真的。身分说了还不走,那就很奇怪了。所以诸位明白这些事理,你就不会上当。

  「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这一条要记住。为什么佛在前面第一条教给我们,「不求他过」。求他过就是专门找人家的短处,这样的人,他以为自己是如理修行,错了!佛没有这种说法。

  「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就是持戒清净。持戒清净的人,怎么会干损害别人的事情?凡是存心伤害其他众生,那个戒已经就破了,怎么能说「戒蕴清净」?

  「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什么叫「增上慢」?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值得骄傲!他广学多闻,别的人比不上他,他就生起了傲慢心,值得骄傲!这些话是现在世间人说的,佛菩萨决定没有这个说法。不但是出世的圣人,世间圣人也说。如果我们读孔子书、读孟子书,这些世法圣人也说学问愈深愈谦虚、愈恭敬。哪有学问深的人会傲慢,没这个道理!

  弥勒。我不说言。好朋党者名住律仪。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绮语轻弄为善说法。与俗交杂。能於僧众离诸过失。】

  「朋党」就是现在讲的帮派。在僧团里面搞小组织,这是破坏律仪,绝对不是住律仪。

  「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表面上、礼节上都很周到,心里面贡高我慢。这不是真的尊敬法师。

  「绮语轻弄为善说法」。这些毛病,诸位要是仔细观察的时候,你都看得到。「绮语」是花言巧语,「轻弄」就是常常用开玩笑的口吻,讲经说法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哦,这个人很会说!佛不说他是善说法。

  「与俗交杂,能於僧众离诸过失」。这个佛也不说。喜欢与俗家人交往,喜欢交结世俗人,他能在僧团里面没有过失,这个太难了。为什么?染著世俗的习气,妨害大众修行,怎么能说是「离诸过失」!

  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多妄计者以为出家。】

  「施不望报」,这是佛常常教导我们的。像前面所说的,以无希望心行法布施,无希望心就是施不望报。有一种简胜福田的人,以为他这样作法就是施不望报,这是错误的,把佛所讲这一些名词术语的意思都错解了。什么叫「简胜福田」?胜是好胜,简是简慢、疏慢、轻慢的意思,他布施修福以贡高我慢的态度。可能他是很有钱,寺庙里面随便施舍一点,漫不经心,没有一点尊重心,没有一点恭敬心,这个样子以为是施不望报。这是把施不望报的意思错解了。

  「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摄是管制,类似我们今天许多道场里面讲的义工,这是善摄诸事,他来做这些义工的事。可是他的目的是什么?求恩报,求果报。求果报,那就不是善摄诸事。义工,好!无希望心那就是善摄诸事,有希望心就不是的。所以这一些意思,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志乐清净的人,决定没有恭敬供养这个意念。有这个念头,自己以为自己很清净,全都错了。

  「多妄计者以为出家」。妄是虚妄,计是计较,这不是出家人所应为者。妄计里面的范围太深太广了。

  弥勒。我不说言。分别彼我名乐持戒。不尊敬者名为听法。乐著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

  持戒的人,决定没有彼我的分别。如果有彼我分别的人,这种人持戒不能得定。诸位要晓得,这个戒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那不是真正持戒人。真正持戒人,六祖所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还有彼此、人我这一种执著、这一种分别,就错了。

  「不尊敬者名为听法」。讲经说法的场所,来听的人很多,有一些人虽然来听,佛说他不是听法。为什么?他没有听懂佛法的意思。他是来干什么的?他是好奇来的,来看看这个佛教到底讲些什么。甚至於来找麻烦来的。这个许多道场里面都有!所以,讲经说法也不是个容易事情,特别是一个生疏的道场。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一到的那一天晚上,畅怀法师就告诉我,他说:「法师你在此地要小心谨慎,这个地方有一批人专门找法师麻烦的。他们听了之后,当场发问题,让法师下不了台,给你难看!你要小心,很多法师在香港都吃了亏,这是专门找麻烦的。」这就是「不尊敬者」,他不是来听法的,他是来找麻烦的。

