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人间红尘难看破


   日期:2015/1/19 7: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一位外道的修道人,捧着花,来见佛。佛说:“放下!”修道人放下了左手中的一株花。佛说:“放下!”于是,又放下右手的一株花。佛说:“放下!”那修道人说:“我今两手空空,更教我放下什么?”佛说:“我不是教你放下手中的花,你应当放下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啊!”外道人于是得悟。
                              
                              ——《五灯会元》卷一
第二个故事

坦山和尚和他的侍者外出行脚,走到一条河边,看见一位漂亮的女孩子立在河边,也想过河,却无法过去。坦山说:“我背你过河吧!”于是,背着她,过了河。那女孩子千谢万谢地走了。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半天,那小和尚终于憋不住了,愤愤地说:“师父,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刚才你为什么要背那个女孩?”坦山说:“我早就放下了,你还没有放下呀!”

第三个故事

一位将军在家中拿出他所收藏的珍宝古玩来,欣赏把玩,一不小心,差一点把一只玉杯打碎。幸亏他手快,抓住了滑下的杯子,但已经满头大汗了。待他定下心来,他想:“我率领千军万马,出死入生,从来没有害怕过,为什么今天一只小小的杯子就让我惊吓成这个样子了?”他由此悟出,有了爱憎之心,有了贪恋之心,才让他如此惊怖,如此失常。于是,他把那只玉杯打碎了。

这里三则故事,都已告诉了我们,人,应该“放下”什么。可是生活中,许多烦恼,许多执著,许多不开心,有几个肯放下,有几个能放下?人总会遇到难堪的处境,最怕的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郁结、不肯放下,就留在心上。留在心上,又承受不了内心的压力,那就麻烦多多了。

人的内心世界真奇妙。有时候难以理喻,有时候又无法用“情”字来概括。有人说,生活太复杂,这个世界太复杂。其实,生活并不复杂,社会也不复杂,复杂的是人。人太复杂。人为什么复杂?因为人的心太复杂。人的脑子里(心里)念头太多。有许多念头,似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无法控制它。该想的,想不出,想不起,它不来。不该想的,不请自来。甚至挡也挡不住。特别是人在面对矛盾、面对困惑、面对“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时候,杂念纷至沓来,排遣不去,越想越想不开,想不通,吃不下,睡不着。落到这种困境,别说你是作家、诗人、科学家,即使是心理学家,你也找不到主宰自己念头的出路。在李后主那里,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李清照那里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曹雪芹那里叫“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人就是这么奇怪,丢不了,放不下,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实际上是自己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人对自己的念头没有自由。于是什么样离奇的、出人意外的蠢事、傻事、损人不利己的事、害人又害己的事,都会不断地制造出来。在旁观者的眼里,也许会认为这个人的念头、想法、做法、行为,太离谱,太不合情理,太出格,太失常,可是在本人,他认定他那个念头是不可替代的,不可动摇的、甚至不惜一切,不计后果的做去,至死还自我感觉良好。多少人间悲剧,就这样毫无理性地在一幕幕上演。为什么?人不肯放下。

人,又往往被自身的许多假相掩盖着。一个人爱吹牛,说大话,极力显示自己的能耐,其实,他掩盖的是他的自卑和空虚。吹牛,说大话,是假象,正是他不肯放下他的自卑和空虚。如果他能看清(观照)自己的这个“如实”真相,他就会惭愧,再不愿吹牛,说大话了。一个暴跳如雷的人,他的脾气、怒气,也是假相,掩盖的正是沮丧和恐惧。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且游刃有余的人,是不会发脾气,不会那样失去理性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突显其暴力的非理性的发作之时,恐怕正是不肯放下他的失败、挫折而又无能为力之际。所以研究一下人们内心的种种变化、各种妄念的显现、各种执著的暴露,你便能判别出什么是迷?什么是悟?

