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调查显示三亿国人信教知识精英多选佛


   日期:2015/1/16 8: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浪社会新闻

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宇教授,最近突然忙了起来。

这一切,缘于一个调查项目——“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刘仲宇是这个调查项目的主要撰稿人。

这一调查尽管只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课题的子项目,占整个课题的比例很小,却格外引人注目。

BBC、美联社等海外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并引发诸多猜测,原因就在于:根据该调查得出的结论,中国大陆有宗教信仰的实际人数,是官方统计数字的三倍,已达3亿之众。

尽管这一惊人的数据引起了很多质疑,但刘仲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坚信“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调查”。

刘仲宇介绍,这一调查始于2005年暑假,调查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16周岁以上人口,共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0多份,回收率高达91.2%。调查显示,明确表示具有宗教信仰者为31.4%,表示不信仰宗教者占68.6%。依此推算,得出“3亿教众”的数字。

面对这份调查数据与官方统计数字的差异,刘仲宇解释:“政府宗教部门统计的是在册的信众人数。如果一个老太太90多岁了,年纪太大不能到庙里去,就待在家里念佛,那她到底算不算呢?我们的调查是由调查员亲自把问卷送下去,所以非常真实可靠。”

至于5000个样本是否太少,刘仲宇说,“从统计学角度来看,5000的样本已经够大了,关键在于是否随机。”  

这个调查,刘仲宇委托华东师大社会学系的调查中心操作,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区,是完全的随机抽样。  

由于宗教信仰具有强烈的社会分层性,所以用不同的方式“抽样”,会带来不同的调查结果。当记者追问,这种“完全随机”是什么概念时,他有点语焉不详。  

记者提出是否是采用先通过电话联系、再送到被调查人手中的方式,刘仲宇认为肯定不是这样的:因为这会加入“确定条件”,即把不拥有电话的人群排斥在外。  

“那么是否是采用随机抽取户籍的方式?”他表示,因为他本人没有参与具体的调查,所以不知具体的抽样依据到底是什么。  

根据刘仲宇的调查报告,信教群众中有33.1%信仰佛教。据此推算,中国大陆的佛教信众就高达1亿,居五大传统宗教之首。  

在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为什么偏偏是佛教扮演着如此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不是外来的基督教,抑或本土的道教?  

基督教来华不过二百年,又与近代帝国主义入侵有着脱不清的关系,没有成为中国人的第一选择不难理解,而道教信众不多,刘仲宇认为这与近代以来,佛教适应现代化的进程起步较早且比较成功有关。  

从19世纪末,杨文会大量刊刻佛经、创办僧学,开始了近代佛教复兴。此后不断有爱国志士力图用佛教来提高国民素质。民国时期,佛教刊物多达170余种,而道教刊物只有2种。而利用刊物进行宣传,完全是现代产物。

刘仲宇说,本来佛教是一种出世的思想,现在却越来越入世,这和佛教在近代以来不断适应现代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刘仲宇向记者透露了一份尚未公开的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在知识精英阶层,信仰佛教的比例最高。这表明,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知识精英,都把佛教作为宗教信仰的第一选择。  

明代的林兆恩曾提出“儒教治国,道教治身,佛教治心”之说。区别于儒道两家,佛教更多的是解决人内心的安顿问题。  

刘仲宇告诉记者,在他的调查报告中,16至39岁的信众占全部信教样本人数的62%,而55岁以上的则只占总数的9.6%。调查表明,年轻人占了信教群体的主体。  

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刘仲宇认为,是市场经济催生了宗教的发展。现在的年轻人与过去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安全感下降。个人生活的不稳定,人情的淡漠,人际关系的疏离,引发普遍的焦躁不安的社会心理;还有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这些情况都促使人们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据台湾学者李亦园的研究,到1965年,台湾发展最快的宗教是外来的基督教、天主教,信众人数增加了150%,但1965年之后,这些外来宗教突然停止了发展,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传统宗教迅速发展,这一情况目前仍在延续。而1965年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一年台湾的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即实现了工业化。  

刘仲宇将此解读为“文化自觉”,他认为中国大陆目前的状况也是如此。在精英层,是所谓的“文化自觉”,在全球化受西方思潮冲击下坚守本土文化的阵地;普通民众虽然未必会这样思考,但都以不同的形式显示出了“回归传统”的心态。  

不仅治理市场经济带来的迷乱之心,宗教还适时地为市场经济提供伦理资源。这有似于马克思·韦伯所讲的,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的联动过程。  

刘仲宇还曾花五六年的时间,研究民间日益兴旺的“接财神”信仰,他认为,财神从道教的小神升格为佛教的主神,背后是整个社会对财富追求的神圣化。  

有的地方将关公视为“武财神”,关公的精神核心是“忠义”;比干是“文财神”,因为比干被纣王剖心,无心者最无私。  

刘仲宇说,这些解释就包含了宗教伦理,财神可以保佑人发财,但不保佑不义之财。“这和市场经济的伦理建设是一致的。”  

刘仲宇特别强调:“没有信仰的人是最可怕的!三亿人信仰宗教,精神上有了寄托,这本身就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贡献。”  

此前披露“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的一家媒体,在报道中引述刘仲宇的话,称结论之一,“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更多是比较基于现实主义的,来源于宗教自身寄托心灵的思考较少。”

刘仲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他的观点恰恰与此相反。  

在以往的大量论著中,都认为中国人信仰宗教的目的通常非常现实,这一直被作为一个“学术常识”被传播着。但本次调查却表明,信教更多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     

“宗教在可预见的将来,我想至少是一千年之内,绝对不会消亡。宗教的神圣性是一切世俗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宗教对人心灵的慰藉,也是任何科学不能替代的。”在采访结束时,刘仲宇这样强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国人       信教)(五明学佛网:国人       信教)  

 刘先和居士:一部与中国人十分当机的佛经——学习《六祖坛经 

 李向平教授:信仰共同体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法清法师:中国人更适合穿汉服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I 1235经:本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H 1155经叙述 

 慧净法师:自信教人信 担当向前行 

 永信法师:释永信方丈向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建议 

 永信法师:释永信方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的议案和建议 

 永信法师:关于在全国人大设立宗教委员会的议案 

 春节行孝,中国人的精神“大餐” 

 儿子写烧给母亲的祭文,看哭了13亿中国人 

 净土法门法师:什么是中国人?具足这三个根是标准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