  「乐著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受法是讲传法的。喜欢世间的典籍,不是佛经;喜欢这些咒语,这一类的言论,以为他接受如来的大法,这个也是错误的。这不是佛说的。

  弥勒。我不说言。於诸空性无胜解者。能出离生死。多执著者为离诸行。】

  了生死、出三界,凭什么?佛在这个地方说得好,真的是简单明了。你对於人我空、法我空这个道理这些事实真相要不能深深的理解,你没有办法了生死出三界。所以我们修学法门,一定要知道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我对这些理论有没有搞清楚?否则的话,人家说这个法门可以了生死,那个法门可以即身成佛,你听了就相信,这叫迷信。这是假的,不是真的。

  出离生死的根本理论,就是这两句,於诸空性,一定要生胜解。也就是前面我们讲的,你真看破了、真放下了,行,你能出离生死。你能够放得下,彻底放下,就能超越六道轮回。能将世法、佛法都看破,你能够超越十法界。这种看破放下,就是於诸空性,生胜深解。

  「多执著者为离诸行」。离诸行就是讲的放得下。多执著的人,怎么会放下?

  弥勒。我不说言。於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这叫证果,修行证果了。可是你仔细观察,他「於菩提分住有所得」。我们念《金刚经》就晓得,这个人没证果!不但他没证大乘果,连小乘初果须陀洹也没证。证得须陀洹的人,并不以为自己证得须陀洹,那是真的证得了。以为自己证得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以为自己证得,他住!心住在这个位子上,那是打妄想!佛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能住?这个住的意思,就是心里面有。心里面有一个果位,那就不是证了果。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句很重要的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从小乘须陀洹,一直到如来的圆满果位,我们一般笼统的说法,小乘四果四向八个阶级,大乘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阶位,这一些等级是从哪里说的?是从无为法而说的。无为法就是都没有执著,没有执著里面的功夫有浅深不同,所以佛说出这么多果位。每一个果位都没有执著,一有执著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

  初信位的菩萨就没有执著了。没有执著,《金刚经》上说的标准很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能够做到了,你就是入流了,入圣人之流。破四相破四见的功夫浅深,菩萨位次里面高低不同是从这么来的,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哪有住?心有住就坏了。这个住就是我们一般人讲,你心里面真有,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心是空的,心里没有东西;有世间法错了,有佛法还是错了。佛法也不可以放在心上,那才是真正的证智。

  弥勒。我不说言。无势力者忍辱成就。无娆触者被忍辱甲。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

  「无势力者忍辱成就」。人家欺负你,你没有能力反抗,这个人不是忍辱成就。有能力反抗,不反抗他;有能力报复,不报复他,这叫忍辱。你没有能力,那怎么能谈得上忍辱成就?

  「无娆触者被忍辱甲」。「娆触」就是诱惑,禁得起诱惑的人,佛才用这个比喻,他禁得起引诱,一切诱惑里面如如不动,那才叫「被忍辱甲」。没有诱惑你,就以为你忍辱成就了,哪有这个道理!

  「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烦恼稍微轻一点,就以为这是律仪清净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这里面的含义也非常之广。这十五条如果要细说,每一条说一个晚上都说不完。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实在讲也不能细说,细说麻烦太多了,所以我说这个经只能点到为止,诸位细细去读诵、细细去思量。你再仔细观察自己的心行,观察周边环境,你就晓得我们应该要怎样修行才是如理如法,没有走上邪道!佛这个经文给我们已经说得非常详尽。

  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好营世务於法无损。志乐清净堕诸恶趣。修习智慧为愦闹行。】

  「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特别是我们念佛人,念佛人的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乱!爱说话的人,怎么可能得一心?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营世务於法无损」。营是经营,务是事务,喜欢经营世间的事务;说这个於修行、於道业没有妨碍。佛不说这个话。换句话说,决定有妨碍!不要说经营这些世务,就连管理这些人事都有妨碍。这智者大师说的。