据说,东南亚有一种捕捉猴子的方法:

用一只木箱,将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里面,箱子上开了一只小洞,大小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猴子伸进手去,抓住了水果,手就抽不出来,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放下。但大多数的猴子,都不肯把手中的东西放弃,以致当猎人来的时候,不费气力,就把猴子一个个捉住了。这是猴子的悲剧。像猴子一样不肯放下的人的悲剧,在生活中还少吗?不肯放下,当然与不能看破有关。

对于“看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但是,有一位老太太,她却做到了:她在路上碰到抢匪,把她的一只钱包抢走了。回到家里,她向一家人分享了下面的话:

       “我今天有四件事要感上天之恩:
     以前我从没有碰到过抢匪,今天碰上了。
     虽然他抢了我的钱包,但没有夺去我的性命。
     虽然抢走了钱包里的钱,但数量不多。
     是人家抢了我的,不是我去抢了人家的。”
怎样看待不幸?以感恩、赞美来看待,不仅释怀,而且充满喜乐,这是真正的“看破”。

第四个故事

有一个人,搭船去英国。途中忽遇风暴,全船的人都惊惶失措,他看到一位老太太,非常平静地在祈祷,神情安详而又幸福。等风浪过去,全船脱离险境,这人好奇地跑过去问老太太,你怎么一点都不怕呢?

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马吉,已经被上帝接去了,到了天上的家。二女儿叫马丽亚,住在英国。刚才我是在祷告,如果接我回天上的家,我就去看大女儿;如果让我去英国,我就去看二女儿,不管去哪里,都一样。所以,我很安心啊!”

这个老太太,真的放下了。然而,放下,不仅仅是对凡夫说的,对修行人,学佛者,更要懂得放下的实践意义。一方面,你要发菩提心,要有求道求法的诚心、恒心,但是又要把一切执著放下,把追求心、期待心、修功德的心、成道的心,全部放下。既放下身外之物、心外之物,包括一切的快乐和苦难;同时也要放下何时才能悟道、得道的渴望与寻求。只有把一切心都放下,你才能发现,原来佛就和你在一起,道就和你在一起,它没有离开过你,你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它,它本来就在你的心中。不放下一切分别、执著,成佛很难,悟道很难,往生西方也很难!

六祖慧能未出家前,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经文时,当场若有所悟,决定出家学道。他前往湖北黄梅,投奔五祖弘忍。半年之后,听五祖讲《金刚经》,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豁然开悟。在《坛经》中,他谈到无住、无相、无念,这三者实际上是相通相融的。“无住”,就是不在一个念头上或任何一种现象上产生执著,牢牢不放。比如,一个人受了批评,听到了一句非议的话,或遭遇挫折,蒙冤受屈,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扰,心生苦闷,那就叫心有所住。贪财贪色,贪名贪利,心中牵挂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贪恋,甚或瞋恨怨怒,这些就叫“有所住”。凡是烦恼,想不开,看不破,放不下,就是心有所住。所谓“心无所住,”当然,就是身在红尘,又能跳出红尘,不受红尘困扰,不受红尘的系缚。“而生其心”,就是生“无所住”心,就是生出离心。一个学佛者,出入红尘还能救度红尘中的众生,为他们布施法雨,广说佛法,这就是慈悲心、菩萨心、智慧心了。

“心无所住”就是心生无住,无住生心,生无住心。外在的现象,如梦如幻,自己不为所迷,自性清净,不会在利害、荣辱、是非、得失、人我分别中打滚,折腾,这才是真正的放下。

