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从小“吃点苦”长大易成功


   日期:2015/1/14 8: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孩童成长到成人,这个过程是一种经历,不同的经历又将造就不一样的人生。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孩子来说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

   因此,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吃点苦”。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过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错过一些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

  如何进行这种挫折教育呢?心理专家许浩分享了一种“矛盾教育法”供大家参考。

  我们知道楚国商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也懂得矛和盾是指事物的两面。同样,在亲子教育中,让孩子体验成功与失败的不同感受便是所谓的“挫折教育”,而常常让孩子处于矛与盾的思辨过程,便是一种“矛盾教育”。到底该回答“矛锋利”还是“盾坚固”呢?这个问题需要孩子有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矛盾教育”的意义也就体现出来了。

  中国家庭的孩子,从小遇到的典型矛盾问题是:你觉得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呢?很多孩子选择了“爸爸妈妈都好”。这就是国人的中庸之道,也是家长帮助小孩总结的经验之道,甚至是家长的想法强加,却少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自身的矛盾体验。

  其实孩子听到这样的问题,必然是有比较的。当下如果父亲买了自己很喜欢的玩具,他会觉得父亲好;如果近期都是妈妈陪伴孩子,会觉得妈妈亲。还有些孩子听 到这样的问题,会想到身边父母的想法会怎样?说“爸爸好”,怕妈妈不开心;说“妈妈好”,怕爸爸不开心。但实际上,这个问题若不问出口,好像没有问题,问 出口了就变得难以回答。

  可见,在这样的矛盾问题下,孩子经历的思考是非常丰富的。在矛盾教育之下,孩子的回答亦会出现各种可能性,譬如:

  “我们一家人很开心,谢谢你的关心!”

  “我很喜欢自己的父母,他们都有不同的优点供我学习,他们都很优秀!”

  “这么傻的问题,你逗小孩子玩吗?”

  “矛盾教育”正是通过这样的思辨不断的激发孩子的潜能,同时告诉那些骄傲的孩子们一个事情,在问题面前,你还很弱小,你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还有太多太 多。尤其是长期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自我评价相对较高,容易受挫,这样的孩子在矛盾教育过程中,加以客观原因的分析和情绪引导之后,就容易让孩子形成自己 的价值观,学会谦虚、谨慎;强大的逻辑能力也能帮助其迅速找到问题的原因,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而得出来的成功体验也将是他们未来 生活的重要求生技能。

  需要注意的是,让孩子进行矛盾教育也须适可而止,而辅以适当引导。

  适可而止,即不能不断的教育,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比如,孩子最近在学习如何懂礼貌,你可以问“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会在餐桌上有哪些表现,请举出五种”,当然,这五种表现孩子可能一种都做不到,但等到表述完成后,他可能会自觉地遵守自己的言语,不仅学会了礼貌,更懂得了遵守承诺。

  适当引导,即家长要有相关的思考,而不是让孩子任由发展。比如出门让孩子别乱跑,但只是让孩子知道“不乱跑家长不操心”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清楚乱跑的危害,譬如乱跑不容易看人会受伤,道路上有交通法规要遵守等等。

  当然,除了上文所说的“矛盾教育”之外,其他的“挫折教育”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让孩子做吃饭穿衣等自己能做的事,不要怕麻烦,让孩子反复做,在不断实践 中找到正确的方法;比如带孩子徒步等,体验艰辛的同时也收获快乐;再比如适当的批评、惩罚等,比如游戏活动中,不一定每次都要让孩子胜利,也不一定每次都 要他当主角,让他体会受挫折的感觉,学会自我调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