  智者大师往生的时候,他的学生问他:「你老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

  他跟学生讲:「我因为在寺庙里作住持,要管事,所以对自己修行有妨碍,因此往生的品位不高,只有五品位。假如我不领众,不作住持,不管人事,那个品位就高了。」五品位是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

  由此可知,管寺庙大众的事情,对自己的品位、修行都有障碍,何况经营世务!什么叫世务?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的这些事,都叫世务。「世」就是六道轮回,三界之内的。喜欢干这些事情,这个错了。说得好听一点,干这些事情在修福,福是修了一点,但是於了生死、出三界、於戒定慧决定有妨碍。

  「志乐清净堕诸恶趣」。佛为什么会说这些话?实在讲我们今天看到的时候,想一想很有道理。有一些人说那些老实念佛人,你们是自了汉,你们的心量太小!你们修的是小乘行,是诸佛菩萨呵斥的。於是我们听到这个就不敢修了,跟他一道走了。跟他一道干什么?好营世务,爱言说者,跟他们去干这些。佛在这里一说,我们就明白了。志乐清净的人,决定不堕地狱,哪有堕地狱的道理!

  「修习智慧为愦闹行」。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禅定当中得来的,换句话说,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修清净心的人怎么会胡闹?愦闹就是胡闹。

  弥勒。我不说言。方便相应名为谄曲。不求利养而为妄语。无执著者诽谤正法。护正法者而惜身命。所行下劣为无胜慢。】

  「方便相应」是大乘菩萨常用的,所谓「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外表上看到好像跟这个谄曲有一点相像,而里面完全不同。菩萨真的是一片慈悲,以善巧方便接引众生。

  「不求利养而为妄语」。这决不是佛说的。不是佛说,那是谁说的?魔说!魔造谣生事,要破坏正法!

  「无执著者诽谤正法,护正法者而惜身命」。这些都不是佛说的。

  「所行下劣为无胜慢」。「下」是指六道,在十法界里面六道是下。下而劣,「劣」是指三恶道。换句话说,这一句里面所说的,就是他在思想行为当中所表现的是「贪瞋痴慢」。标榜他没有傲慢。

  这个慢,为什么叫胜慢?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慢要细分很多。佛把慢归纳为三大类,第一个叫「胜慢」,就是我比别人强,别人总不如我,这也叫我慢,总觉得自己超过别人。「无胜慢」就是没有这个傲慢的余业,这叫无胜慢。另外一种叫「等慢」,虽然好像不是我超过你,我也跟你差不多,你也不比我高多少!这种慢叫等慢,可以跟他一样平等的;前面是讲超过他的。第三种叫「卑慢」,自己感觉不如他,不如他,不服气,并不是很服,不如也不服,这个属於卑慢。这是把所有慢归纳为这三大类,这个地方是讲的胜慢。虽然说一个,三种慢都包括在里面。

  世尊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实实在在讲,这个事相说之不尽。我们从这么许多例子当中,应该明了真妄、邪正、是非。如果举这么多例子,我们读了、听了之后还不能辨别邪正、是非,那我们就相当愚痴。愚痴怎么办?多读、多听,只要多读多听,慢慢也会聪明!

  如是弥勒。於后末世五百岁中。当有菩萨。钝根小智谄曲虚诳。住於贼行。汝应护之。】

  实在讲,这都是说我们。我们不是利根,不聪明,就是听了也不懂,听了也记不住。

  「小智」,没有真智慧,小聪明!

  「谄曲虚诳」,虚诳是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处事待人接物,用心不正直,弯弯曲曲。我们确实就是这一类的菩萨!