六祖慧能大师的那一首著名的得法偈,也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据说慧能二十四岁时到达黄梅,拜见五祖弘忍大师。弘忍问:来为何事?慧能说:“唯求法作佛”。弘忍随口一问:“ 獦獠也想求法作佛吗?”不料,慧能马上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却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好一个“佛性有何差别!”这一问,当然令五祖刮目相看,把他派到碓房去踏碓舂米。他在那里安心劳动了八个月。一天,五祖集合门人,要大家作一首偈,目的是考察一下各人的见地,为日后做准备。大家都仰望首座神秀。神秀是东山会下的教授师,名望皆在众人之上。盼他写首偈来,也是众望所归。但神秀没有自信,不写又不行,于是,他将偈写在廊下的壁上。偈云: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慧能听到别人念了这首偈,认为他没有见性。当下也作了一首,请人代他写在壁上: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见了慧能的偈子,便在夜间唤他进房,为他说法,付法传衣。当天晚上,五祖就送慧能去九江驿,嘱他速回岭南。慧能走了,后来就是鼎鼎大名的六祖。

其实,神秀的那首偈,并没有错。茗山老法师就多次说过,一个尚未开悟,还在修持过程中的人,应该牢牢记神秀的教导,必须时时勤拂拭,老老实实地磨练自己,保持心地清净,这是一个长期用功的过程,一点也马虎不得。但六祖慧能大师,已经彻悟了,境界自然不同。他认为一切都不应该执著,“菩提树”、“明镜台”何须执著?智慧也不应执著。一执著有智慧,执著的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说“本来无一物”。既没有生死,也没有涅盘;既没有烦恼,也没有智慧;既没有污染,也没有清净;既也没有分别,也没有凡圣。只有心中一无牵挂,什么都放下了,这才是真正的开悟。正如《心经》中所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才是真正的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就是“本来无一物”,才是真正的放下,真正的得大自在。
有道是:“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

第五个故事

有个出家人去问马祖道一禅师:“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向我直接开示祖师西来意!”马祖说:“我今天很累,没有说话的心情,你去问智藏。”跑来问智藏,智藏说:“你为什么不问和尚(指马祖)?”僧说:“是和尚叫我来问上座呀!”智藏摸了一下头,说:“今日头痛,你去问怀海师兄吧。”跑去问怀海,怀海说:“我不知道。”这位出家人无奈,只好再回到马祖那里,把经过禀报了。马祖说:“藏头白,海头黑。”

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三个人都不肯回答。不肯回答,就是没有什么好回答的。既然没有什么好回答的,那当然也就是没有什么好问的。他最后还是找到马祖这里来,马祖只有点拨他了:你问的问题,就像智藏的头是白的,怀海的头是黑的。智藏年纪大了,满头已白,怀海还年轻,头发仍黑。一白一黑,答案现成,何须再问?处处皆佛法,样样都是道,你自己看不到,还要问这问那。等于说,你自己穿着衣服,还要到处找衣服,你碗里就有饭,还要找饭吃。佛法本是自然如是,天然如是,一切现成,用禅宗祖师的话说:吃饭、睡觉、屙屎、拉尿、都是。不需要问,不需要说,所以一切语言,文字,都是多余。说出来的,写出来的,恐怕就不是佛法了。如果要问要答,要说要写,那都是心中的执著。心中的执著不肯放下,问什么是佛法?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都不是,一切都不是。心中的执著放下了,不执著于善,也不执著于恶,心无所住,一念不生,这就是祖师西来意,就是佛法。这不就是像“藏头白,海头黑”一样简单,现成,明明白白吗?

“看破,放下”的智慧,是方法的智慧。现实生活中,有人能悟,有人不能悟。能悟的,懂得放下的方法,这方法用处太大了,好处太多了,有些人,心事重重,苦闷多多,钻在牛角尖里出不去,从痛苦得很,消极得很,到了绝望得很,几乎死路一条。其实没有这么严重,都是心中的执著,把自己放进了“地狱”。只要放下,放下即实地。只要放下,回头是岸。只要放下,柳暗花明,海阔天空。我住在上海静安寺时,有一个交通大学的硕士生跑来找我,一进门:“师父,我这几天烦恼太多了。”我当时特别忙,根本无暇接待。只好来个干脆:“你烦恼多,说明你没有智慧,说明你有业障。”他一听连忙说:“师父,够了。”掉转身就走了。他不放下,他是不会走的。他坐也没坐,头也不回就走了,他已跳出他自己设定的、自己带来的框框了。我曾看到一本书叫《智慧的痛苦》,我有点吃惊,是智慧的痛苦还是智者的痛苦?作者很有名,但我想,这个词,大概同佛教的“智慧”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在佛教说来,有智慧,就不会痛苦。痛苦,正因为没有智慧。