  「住於贼行」。世尊为我们说出来,我们今天修的是什么行?贼行!「贼行」是什么意思?自己的功德法财统统损耗掉了。贼行就是烦恼行,烦恼把我们的智慧、功德法财障碍住,所以把烦恼比作贼,比喻将我们本性的般若智慧、功德法财偷跑了,我们自己得不到受用。贼行就是烦恼行,起心动念,一切修持都在烦恼之中,这叫贼行。虽然如是,佛菩萨还是大慈大悲,没有把我们舍弃。

  「汝应护之」。世尊嘱咐弥勒菩萨,你要护持这些人。为什么?虽然我们的毛病很多,我们对佛还有几分恭敬心,还想学。有这么一、二分恭敬心,还有想学的这个念头,就非常可贵。

  你看这个世间芸芸众生,有几个人想学佛?我们在这个地方讲经,我们这个大楼上上下下多少人,隔壁他都不来听,你才晓得「住於贼行」也很可贵,不容易!所以佛菩萨很珍惜,并不放弃我们,嘱咐弥勒菩萨要保护我们、要护念我们。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唯此六十诸菩萨等。业障所缠。为复更有余菩萨耶。】

  弥勒菩萨问得好,他问在末法时期像这样愚痴的菩萨,到底是仅有这六十个人,少数,还是有多数?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多为业障之所缠覆。是诸业障。或有消灭。或复增长。】

  佛说,业障菩萨在末法时期太多了!都是被业障缠覆。有些愚痴菩萨缘殊胜,佛家讲缘分;缘殊胜的遇到真善知识,他能够听懂,明白了,依教奉行,他的业障就渐渐消灭。能不能消灭?能。确确实实能,从哪里看?没有学佛之前贪瞋痴慢很重,修行几年,贪瞋痴慢没有了,就是你的业障消灭了。

  如果还有贪瞋痴慢,你的业障没消灭。「或复增长」,就是错会了佛的意思,在佛法里修持,或者是持戒清净、戒律精严,业障增长。怎么戒律精严的人业障增长?看看别人不持戒,「你们都不如我,我超过你们太多了,你们不配跟我往来、不配跟我讲话」,这是烦恼增长。这个就是世间人所讲的,值得骄傲!有人仗著修持比别人好,起傲慢心;有人讲经说法讲得好,起了傲慢心;有人福报大,起傲慢心。这都是增长业障。那个不叫消业障,那是增长业障!业障消除的相,是愈来愈谦虚、愈来愈卑下、愈来愈不如别人,这是业障消灭的现象。

  弥勒。於此五百诸菩萨中。有二十菩萨。业障微少。后五百岁还来此。城邑聚落市閈山野。种姓尊豪有大威德。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多所饶益。颜貌端严辩才清妙。数术工巧皆能善知。自隐其德安住头陀功德之行。在在所生舍家为道。已於无量阿僧只俱胝劫中。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护持正法不惜身命。住阿兰若空闲林中。常勤精进不求利养。善入一切众生心行。咒术言论悉能了知。於诸义理少闻多解。辩才智慧皆悉具足。彼诸菩萨於是法中。精勤修习得陀罗尼无碍辩才。於四众中宣说正法。以佛威德加被力故。於佛所说修多罗。只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闍多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皆得辩才无碍自在。】

  「弥勒,於此五百诸菩萨中,有二十菩萨,业障微少,后五百岁还来生此,城邑聚落市閈山野」,这一段我们要细心体会。佛告诉我们,在现前这个时代,就是「后五百岁」,往年世尊在世的这些菩萨当中,还有再来的,这真是慈悲到极处。有多少人?二十位,不多!这二十位菩萨业障少,业障轻微,后五百岁他还到这个世间来度化众生。他在哪些地方?「城邑」,就是都市。「聚落」,就是村镇。「市閈」,就是市区。「山野」,市区以外的地方。

  「种姓尊豪有大威德」。这是说他示现的出身。

  「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多所饶益,颜貌端严辩才清妙」。这是说他的德行。

  「数术工巧皆能善知」。这两句是说他的才艺。

  可以说他聪明智慧,真诚慈悲,多才多艺。这些菩萨有些示现在家,有些示现出家。他所表现的,底下这三句很重要。

  「自隐其德安住头陀功德之行」。他并不标榜自己,绝对不会自我宣传,他知道「自隐其德」。「安住头陀」,他的生活很平凡,也可能他的生活相当清苦,表现并不很富有,他修学的是真实的功德。

  「在在所生舍家为道,已於无量阿僧只俱胝劫中,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善根非常深厚!