唐代洞山良价禅师有一首偈语:
      不求名利不求荣,
      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时?
      为他闲事长无明?
名闻利养,人人所求。但是有名利,就有伤害,有荣就有辱。“人怕出名猪怕壮”说的也是这一层道理。无宠不惊,无荣不辱。懂得这个道理,就能看破、放下。有些人,追求太多,贪恋无已,把人我、是非、得失,看的太重,太计较,太执著,增加了自己的负、人际的纷扰、社会的动荡,话又说回来,“不求名利不求荣”是说个人的不贪名不图利不慕荣。不求个人的私名私利。不求个人的安富尊荣。但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人民大众,当然还是要“求”的,求国家稳定,求社会繁荣,求大众福祉,这才是我们学佛的慈悲济世之旨。人能随缘,就能抛却纷扰,就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众生不辞辛劳,努力奉献,竭诚服务,广结善缘。“人生百岁,草生一秋”。一个幻躯,不倒能几时?怎么能为一点闲事,增长无明,迷误自己?无明与烦恼,是人的两大病根。无明不除,烦恼不断。痛苦不能解脱,生死也不能了脱。无门慧开禅师说得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不把闲事挂心头,不为闲事长无明。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

洞山良价禅师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天在过河时,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船上一个人,水面一个人。水面上的不是他,是影子。船上的不是影子,才是他。当他未看到水面的倒影之前,始终不得开悟,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也许认为在身外还有一个东西,那才是本来面目(或称自性)。直到他见到水面上自己的影子,才知道不要离开自己的身心,另外去找什么。如果这样去找本来面目,去求道求法,去希望得法悟道,那实际上离开本来面目,就愈走愈远了。现在,我看到水面上的影子,影子是我,而我并不是那个影子,这就是开悟。很多人误解为,开悟一定是石破天惊,混沌初开,一件很不得了的大事。其实,未悟的时候,对面不相识,悟了以后,才发现根本不曾离开过,本来如此,如此而已。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影子是我,我不是影子”。影子从我而生,离了我,不会有影子。所以圣严法师指出: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身体和正在动念头的心,是本来面目的影子,离开我们的身心之外,不可能还有一个什么东西叫本来面目。可是,在你发现这个道理之前,绝不可以把我们平常有执著,有烦恼的身心当作是本来面目。恰恰那是本来面目的影子。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般人(凡夫)常在生活中自我困扰,也困扰他人,原因就在于太执著人我区别,分里分外,分亲分疏,为利害得失所牵,情不能己,理不能明,甚至是用别人的判断来判断,用影子的经验来经验,把世界颠倒了来看,那已不是本来的东西了。如果能达到洞山良价禅师的悟境,对所有的现象,却已了了分明,既知我,亦知非我,还能心无挂碍。“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那种种执著、牵挂、烦恼的身心并未离开我的本来面目,而是把我的本来面目遮掩住了。一旦离开了烦恼、执著,本来面目终于现前。所以,开悟后的我是本来面目,看破,放下后的我,是本来面目,而不是那个执著的我、烦恼的我了。我还是我,只是看破,放下了,没有烦恼了,这才见本来面目,才是得大自在。可见,只要你放下,佛性便显现出来了。

生活是多样化的,生活中还有一种不肯放下:

第六个故事

有一只狐狸,想溜进一座葡萄园去大吃一顿。但是栅栏的空隙太小,它挤不过去。于是,下决心狠狠地节食了三天,让身子略为瘦了一点,总算可以潜进园子里了。

可是,当它满足所愿,痛痛快快吃完葡萄以后,却又钻不出来了。只好在里面又饿了三天,才能够出来。

这只狐狸叹口气说:“忙来忙去,还是一场空。”