  「在在所生」,就是生生世世,他所示现的是「舍家为道」,舍家就是出家的意思。大家把这个出家要搞清楚,出家不一定是要舍离家庭,到寺院这边来作和尚,这叫出家,那你把这个意思就搞错了。舍家是心里面决不把家事挂在心上,所谓心出家,身没有出家,这叫真出家!

  身出家,心里面所想的跟世间人没有两样,这是身出心没出,那不是出家,那是骗人的。所以佛法著重的你心出家,不注重身出家。在家这些菩萨,都是心出身不出,示现的是这个。但他心地确实心在道,心不在家业,这个意思要很清楚很明了。他的善根深厚。

  「护持正法不惜身命」。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一定与法相应,决不违背佛陀的教诲。

  「住阿兰若空闲林中,常勤精进不求利养」。也就是他居住修学的环境很清净。「阿兰若空闲林中」,就是他的环境很幽静。即使在城市里面、在闹区里面,像我们这种公寓房子里面,外面很热闹,他居住的小环境依旧清净,依旧一尘不染,所谓闹中取静。他能够静下来,能够闲得住。

  「善入一切众生心行」。这个就是教化众生,一定要契机。对於一切众生的思想、见解、爱好,他很清楚很明白,所说之法能够得到大众的信仰,能给大众真实的利益,这就是讲的契机。

  「咒术言论悉能了知,於诸义理少闻多解」。这是讲智慧开了。咒术言论,悉能了解,这是讲常识丰富。所谓常识丰富,世间人知道的,他都能够知道。义理、世法、出世法一接触,他就能了解,这叫智慧开了。

  「辩才智慧皆悉具足。彼诸菩萨於是法中,精勤修习得陀罗尼无碍辩才」。他要不具备上面所说的这一些条件,他怎么可能在佛法当中得大成就。「陀罗尼」就是抓住佛法的总纲领。加上他的智慧辩才,所以这才能说法。

  「於四众中宣说正法」,这是说他本身所具备的条件。本身有这些条件还不够,一定要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本身这个条件不敌众生的烦恼、不敌众生的邪见,这才知道弘扬正法不是一桩容易事情。

  「以佛威德加被力故」,这就是得佛力加持。我们要问,他凭什么得佛力加持?凭上面他所具备的条件。这个条件,无量劫的善根是因,这一生的德行是缘,有善因又有善缘,才能得佛菩萨加持。得佛力加持,道场之中,佛光注照!大家入这个道场为什么会生欢喜心?因为你有沐浴在佛光之中。这个不是讲的人有什么能力,你们在这里生欢喜心是因佛光注照,得诸佛的加持;讲的人得佛加持,听的人也得佛加持。没有佛的加持,我们说不出来;没有佛的加持,你们也听不懂意思。都是得佛的加持。

  「於佛所说修多罗」,就是契经。

  「只夜」,就是重颂。

  「受记、伽陀」是讽颂,也叫做孤起颂。

  「优陀那」是无问自说。像《阿弥陀经》,就是属於「优陀那」。

  「尼陀那」,就是因缘。

  「阿波陀那」是譬喻。

  「伊帝越多伽」是本事。

  「闍多伽」是本生。

  「毗佛略」是方广。

  「阿浮陀达摩」是未曾有。

  「优波提舍」是论议。

  因为此地这十二句都是梵语音译,我们把意思说出来。这十二句就是通常我们讲的十二分教,也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宣说一切佛法,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出这十二类、这十二种的方式。

  「皆得辩才无碍自在」。因为佛力加持,对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他没有障碍,他得自在。一接触他就能通达,这是自己善根是因,得佛力加持为缘,才有这个成就。

  凡是发心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这一段经文就非常重要。如果不具足此地所说的条件,你从事弘法的工作必定障碍重重,所以一定要认真去学习。

  认真学习,再看到这个地方所讲的,也许你会说:「他们是已於无量阿僧只劫,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恐怕没有!」你不必忧虑。你若是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说实在话,你在这一生当中闻不到这个法门,你在这一生当中读不到这个经典。你有缘分接触到这个法门,读到这个经典,换句话说,你过去的善根就很深厚!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在《金刚经》上看到,所以大家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

  问题就在现前有没有善缘?如果能遇到善缘,也许你就是世尊所说的,这二十个菩萨里面的一个!这个与出家不出家没有关系,在家菩萨一样肩负起弘法利生的工作。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弥勒。彼诸二十善巧菩萨。从於和尚阿闍梨所。得闻无量百千契经。皆能受持。当说是言。我此法门。从某和尚阿闍梨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弥勒。於彼时中。当有在家出家诸菩萨等。无有智慧善巧方便。於此受持正法菩萨所说之法。却生讥笑轻毁谤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词。随意制造。实非如来之所宣说。我等於中。不能信乐发希有心。弥勒。当尔之时。无量众生於是法师皆生诽谤。舍之而去。互相谓言。是诸比丘无有轨范。多诸邪说。不依契经。不依戒律。犹如倡妓戏弄之法。汝等於中。莫生信乐发希有心。非正法也。】

  「弥勒,彼诸二十善巧菩萨,从於和尚阿闍梨所,得闻无量百千契经,皆能受持。当说是言:我此法门,从某和尚阿闍梨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这两行经文,就是古时候所说的师承,很重要!你的法是从哪里得来的?谁传给你的?这个很重要。无师自通,没有这个道理。这是讲求师承。

  这一点在现在这个时代非常困难,现在这个时代师道没有了。师承,不要说见不到,听也没听说过。可是,如果不得师承,纵然有天分,你得不到诸佛如来的加持。这个话是真的。如果你也能说法,也说得天花乱坠、也能够吸引大众,说实在话是有人加持,不是佛,是魔加持你。魔的能力也很大,所以魔的徒众那么多,道场建得那么大,可见得他的势力也不小。他有邪智慧,他也有邪善巧方便,也能够摄受广大的众生,但是他不是正法。

  这就是说我们学佛一定要有老师,你是跟哪一个老师学的。「和尚、阿闍梨」这两个名称都是老师。和尚叫亲教师,跟自己关系最密切,也就是传承的这个老师,称作和尚。阿闍梨是值得我们去模仿、值得我们去效法的这个老师,他的言行可以做大家的榜样,这称之为阿闍梨。「闻经、受持」是说他的能力,这个能力也要求感应、也要求佛加持。

  「当说是言」,这是他常常宣说的。

  「我此法门,从某和尚某阿闍梨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说明他的师承。

  「弥勒,於彼时中,当有在家出家诸菩萨等,无有智慧善巧方便」。这是说还有很多在家出家的菩萨,看到前面少数菩萨有师承依教修行的,不免生起嫉妒障碍。所以「当有出家在家菩萨等,无有智慧善巧方便」。

  「於此受持正法菩萨所说之法,却生讥笑轻毁」。轻是轻视,毁是毁谤。

  「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词,随意制造,实非如来之所宣说。我等於中,不能信乐发希有心」。这个事情,在现在有没有出现?有,我们在国内外也常常听说。还有人写信告诉我,说某某人否定了佛经,认为这个佛经都是古人假造的,都不是真的。这些都是很有地位、很有声望的人。

  什么经是真的?《阿含经》是真的。连《大方广佛华严经》,他们都认为那是龙树菩萨假造的,用来骗人的。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他们自以为智慧,认为我们是迷惑颠倒,没有智慧,他有智慧。这些事情将来会愈来愈明显、愈来愈显著,使一切修学大乘人信心动摇,这是魔难!