无效劳动,白忙一顿,可做可不做却又在那儿大做而特做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大概不少吧。为什么却不看破?为什么不能放下?放下,也就减少了白忙,减少了无效劳动了。你要学会有效地办事,有效地工作,也得学会放下的方法。这就是方法的智慧。
说到方法的智慧,我又想起一则故事: 

一个大富翁,家财万贯,住在一所豪华巨宅里,每天烦恼不断。在他楼下有一间违章建筑,里面住了一对贫穷的夫妇,每天出去打工,回来了弹琴唱歌,活得非常开心,他觉得很奇怪,这穷人饭也吃不上,这么快乐?我山珍海味,却烦恼不断,实在想不通。管家说:“老爷,这好办。你要送烦恼吗?就送他二十万吧。”富翁说:“送了二十万,他们不就享福了?”管家说:“试试吧,送了就知道了。”这对穷夫妻忽然得到二十万,这下不平静了。到了晚上,想把这笔钱藏起来。放在枕头下,屋梁上,橱柜里,放在哪里都不放心。一夜没有睡,天亮时,才发觉上了当。第二天,原封退回。“把你的烦恼还给你!”不要了。

这当然是一则笑话。送烦恼,实际上就是把烦恼放下。能把烦恼放下,把烦恼送掉,把烦恼断灭,这个意义非同小可。学佛的一大事因缘,其实就是了脱生死,究竟涅盘。众生不能了脱生死,就是因为烦恼不能断尽,因烦恼系缚而流转生死。众生若破执放下,则一切烦恼必能断尽。烦恼无尽既能断,当然也就能出尘了脱生死了。

          我见他人死,
          我心热如火。
          不是热他人,
          看看轮到我。

这首偈子看起来很幽默。但说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谁能不跨越死亡的门槛呢?任何人都要“轮到”的,能把生死放下,当然是最彻底的放下了。

记得香港跑马地天主教公墓,有一副对联:

      今日吾躯归故土
      他朝君体也相同

含意相仿佛,但上面这首佛教中的偈子,却比这副对联早了一千多年。红尘固不足贪恋,但人人平等,却是佛家的智慧。生死都能放下,还有什么不能放下?

据胡因梦的回忆,广钦老和尚圆寂前,说了一句话:“没来没去没事情。”多么平淡,却又多么丰富;多么平静,却又多么深刻;未来的还没来,当然“没来”;去了的,已经没有了,当然已“没去”。没来没去没事情,这是究竟解脱,无挂无碍,这就是“空”,就是“无我”,就是般若智慧。万念放下,当下离执息妄,当下即涅盘。这是放下多么彻底,心量多么宽广。多么崇高的人格,多么明净的心灵——终极之美!

  自己带不走,别人抢得走的是钱则;
  自己带不走,别人抢不走的是学问;
  自己能带走,别人抢不走的是智慧
   ——放下即涅盘。

梦商国师有一首偈,正可为我此章作结:
      青山几度变黄山,

      世事纷飞总不干。
      眼内有尘三界窄,
      心头无事一床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人间红尘       看破)(五明学佛网:人间红尘       看破)  

 慧门禅师:放下 看破 自在 

 梦参法师:看破放下 日常生活与佛法结合 

 妙祥法师:看破病苦好修道 

 亲佛法师:佛七开示 第五讲 看破、放下、自在念佛 

 能弘法师:看破与放下 

 仁焕法师:看破放下把命放在终点上 

 慧光法师:超脱自在、自看破当下开始 

 净慧法师:石家庄虚云禅林首届禅七开示 第七讲 看破放下自 

 月悟法师:看破色,认识空 

 传喜法师:幻化大千须看破真实极乐信愿生 

 觉醒法师:看破 

 大安法师:能看破还要肯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