  「弥勒,当尔之时,无量众生於是法师皆生诽谤」,听了人这么说,都起疑心了。

  「舍之而去」,都不来修学了。

  「互相谓言,是诸比丘无有轨范,多诸邪说,不依契经,不依戒律,犹如倡妓戏弄之法。汝等於中,莫生信乐发希有心,非正法也」。这是末世的魔难,魔来障道!愈是真修行的人,就愈会遇到这些灾难。所以佛在前面讲,真正修行人要自隐其德,住头陀行,尽可能避免这些麻烦。

  弥勒。彼诸愚人为魔所持。於是法中不能解了。谓非如来之所演说。於是持法诸比丘所。生於诽谤。作坏法业。以是因缘。当堕恶道。是故弥勒。若诸智慧善巧菩萨。欲护正法当隐其德。於多分别诸众生所。应须护念。莫令於汝生不善心。】

  「弥勒,彼诸愚人为魔所持」,也就是被魔控制住,魔迷了他的心,他自己作不了主。

  为什么会被魔所控制?绝大多数的人都喜欢神通、喜欢感应。前面说的,给魔抓住了把柄!你有贪瞋痴慢,你有怀疑,魔就抓到把柄了,很容易在不知不觉当中被他控制。有少数的人在这个里面觉悟回头了,那个脱离也不是简单事情,也要经过很痛苦的挣扎,才摆脱魔掌。有些人胆小、没有智慧,明知道被控制,还是无可奈何,一生都脱离不了魔掌,这种人非常可怜。所以「彼诸愚人为魔所持」,持就是控制。

  「於是法中不能解了,谓非如来之所演说」。特别是指大乘法。

  「於是持法诸比丘所,生於诽谤,作坏法业」。专门做破坏正法的这些事。

  「以是因缘,当堕恶道。是故弥勒,若诸智慧善巧菩萨,欲护正法当隐其德」。你看,佛在此地做第二次的嘱咐,可见得这一桩事情非常重要!

  「於多分别诸众生所,应须护念,莫令於汝生不善心」。自己要护持自己,也要护持对方!不要让人家怀疑,不要让人家嫉妒,不要让人家造恶业。自己要尽量把姿势放低,免得遭这些魔难。愈是高姿势,愈容易惹是非,这是必须要明了的。佛在三千年前就苦口婆心的教诲我们,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要知道怎样去做。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甚为无智。於大众中诽谤正法及持法者。复於其中。当於辩才及陀罗尼。而於是法不能信受。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须水。往诣泉池而欲饮之。是人先来。投诸粪秽於此水中。后不觉知欲饮其水。便取嗅之。既闻臭已不饮其水。彼之自污更说其过。乃至叹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秽。是人过失都不觉知。而於是水反生怨咎。世尊如泉池者。当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於此法眼善能解说。又复如彼愚痴之人。若於泉池自投粪秽。后不觉知欲饮水者。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无智诸菩萨等。亦复如是。於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诽谤已。复於是人听受法味。彼人自失都不觉知。以疑惑过污染意根。彼持法者当被戏弄。或受讥笑。乃至叹言。奇哉此法。为诸过失之所染污。彼无智人。於此正法及是法师。不能听受。伺求其短谤言污辱。生厌离心舍之而去。】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於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甚为无智,於大众中诽谤正法及持法者」。「持法」就是依法修行的这些人。真的叫谤佛谤法谤僧,他们干这些事情。

  「复於其中,当於辩才及陀罗尼,而於是法不能信受」。「当」是破音字,念当(挡),就是阻挡的意思;想方法障碍别人得辩才,障碍别人得陀罗尼。「陀罗尼」就是佛法的纲领、修行的原则;用种种方法来障碍、来破坏、来阻挡。「而於是法不能信受」,对於大乘,深妙的法门不能够接受,

  「世尊,譬如有人」,下面弥勒菩萨举一个比喻,说得非常好,这个比喻诸位仔细去看。我们把它念一念。

  「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一个人口渴了,想喝水。

  「往诣泉池而欲饮之」。他遇到一个泉水、池塘,他想在这里饮水解渴。

  「是人先来,投诸粪秽於此水中,后不觉知欲饮其水,便取嗅之,既闻臭已不饮其水」。这一池的清水,他先在没有害渴的时候,还不想喝水的时候,他把池子污染了。污染之后,自己害渴了,想喝水了,再一看水太脏,不能喝了。谁破坏的?自己破坏的。这个就是他先破坏佛法,到以后想学佛法,但佛法已经被他破坏。比喻这一桩事情。

  「彼之自污更说其过,乃至叹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秽。是人过失都不觉知」,他自己所犯的过失,自己诽谤三宝,他不晓得。

  「而於是水反生怨咎」。他还责怪三宝。想学佛法,还责怪於三宝。

  「世尊如泉池者,当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於此法眼善能解说」。这是比喻。把池水比喻依教奉行的这些人,他们身心清净。

  「又复如彼愚痴之人,若於泉池自投粪秽,后不觉知欲饮水者」。这是讲这些愚痴的菩萨,想学佛法,反而有障碍。

  「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无智诸菩萨等,亦复如是」。就跟这个比喻里面所说的,自己糟蹋泉水,到最后自己害渴不能饮用,这个比喻相同,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看下面经文,这个就回过头来,再说这一桩事情,说这些人「於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诽谤已,复於是人听受法味」。他诽谤,他还偷偷的来学习,还要想办法去找这些经法来听。他是不是真听得懂?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他的心谄曲,他的心里面有烦恼,心不清净。换句话说,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他得不到佛菩萨加持。得不到佛菩萨加持,不要说偷听听不懂,会把意思听错,现场听也听不懂。所以我们闻法能够理解、能够生欢喜心,都得佛力加持,非常希有难得!因缘自己要知道珍惜。

  他们来听法,「彼人自失都不觉知」。自失就是把意思曲解了、把意思听错了。

  「以疑惑过污染意根」。这是说明他为什么读经、闻法会把意思错解,就是因为他有疑惑,对於佛法他有成见。因为过去听别人说,这个法不是佛说的,他有成见。

  这个成见由来很早,所谓大乘非佛说。特别在中国,像《楞严经》,很多人不相信《楞严》,说《楞严》是伪造的,也说《大乘起信论》是伪造的,这两部经争论最多。不但在言语上有争论,还有好多人写成书,说这两样东西是假的,不是真的。

  像这些事,我们读这一部经的时候,佛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是末法时期的怪现象。因为他有疑,他过去有这个成见,污染了意根,因此读经、闻法产生许多错误的知见,不解如来真实义!

  「彼持法者当被戏弄,或受讥笑」,这个如法修行的人,反而被这些人讥笑、被这些人戏弄、被这些人侮辱。

  「乃至叹言:奇哉此法,为诸过失之所染污。彼无智人,於此正法及是法师,不能听受,伺求其短谤言污辱,生厌离心舍之而去」。这是我们在现前社会常常遇到的,听到的就更多了。这个经传来也很远,总不是现在人伪造的,是在《大藏经》上抄下来的。《大宝积经》第二十五会,翻译的人清清楚楚,唐朝菩提流志翻译的,怎么会有错?菩提流志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将近一千四百年,离佛讲经的年代更久远。那么早之前,佛对於我们现在社会里发生的这些现象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想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对於世尊所说的,不能不佩服!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这是一个段落。

资料恭摘: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四集)  1996/10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5-011-000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